本科畢業論文:金融專業
貨幣國際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不只是國際鑄幣稅收益和運用境外儲備資產投資的金融業收益,更多的是為國際貨幣發行國及其居民帶來許多難以計量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摘要:強勢經濟會造就強勢貨幣,中國經濟通過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長,使中國的國際收支規模和對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匯儲備均為世界前列。如今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近期我國也推出了一系列關于人民幣的改革措施,人民幣走向儲備貨幣的問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如何正確認識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這一重大國際金融戰略,如何全面的了解這一戰略的利與弊,如何利用當前的國際局勢使這一戰略更順利的開展,揚利除弊,是本文要討論的主要話題。本文首先簡單的闡述了貨幣國際化的含義,隨后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以及可能帶來的利益與弊端。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利益弊端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雖然在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想要成為真正的強國還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項——金融實力。無論是歷史表明還是在理論分析,強國之所以“強”,不僅表現在軍事強、經濟強、政治強、外交強、文化強,更重要的表現是這個國家的金融強。具體地講,就是必須要讓這個國家的幣“強”。目前中國就這一點還是有所欠缺的。“強幣”既是一個“強國”強大政治經濟實力的表現,同時也反過來鞏固了“強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給其帶來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國為例,1944年7月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中心地位。這不僅為美國帶來了可觀的鑄幣稅收,而且美國憑借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向他國無條件的借錢,而美國政府只需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還清債務。在這種“中心—附屬”關系中,擁有強勢貨幣的一方幾乎不用承擔任何風險而獲得收益;而處于弱勢的一方或者承擔匯率波動的沖擊,或者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去維持匯率穩定。因此,只要幣“弱”,不管實行哪種匯率制度,除非自身經濟結構極其健全,否則難逃危機頻發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最初都是由貨幣危機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實證明:“強國”有“強幣”。
一、貨幣國際化的含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對于貨幣的國際化概念的界定,按貨幣功能劃分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框架。根據Kenen的定義,貨幣國際化是指一種貨幣的使用超出國界,在發行國境外可以同時被本國居民或非本國居民使用和持有。我們下面通過一張ChinnandFrankel編制的國際化貨幣的功能清單(見表1)來直觀的闡釋。
表1國際化貨幣功能
貨幣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價值儲藏國際儲備貨幣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資
交易媒介外匯干預載體貨幣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
記賬單位釘住的錨貨幣貿易和金融交易計價
資料來源:根據ChinnandFrankel(2005)和Kenen(1983)整理。
根據這份清單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國際化貨幣能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價值儲藏、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的功能。具體來講,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貨幣替代、投資計價以及貿易和金融交易,同時也可用作官方儲備、外匯干預的載體貨幣以及釘住匯率的錨貨幣。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由區域化到國際化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建立區域金融架構。中國已經成為清邁倡議框架下最大的雙邊互換協議的資金供給者之一,同時也積極參與區域多邊政策對話和經濟監控機制。在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中,人民幣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用于雙邊互換協議的支付貨幣。截至2007年7月,在清邁倡議(見表2)框架之下,中國已經分別同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簽署了雙邊互換協議,總額達235億美元。其中中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簽署的互換協議使用本幣支付,其他協議也能夠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國和其他“東盟10+3”國家之間的雙邊互換協議(截至2007年7月)
BSA單向/雙向貨幣協議總額狀況
中國—泰國單向美元/泰銖20億美元簽署日期:2001-12-06
終止日期:2004-12-05
中國—日本雙向人民幣/日元
日元/人民幣60億美元簽署日期:2002-03-28
中國—韓國雙向人民幣/韓元
韓元/人民幣80億美元簽署日期:2002-06-24
中國—馬來西亞單向美元/林吉特15億美元簽署日期:2002-10-09
中國—菲律賓單向人民幣/比索20億美元簽署日期:2003-08-29
修正日期:2007-04-30
中國—印尼單向人民幣/盧比40億美元簽署日期:2003-12-30
修正日期:2006-10-17
資料來源:日本銀行。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給東亞各國經貿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東亞各國普遍認識到,只有通過加強貨幣金融合
作提高各國金融的資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嘯的消極影響。可以說,國際金融風暴生客觀上推動了包括貨幣互換在內的東亞貨幣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來,東亞貨幣互換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以及區域外的白俄羅斯、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人民幣。此外,貨幣互換的多邊化版本區域外匯儲備基金的籌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規模從原定的800億美元擴大至1200億美元。
貨幣互換的拓展客觀上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的區域化是實現國際化的必要環節。我國通過與周邊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促進周邊國家在貿易活動中采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可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部分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功能和儲備功能,加快人民幣成為區域主導貨幣的進程。目前在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實現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選擇以東亞地區為基礎和平臺,堅持從區域貨幣到國際貨幣的發展路徑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此舉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業的風險,減少企業經營成本有利于雙邊貿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將有利于人民幣向國際化方向的推進。時隔3個半月,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和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從貨幣互換到人民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但總體上看,人民幣仍然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目前人民幣在境外使用還局限于跨境流通,取決于人口的流動。真正的國際貨幣應該融入物流和資金流中去。另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人民幣還只是一種交易符號,如無本金交割的人民幣遠期交易,不能用于結算,基本上與資金流隔絕。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區域到國際的戰略思想不斷前進。
三、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收益
我們可以將貨幣國際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相關數據的核算可以計量出來的經濟利益,二是難以量化的經濟利益以及超出經濟范圍的利益,貨幣國際化總利益即為二者之和。
1.可以計量的貨幣國際化收益
(1)國際鑄幣稅收入
國際鑄幣稅(internationalseigniorage)是指當一國貨幣國際化后,貨幣當局憑借其發行特權,從外國居民那里所獲得的可量化的發行收益與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貨幣發行收益巨大但發行成本卻微不足道,國際鑄幣稅收入相當可觀。美國是國際鑄幣稅的最大受益國,據專業人士計算計算,截至2002年年底美國獲得的國際鑄幣稅收益高達9530億美元。目前我國擁有數額巨大的外匯儲備,這實際相當于對發行國政府提供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這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損失。如果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我國不僅可以減少因大量使用外匯而造成的財富流失,還可以通過向國外發行人民幣籌集資金,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根據國內學者鐘偉的測算,如果人民幣的購買力在長期保持穩定,并且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那么人民幣的鑄幣稅收入可保持年均25億美元左右。
(2)從境外儲備資產的生產成本到金融運作的凈收益
對鑄幣稅的研究表明,貨幣當局可獲收益的多少取決于它使人們持有貨幣或者其他資產的能力。這意味著當國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儲備資產主要以銀行存款或國債等形式存在的時候,國際貨幣發行國必須為之提供一個正利息補償,這種非零的生產成本減少了發行國的國際鑄幣稅收益。進一步來講,如果存在足夠多種類的國際貨幣可供選擇,或是持有儲備資產的形式足夠多樣化,則國際鑄幣稅收益可能因為競爭而消失殆盡。
事實上,國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儲備資產,無論是以存款形式還是以國債形式存在,都意味著為國際貨幣發行國的銀行體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額的資金來源,通過銀行體系的資金引用和政府的財政支出機制,這部分資金必將轉換為可貸資金并帶來收益。而且,國際貨幣所執行的交易媒介等職能必然通過發行國銀行體系所提供的結算和支付服務來完成,這也為相關金融機構帶來了傭金收入。
2.其它類型的貨幣國際化收益
貨幣國際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不只是國際鑄幣稅收益和運用境外儲備資產投資的金融業收益,更多的是為國際貨幣發行國及其居民帶來許多難以計量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例如,當本幣成為國際貨幣以后,對外貿易活動受匯率風險的影響將大大減少,國際資本流動也會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順暢,從而使得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的運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
絕大多數跨國貨幣收支,如國際貿易中的貨款結算,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借貸和本息償還,都是由國際貨幣來參與的。因此國際貨幣成為了一種緊缺的資源。而要得到這種資源,其他國家就必須與國際貨幣發行國進行貿易往來,開展經濟合作。在對外經濟往來中直接用本幣計價、結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對外經濟往來的擴大。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還給本國進出口商、投資者及消費者帶來很多的便利,使其在從事國際經濟交易中可以大范圍的使用本幣而免受外匯風險的困擾。對進出口商來說,匯率風險是他們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規避它的最好辦法是用本幣計價、結算。這樣做,一方面能使該國進出口商免去了對外匯收支進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對國外進口商提供本幣的出口信貸,從而進一步提升出口競爭力,擴大對外貿易和經濟往來,貨幣國際化必將給發行國居民和企業的對外貿易創造便利條件,提高經濟效益。
人民幣國際化后,大部分國際貿易結算可以采取人民幣進行交易,避免頻繁的貨幣兌換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根據歐盟委員會估計,歐洲貨幣統一每年節省的貨幣兌換成本在400億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國歷年所節省的貨幣兌換費用是可觀的。當然,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居民出境旅游將更加便捷經濟。我國政府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時,也可以提供人民幣信貸。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對外投資最大的障礙——外匯資金的供給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國內投資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幣對外投資,投資能力將大大增強,同時也降低了由于匯率變動而導致的投資風險,投資收益有了進一步的保證。有利于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擴大,促進我國對外經貿活動和國家交流的發展,尤其是推動我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和境外投資,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提高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
(2)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政治聲望
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銀行,一些國家的貨幣同時擔當著國際貨幣的角色。建立在一國或幾國“國內貨幣國際化”基礎上的國際貨幣本位制度,內在地規定了國際匯率制度的不平等性。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歐元組成,是一種不對稱的貨幣體系,發達國家由于掌握了貨幣話語權,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相反,發展中國家,由于具體歷史的原因,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幣的國際化減少國際貨幣體制的不完善對我國的影響,一旦人民幣完全國際化后,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一旦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也會做出重要的貢獻。
貨幣的國際化往往意味著該貨幣發行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國際貨幣及金融政策協調中作用的加強,有利于增強一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后,中國就掌握了一種國際貨幣的發行權和調節權,將使那些使用人民幣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中國經濟的一定依賴性,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政策變化也將對那些國家產生影響,從而加強中國的經濟中心地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將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優化世界貨幣結構,支持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后,成為國際結算的貨幣之一,可減少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往來中對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的過分依賴,從而增強中國防范外部金融沖擊和抵御“貨幣入侵”的能力。
貨幣國際化并不只帶來了經濟利益。人們對貨幣的追逐,表面上是對貨幣所代表的經濟價值的肯定,實際上則是對隱藏在貨幣之后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乃至文化意識形態的某種自自愿的服從。因此貨幣國際化對于國際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給貨幣發行國所帶來的好處自然也是多層次的。
(3)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國際融資
由于發展中國家“原罪”的存在,發展中國家無法以本幣從國外市場甚至是國內市場上錯款和獲得長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體來說,就是無法以本幣從國外市場上借款是導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的主要原因。對那些持有外幣債務的國家來說,他們無法從總水平上降低貨幣敞口風險,因而大多數國內貸款者將不得不面對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不匹配問題,從而面臨更大的外匯風險。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后,經常項目出現赤字可以通過境外流入的資本進行融資,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與經常項目赤字的相關度將下降,美國在多年出現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的情況下經濟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國際中心貨幣地位。當然,對于經常項目赤字,還可以通過本幣發行便利的進行融資,但是這種國際貨幣的特權不能濫用。同時,由于經常項目赤字的融資渠道更為寬泛,我國可以降低外匯儲備水平,分流部分外匯儲備資源以進行研究和開發投資。
(4)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緩解高額外匯儲備壓力
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突破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會對我國貿易及加工業產生不利影響,而匯率穩定則貿易順差更大,進而人民幣升值壓力更大,國際利益沖突也將加劇。解決這一兩難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雖然說高額的外匯儲備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對外信譽,但本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并不會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幣國際化后,中國的清償力將可以用人民幣來實現,這樣將大大減少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也有利于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四、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成本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給中國帶來豐厚收益,對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國在獲得上述利益的同時,也需付出一定的代價和成本。
(1)人民幣國際化將使我國面臨貨幣逆轉的風險
鑄幣稅的區域延伸表現為貨幣職能延伸到發行國范圍之外獲得貨幣發行收益。在國際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高速流動的條件下,貨幣國際化在理論上存在可逆轉性。這意味著貨幣國際化在帶給發行國利益的同時,也使發行國承擔者著巨大的風險。信用貨幣的國際競爭力主要取決于經濟體對該貨幣的信心與預期,最終取決于這種貨幣的運行效能。信心與預期具有“雙向強化”特征。對貨幣國際交易媒介能力的樂觀預期使強幣更強,進而使國際鑄幣稅收益擴大;對貨幣國際交易信心的不足導致對該貨幣國際地位的悲觀預期,從而影響其國際地位。在國際貨幣多元化格局中,在國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流動效率充足,能夠支持貨幣迅速轉換的條件下,當一種國際貨幣的國際競爭力預期悲觀時,貨幣持有者會通過資本市場或者貨幣市場在不同得儲備貨幣之間迅速轉換。這種國家貨幣在國際資本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的可選擇性決定了貨幣國際化的可逆轉性——經濟體可以選擇一種貨幣,也可以放棄它而轉向另一種預期樂觀的貨幣作為國際清償手段。國際貨幣市場上的風險溢價及其引起的貨幣與資本套利行為是國際貨幣可逆轉性的最佳詮釋。
另外,國際貨幣的選擇,會由于貨幣替代問題,帶來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的不對稱甚至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這一點在美元化國家表現的淋漓盡致。美元化相當于美元化國家放棄了貨幣主權而達成了暫時的貨幣統一,但由于經濟實體政治的獨立性及其經濟周期的差別性,決定了貨幣一體化國家之間的利益不一致。貨幣發行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難以全面照顧美元化國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貨幣政策帶來美元化國家的利益損失,只要貨幣接受國與貨幣發行國處于經濟運行的非一體化狀態,這種情況就必然存在。
當貨幣區域內出現極度的利益不均與成本分配不公時,貨幣合作收益就難以彌補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來的利益均衡就會被打破,一種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為新的選擇,擁有政治獨立的國家政府則會重新選擇貨幣,貨幣國際化的逆轉就不可避免了。國際貨幣的逆轉必然給無論貨幣發行國還是貨幣接受國都會帶來巨大損失,對于貨幣發行國而言,貨幣國際化逆轉是百害而無一例的,而對于接受國而言,放棄一種貨幣作為清償貨幣或媒介貨幣,理性選擇的結果可能是獲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幣國際化將使我國政府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政策只受國內經濟變量的影響,貨幣政策所調控的也只是國內經濟;而開放經濟下,外部經濟變量也將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資本國際間流動變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這就為投資資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資本流動將對我國資本市場利率產生影響,資本流入會增加對人民幣的需求,在保持貨幣政策穩定的情況下,市場利率面臨上升壓力。同樣,資本的流動也會引起外匯儲備的變動,進而引起人民幣匯率波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政府的貨幣政策將受到影響,國內宏觀調控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例如,為了應對國內發生的通貨膨脹而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提高市場利率時,國內商業銀行可以方便地從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幣資金以滿足客戶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資本也將迅速流入;相反,當施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時,又會引起大量資本外逃,極大地抵消貨幣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
(3)人民幣國際化將使我國面臨更大的貨幣需求和匯率波動
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后,其貨幣將被許多國家儲存和使用。一旦國外貨幣需求的偏好發生變化,將會導致國內貨幣供需發生波動。此外,由于一國貨幣國際化后,將允許外國居民獲得本幣資產,外國居民如果大量購買本國資產,資本的大量內流就可能導致本國貨幣升值,這將影響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影響貿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幣在境外大規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壓力,增大人民幣匯率穩定的難度。當人民幣離岸市場形成后,將對國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重要的參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將更為復雜,準確地評估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和影響人民幣匯率長期因素的難度更大,干預人民幣匯率也就較為困難。
(4)人民幣國際化將使我國貨幣政策的效果減弱甚至失效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會影響發行國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國貨幣當局控制基礎貨幣、調控國內經濟的能力。國際貨幣作為本國的貨幣和作為國際貨幣的職能有時候會發生沖突。貨幣國際化之后,本國貨幣與國際金融之間的一體化程度將增強,這樣,國內的貨幣政策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內外均衡的沖突”問題。貨幣政策的調整與實施將受到國際因素的制約,貨幣政策的制訂,不能僅考慮國內經濟發展狀況,還要顧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周期。有關國家為穩定本國貨幣將人民幣視作為錨貨幣,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會發生相應變化,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將大大增加,中央銀行很難確定貨幣政策調整的適當時機。
儲備貨幣發行國不時發現在實施國內貨幣政策時會受到國外本幣持有額的鉗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際上持有其貨幣的數量越大,國內金融政策執行的難度就越大。同時,由于取消了貨幣壁壘,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可隨時傳遞到國內。
總而言之,一國貨幣國際化像一把雙刃劍,既給該國帶來各種成本,同時也給該國帶來諸多利益,但是國際化帶來的利益遠遠大于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國際貨幣發行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具有較大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集團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實踐提供了很好的證明。而那些國際政治熱點問題的背后屢屢浮現的美元貨幣交易的影子,則再三提醒我們:“美元這種制度工具,實實在在有著對于其他國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這層意義上,貨幣國際化近年來一直被視為國家競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揭開國際貨幣面紗,重新審視其背后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甚至文化沖突時,或許不得不承認,謀求貨幣國際化的動力已不僅僅源自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從某種程度上講,歐元的崛起以及新興國家對本國貨幣國際化戰略的執著,也可以理解為捍衛自身利益、抵制國際貨幣“先驅者”的一種努力,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們探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或許可以有所啟發。
【本科畢業論文:金融專業】相關文章:
本科金融畢業論文選題03-07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的致謝詞12-05
金融專業的畢業論文提綱模板03-07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提綱范文12-11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03-16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18
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提綱11-14
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12-06
舞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致謝03-2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