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初探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教師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內容、環境以及本人的個性特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教學中筆者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問題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一、創設生活情景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通過數學生活情景,讓學生深刻體會身邊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而長期以來,為什么一些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使學生感到數學枯燥、抽象、難學。那么,如何解決學生的這種恐懼心理呢?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學“混合運算”一課時,先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買你自己最喜歡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錢?(用多媒體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價錢)這時一下就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有的說:“我買5包方便面,一包1元,共花5元。”有的說:“我想買1瓶飲料和一個面包,共花9元。”“我要買4塊巧克力和一袋薯片。”“同學們要買的東西可真多。那到底花多少錢?你們會解決嗎?請同學們自己想想,再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同學們討論后,匯報結果和想法。這樣進一步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就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情景下,學生體會到,簡單的數學算式也變得有了生命價值。這種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是由學生自主構建來實現的。強化情境創設功能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形成強烈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們班李明和趙巖兩位同學去書城買書,相約下午1:30在書城門口集中,如果求他們幾時從家中出發還需知道哪些信息?學生暢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們家到書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礎上,我又改成:如果他們都下午1:00從家出發,5分鐘后相遇,你能算出兩家之間的距離嗎?學生展開討論,得出:如果兩人沿同一條路同一個方向走,兩家的距離實際是兩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兩人沿同一條路相向走,兩家的距離實際是兩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條路,兩家的距離無法確定。然后,再出現例題,讓學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讓學生自己列舉生活中的相遇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解決。這樣,通過再現生活實際情景,找出解題的方法,學生易理解、運用,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生活化,我們教師認真耕耘生活實際這塊“土壤”。
一方面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實現數學問題的生活化;另一方面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景中體驗數學,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常識數學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挖掘生活例子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之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對教材的使用不夠靈活。現在教師們普遍意識到,教材只是某些知識傳授的載體,它給予了我們一個知識框架和結構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達到靈活,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學《鐘表的認識》一課時,如果以單純的傳統形式呈現,制作或畫一個鐘面,轉動時鐘的指針,機械地告訴學生“現在是幾點幾分”,讓學生會認鐘表,缺乏趣味性和現實性。教學時,教師可創造情景,利用CAI課件將每位同學從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畢上床睡覺的情景制作成動畫,讓學生說出做每件事的時間,能說多少就說多少,然后再在每個場景上顯示鐘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相應的時刻。讓學生把時間觀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加深了對知識的了解。在拓展環節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組在生活中常見的電子表顯示的時間讓學生認識,學生更是反映強烈,爭強著回答,這樣,學生的學習處在親切愉快、思維活躍的主動探索活動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知識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提高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引入學生過生日時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個蛋糕30 個人怎樣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樣多?讓學生討論,然后再現場模擬表演,讓學生自己動手來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樣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樣多(每份同樣多),這叫‘平均分’”。“每個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總數的其中一份。”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現象,引出“分數”,變得更加貼近生活,使得學生對新概念感到新穎、親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挖掘數學中“生活例子”,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三、增強生活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在實踐中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后,我引導學生探索:課桌椅搖晃該怎么辦?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椅子;學習了圓的知識,我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在學習統計圖表之后,可設計“做聰明的購物者”的作業。讓學生到附近幾家大型商場調查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同類商品的價格,并制成“商品價格對比表”,以此來幫助自己在挑選商品時做到貨比三家,擇優選擇。達到學數學、用數學的目的。通過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廣泛運用在生活實際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這樣就大大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會對生活實踐產生興趣,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教學歸璞實踐,歸璞生活,增強學生生活意識,確實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更多的要靠教師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回歸生活,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初探】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03-05
探尋生活化數學教學12-08
數學概念教學初探12-10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論文范文12-05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嘗試11-19
議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途徑03-11
“活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12-04
關于初中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初探12-11
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03-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