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討
摘 要:高職教育不同于研究型或是學術型高等教育,它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原則,強調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的崗位也不同于學術型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基層單位。基于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強調的是實踐教學環節。關鍵詞:高職教育 會計專業 實踐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簡稱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主要以技能型為主,以理論指導為輔。在目前的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中,會計專業還是采用“2.5+0.5” 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內學習5個學期,在校外實習1個學期。 高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生產第一線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的高級專門人才。高職學生所學知識以夠用為原則,重要的是要掌握實踐技能,這進一步優化了我國的人才結構,同時也為經濟的持續發展貢獻了力量。高職教育不同于學術型高校,其主要特點如下:
1、市場導向。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根據高職教育應用性和實用性的定位,要及時了解產業結構變化以及技術發展等因素對人才需求的影響,圍繞社會需求進行專業的合理設置,不能閉門造車。
2、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強調的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學校要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為學生的校外實習提供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在企業頂崗實習,進一步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高職生明顯的特點就是在校期間就可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以準職業人的身份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3、“雙師型”教師。高校教師資格證是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的從業資格證書,但由于高職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對于高職院校教師來說,不但要有教師系列職稱,還要有專業職稱(職業技能證書)如“經濟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4、實踐主導。高職教育是為特定的職業群培養人才,與普通高校相比有很大區別。高職教育課程的設置一般是在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對崗位的實際需求來設定的,這充分體現了實踐這一主體。
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近年來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在實踐教學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與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創新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課程設置具有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漸進性等特點,這主要表現為從會計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到會計電算化的遞進,以適應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我們從實踐的角度編寫了相應的實訓教材,從第一到第五學期按小型工業企業、中大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服務行業企業、商品模擬交易會、各行業進行綜合會計實訓等模式進行實訓,每個學期做一套賬,適應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發展。其中《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反映了會計的實際需求和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如實訓中手工與電算化結合、應用最新的會計軟件、按實際會計崗位分崗實訓、強調會計職業道德和工作規范、學生獨立處理各種問題和關系,既培養了學生的崗位專業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從業素質和敬業精神,有利于學生很快適應將來所從事的會計工作。通過“角色扮演”和“協同工作”以及角色輪換等方式進行綜合實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實踐環節如表1。
二、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我院會計專業突破了這種合作模式,與代理記賬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合作的公司都擁有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包括注冊會計師、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評估師等,公司代理的會計記賬業務,囊括了工業企業、房地產行業、建筑施工企業、商品流通、進出口貿易、物業、廣告服務業、物流、行政事業單位等行業。具體做法是:學生在第四個學期結束時,合作企業便到學校通過筆試、面試環節擇優招聘“訂單班”學員,學生第五個學期的課程在校外實訓基地由企業結合實際講授,企業集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講授完課程后,便對“訂單班”的學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聯系其他企業到校外實訓基地招聘,并負責推薦“訂單班”所有學生就業。
三、采用“模塊課程”外包,創新“工學結合”模式
我院會計專業課程實施“平臺+模塊”教學模式改革,以“夠用、適用”為度和“課程內容模塊化”為原則,通過課程內容模塊化,使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第三個學期末就可以選修模塊課程,每個模塊課程有五門課程,選好后學完模塊中所有課程才能拿到相應學分,第四個學期學習三門課,第五個學期學習兩門課。我們和會計師事務所緊密合作,根據會計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將模塊課程《審計應用模塊》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該模塊包括特殊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基建審計)、常規審計(年報審計、驗資審計)、會計報表分析、評估實務(房地產評估、資產評估)和稅法綜合應用五門課程,由事務所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根據審計實際崗位知識要求到校對學生進行授課,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四、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我系會計專業根據學院提出的“六雙”教學改革目標,積極做好“雙證”教育,主動與南寧市勞動局、廣西財政廳、廣西勞動廳等鑒定培訓機構聯系,先后建立了多個職業資格培訓點。在設置課程時,考慮到這些資格考試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并體現在具體的課程中,比如會計職業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助理會計師實務和金蝶ERP實踐教學課程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有助于通過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并獲得相關證書。學生通過考取技能證書,進而增強了實踐能力,如會計專業方面的資格證及職稱考證安排表(見表2)。
五、積極探索多專業多角度參與的實踐教學模式
為提高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水平,結合我院國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設活動提出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模式,我們開展的“商品模擬交易會”實訓項目主要是組織經貿系和管理系部分專業學生仿真模擬公司的經營模式組建商業企業、運輸企業、代理公司(收購商)和銀行機構開展商品交易活動。由學生扮演公司不同的崗位角色參與商品洽談、交易、開單、款項結算、運輸業務辦理、倉庫存貨的收發管理等業務,并最終完成整個公司的會計核算,生成相應的經濟信息。通過實訓,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了解了票據的產生及傳遞路線,了解了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和業務辦理程序。至今,我們已舉辦了兩屆“商品模擬交易會”。2010年6月,有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個專業共720名學生參加;2011年6月,有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管理和營銷與策劃六個專業共923名學生參加。通過“商品模擬交易會”實訓,可以使學生充分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來指導實踐工作,檢驗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積極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達到“以賽促訓,以訓強技”的目的,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會計職業崗位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我院會計專業積極開展各類專業特色濃厚的技能競賽活動,特別是對接國家級競賽項目。如參加全國每年一屆的“全國商科院校技能大賽財會專業競賽”,該大賽是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和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共同主辦,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商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承辦的國家級學科競賽活動,同時對接香港財務會計協會主辦的(香港)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分析大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參加由中華會計網校主辦的“中華會計網校杯”每年一屆的校園財會實務大賽;另外,我們和合作企業“會計代理記賬公司”聯合舉辦財會專業大賽,由企業根據實際崗位所需知識策劃出競賽內容,以此來提高實踐和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
七、加強實踐性教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會計崗位是不同行業和性質的單位都需要的專業技術崗位,而不同的行業和性質的單位,其會計工作環境、具體核算環節等都有不小的差異,為使實踐教師隊伍更適應教學的要求,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外聘教師團隊,在區內不同行業以及較大的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專家,充實到兼職教師隊伍中。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的比例為1∶1。
同時,我們要求中青年教師不僅學科理論知識精通,還要提高操作水平,增加實踐經驗,通過到企業與所教專業相應崗位進行數月的掛職鍛煉,與企業人員進行專業工作經驗交流,更好地融合理論知識,增強動手能力,開拓專業視野,不斷充實自我,發現專業中理論與實踐的變化和發展,理論結合實踐,增加教學的案例與方式方法,不斷總結與歸納,為學術論文和教材、專業書籍的編輯與撰寫提供豐富的實踐內容。
總之,高職院校要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根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力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每位會計學教師都要結合本院校的實際,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很強的綜合素質,又具有本院校的培養特色,以適應社會對高職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各種需求。
參考文獻
[1]劉玲藝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0,(05)。
[2]王勛 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9,(01)。
[3]趙筠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07)。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討】相關文章:
探討高職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08-04
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論文05-12
淺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08-22
試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考06-06
醫藥院校藥學高職專業藥學英語的教學探討05-02
探討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內容05-2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模式研究08-03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探討05-22
高職高專院校的單片機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