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活化數學教學
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這一論斷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的實現過程必須有生活的因素,否則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我們也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如果在這樣的高度上駕御我們的教學,我想,那將是一種使教學回歸的有意義的教育教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這個要求看,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用學生熟知的活生生的生活數學來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作為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動手體驗,探求新知,應用新知,讓學生獲得嘗試成功的喜悅感。反觀我們的數學教學,現狀卻很不樂觀,一些陳舊的思想和模式還左右著我們的實踐不能深入下去。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總是在用"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應用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實際上,學生還是沒有走出抽象的局限,我們的教師也總是把這樣的教條當作生活的真實,因而放棄了挖掘真實生活的興趣。我們還知道,絕大多數數學問題都有"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組成,過于程序化。因此,改變題目的內容與表述方式,還原為取之于學生所了解的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即命題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們已經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與研究,比如采擷一些如乘車、購票、環境保護等接近于真實情境的數學開放題,我們還在適當安排一些多余條件上做了嘗試,因為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擁有的條件是恰好的,問題答案也并不唯一。此類題目的解答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們選擇這樣一個常規性問題加以探索研究。根據我的數學教學實踐,在探尋生活化數學的教學之路上我做了如下幾點嘗試:
一、巧設生活之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巧設疑,能激趣。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他們學習的數學絕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上、考場中,它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同底數的冪的乘法》這節課,我先巧妙利用古代俄羅斯民間流傳的算術題故事:"路上走著7個老頭,每個老頭拿著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個樹杈,每個樹杈上掛著7個竹籃,每個竹籃里有7個竹籠,每個竹籠里有7只麻雀,總共有多少只麻雀?"這個類似游戲的數學問題,馬上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紛紛躍躍欲試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題方法,我順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法則,來解決現實中可能存在的數學問題。
二、巧用生活之物,探尋數學性質。
新課程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形成過程,而不是直接把最終的數學結論送給學生。我們數學教師要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讓教師的"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所以我經常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實物,可以用來作為探究數學知識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 《認識三角形》這節課,在探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性質,我想若讓學生用任意準備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小棒長度確定,實驗次數少,不具代表性,不易發現規律。我就換方法讓學生用火柴拼三角形,實驗次數增多,換角度可以從反面實驗,讓學生體驗四根火柴拼一個三角形,不許折斷火柴,結果如何?接著用五根火柴拼三角形,使它一邊為3根火柴長度,結果又如何?學生自然會發現,按上述要求拼出三角形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從三邊長度關系上發現構成三角形的條件,然后再拼其他三角形進行驗證,這個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到的結論會深入人心。
再如《梯形》這節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質時,我反復研究教材,如何能簡單地畫出相對嚴格的等腰梯形,方便我們研究它的性質呢?我想到了用方格紙,讓學生在格線紙中畫出等腰梯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三、巧解生活之疑,將數學知識應用生活。
自古至今,數學來源于生活,處處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終應用于生活。人們還在不斷摸索,在生活實踐中繼續發現數學真理。倘若學生學了數學,不會應用數學,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悲哀,并且會使學生產生學數學無用的心理,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了學以致用,我不斷挖掘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例子,進行改造,設置生活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來解決。
學了《分式方程》這節后,我讓同學們用所學知識解決為我班百分考核優勝者買獎品的實際問題:"班長帶15元錢去超市為百分考核優勝者和進步幅度大者買獎品,如果買一種軟皮本,正好需付15元錢,但售貨員建議她買一種質量好的硬皮本,這種本子的價格比軟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買1本筆記本,這種軟皮本和硬皮本的價格各是多少?如果想讓更多的同學得到獎勵,請同學們參考超市的不同學習用品的價目表,制定一個購買計劃,"這樣將學生置于一個真實的需要解決的實際生活問題中,學生很自然地擔負起解決問題的使命,這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了《勾股數》這節,我拿了一把學生常用的刻度尺來到講臺,我問同學:"老師看到咱們班黑板的這條邊框有些偏離原位,想檢驗一下,它能否和下面的邊構成直角。但是老師手里只有這把直尺,同學們能否幫老師想個辦法,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只用老師手里的工具來檢驗?"學生們熱烈討論,并到黑板前用直尺比比劃劃,想出多種辦法,不知不覺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后,我讓學生分小組自己設計方案,親自去測量學校的旗桿的高度。統計班上同學們視力的數據來研究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并讓同學們根據統計結果提出保護視力的合理化的建議。
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用數學課堂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光彩。
【探尋生活化數學教學】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03-05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初探12-12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嘗試11-19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論文范文12-05
議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途徑03-11
數學問題生活化呈現方式的探索12-11
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分析03-28
依據教材特點 實施生活化教學1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