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新時期高校網絡道德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 教育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互聯網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已帶來了許多新的道德問題。發達國家知名大學非常重視網絡道德教育,形成了以大學為中心面向大學生、以大學為中心面向社區及以圖書館為中心面向社區的三種教育模式.我國應以高校為中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資源建設,開展網絡道德知識和情感教育,在網絡服務和管理中育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2005年7月21日《第1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中18至30歲的網民數量占總數的55.1%,大專和本科文化層次的占51. 6 %。可見青年大學生是參與互聯網絡最大的群體,也是深受互聯網絡影響最大的群體。互聯網絡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信息海洋,這個信息海洋既能提供許多及時、有用的信息,同時也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為,這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為正演化成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因此,當前加強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絡帶來的道德問題
(一)網絡道德認知
價值迷失。眾所周知,網絡社會中信息的快速傳播打破了原有的國家、地域間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約束,可以實現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融。面對來自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社會思潮和觀念,人們在深切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巨大差異的同時,也很容易陷人一種迷惘的境地。
責任缺失。在廣闊的具有極大的自由度的網絡空間中,人們容易忘記終極目標的追求,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擺脫了傳統的社會管理和控制,進人到一個反正沒有人認識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種“特別自由”、“解放了”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極易擺脫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的束縛,道德認識不全,從而喪失道德感和責任感。
(二)網絡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冷漠。隨著一些“虛擬學校”、“虛擬公司”、“虛擬銀行”等虛擬事物的誕生,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的機會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人與電腦的頻繁接觸。人們之間的交往則以間接形式為主,以符號化為特征,交往活動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但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表現為削弱了同他人面對面的社會交往,使熟人社會中的親屬、鄰居、同學之間的感情聯系淡化了。
戀愛迷惘。戀愛,無論是中外仿佛都是永恒的話題。許多人都具有強烈獵奇的心理,由于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情況,反而更增添了網絡戀愛的神秘感。與此同時,現代社會中所倡導的一些戀愛觀如“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愛不分國界、年齡、民族、種族”等等,都為網絡戀愛注人了一劑催化劑。然而,人畢竟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一旦戀愛之友撩起了神秘的面紗,人又回到了現實當中,在把虛擬愛還原為現實愛的過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會跌人戀愛迷惘之中,找尋不到歸途。
(三)網絡道德行為
一般失范行為。一方面,網絡社會中新舊規范并存、沖突,必然造成網絡行為的兩重性。這既要求人們遵守紀律、承擔責任;又強調言論自由和不受控制,不用對任何事負責。這兩者并存將導致大量不負責的漫罵和虛假信息的發布等失范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由于不適應網絡運行的新環境而一時又沒有形成新的道德規范,從而在社會中出現大量不受舊規范制約又無新規范可依的真空。
嚴重失范行為。黑客行為、盜用他人知識產權、色情引誘在網絡上的泛濫,無疑為網絡道德的嚴重失范提供了強烈的誘因。加之網絡道德其它方面所出現的問題作為基礎,個別嚴重失范行為已成為網絡犯罪的主要來源。
二、國外知名大學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經驗
從全球來看,網絡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幾乎與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同步。相對于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發展水平高,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的時間早,面也較寬,因此在網絡道德教育的實踐研究工作上可謂先行了一步,已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計算機和網絡發展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其網絡道德教育的也可以說是發展得最早、最完善的。在美國,網絡倫理或網絡道德已成為大學的一門課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專門的信息倫理、網絡倫理和計算機倫理課程,在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絡道德行為的同時,還培養了網絡道德研究的后備人才。早在1976年美國應用倫理學家w。邁納(Walter Maner)就提出,計算機倫理學應當作為哲學的一個獨立學科而存在,為發展這一學科,他在大學開設了計算機倫理學課程,并于1978年出版了《A Starter Kit for Teaching Computer Ethics))(《創使者開展計算機倫理教學的資料》)一書,為計算機倫理學在西方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此后,計算機倫理教育在西方諸多院校中發展起來,其中,1985年約翰遜與斯納伯((JohnSnapper)合著,沃茲沃斯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中的倫理問題》一書對計算機倫理學進行了詳細闡述,是公認的為計算機倫理學標準教材。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計算機倫理學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人20世紀90年代,網絡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起來后,計算機倫理學也進人了網絡倫理的發展時代。
目前,在美國開展專門網絡倫理教育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以大學為中堅力量,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網絡倫理教育
這一形式的范例是最早在美國開設網絡倫理教育的杜克大學。1996年,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正式開設了“倫理學與國際互聯網絡”課程。當時,杜克大學認為廣泛的交互式信息交流、網絡的發展和計算機在這些網絡的運用,已經向倫理學和國際互聯網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倫理學問題,因此,需要有一門新的課程對此進行研究和探討.主辦者將授課的重點放在了以下主題上:國際互聯網或“網絡”國際信息基礎設施的技術和機構;商業的在線服務;在“虛擬的”全球文化("Virtual" Global Culture)或電子計算機影響下的文化(Cyber culture)中個人的作用;以及電子信息傳播的社會意義等等.目前,杜克大學的這門課程已進人了第二版的發展階段,理論和教學研究都進一步成熟,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網絡倫理課程的典范。課程由宗教系主持,采取討論會(Seminar的形式并在面談和網絡兩種環境中進行,授課者和學習者可以就某一相關主題在萬維網(W0rld Wide Web)上交流,或通過參加某一討論組或新聞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在學習的三個月的時間里每個月交一篇小論文作為作業,最后交一篇長論文作為結業論文。這些作業和論文,以及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程度都將得到評分,并在綜合后作為最后的成績。課程總共分為五個部分,歷時14周,每周根據安排都有具體的教學活動。
這種形式的網絡倫理教育在美國也是最為普遍的,如波特蘭州立大學、弗雷斯州立大學等等都開設了類似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
(二)以地區大學為中心,面向社區開展網絡倫理的普及教育
如美國的馬里蘭州大學專門設置了一個名為“網絡倫理(netbics)"的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使用者的教育以及政策執行來規范使用信息技術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在學校社區中開展網絡倫理規范、網絡相關法律和已有政策的教育,對象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各系教員、管理和工作人員、特別是負責信息技術管理的人員。教學及活動通過衛星直播視頻會議、學校專門培訓項目、嘉賓講座等等各種方式來開展。馬里州大學作為地區大學,面向社區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已是較成熟的范例。
(三)以圖書館為資源中心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是美國開展類似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美國詹金法律圖書館(JenkinsLibrary是全美第一所專門的法律圖書館,它在館內擁有豐富的網絡道德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面向大眾開設了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進行的網絡倫理課程,想參加的人只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在網上或打電話報名并交費,就可以參加在詹金圖書館計算機學習中心開設的課程。詹金圖書館為參加網絡倫理課程的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網絡倫理資源,還引導學生評價網上的法律網站,討論它們是否符合倫理規則。詹金圖書館的網絡倫理課程獲得了賓西法尼亞州繼續法律教育部的任可。
另外,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也非常重視網絡道德教育的開展。如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即于計算機工業領域里有了專門的倫理學研究,在一些特別的項目中有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并開始對關鍵數據實施保護;到了90年代以后,網絡倫理學發展起來,出現了對諸如網絡上的是非善惡、黑客倫理、網上色情內容、匿名通訊的研究。同時,學校里也開始教授使用網絡的新方法和網絡課程,包括如何使用網絡,如何在網絡上行動即網絡禮儀等等。1998年,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和千葉大學還聯合開展一個為期五年的項目名為“FINE",對信息倫理學的基礎理論進行研究。這項研究在進行倫理學研究的同時,也把最新的成果應用到大學的教學當中,以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識和能力。
三、我國高校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
網絡道德教育對于我國來說仍是一個新鮮事物,我國應以高校為中心,借助網絡教育技術,參考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積極開展實踐和探索。
(一)加強高校網絡道德教育資源建設
資源是網絡道德教育網站的生命線,豐富多彩的資源是吸引大學生學習和交流的關鍵所在。高校應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專門建立豐富多彩的網絡道德教育網站,或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網站。
網絡道德教育資源建設可以把嚴肅的教育主題轉化成生動形象的計算機程序,達封情景交融、寓教于樂目的作用,如以音像作品、以及計算機網絡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大學生在得到美的享受或娛樂時得到教育。
(二)開展網絡道德知識教育
了解和掌握基礎網絡道德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在“知”的基礎上,規范自己的行為,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這方面的知識教育包括傳統道德與網絡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法制教育,知識產權教育等內容:
傳統道德與網絡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大多數傳統社會的公德同樣適用于網絡社會。如:尊重別人的智慧,勿剿竊;誠實、守信、不散發恐怖的、迷信的、淫穢的內容,不散布謠言,不搞人身攻擊;自尊自愛,注意網絡語言美,不談論庸俗話題,不使用粗俗語言等。
(三)注重網絡道德情感教育
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擺事實的方式對網絡騙術進行分析,并列舉出利用網絡欺騙感情,玩弄異性的行為,增強大學生在上網時的警惕性。
針對日益增多的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等問題,提出自我控制上網的建議,同時開展網上心理輔導或提供心理咨詢的資源,幫助解除心中煩惱,增加自控能力,保持健康心理。
網絡情感上的道德問題,應偏重于將問題防范于未然,時時關注大學生上網動態,通過“網上”和“網下”聯動,積極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優化網絡道德教育的服務功能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年看,受眾者在信息的選擇及理解程度上均會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與主觀色彩。受眾的感受和體驗,將影響他們對信息的接受程度。只有掌握了受眾者對信息的需求和不同性別和個性特點,網絡道德教育才能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服務于受眾。因此,我們應構建一套完整的支持服務體系,包括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人力物力支持服務體系等,在服務中教育和感化大學生。
(五)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監督和管理
高校要建立科學、開放又具有監控程序的管理機制,做到網絡道德教育信息與傳播的決策、管理權利、管理運作、管理方略、管理責任、管理利益一體化。在網絡道德教育信息的各個管理環節加以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管理部門和個人,做到網絡道德教育責任、權利、效益相統一,建立起嚴格的網絡道德教育信息傳播管理責任制。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新時期高校網絡道德】相關文章:
論高校網絡道德建設06-14
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與引導初探06-15
論新時期下的高校教學秘書工作05-29
論新時期的班級管理05-28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探討06-14
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06-14
論大學網絡社團與高校德育的應對08-06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形勢與對策06-14
論高校語言室的網絡安全問題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