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美術欣賞對培養小學生審美修養與美術創作能力的作用
論文摘要:美術欣賞與美術創作是美術活動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推動的兩個方面,美術欣賞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不確定性和含糊性、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小學生審美修養與美術創作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論文關鍵詞:美術欣賞;審美修養;美術創作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并重,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奠定美術創造的重要途徑。如果說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發揮之中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讓學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
一、美術欣賞的特性
(一)差異性與多樣性
并不是每個藝術品都能被人們所接受,也并非所有的受教者都能獲得相同的感受。受教者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審美情趣、受教層面就不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它祥和、諧美的意境,神秘莫測的微笑,使人們靜心自省,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熱愛和追求。然而,性格稟賦的不同也會導致藝術接受的差異性。孔子曾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受教者的欣賞過程中,流連險山奇峰的是性格雄奇勇敢者;駐足高山流水的是清純天真者;暢懷大河廣漠的是蒼涼雄渾者。不同的藝術風格的作品使不同性格的受教者產生共鳴,受教者的接受出現不同的層次、差異性和多樣性正是提升個性化的審美修養的內因,進而才會有不同的美術創新。
(二)不確定性和含糊性
藝術品不是客觀世界的精確對應物,它的形象體系和意義結構中具有不確定性以及空白點可以激發、召喚受教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審美趣味去補充、確定,進行想象性的再創造。因此,導致藝術教育的施教者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會以不同的方式在藝術接受過程中被解讀,形成對同一藝術作品的不同審美結果。因為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不確定性和含糊性,即沒有一個標準去欣賞某藝術品,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去解讀藝術品,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不同的共鳴點。
(三)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
審美教育接受的發生需要欣賞者和藝術品的相互作用,意境豐富的藝術作品只是為審美創造提供可能性,而審美教育接受的實現,還有待于欣賞者參與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四)共同性和一致性
上述三個特性設計的都是藝術欣賞的差異現象,但實際上藝術教育的接受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受教者在接受相同的審美對象時,必然會產生對這部藝術作品以及其中相對確定的藝術形象或相似的觀點、思考、啟示。所以,欣賞藝術作品對于提高學生整體的審美修養是有共同作用的。
二、美術欣賞課的具體實施
(一)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就是圍繞某個欣賞課題進行整堂欣賞,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在美術專題欣賞課欣賞中,教師往往讓學生看著作品圖片,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不可忽視,讓學生學會自己造型。學生畫畫,開始往往是畫小孩,他們總是先畫一個圓圈,這是一個頭,再畫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講故事。又點上兩小點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樣重要。再刷刷幾根頭發。這就是他腦子里有的印象。對于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首先要夸獎畫得好,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畫下去。學生的幼小心靈總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支持。而學生認識形象,不會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學生不能理解的東西,教育者不能操之過急,強迫接受,這樣學生會感到畫畫是一種壓力,減退畫畫的興趣。
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為此,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是: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
2、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初步的感覺。
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味。
4、必要時,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作準備。這樣的欣賞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展。
(二)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結合教學內容穿插進行的欣賞,也就是在進行繪畫、工藝等教學的同時,插入有關大師或同齡人的作品進行欣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課都安排了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學生掌握某種美術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畫,也是隨堂欣賞的教學過程。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以一種平等、博愛、寬容、引導的心態來對待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身心能夠自由的表現和舒展開來,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教師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欣賞不正確,讓每位同學都能輕松地講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在全班同學激烈的爭論中,讓美內化、升華。如在教材第三冊《巧妙的組合》一課中,有的學生認為西班牙畫家米羅這幅《太陽、人和鳥》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學生認為好看。這時,教師不用評論學生的審美水平低或高,對或錯,只要當好中間人,讓學生去爭論。在爭論中逐漸加深對抽象畫的認識,接受大小不等的幾何色塊組成的畫面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反之,教師如果認為學生不該對大師的畫質疑,批評學生欣賞水平低下,學生的積極性遭到打擊,容易與教師產生逆反心理。
(三)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為了開拓學生們的眼界,教師或家長在休息天、假期里可以帶學生去看畫展,博物館看文物展,這樣與藝術品零距離接觸可以實現受教者的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提高了自己的審美修養。農村學校的兒童,外出參觀的機會較少,可根據具體情況盡可能提供現場欣賞的機會。比如可以帶學生到校園里走一圈,欣賞一下校園里各種各樣的樹,加強他們的直觀認識。學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樹,何況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學生對繪畫題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繪畫教學。另外,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后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對欣賞作品產生距離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也就又提上來了。
【美術欣賞對培養小學生審美修養與美術創作能力的作用】相關文章:
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價值的培養05-19
高校成人美術教育審美能力的培養08-20
談幼兒美術教學中兒童審美情緒的培養06-09
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06-09
初中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05-24
初探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藝術培養06-10
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思路06-01
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聯想能力培養06-01
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思路06-01
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分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