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應重視體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德育教育 實現途徑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確立,把商品經濟實踐中帶給人們思想的許多表層振動,引向深層思考。現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中,怎樣正確把握德育定位,是擺在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顯示的也是深層的課題,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也是體育工作者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一、實事求是,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環境
實事求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德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方法。過去的高等教育是在長期冷戰的兩級世界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培養學生。今天,則面臨著許多完全不同的情況。
1.國際環境變了
現時代的這種新的特點和趨勢,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國際大背景,成為國內意識形態多樣化的國際條件。從國內環境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崛起,以其時代的合理性和進步性,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不可回避的歷史選擇,推動著整個社會的轉型,深刻地改變著人們原有的生存方式。這種全方位的社會大變動,引發思想領域的深刻變化,也深刻影響著高校德育。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許多現代觀念的積極影響,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投機取巧、爾虞我詐等腐朽思想的消極影響相伴而行,猛烈地沖擊著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高校德育的傳統模式與經驗,遇到市場經濟價值體系的有力挑戰,一個信息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展現在我們眼前。
2. 教育對象變了
與過去任何時期的青年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既有許多不同之處。最為著的是他們在改革開放大潮沖刷下長大,收到商品經濟正負雙面效應的洗禮,富于自立自強、開拓進取精神,自我實現欲望強烈。但缺乏顯示生活的體驗與感受,獨生子女、經濟條件優裕者居多,又過多地受到港臺文化的熏陶,不同程度地對中國革命缺乏歷史感,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優秀文化缺乏自豪感,對社會、對人民缺乏責任感,對馬克思主義缺乏現實感,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認同感。
在如此深刻的社會大變動和教育對象新的實際面前,那么必須實事求是地使思想和工作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情況,通過改進和加強,把德育落到實處。
3. 主動適應、積極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中,正確把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需要通過對教育的整體認識,從教育同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中進行探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并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經濟發展,不僅是個重大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為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服務,顯然是當今高等教育的根本性任務。而且,從產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轉變,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這是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體現和必然結果。高等教育包括高校德育,只有發揮適應并服務于市場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推進歷史大潮迅速、健康發展做出貢獻,才會找到真實的位置。應當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高等教育具有深刻的影響。積極的影響是加快高教改革和發展的強大動力,高等教育適應并服務于市場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高校德育適應并服務于市場經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應掌握市場經濟和教育各有的自身規律,正確把握二者之間的區別。因此,高校在改革和發展中,應在管理制度、資源配置等方面適度引入市場機制,并發揮其積極作用,但必須嚴格遵循教育規律辦事。實踐證明,高校德育,既不可停留于抱怨社會的消極影響對學校思想教育的沖擊而束手無策,更不能以犧牲德育的純正性、嚴肅性為代價的那種所謂“聯系實際”、“貼近生活”,來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和商業標準。誠然,德育無法脫離時代而與現實無關,但作為一門科學,它畢竟有著自己作用于時代和參與現實的獨特內容和方式。當前,高校德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內在方面說,要把握自身的內在特質,克服和防止急功近利與實用主義的傾向;從外在分方面說,要堅持其獨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克服和防止商業化的社會文化氛圍的消極影響。
二、不斷改進,以新的更高要求把高校德育落到實處
新的國際環境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形勢,為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謂“新的”的要求,是指過去產品經濟、計劃體制下沒提出過的要求,比如,要使人才具有競爭意識、開房意識、風險意識、效益觀念等素質,以及與此相連的實際能力。所謂“更高”要求,要把過去雖然提出過,但隨著形勢與任務的發展變化,現在需要更加強調或提高的要求,比如,要使人才能在比過去復制的多的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中,能自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更具有政治方向上的正確性、堅定性,更加具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具有更強的識別能力和拒腐防變能力等。從德育實踐看,高校思想教育正處于由傳統的一元化價值觀向多元化的轉變中,過去強調的以社會價值為中心的思想教育,同社會、家庭影響形成強烈的反差:學校進行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育,社會、家庭卻施以注重實惠和功利的實用主義影響;學校進行堅持原則、堅持真理的教育,社會、家庭卻是講關系學、明哲保身的影響;學校進行共產主義遠大思想,人格化的理想教育,而社會現實是高消費、及時行樂、玩世不恭的影響;學校講公平競爭,現實卻是只要有個好爸爸。凡此等等,造成思想教育與現實脫節,學生心理逆反,教育難以收到實效。這說明,高校德育既要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這一思想德育的主旋律,堅持高層次的共產主義理想、道德教育,又要跳過傳統價值觀的取向,正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實際,承認個人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對社會的奉獻和諧統一起來。落實這一根本目標,需要把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意識教育作為根本性內容。在整體上,廣大學生對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擁護的。但也有部分人存在這種種模糊認識或錯誤觀點,一些人受“左”的觀念、西方思潮與實用主義的影響,有的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完全對立起來,有的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成是“共產黨領導搞資本主義”。還有人認為不要問什么主義,只要能是自己發財就是好主義。顯示向我們尖銳地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德育仍然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市場經濟,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要幫助學生牢牢掌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銳利武器,以此武裝頭腦,統一自己的思想與行動。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使德育到位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高校德育作為一個科學化體系,一方面要改進傳統的單一灌輸方式,從政治思想、道德修養到行為規范開展全面教育,改進單純的指導性教育方法,更多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波的自我教育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決摒棄“用棍子把人趕上天堂”的簡單工作方法。另一方,思想教育既要貫徹自愿、主動、心情舒暢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和疏導的方針,又要注意克服和房主一團和氣、是非不分的自由主義傾向。特別是在黨團組織中,必須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護黨團組織的先進性與戰斗風格,真正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呼喚著千百萬政治方向堅定、個性鮮明、勇于創新的多樣化人才。高校德育應該在教育方針與統一的德育標準指導下,進一步優化全員德育意識,貫徹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原則,建設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文明向上的校園環境。使德育工作生機勃勃,燦爛多采,把學生培養成不負時代的搏擊風浪的強者。
三、德育的內容和實現途徑
學校體育中的德育內容是與人類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相統一的。其中最基本的內容及其要求,是在體育活動中控制自己,保持所應有的行為,如誠實地遵守比賽規則,在競技對抗中成為高尚的人,不使用禁止的或有疑問的獲取勝利的方式,尊重對手等等,掌握和始終不渝地遵守這些倫理規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當然,這些倫理道德規范只有從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出發,并“引導走向”它們的時刻,才是合理的。也就是說,體育倫理規范與其任何倫理規范一樣,不能看作是某種處于社會道德根本原則之外,更不能看作在其上的東西。德育的內容目標在解決或達成,必然同樣采用綜合性的方法和態度。體育教師必須牢記,貫穿人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道德本身的特點是:它不可能用“單獨的教育措施”來進行培養,只有系統地將形成個性所有的主要因素結合起來,并且將教育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才能保障充分地解決這些任務。需要鄭重指出的是,體育教師自身應是或力爭成為榜樣。體育教師通過自己的個人品質,對事業的態度和日常行為所建立的榜樣,其影響由于他與學生的交往特點廣泛地、緊密地與在各種體育和競技活動形勢下所具有的專門特征而得到增強,因為這種交往沒有僅被限制在必修的教學課范圍內,而且也出現在日常的其他體育活動中,特別是在集訓中、比賽中,成為經常性的、日常的和特別令人信服的交往。雖然,這擴展了體育教師的教育可能性,但同時也對他的道德面貌,行為的倫理規范賦予了進一步的責任感。體育中的身體練習和養成習慣,也是形成學生穩固的倫理規范和行為技能的重要途徑。體育活動中一般要求有不斷和嚴格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常常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在比賽中得到嚴格的檢驗。例如,在緊張的、充滿情感的運動競賽條件下,不僅變現出各種行為技能,而且也表現出與其有關的個性特點,并檢驗了它們的鞏固程度。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通過身體練習規范與養成倫理規范行為的主渠道,是正式經過精心設計的體育課,在這類課中體育教師要善于在集體中建立自覺遵守紀律,相互負責和嚴格要求的總氣氛。體育集體對道德品質的形成的作用是巨大而深遠的。
體育活動,尤其是競技活動把人引入一個形式多樣的人際交往領域,之一交往隨著體育經驗的積累和運動技能的提高而得到擴展并復雜化。一開始,這種關系主要存在于由初級集體組成的小組成員之間,然后出現越來越廣泛的競技合作和對抗關系,出現在大的運動集體之間,運動員與裁判員之間,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關系。隨著這種交往的擴展和深入,同樣也提高了它在從事體育者和運動員獲得道德方面的經驗和在總的社會性形成個性中的作用。體育教師肩負的是極不簡單的、調節在此基礎上出現的倫理關系方面的任務,針對性地利用它們滿足教育目的方面的任務。很明顯,這些任務隨著交往領域的擴展越來越復雜。體育教師只有依靠集體,以及與負責教育工作的所有組織協同一致,才能順利解決這些任務。體育中的德育效果最終是要放到社會實踐中檢驗的,因而協同社會、家庭各方力量和各種途徑進行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鄭芳,叢湖平.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成
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4).
[2]熊斗寅.從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展望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
發展前景[J].體育科學,1998,(2).
[3]孫飆,姜文凱.江蘇成年人體育生活部分情況調查分析[J].南京 體育學院學報,1999,(1).
上一頁 [1] [2]
【淺談高校應重視體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相關文章:
中學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11-21
淺談學校中的德育教育03-05
淺談茶道思想與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02-21
淺談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12-08
淺談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論文02-18
淺談高校體育教育對終身體育行為的培養12-06
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01-17
淺談體育教師在素質教育中應具備的素質11-15
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討02-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