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藥前胡的功效及應用淵源探析
【摘要】 中藥前胡,首見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經,功能降氣祛痰,宣散風熱,適用于肺氣不降之喘咳,胸悶吐痰,外感風熱之頭痛,咳嗽吐痰,氣急等證。晉唐以前,主消痰下氣散結、止嘔除熱,用治癰瘍、嘔逆、熱咳;宋金元時期,功擅下氣祛痰、止咳止嘔,解表散邪,用治痰咳、嘔逆、表證;明清時期,功擅止咳、透疹,用治咳嗽、哮喘、麻疹諸癥;近現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統疾患。【關鍵詞】前胡;功效;綜述文獻
中藥前胡,首見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根。該藥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經,功能降氣祛痰,宣散風熱,適用于肺氣不降之喘咳,胸悶吐痰,外感風熱之頭痛,咳嗽吐痰,氣急等證。
1 晉唐以前,主消痰下氣散結、止嘔除熱
前胡在《神農本草經》中未見記載。《雷公炮炙論》記載了該藥的鑒別:“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令人反胃不受食”,但對其性味主治沒有進一步的論述。《名醫別錄》首先記載了前胡的性味、功用及主治范圍:“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晉代我國第一部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善以前胡組方,治療外科癰瘍證。如黃芪湯用治癰疽內虛熱,渴甚者;竹葉湯主治癰疽取下后,熱少退,小便不利等;增損竹葉湯對于癰疽腫痛,煩熱者效佳。前胡在上述三方中主要發揮消痰散結的作用。唐•《藥性論》補充其功效謂:“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
此時期應用前胡與其它藥物配伍,功可祛熱,尤宜熱證兼咳嗽、嘔逆者。如唐•《備急千金要方》所載之大茵陳湯用治實熱內盛,周身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數緊者;《千金翼方》之前胡湯主治頭痛,胸脹滿,或寒或熱,惡聞食氣等。
《外臺秘要》引《廣濟方》之前胡湯用治天行惡寒壯熱,食則嘔逆;該書另一首前胡湯用治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前方清熱降氣,后方止咳化痰。《外臺秘要》引《刪繁方》之瀉肝前胡湯,用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急塞;本書所載另一首前胡湯,功能瀉肝,主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急塞。
前胡的消痰下氣之功在此時期也開始被醫家們所認識并有所應用。如《外臺秘要•卷八》引《廣濟方》之前胡丸,功能消痰下氣止嘔,用治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千金要方•卷十六》之前胡湯,主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結聚,脹滿,不得食,寒熱消渴;本卷所載另一首前胡散,主治嘔吐,四肢痹冷,上氣腹熱,三焦不調。前胡在這幾首方中主要起到下氣消痰之功。
此外,此時期還將前胡與其它藥藥配伍用治胸痹疼痛。如《千金要方•卷十三》所載之前胡湯,主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是對其下氣消痰作用的引申。
2 宋金元時期,下氣消痰,解表散邪
《日華子本草》重點論述了前胡的下氣作用,認為其“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疝氣”。關于前胡的臨床運用,已明確治肺疾痰咳及外感表證,有時亦治胃之嘔逆等。
《太平圣惠方》中記載了多首組成藥物不同的前胡散、前胡丸、前胡飲子等方,用治痰嗽、心胸不利、嘔逆、脾胃不和、飲食不下等證。《圣濟總錄》亦記載了用于治產后肺寒咳嗽之前胡湯,用治妊娠惡阻之前胡飲,治療胃氣不和、嘔逆不寧之覆盆飲等方。前胡在上述方中重點發揮其下氣止嘔,祛痰止咳的作用。 但此時期前胡在以下用于表證的方中主要發揮的是其解表散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八風散,可治療小兒虛風,另外對于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以及寒壅不調,鼻塞聲重者,有扶正祛邪之效。《三因極—病證方論》擬八物湯,主治厥陰傷風,惡風體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熱如瘧,骨節煩疼,脈尺寸俱微而遲等證。《楊氏家藏方》制太一丹治療傷寒傷風,肢節煩痛,憎寒壯熱,或發熱惡寒,煩燥迷悶,面色紅赤,頭痛如破者。《類證活人書•卷17》之金沸草散,治療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等證。
由于前胡既能下氣消痰,又能宣散表邪,所以臨床用于表證兼咳喘尤為恰當。如宋代兒科大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所載敗毒散,適宜于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苔白膩,脈浮濡或浮數而重取無力等正虛外感風寒濕,又兼痰濕者。又《博濟方》之金沸散,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目皆痛,頸項強急,肢體煩痛,胸膈滿悶,咳嗽喘滿,痰涎不利,涕唾稠粘等。
此時期前胡還用治五官科疾患、瘡瘍疼痛等。如《圣濟總錄》之洗肝前胡湯,用治目睛疼痛如脫。本書中還記載用前胡湯治鼻淵,腦熱,鼻塞多涕。《世醫得效方》擬補心湯主治婦人陰中生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太平圣惠方》載前胡散用治發背及諸瘡腫,疼痛。
3 明清時期,功用擴展,應用全面
明清時期,有關的藥物學專著對前胡的功用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論述與分析。如《滇南本草》謂其為:“解散傷風傷寒,發汗要藥,止咳嗽,升降肝氣,明目退翳,出內外之痰”;《本草綱目》歸納其功效為:“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認為該藥的特點是:“其功長于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為痰氣要藥。”《本草通玄》則進一步總結:“前胡,肺肝藥也。散風驅熱,消痰下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兒夜啼”。前胡的上述功能從以下前胡復方的運用中均得以體現。
如《幼科發揮》所載清金飲,專治傷風嗽吐。《時病論》取薄荷、前胡、牛蒡子、蟬蛻、淡豆鼓、瓜蔞殼等藥組方,用于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之咳嗽等。《張氏醫通》之前胡枳殼湯,治療喘嗽上氣,煩渴引飲,便實溺赤者。《筆花醫鏡》桔梗前胡湯,治療肺氣閉塞悶咳。《仁齋直指方》創人參前胡湯,功能疏風降氣消痰,治風痰頭暈目眩。《普濟方》制前胡散,治療痰熱客于上焦,上喘氣促,心下痞悶,不欲飲食。
此時期對前胡的功效及適應證的認識還有了較大擴展。如《專治麻痧初編》引《痘疹折衷》開豁腠理湯,功能解肌透疹,適宜于麻疹欲出之時,腮紅目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等證。《普濟方》載前胡飲子用治嬰兒變蒸,潮熱,煩渴,頭痛;瘡癤熱伏,或疹痘未勻。《治疹全書》創制九味前胡湯,治療疹初出時,身有微汗,吐瀉交作。
4 近現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統疾患
通過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花前胡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含紫花前胡甙,還有揮發油、鞣質、甘露醇、糖類等物質。該藥能促進氣管分泌,有顯著持久的祛痰作用。前胡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目前臨床上前胡主要用于呼吸系統疾患。如咳喘、肺炎、百日咳等。
縱觀之,前胡在晉唐時期主要用于消痰下氣、散結止嘔;宋金元時期又對其解表散邪的功效有了較多認識;明清時期對前胡的認識及應用較為全面;近現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統疾患。該藥藥性平和,內能下氣消痰,外可宣散風熱,為肺氣上逆之喘咳、痰稠的常用要藥,同時又可治療外感風熱證。凡是咳喘吐痰,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用,特別對于風熱襲肺所致的咳喘效果尤佳。
【中藥前胡的功效及應用淵源探析】相關文章:
變動成本法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探析12-07
探析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08-23
教學中圖形組織者的應用探析論文04-21
中藥功效分類與藥性系統間的內在規律研究08-09
探析高中語文《語言文字應用》的課程設置06-01
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探析論文05-08
探析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應用前景論文04-22
探析軟交換技術在電力通信系統中的應用前景06-04
談水試法在中藥鑒定實踐中的應用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