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師教學行為的創新
【摘要】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主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必須更新教育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活動具有創新性。【關鍵詞】創新;教育理念和行為;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即高中生物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生物學知識,還要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入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高中新課改。
理念指導行為,因此,面對高中新課改,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理念。第一,教師應具有新的學生觀。能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獨立的人;還是課程的主體和創造者之一。第二,教師應具有新的教師觀。教師要實現從“教書匠”向發展型、反思型和創新型教師的轉變。第三,教師應具有新的教材觀。教師應認識到,教材是學生發展的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第四,教師應具有新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實施應該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通過相互交流,在對話中不斷建構知識[1]。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
新課程力圖改變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技能的發展、科學方法的訓練、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科學思維習慣的養成等多重任務。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由過去的先開始概念、規律的演繹式學習方式變為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規律的“實驗—歸納”式學習。其中心是重在“做”的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通過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模擬實驗、社會調查等活動,積極主動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這就要求教師改變習慣、熟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比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中,“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通常很難理解其真正的含義,特別是無法理解什么是“抑制生長”。筆者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以教材提供的材料為核心,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生長素兩重性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其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的結論。這樣,學生以實驗數據為基礎,通過自主學習真正理解了“兩重性”的含義: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比正常生長還要快,而抑制生長是指比正常生長速度慢(仍然是在生長)。
二、創設探究性學習的環境
要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重點在于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引導學生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和交流;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在探究中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等。
比如,筆者在“探究外界條件對酶活性的影響”的教學活動中,開展了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探究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建議學生探究的對象可以是α-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或過氧化氫酶,然后從確定材料開始,到確立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儀器和用品、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實驗結果的分析等,引導學生進行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動。從學生活動的過程看,其聰明才智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不盲從教材和教師,積極主動地嘗試新方法。如有的同學試圖利用“銀鏡反應”的原理來檢驗還原性糖,有的同學則嘗試用糖尿病試紙檢驗還原性糖等等。 三、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要真正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行為的創新,僅僅依靠教材提供的資料和實驗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要求教師去努力開發和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比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中,筆者所使用的教學材料,就來自于相關的生物學教學雜志。又如,在“遺傳物質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書籍、雜志、網絡等渠道,搜集了大量有關遺傳密碼的研究資料,然后將其進行有機的組合和改編,使其成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材料。再如,在“探究外界條件對酶活性的影響”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改進實驗的方法,采用糖尿病試紙的顏色變化來檢驗還原性糖,還有用試管套小氣球,通過觀察氣球膨脹的程度及其時間,來檢驗相關過氧化氫酶的活性。
擴大課程資源的利用范圍,可以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供支持和保障,也為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奠定了基礎,從而滿足新課程教學活動的需要。
四、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一個人多方面素養整合的結果,而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也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可能成為產生創造性思想、靈感的源泉。而以往的教學活動中,人文教育往往是科學教育的附屬品,是在學科知識教學的空余時間里,教師進行的一些空泛無物的教育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目的性不強而隨意性較大,當然其教育的效果也就難遂人愿了。
實際上,在我們使用的生物學科教材中,一般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及人文教育內容。一些科學史的材料體現了有關生物學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以科學史教育為載體,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和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如新課程教材中提到,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誕生和發展,結束了神創論等唯心主義理論對生物界的統治,也推翻了神學理論對人類思想的禁錮,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引向一個新時代,有力地推動了近代生物學的發展。這個事例以達爾文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以敢于懷疑一切的勇氣,不懈地追求真理,展現了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影響。教師可以這些科學發展歷程中帶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事件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意識和愿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鼓勵學生質疑、反思和討論,讓學生經歷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并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執著探索[2]。
五、強化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特別是學生的學業評價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課程實施中一個難點問題。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才能達到既能夠檢測到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和能力發展程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又能避免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這是亟待廣大教師和專業教育工作者解決的問題,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因此,一線教師應該把對學生學業評價方面的著力點放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上面,建立起學生課堂學習有效性的評價體系。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有著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評價應該起到引導學生的學習、解決思維障礙、促進思維發展、改進學習方法的作用;有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自我反饋,促進其改進教學。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說:“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需要我們廣大生物教師樹立創新意識,不斷發展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成為創新型的教師。而要成為創新型的教師,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去解決。
【參考文獻】
[1]徐作英,趙廣宇.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3—99.
[2]程嘉,趙廣宇,等.科學課程:發掘人文素材,培養人文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07,(7):46—48.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師教學行為的創新】相關文章:
談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12-02
論述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改革與創新12-06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學03-20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詞匯教學11-21
談談新課程下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11-21
淺論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教學的策略12-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