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校交往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及其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從基本內容、實施條件、操作過程三個方面分析了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交往教學模式的主要功能,即有利于發揮高等教育的真正功能、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白信心、學生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論文關鍵詞]高校交往 教學模式
目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仍是主流,教師作用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面對注意力分散的學生,教師上課是“要我講”,而不是“我要講”,也缺乏激情和興趣,加之學校輕教學、重科研,大班授課,課堂講授的問題不能轉換成學生經驗層面和知識層面的問題而引起學生共鳴,而且學生的非主體性不利于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目前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還沒有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模式。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這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原則性指導。而交往教學模式集討論、探究、參與方法于一體,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交往教學模式的心理學基礎是人際關系心理學,它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有效學習的條件,在良好人際關系條件下,學生個性受到尊重,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而非負擔,不但有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
一、交往教學模式的結構分析
交往教學活動基本要素主要有教師、學生、教材以及儀器等中介系統。課堂設計著眼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關系,把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創造力作為學生學習的最高目標,強調學生價值“自我實現”。這種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交往缺失、學生非主體等弊端提出來的。我國學者張廣君認為:“教學與交往同一,教學本身也只能是交往,或者說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教學是專門組織的以特定文化價值體系為中介,以人的文化建構為核心,以完成預定任務為目的的師生交往活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在研究了各種教學模式后肯定了交往教學模式的良好效果,即師生單向交往效果最差;師生雙向交往效果尚好;師生交往同時,學生之間有一定的交往效果較好;師生在集體交往中均是一個參與者,效果最好。
(一) 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1.教學內容的互相交往。教師設計講授內容,如何處理教材是關鍵,實踐中有“照著教材講,順著教材講,自己講”三種模式,實踐證明前兩種方法教學效果不好,都缺少對問題的分析與重構,很難吸引學生;第三種方法要求教師以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教材并聯系現實提出問題,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構,講課具有創新性,引人入勝,效果最好。為此,課堂要有吸引力,就需運用智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2.教學中介交往。這是教學的延伸,即師生分別對教材、儀器、實驗活動、社會調查等表征的信息進行解讀、思考、問與答。經驗性知識是知識的邏輯起點,而對儀器工作原理、顯示含義、實驗過程進行釋義,教與學雙方互相感應與啟發,增強知識的可操作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人際交往。指在課堂及課堂外進行的認知和非認知的廣義交流。學生通過自主組織或參與的一些學習活動,或通過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等形式加人另一個共同體,變換角色,展示特長,與不同知識結構的人進行交流,培育各種能力,激發興趣,增強動手能力,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其全面發展。
4.環境交往。教育學家把知識功能定義為人的行為能力。培養行為能力一靠知識,二靠實踐,各門知識產生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學生要參與觀察、實驗、模擬、社會調查,積累經驗性知識,對所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升為定律性知識和原理性知識,并在條件許可時進行驗證。對實踐中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能體驗知識的價值,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交往教學模式實施的條件
1.教師在教學行為中起主導作用,應具備的條件是:(1)教師應創新自己的角色。不僅傳播知識和經驗,而且要組織、管理教學活動。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高智商的創造性勞動,在交流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只有勤奮敬業、全身心投入才能承擔這一角色。(2)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不但要具備專業和背景知識、理論和經驗知識、教育和心理知識,還要有組織管理能力、決策和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由于課堂是教師藝術化教學、充分展示智慧和經驗的平臺,為此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用多種方式研究學生內心世界,認識個性,所制定的教學方案能使學生打開心扉,不僅能傳授知識,而且能教會從業及做人的道理。(3)良好的表達能力。語言簡潔、準確、幽默是交往教學模式的基礎。教師要以交往教學理念為指導,吃透教材并有駕馭知識的能力,同時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探討適合不同對象的教學方法。而且語言表達要準確、生動、有感染力,體現個性和人格魅力。(4)以學生為本。教師在課堂上不要照本宣科,要結合社會實踐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解讀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模式,使學生有所學、有所獲。
2.學生主體應有的素質。(1)學生要自我強化主體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生非主體性地位不利于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根據觀察,筆者發現課堂上主動發言的學生約占1/5,不過現時的學生已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經過引導,相互感染,可以激發群體主動參與的熱情。因而,交往教學模式課堂要改變過去的非主體性,需用民主平等師生關系替代傳統的等級關系,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交往教學模式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學生由于認知結構不同形成個體意識的差異性能營造多元化思想氛圍,各種思想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從而增強自主性和創新能力。(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接受知識,而且要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教育家所言,學習知識的道路像在曠野或森林中探索回家的道路一樣,要有“凡事懷疑”的精神,不迷信、不盲從,敢于挑戰權威,富有開創精神和自主意識。(3)促進個性全面發展。“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展、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充分利用課堂發現學生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潛力,積極引導,弘揚個性,促進其和諧而全面發展。
3.教學管理者的制度導向。對高校來講,教學與科研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當今的許多高校,不管是科研型、科研教學型還是教學型,管理層偏重科研、輕視教學傾向越來越嚴重,衡量一個教師水平不是看學生是否歡迎,而是看承擔課題和發表論文的等級和數量,這是被社會認可的“硬性指標”。在科研任務重壓下,教師很少有精力進行教學研究。而且高校管理層并未認識到中國教育觀念、管理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滯后性。兩院院士潘家錚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今天沒有什么改變,這一模式不利于大思想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培養,教育追求數量忽視質量必將影響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管理層要把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制定工作重點向教學傾斜的政策。(1)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宣傳和推廣,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學改革為中心,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目標,為新的教學模式推廣創造條件。改大班為小班授課,“從組織行為學的觀點來看,團隊成員想要面對面交流,那么規模最多為12人”,而現在一百人以上教學班級不具備交流條件。(2)改革考評制度。考評制度是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體現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決定教學雙方追求的價值目標,只有改變重分數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的考評制度,交往教學模式才能充分展開。(3)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課堂上引導學生要有堅定的自信心、強烈的創新愿望,培養其觀察、思考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社會,關注生活,參與實踐,嘗試用理論分析現實,積累經驗知識,增強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培養觀察實踐的敏感度,使其有較強的表現欲和表達能力。
(三) 交往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
1.設計交往教學方案。教案設計的核心是要在教師、學生、單元教學內容之間找到知識和經驗交叉閾,即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傳統教學教師只重視把教材知識如何傳授給學生,不重視學生經驗、興趣點及參與意愿。課堂教學中的交往活動應該是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有意識、自覺的活動。因此,在教案設計時,應注重交往課題的選擇、交往環節的設計、交往方法的思考及交往效果的預期,而課題的選擇能否激活課堂氣氛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應結合教材單元目標、學生經驗和興趣及知識結構與社會問題,預先向學生征集問題,由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問題選擇要以學生經驗作為切入點,不能選擇純理論性問題,也不宜選擇特殊、極端、偏執的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有礙于證實理論,還可能引發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激烈討論,沖淡教學主旨。這樣,課堂效果就存在了多種可能性:有的可能完全達到預期目標,有的可能部分達到。當然,不宜過分追求效果的完滿,可通過學生反饋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
2.交往準備。教師可以在開課之前制作背景資料的幻燈片,也可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和關注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打印相關背景資料、不同觀點或課題前沿信息發給學生,給學生充分準備時間,包括書面準備時間,如果學生準備不足,倉促應答,會挫傷積極性。開始前教師運用語言藝術或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課堂輕松愉快的氛圍,不僅傳遞必要信息和調動激情,還容易產生共鳴,而且有助于交往活動的展開。教學過程是:教師提問或自學提問一討論交流一教師啟發一總結評價一練習鞏固。交往準備的步驟,要求教師有很高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避免詳盡講解,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展示自身價值的機會。
3.平等探究。交往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合作、互動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任務就難以真正落實。因此,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環節。合作學習是一種促使學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本形式。“建構主義認為,教學就是建構知識,教師不是直接把認識對象的規律和價值告訴學生,而是創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對象的規律和價值,知識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學生在教學互動中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感悟、發現和探究出來的”。當然,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應注意角色互補,實行角色輪換,以彌補其不足,保證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合作時,師生還應共同創設情景,提出假設和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這種合作探索的過程,打破了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非常重視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獲得,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在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中,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方式增多,學習質量不斷提高。
4.反饋調節。信息反饋可以說是對課堂教學過程交往實效的總結,它主要考量交往主體行為和交往過程活動的效果。交往教學模式論認為,學生是交往的主體,課堂交往質量,要觀察、評價學生作為交往的主體是否在課堂中處于激活狀態,是否主動地參與了教學全過程,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交往中。此外,還要評價教師作為交往的主導作用,是否創造了有利于學生參與交往的條件和方法,是否是以平等身份與學生討論交流。對交往活動的評價,主要是看課堂教學交往有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教學互動的過程,有沒有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達到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實現課堂教學交往中的教學相長。所以,只有不斷地進行評價反饋,才能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交往的內容、形式、方法,更好地實現交往教學模式的預定目標。交往教學模式論把教學過程視為交往過程,把學生看作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富有潛力的整體的人,強調應在交往中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交往教學模式顯示著教學過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都應著力體現教學與交往的關系,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
二、交往教學模式的功能
(一) 有利于發揮高等教育的真正功能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各種能力。教育不只是傳播知識,正如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所言,僅有技術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的是全人,他要有三種能力,即適應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交往教學模式確立了教與學雙方平等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由思考和交流提供了空間。交往教學模式著力培養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因為這是培養以上三種能力的基礎。
(二) 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自信心
傳統教育培養順從意識,強化教師權威,加之通過考核劃分等級,挫傷了學生尊嚴和自信。而交往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性,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培養自信、自強、自尊的人格,也體驗了探究問題的樂趣,并能從中發現學生潛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為將來展示創造力奠定基礎。交往教學模式也十分重視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建構,但并不以此為目的,而是把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作為發展學生主體結構的基礎。首先,通過認知建構過程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展示意識。諸如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合作精神以及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學會關心等人格特征。其次,通過認知建構過程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學生的主體能力是構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核心,有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就能處理好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不斷超越書本、超越教師,自主建構認知結構。有了人際交往能力,學生就能處理好自身與社會環境的關系,通過交往不斷豐富自己。總之,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是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任務,反過來說,學生一旦有了較高的主體能力,就能充分利用各種外部條件去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 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交往理論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中激發想象、鼓勵質疑,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原因、預測結果、總結規律,通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創新知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思維能力及捕捉機遇的能力。通過師生對話交流、合作探討,師生互相尊重、取長補短,既發揮個性,又展示團隊精神,為未來與他人進行競爭與合作打下基礎,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上一頁 [1] [2]
【試論高校交往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及其功能】相關文章:
試論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探索03-04
談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2-28
本科實踐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探索11-17
試論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探索12-12
試論刑事辯護的功能及其實現條件12-11
中職德育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11-23
籃球俱樂部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1-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