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師音樂專業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
論文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教學改革 創新人才
論文摘要:民族民間音樂是高師音樂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差的現象。為此,我們分析了其中原因,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提出四項改革措施并予以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該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對本課程學習興趣低、教師的教學效果差的現狀。為此,我們對這門課進行積極探索,提出了四項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學習這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展音樂視野,掌握各地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熱愛民族文化。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上課聽不懂、學了不實用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學方法單一。長期以來民族民間音樂采用講授法教學,即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敘述事實、解釋概念、闡明規律的教學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信息量大、靈活性大、邏輯性強、教學進程中便于調控。缺點也非常明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直接實踐和及時做出反饋的機會。這種方法影響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忽視個別差異的存在,師生間缺乏互動,課堂氣氛單調。
(二)教學手段落后,教具單一。長期以來,本課程還是采用粉筆、黑板、收音機、鋼琴等傳統教學設備。學生無法感受立體、直觀、生動的感性知識。教學手段落后,導致 “海量”信息難以傳輸。
(三)教學實踐單一。一是學生缺乏將這門課的知識運用到相關課程的能力;二是缺乏田野實踐能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民族民間音樂是一門“活”的課程,不深入民間進行田野實踐難以真正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精髓。
上述問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如何解決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的問題?我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與研究,提出以下教學改革措施。
二、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我們從多種方法教學、網絡多媒體運用、多課程滲透、實踐基地建設四個方面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教學改革。
(一)加強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現代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我們將啟發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介入課堂,不僅有效彌補講授法的不足,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在講“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交融與板塊分布”一節的內容時就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很多民歌雖然曲名、流行地域不同,可旋律、節奏、調式、結構卻驚人的相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能否說它們是“同宗”民歌?它們的“宗”在哪里?如何流傳到各地的?不同地域的“變體”間有何差異?[1]教師先用啟發法啟發學生思考,然后用演示法向學生展示直觀的視頻資料,接著用分組討論法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辨,最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論點、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以上啟發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堂課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強了同學們的參與意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觀,
(二)加強網絡多媒體的運用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網絡多媒體技術逐漸走進了課堂。它集文字、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以材料逼真、信息量大、人機互動、教學立體等優勢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它還實現網絡異地、同時、互動教學。網絡多媒體教學是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總體趨勢和目標。也是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強有力的補充。
例如,介紹民族樂器笛子。在沒有實物笛子的情況下,如果僅憑聽笛曲,我們難以完全了解笛子的構造、性能、演奏方式、演奏技巧等知識。而現在,只要播放一段笛子演奏的視頻,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此外,我們還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網絡多媒體技術,將教師上課視頻、教案、音響、習題等資料傳輸到網絡上,讓學生能隨時能自學。這樣,實現了資源共享,學生在課堂上沒聽懂的內容,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查找,實現自主學習。這種新型教學平臺的優勢是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
(三)加強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
“加強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作為高師音樂專業的基礎課,也是適于與各學科進行橫向聯系的科目,它與聲樂、器樂、視唱練耳、歌曲分析與寫作等專業課程以及其他人文課程都有緊密的聯系。”[2]將民族民間音樂滲透到其他課程中,既能加深了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又能將民族民間音樂活學活用。
民族民間音樂與聲樂課的結合。如學唱陜北民歌《藍花花》,正確掌握了歌曲音準、節奏并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是不夠的,這只做到了演唱歌曲的“形似”。要做到“神似”,還需要了解《藍花花》的體裁、歌種、調式,當地生產生活環境、語音狀態和語言聲調等相關知識。只有結合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深入分析《藍花花》,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風格韻味。
民族民間音樂與歌曲寫作的結合。在歌曲創作中,我們可以借鑒民族民間音樂多樣的發展手法將主題展開。如《春江花月夜》主題句中的“魚咬尾”“變化重復”手法,還有段落間“換頭合尾”手法等。這些手法在發展主題的基礎上做到了音樂風格的統一。我們將這些手法運用到歌曲創作中,不僅發展了旋律、形成了完整的樂曲,而且使全曲在統一的前提下求得了對比。
在與相關知識結合的過程中,學生既鞏固了本科目知識,又對相關科目加深了理解。
(四)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
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是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建立實踐基地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幾年,不少高校與地方建立了實踐基地,使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以賀州學院為例,學院所處的賀州市蘊藏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其中以富川瑤族自治縣的蝴蝶歌最具代表。就是一種有特色的二聲部民歌,“多由兩名女歌聲同聲演唱,兩聲部間多用和聲音程,演唱效果有如對對蝴蝶雙飛一般”[3]。鑒于蝴蝶歌的藝術價值,2009年學院藝術系在富川縣建立了瑤族文化實踐基地,組織師生定期開展蝴蝶歌的采風活動。通過聆聽瑤族民間藝人的演唱,同學們對瑤族音樂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充分感受到瑤族民歌的藝術魅力。這一過程中,學生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民間素材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都得到培養。有的學生還對某些瑤族音樂現象進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撰寫成論文發表。
課堂的教學改革,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課外的教學實踐,學生社會工作能力增強。總之,改革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教學改革,是對現存教學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對于高校,改革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又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因素。高校應始終堅持把創新人才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為國家輸送優質人才,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講話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和系統培養觀念,造就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要注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努力為培養造就更多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7.
[2]謝征.關于高師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27:88-89.
[3]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1672.
[4]王愛軍.高師課程要著眼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J].唐山學院學報,2008(5):117-118
【淺析高師音樂專業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高師音樂教學改革之爵士篇論文01-01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小組課11-24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初探11-24
議音樂實踐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意義11-30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論文06-07
淺析通俗音樂在音樂課堂中的教學12-11
音樂學專業鋼琴教學改革創新思考論文12-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