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如何適應中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
【論文關鍵詞】語文 新課程 改革 創新 以人為本
【論文摘要】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語文作為最基礎的一門課程,必然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如何適應語文新課程的改革,作為我們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課程的改革實驗中去。轉變教學行為和評價方式是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明確的一個事實。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是學生發展的基礎。作為一門最基礎的學科,語文的改革是發展史必不可少的。所以,語文的改革和發展要緊跟時代的需要,為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培養發揮作用。從我讀書到現在教書的十幾年中,語文課程改革,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 適應語文新課程的改革,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的探索與研究。?
語文教師應該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現代教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題,因此要求我們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激烈競爭的年代,創新的能力,絕處逢生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耐力等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備素質。思想開闊、視野開闊,有豐富的創造性和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我們不能光教會學生如何讀書,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適應當前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社會。教師的教育觀念、理念、思維方式、培養人才模式都應具有創新意識。如教師在上初一語文《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一個好的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跟著進入課文內容。接著老師提問:"山中友是指人還是物?如果要你寫出這樣一個題目你會如何選材?作者為什么把山中的一些自然景物看成自己的一些好友?學了這篇課文你的思維方式是否得到轉變?"然后帶學生在校園中觀察學校的一草一木、角角落落,并問,"三年以后,你再次漫步在校園中,你會覺得學校的一切都是你的朋友嗎?"教師通過這種方式上課提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入意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語文教材有廣泛的社會內容,教學時要把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學有成效。語文教師除需具有很強的理解語言能力外,還需具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思想內容。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識去為未來培養人才,教師必須繼承和借鑒前人所創造的知識,然后才有可能更好的履行傳道的職責,但是知識絕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它不斷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量和質的變化,所以教師桶中的水必須是流動的水,是和知識河相連,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換的狀態。否則,一桶死水,因其不流動而終會走向腐化。因此,要求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教師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才能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本領,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教師要有敬業精神。把教育當做職業還是事業?這是當前教師應該明確的問題。記得有位校長曾經說過,"不要把教書當做養家糊口的職業,要把它當做一生奮斗的事業。"語文教師的勞動既繁重又艱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如果沒有敬業精神,就會得過且過,年年拿著老教案去上課,出工不出力。這樣的教育行為,是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所以作為一名現代中學語文教師,面對著一張張渴望得到知識的臉,我們必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21世紀的教師應當積極適應社會發展,教育發展的需要,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還要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教師從教之日,就是重新學習之時。所以,教師要樹立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除了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人文藝術修養外,還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只有這樣,現代語文教師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才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2. 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行為要趨向人文化,以人為本。?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理念。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口號。傳統教育有"三個中心論",那就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中心。整個一堂課,都是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框架展開的。學生只是像"道具"一樣,被動地配合。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從教育思想到教學行為,都要有一系列的轉變。?
2.1 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關系的人文關懷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學生有一種觀念:老師是厲害的,要聽老師的話,否則就不是好學生。?
2.2 由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一堂課如何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老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地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教師只是解決了自己的"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并不能保證取得滿意的教育效果。教師只有同時重視"育",即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每個學生本身的情況,綜合地協調利用各種因素來影響,來"培育"學生,以便讓學生自己會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做自我發展的主人。?
2.3 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準答案",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3. 適應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傳統的教師以學生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過多地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知識,忽略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里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共和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價值,學生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這些評價與當前教育評價發展的特點不相符,制約了教育的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為了適應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和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提出了教育評價的改革重點。?
3.1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
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諸如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碰到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議自信,激發其內在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考試不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為惟一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3.2 考試的改革重點?
3.21 在考試內容方面,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多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少考查記憶性的內容。傳統的考試多以答案惟一的記憶性、技巧性或速度性地內容為主,考試內容的這一變革使傳統的題海戰術,大量練習這種通過增強技巧的熟練性和速度、提高記憶的準確性來換取高分的教學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它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徹底打破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21世紀社會需要的人才。?
3.22 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惟紙筆測的傳統做法。傳統的考試以紙筆考試為主,這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它無法適應考試內容方面日益重實踐、重創新等的變化。比如,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就不能單憑一張考卷加以說明的,它需要在實際的應用環境中加以操作,才能較好地做出評價。因此,新課程倡導考試方式靈活多樣,應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如自考、試卷、辯論、論文、特長、情景測試等。在非畢業、升學的考試中鼓勵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在綜合應用中考查學生的發展情況。同時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同一考試也可多樣化呈現,給予學生充分選擇的權利和空間。這些多樣、開放的動態考試方式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語文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既不能有懼怕思想,害怕不能適應,被新課程改革淘汰,也不能跟著感覺走,人云亦云,別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認為新課程改革與自己無關,墨守成規,無所作為。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鉆研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樹立決心、充滿信心、建立自信、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盡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學規律和特點,就一定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為語文新課改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參考文獻?
[1]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主編:朱慕菊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主編:蘇立康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3版?
[3] 《現代教育思想》主編:刑永富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 《創新與創新教育》主編:漆權 上海教育出版部 2003年版?
[5] 《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本書編寫組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上一頁 [1] [2]
【淺議如何適應中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相關文章:
淺議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08-10
淺議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發展與改革08-06
淺議臨床醫學導論課程改革與實踐論文04-24
關于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精選6篇)04-27
淺議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年級差異研究論文05-05
試析德育工作如何適應課改08-24
如何讓學生盡快的適應初中數學學習11-01
淺議農村中學如何提高英語聽力08-08
淺議高校教學中如何開展素質教育05-31
淺議成本會計仿真教學改革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