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言文閱讀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文言文閱讀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是“文”,應該按照文章閱讀的規律和方法去“解讀”。
由于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匯和文言知識,為以后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本,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閱讀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鑒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為文之道。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含英咀華,學習借鑒,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一個捷徑。如《勾踐滅吳》的詳略取舍就很耐人咀嚼,詳寫勾踐“十年生聚”的具體措施,尤其是勾踐的言行可以說是神情畢肖,但對滅吳的戰略部署與作戰經過卻寫的很略,詳略的安排并不與“時間”成比例(勾踐積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滅吳之戰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就要結合作者寫作的目的去分析,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誰得到百姓的擁戴說就能成就大業”這一歷史經驗。
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呢?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置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么,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并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系。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范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本為基礎,只要文本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后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于考查的文本,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后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本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本《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本沒有太大區別,都屬于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后,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后,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谷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于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并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后老死于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了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采草藥》); 比——并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
以上列述了高考主要考查內容。
針對高考考查內容,我們要制定相應的復習對策:首先復習課內學過的文言文,盡量多地掌握文言實詞的意義(不要去死記某個詞有多少種義項)和虛詞的用法(可分類整理),整理文言句式。其次熟讀,甚至背誦傳統、精彩的文章或片斷。第三,把十年來高考文言文的測試文本讀一遍,不要去做選擇題,而要翻譯一遍,有些語句最好書面翻譯。還要再適當做一些模擬試題。
文言文閱讀考查重點
1.詞匯量包括實詞和虛詞,詞匯量的掌握當然越大越好。大到多少呢?其底線就是高中六冊所出現的全部實詞和虛詞。所以復習中梳理一下你應該掌握的實詞和虛詞在課文中出現過的所有義項。這點上,除有意識記取一些生疏、忘卻的詞語外,最好的方法還是多讀讀課文,到能熟讀成誦的地步,課文內容記住了,詞匯也就忘不掉了,解加點詞解釋、翻譯句子等題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強了。
2.語法掌握的熟練程度語法掌握牢固了,對古漢語的語言特點就掌握牢固了,所謂的語感也就強了。語感強的,就知道讓他活,古人是講成活之的;用繩捆住他,古人是講成系之以繩的。這樣即使叫你為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這段寫人如何對牛、馬、猱的文字標點,你決不會標成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因為以繩絡之,以羈鞭之是以現代文語感來標點的,古人是講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的,講穿了,介詞結構后置這一特點掌握了,給這句標點的能力就強了。
3.上下聯系判斷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為例,以繩、以羈中,繩、羈都各是一種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嗎?是一種還是兩種用具?首先,根據對文知識,應判斷:句子結構相同,那么處在相同位置上的詞,其解釋也應類似,即也是用具。第二,從鞭之以來分析,捶楚是一種拿來鞭打的用具。第三,從下文無繩而欲服牛,無羈而欲乘馬,無捶楚而欲戲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從加點詞要求解釋楚看,可判斷為一種鞭打的用具了。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讀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斷這個詞是否與哪個詞相通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考查比較多的詞及其詞義
學習重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通假現象。
2.學習推斷實詞詞義的方法。
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題,大多數文言實詞具有對義性,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難點,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熱點,每年必考。2006年《考試說明》在這一考點的表述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實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并且古今詞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一類。二是要弄清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根據上下文確定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
一、詞的古今異義
學習文言文,要特別留心古今“微殊”的詞,它們常常是命題的重點,這類詞的演變情況是:
1.詞義擴大。如“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
2.詞義縮小。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屬,現代專指黃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詞義轉移。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
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4.詞義弱化。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則表示埋怨、責備。
如: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5.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在則表示仇恨、懷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史記刺客列傳》
6.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并無貶義,現在指品質惡劣,為貶義詞。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
文言文中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詞多義就要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本義是田界,引申義為旁邊,如“河畔”“橋畔”,“畔”與“叛”同音,又可借為背叛,如“親戚畔之”,“蚓無爪牙之利”本義是爪牙,其現在的比喻義為得力的幫兇和武士,并沒有貶義。
如: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一詞雖然出現多義,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能有一個意思,這就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選擇來確定。
三、根據字音推斷詞義,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讀文言實詞,通假現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則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個句子中如果遇上不會翻譯的“障礙字”,不妨聯系上下文,根據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現象大膽推斷,只要在具體語境中能夠講通,則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張良出,要項伯”“要”同“邀”(《鴻門宴》)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勸學》)
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從文言文閱讀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相關文章:
文化與文言文論文09-20
文言文的論文致謝07-25
從中考題文言文得分率談文言文復習08-01
管仲論文言文翻譯08-04
文言文書寫的論文致謝08-06
過秦論文言文翻譯09-26
博士論文 致謝 文言文05-19
文言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07-20
初中文言文教學探究06-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