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建立實用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就業主導 因材施教 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高職英語教學應該“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而現在的高職英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就業壓力日益突出的今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應該以就業為導向,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建立實用有效的教學模式。
教育部于2000年明確提出了高職教育“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國務院于2005年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該決定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職業教育要著力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以就業為導向,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該決定貫徹五年有余,迄今,高職教育中的許多專業僅僅是將本科課程壓縮,并未彰顯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而就業壓力卻在日益增加,若高職教育不能以社會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模式,自身發展勢必將受限于就業。
高職英語教學,理應符合高職教育的總體教育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為目標,找出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進一步理清高職英語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任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而指定的培養人的具體要求。這就說明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的具體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高職學校畢業生直接面向的是社會,高職英語的教學的成功標志,是學生走出校門后是否能將所學應用于實踐。
從現在的高職英語教學狀況來看,普遍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許多高職院校從屬于某一本科院校,為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重點,與本科課程都十分類似。并沒有發掘出自身的特點,這從根本上讓高職教育變成了本科教育的附屬。
第二,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高職英語教育中仍然占主導地位。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參與的很少,教法比較單一。
第三,生源復雜,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英語基礎普遍不好,差的僅能認全字母。一部分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堅持長時間的積累學習相當困難。而語言學習靠的就是長期不斷的累積。
第四,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失去了考試的壓力,導致精力放在學業上的變少,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以就業為主導,因材施教,調動學習積極性
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個體間的差異,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方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
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明顯不足,沒有信心沒有興趣,許多學生認為自己根本學不好英語。高職英語課就變成了,教師想讓學生變成教學活動的中心,而學生并不愿意來做主導。唯一能有效促使他們學習的動機就是就業的需要,年輕人都有夢想,再厭學的學生,都希望將來在社會上能一展頭角。這就需要學校開展思想工作,因勢利導,樹立正面的就業典型,抓住就業這個普遍的需求,讓就業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然而,僅有就業的壓力是不夠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內心想去學習。高職學生心理,介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具有自己的邏輯和判斷標準。他們更傾向于符合自己內心事物,對于新奇的潮流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厭倦守舊古板的條條框框。可以從歐美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為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書籍、電影、音樂、流行,都可以帶入課堂,以文化為載體,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
三、提升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實用性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三年制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規范書寫各類應用文,熟悉行業中常用的中英文文本,借助工具書查閱科技資料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這就要求高職英語的教學模式要能適應這種要求。
第一,職業教育授課內容要務實。本科英語課程大都側重語言知識的基礎性,這顯然是不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這點可以向社會培訓機構取經。社會英語培訓機構,大多數采取的是集中強化的方法,在短時間內達到效率的最大化,核心就在于抓住重點、抓住規律。應試教育的觀念是,考試考一杯水,要準備一桶水,用一桶水保證一杯水的質量。但職業教育中,這一杯水才是重點,抓住這一杯水就抓住了80%的英語應用,不求博大精深,只求學為所用,實際工作中能用到什么就強化什么。但這一杯水去哪找,就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切身去體會。教師也需要定期社會實踐,掌握一線工作的情況,回饋于教學。
第二,完善獎勵機制。人的某種行為得到他人或社會的獎勵后,這種行為將會得到強化,不停的強化后就會被固化。不可否認,現行教育體制中,高職生源素質不高,從小到大得到的獎賞和認可比較少。一點點的贊同和獎勵對于他們都是天大的喜事。這個時候,適當的物質獎勵或精神鼓舞就足夠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成為熱愛一個學科,轉變學習觀念的內在動力。
第三,創造語言交流環境。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Krashen,1981;1982;1985)在他的第二語言學習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論。克拉申認為,習得是在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基礎上形成的;輸入之所以能夠被理解,是因為有語境(Context)的幫助。體現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發揮課堂互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交流;體現在日常,在校園中多開展英語活動。此外,還可以推薦學生到外企賓館進行社會實踐。總之,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學習內容,有助于加深印象。
綜上,高職英語教學不應成為本科教育的附屬,要找準自己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宋磊.從高職學生就業看英語教育改革.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2]廖麗英.對大專英語分層教學的思考.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3]楊永佳.高職英語改革應貫穿應用能力的培養.江蘇高教,2006.
[4]于海波,耿琪.引導與激勵——強化高職高專教育的學習激勵機制.吉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
[5]崔穎.職業需求本位——高職英語教學新導向.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以就業為導向,建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相關文章:
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03-03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03-06
以就業為導向改革高職公共英語教學03-03
就業導向下高職計算機教學模式12-06
淺談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電子教學設計03-08
淺析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類航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12-07
以就業為導向下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12-06
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特點探析論文02-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