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
摘要:理論分析表明,環境要素充裕的國家,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將擴大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高污染產品處于劣勢,將減少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由此環境要素通過改變比較優勢影響到兩國貿易結構。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保措施
一、環保措施產生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全球環境問題的產生以及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是環保措施產生的首要客觀原因。目前全球許多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與健康,例如土地沙化、溫室效應、能源浪費、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海洋過度開發、荒漠化、化學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等。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環保措施勢在必行。國際貿易的發展并不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但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了環境保護,則國際貿易會直接或間接地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危險廢棄物、危險化學品和瀕危物種等在國際間的運輸和交換,如果處理不當,危險品就可能嚴重破壞輸入國的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另外,某些普通商品及其包裝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如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紡織品中的偶氮染料和家電產品的超標準輻射均會損害人體健康;天然包裝材料(木材、稻草等)隱藏的有害生物會危害進口國的森林和農作物;各種商品消費后形成的廢棄物特別是包裝廢棄物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由于這些負面影響的存在,國際組織和各國相關部門力求通過制定相應的公約法規,解決特定的環境問題,實現環保目標。因此,環保措施的產生對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及動植物安全有著積極的一面。
(二)主觀原因
環保措施是一把雙刃劍,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常常被貿易保護主義者利用,成為阻礙國際貿易的一種綠色壁壘。因此,環保措施的產生,名為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實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自18世紀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就一直以各種形式活躍于國際貿易領域。當今世界,隨著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特別是GATT/WTO多個回合的談判,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數量限制、許可證制度、外匯管制等)日益弱化,繼續公開使用這些壁壘,必定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和報復。在這種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需要尋求一種更具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的手段,而環保措施正是一種最好的手段。此外,從技術上來講,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環保資金投入和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不同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同,這就決定了各國環境標準的參差不齊、難以協調。西方發達國家的各類環境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比較嚴格,產品的環境成本盡可能實現內在化;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較低,環境成本遠未實現內在化。因此,發達國家的一些學者認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由于環保要求低,價格低廉,嚴重威脅了發達國家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其在國際貿易中市場份額下降,從而損害其國內的福利和經濟繁榮。因此,發達國家需要對進口產品設置形形色色的壁壘以抵消由于勞動力價格、運輸和原材料價格等其他競爭因素給其產品帶來的不利影響。此時,各種以保護自然環境、動植物安全及人類健康為借口的環保措施應運而生。
二、環保措施與貿易發展的理論研究
(一)傳統的國際貿易保護理論
傳統的貿易保護理論主要包括重商主義和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重商主義政策主張增加出口以擴大貿易順差并力圖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順差。至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國際貿易思維方式以此為指導,當今許多國家間的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重商主義理論中所追求的貿易順差。當一國貿易出現逆差或順差減少時,該國的外貿政策便會向保護主義的方向傾斜。因此當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低成本、低環保要求的產品大量出口到發達國家時,影響了發達國家的貿易順差,此時發達國家便會通過各種苛刻的環保措施來提高進口標準以保護本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主張通過限制進口和征收高關稅的辦法來保護國內有前途的幼稚工業。發達國家雖然科技領先、技術發達,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某些部門或行業仍處于比較劣勢地位,不具有出口競爭力,對于這些幼稚行業,發達國家必然會利用其在環保科技上的優勢制定環保措施來保護其貿易利益。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中國的紡織品、皮革制品和食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這些行業也正是受發達國家的環保措施影響較重的行業。
(二)環保措施與新貿易保護理論
新貿易保護主義是特指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種貿易保護理論及其政策措施。它有別于重商主義的獎出限入,其保護手段并非直接針對產品的進出口,而是通過國家立法間接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以往常用的手段是反傾銷和反補貼,進入90年代以后,新貿易保護主義更多地表現為尋求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合法性、合理性保護:保護的商品不斷增加;保護措施多樣化,從非關稅措施的明顯性保護轉向隱蔽性保護;保護制度更為系統化,從單純貿易政策轉向經濟、競爭政策等;保護程度也不斷提高。環保措施就是在這一趨勢下產生的。以往主要通過調整關稅、放寬或加嚴進口配額或許可等方式進行保護,主要是從商品數量和價格上實行限制,更多體現的是商業利益;環保措施則不同,它的出發點更多是考慮商品對環境以及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不僅采取關稅等措施,還涉及國內政策和法規。合法合理的環保措施可以減少國際貿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以及動植物的安全,但如果被濫用,則會暴露貿易保護主義的種種弊端,阻礙貿易的正常運行,影響國內的行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雖然貿易保護理論和自由貿易理論相對立,但并非不兼容,二者可以為共同的貿易利益而統一起來。環保措施雖有可能成為保護貿易主義的一種手段,但其產生也反映了自由貿易體制下對比較優勢的重新界定和擴展。因為外在性會改變自由貿易與投資的福利效應,如果比較利益在比較寬松的環保要求下獲得,貿易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因此,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在其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行業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形成廣義的比較優勢,以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
(三)環保措施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影響滿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社會、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首先強調發展,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發展所提供的資金和技術,而環境保護的好壞則是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同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其次,可持續發展強調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發達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因此,發達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負主要責任。在環境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是不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環保措施的產生雖然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但其對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也體現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不合理要求。可持續發展倡導環境保護,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它包含了當代與后代的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等重要內容,從理論上反駁了以往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對立的錯誤觀點,為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目前,環保措施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爭論的焦點之一。發展中國家認為這是發達國家設置的一種綠色貿易壁壘,而發達國家則聲稱是要通過環保措施來改變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觀念。孰是孰非,暫且不談,關鍵要弄清環保措施對經濟貿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環保措施對貿易的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本文借用HO要素稟賦模型來分析。環保措施主要是通過影響一國的比較優勢,進而影響兩國的貿易結構。HO理論認為由于各國要素稟賦的不同,一國應出口本國富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慮環境要素。在環境要素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環境應被視為一種生產要素。因此,將HO模型稍加修改來分析環境要素對比較優勢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貿易的影響。假定:兩種要素即環境和勞動力;生產的兩種商品即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和密集使用勞動力的低污染產品;其余的假定與HO相同。假設I國為環境富裕國家,II國為環境稀缺國家(假定由于貿易雙方制定環保措施的力度不同,監管、環境保護松弛的國家為環境要素富裕的國家;環境監管、環境保護嚴格的國家為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顯然,在封閉經濟下,I國由于環境為富裕要素,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高污染產品X,在國內相對產品價格P(i)下,A為I國的最佳生產點和消費點;II國由于環境為稀缺要素,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低污染產品Y,在國內相對產品價格P(ii)下,C為II國的最佳生產點和消費點。顯然P(i)P(ii)。在開放經濟下,國際交換價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間。這時,I國的最佳生產點將從A轉移到B;II國的最佳生產點將從C轉移到D,兩國新的最佳消費點為F。可見,由于環境要素豐裕度不同,影響了兩國產品的競爭力。I國的高污染產品由于環境要素充裕(如環境保護標準低)獲得比較優勢,出口上升,而低污染產品則處于比較劣勢,出口下降;II國的高污染產品由于環境要素稀缺(如環境保護標準高等)處于比較劣勢,出口下降,而低污染產品則處于比較優勢,出口上升。對小國而言,作為世界價格的接受者,由于實施環保措施,環境要素相對稀缺,生產點將從A點轉移到B點,即生產要素從高污染產品轉向低污染產品,高污染產品生產下降,低污染產品生產上升,貿易雙方的外貿結構也相應改變。對于大國,作用世界價格的制定者,當實施環境監管時,高污染產品生產下降,低污染產品生產上升,將導致國際高污染產品價格上升,低污染產品價格下降,進而影響貿易雙方的貿易結構。由于各國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治理污染的成本和環境標準不同,環境要素在各國存在明顯差異,已經成為企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生產要素。理論分析表明,環境要素充裕的國家,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將擴大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高污染產品處于劣勢,將減少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由此環境要素通過改變比較優勢影響到兩國貿易結構。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偏向型技術進步與要素收入分配張莉;李捷瑜;徐現祥;經濟學(季刊)2012—01—15
2、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楊長春;國際貿易2007—10—20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7.金融學的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