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觀領域拓展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轉向已成必然之勢,必須要正視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描述論應遵循的基本規則,并在此基礎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描述、主導性描述和載體描述的發展,對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微觀領域; 描述論
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觀領域拓展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重要趨勢,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學說的研究和闡釋,描述論轉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微觀領域研究開拓新的思路,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轉向的必然
1.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與解釋
描述和解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學術界目前比較注重對思想政治教育解釋的研究,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研究還沒有起步,“由于被認為標志著認識的最終成果,解釋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由于被看做是認識的前期工作,描述則自然而然地為人們所長期忽視。”[1]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的外化行為的描述、分析和詮釋等。解釋一直以來就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青睞,尤其是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解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解釋范疇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重點。然而,隨著社會的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發展,網絡空間、虛擬社會、數字社會把思想政治教育推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即思想政治教育虛擬領域、微觀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不再是通過傳統開會就可以解決,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內容轉化為數字符號,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虛擬的空間里通過數字轉換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他們的聯結僅僅依賴一根網線、一根數據線。通過網絡來窺視教育對象的心靈變化結果,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解釋面臨新的困境。
2.思想政治教育解釋面臨新的困境和功能的匱乏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微觀領域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解釋面臨新的困境和功能的匱乏,主要表現在:研究人的內心變化發展時,思想政治教育解釋只有通過對人內心變化結構的外在表征來判斷、定義。比如,解釋、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問題,源于這個人的道德行為,即內心想法的外在表現的判斷;解釋一個人心情郁悶,源于對人的內心思想的外在行為的定義,而對人的內心如何變化、怎么變化、變化成什么程度卻缺乏合理、正確的解釋。易言之,解釋難以全程跟蹤并及時準確地掌握人的內心變化的曲線波頻。因而容易出現這種解釋,即發現人感到郁悶,晚上就應該到樹底下看月亮的解釋,這就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減退或變相。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研究中,解釋不是萬能的,易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解釋不可能解釋人類所有的思想、行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內心變化、思想變遷歷程還有待于以后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使思想政治教育解釋功能匱乏和隱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解釋逐漸轉向描述,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研究或反思,即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
二、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基本規則
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必須遵循一定的描述規則,否則就會產生悖論,因為“描述既有對客體摹寫的一面,也有主觀規定的一面。對客體的描述包含主體的主觀規定。沒有規定就不可能有描述”[2]。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要把握一定的規定規則,才能描述出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活動的需要,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堅持客觀性與主觀性相統一規則
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根本在于主體如何、以及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描述,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要以客觀事物為依托和根本依據,體現客觀性。思想政治教育描述必須反映出客觀性,從而不歪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內容或信息,反之則歪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內容或信息。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描述是主體的描述,主體不可能有“純客觀的立場上描述客體”,主體總是基于自己知識的限度,對客體的描述必然會帶有一定的主觀依據,因此必須堅持客觀性與主觀性相統一規則。
2.科學性與政治性相統一規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只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體現科學性,才能完整、全面地描述。描述的科學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要有科學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工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是非科學的,甚至是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難以實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研究無禁區,宣傳有導向”,這個導向就是要把握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描述必須把握政治性,堅持一定時期執政者的階級意識、執政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須遵循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
3.指稱性與多端性相統一規則
“描述的指稱即是描述所指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指稱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稱對象,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內心變化過程等。對同一事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描述角度,不同的主體對客體的描述也有一定的區別,即不同主體的描述情況存在多樣性,原因在于主體描述的多端性,不同的描述主體總是從自己認為是最好的角度去描述,存在多端性。指稱性與多端性的統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時候既要明確對象,又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對思想政治教育描述對象進行描述,體現多樣性共生。
4.長期性與反復性相統一規則
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與反復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描述長期性與反復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反饋描述。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也必須與時俱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必須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時描述給教育者,使教育者及時采取對策,這種描述就是反饋描述。但是,主體的描述受到主體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一次性正確、完整地描述成功,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描述,才能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圖景。
三、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發展,凸顯出描述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位置,描述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主導性、中介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微的描述論轉向需要應從這三個基本方面入手:
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描述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描述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如何描述、在何種程度上的描述、在描述過程中主觀因素的份量。它包含幾個方面的意蘊,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描述能力,在任何情況下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進行描述,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解釋提供及時準確的描述信息,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素質、敏銳性、靈活性等,畢竟主體描述既要以描述的客觀對象為依據,又要以自身素質為基礎;因此,描述主體的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主體如何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進行描述,在何種程度上進行描述,也就是把握描述的度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描述主體能否把握描述對象發展的度,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解釋與分析,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前景。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信息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個體內心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都體現在一個度的過程,不可能看到一個人內心有點煩躁就定義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措施。主體的描述要把握描述對象變化發展的度,體現科學性,也是對描述對象的客觀反映。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描述中的主觀因素。描述其實就是主體對客體的描述,描述本質上是主體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本質上要依賴主體的客觀事物的主觀表達,這必然要參雜一定的主觀因素,與主體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都有密切的關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決定描述的圖景變化,既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正面描述,亦可對其負面描述。因為不同階級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存在許多版本,這也正是與思想政治教育解釋不同的重要原因。因此,主體性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發展帶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描述
所謂主導性,“從事物本身講,是指事物保持其引導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點的特性,即本質主導;從事物與其作用對象的關系講,是指事物具有主要的和引導的作用的特性,即功能主導性。事物的主導性是本質主導性與功能主導性的有機統一,本質主導性規定著功能主導性的性質和方向,功能主導性則是本質主導性的實現條件。”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描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描述要把握描述的方向性、主流性,用描述的主流性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描述,既要體現主體描述的多樣性,也要把握主體描述的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根本目的在于為進一步解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及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過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教育對象內心變化的曲線圖景,從而更加科學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階段性、層次性,為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描述要把握一定的方向性即政治性,能夠反映出一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描述要引導多樣性描述的發展,多樣性描述要圍繞主導性描述來展開,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主體描述的多端性可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也可以發展主體描述的多功能性,但必須在主導性與多樣性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張力。
3.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描述的發展
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總要借助一定的載體進行,描述通常要借助主體建構的概念,數字、語言、文字、符號等載體去摹寫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描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描述中,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發展,主體建構的概念,數字語言、文字、符號等載體存在一定的適應性,即存在一定的精確性、適用性。以主體建構的概念為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構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描述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包括概念建構的理論依據、時空界線、范疇、使用對象等。如果主體使用的概念去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信息或內容超出了概念適應的范圍,即超越主體建構概念的規定規則的范疇時,概念描述就失去意義,如道德概念的確定,是為了評判人的行為而建構的標準,是為了弘揚人的內心善的舉動,但當道德這個概念描述超出了人的范圍,道德概念就失去其描述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道德的概念定義不盡相同,而革命時代的道德概念所描述的內容與建設時期道德概念所描述的內容就不盡相同,甚或截然相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描述載體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描述功能、水平等,促進自身的發展,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微觀領域深入發展的需要,以適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描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范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描述論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論研究本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制訂必須研究的重要參考指標。思想政治教育描述的準確性、客觀性、全面性、深刻性、動態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判斷、對策、效果的全過程。為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描述、過程描述、結果描述、反饋描述、評價描述等方面研究將是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深入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論】相關文章:
唐代貨幣思想述論論文02-26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6-01
試析思想政治教育評價11-23
“以道馭術”的道家技術倫理思想述論11-16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考11-16
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1-05
企業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2-08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4
文學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