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轉變的探討
[論文摘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從傳統學習方式轉向現代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變成促進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思品課教學 學習方式
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創造性的廣闊空間。我們要努力構建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具有不同層次結構、多角度的開放型的現代學習方式。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
一、調動積極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主動性與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相對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把講臺當作自己教學的演藝場,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消失。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習效果必定事倍功半。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同是基于外在誘因和強制。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個體傾向性的表現,也是一種較為積極的心理趨向,學生一旦具有某種興趣,就成為主動性得以發揮的動力源泉,個人意志、情感就會凝聚為動力和學習需要,學生就會主動、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課”二年級前言課時,一改過去以講為主的做法,讓學生圍繞“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學習法律知識,養成守法習慣”四個問題,結合事例分小組展開討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舉大量的事例論證自己的觀點,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生活與法律、國家治理與法律的關系以及自己學習法律常識的意義。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培養獨立性,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
獨立性與傳統學習方式的依賴性相對應。傳統教學低估、漠視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一講到底,面面俱到,從預習、上課、作業,教師無不包辦代替。教師設計好一切教學思路,讓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走,學生無須動腦深入思考。課堂變成“講堂”,教師變成“講師”,學生則成“看客”。這種專教法,忽視、壓制學生的獨立要求,從而導致了學生獨立性不斷消失,依賴性越來越強,大事小事,總是依靠教師,離開教師自己就不能學。其實每個學生都具有相當強的潛在的獨立學習能力,不僅如此,每個學生同時都有一種獨立的需求,都有一種表現自己學習能力的欲望。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如:在教學初三思想品德課《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時,打破常規一框題一講的模式,按“自學—討論、質疑—演講”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學生自學,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提的問題收集歸類。第二課時:組織學生討論,提出疑難問題,適當地點撥歸納。第三課時:教師讓學生以《我的擇業觀》為題撰寫小論文,由學生組織演講,教師做聽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師生間的互動、互聯、互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獨立性,使學生明白,我能學并學得很好。
三、發現獨特性,由“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
獨特性同時也意味著差異性,學生的學習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決定了不同的學生以同樣的內容和任務,學習速度和掌握的時間及所需要的幫助不同。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的差異,“一刀切”現象十分普遍,按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要求、統一的訓練、統一的答案,學生在同樣的時間里、同樣的條件下,以同樣的學習速度,達到同樣的學生水平和質量。這種統得過多,“齊步走”式的教學,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泯滅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成了標準化一的“工業品”。在新課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課要轉變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基礎、不同能力等,進行分級要求、分步練習、分組教學、分類達標,從而發現學生學習的獨創性,使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進步,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強調“體驗性”,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使學生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于認知領域、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到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與人格的健全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扭曲了以知導行的教育教學目標,大搞教材內容習題化、習題要點化、要點精確化,將學生變成機械記憶的工具。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較大幅度增加了實踐活動的要求,規定初中至少有20%的教學時間,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將“運用”層次全部改為“活動”,強調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要把直接經驗的改造、發展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目的,間接經驗要整合、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成為學生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課型做到多樣化,有討論式、談話式、辯論式以及演講、活動等方式。教學手段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像、錄間、投影、計算機等。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把直接感受和書本上的抽象知識銜接起來,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使學生理解了書本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注重問題性,由“答問題”轉化為“提問題”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學,要由“答問題”轉化為“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教學初一思想品德《交友要講原則》時,運用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展開比賽,此法激起了學生的思維浪花,強化了學生提問的主體意識,學生興奮活躍,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有:為什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樣識別益友、損友、諍友?媽媽讓我與學習好的同學交朋友,遠離學習差的同學,我該怎么辦?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知道交友的基本原則,并且學會辨別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做法,提高交友的警覺性。這一做法增加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了學生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使學生具有獨立的思想和見解。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新課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轉變的探討】相關文章:
探討新課程改革下高中音樂的學習方式創新03-28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實現角色的轉變05-05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06-23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學習與發展01-16
新課程理念下的練習教學12-04
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新課程歷史教學12-06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11-24
學科整合與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轉變11-23
在新課程改革下如何轉變體育教師的思想觀念11-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