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師應該怎樣做好論文答辯前的準備工作
骨干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除了要自覺開展大量的課堂實踐(如校本教研、磨課等)之外,一般還要經歷幾次由教師培訓機構或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論文答辯。如何使自己能夠順利地跳過“龍門”,使自己的答辯更加出色,得到專家的肯定?我結合自身經歷,擬就論文答辯之前如何做好準備工作談幾點體會。
大家知道,若要順利通過專家的論文答辯,事先遞交質量較高的論文當然是基礎。如果能在參加答辯之前做好“前、后、左、中、右”五個方面充足的“功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前———介紹論文的背景緣由
所謂“前”,就是介紹清楚自己為什么寫這篇論文的緣由。我參加過一次模擬省特級教師評選的論文答辯,遞交的論文題目是《巧引名言度金針———例談閱讀教學中“名言”的引用藝術》,該文曾獲華東地區一等獎,并在省級業務雜志上發表。論文開篇界定了“名言”的內涵,接著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視角簡述了引用名言的意義和作用,最后重點介紹了巧引名言的四種策略———創生主題、升華情感、引發矛盾、總結寫法。
在論文答辯伊始,我向專家評委講清楚“名言的界定”和“閱讀教學中引用名言的重要意義”兩個問題。前一個問題,是為了方便自己的立論,明晰論文中的核心概念,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義。我在論文中,將“名言”界定為“一般是由名人說的短小精悍、含義雋永的句子,常見的有名人格言警句,也包括諺語、古詩句 等”。后一個問題,是論文存在的基礎和起點。回答為什么寫這篇論文的緣由,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歸納現狀,分析弊端,反面立論;二是開門見山,觀點“亮劍”,正面闡述。我的論文就采用后者,在點明眼下不少教師青睞引用名言的事實之后,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視角分析了課堂教學中恰當引用名言所帶給學生的“正能量”。
二、后———交代論文的后續研究
一篇論文從起草完成,到發表獲獎,再到遞交審查,最后到參加答辯,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少則一年數月,多則兩到三年。從這個意義上說,答辯的論文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在論文答辯的最后一個環節,應該主動交代論文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進策略,使專家評委能夠看到自己的論文的確是在“真研究”基礎上取得的成果,而不是“鼠標百度式”的拼湊之作。
如,我在論文答辯時最后陳述,因為論文成文于2010年,當時《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還沒有公布,所以一定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眼睛向外,只考慮“外引”———從教材、課文之外引入名言,而沒有關注“內視”。其實很多課文本身就含有名言。如,“桂林山水”開首的古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如,“全神貫注”結尾處茨威格的話:“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注。”還有課后“資料袋”中羅丹的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答辯時只要能做誠懇的反思和彌補,就能取得專家的諒解。二是重點介紹的四種“巧引策略”還有待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我介紹完文中列舉的四大策略之后,又增加了“假借評價、指導學法、靈活改寫”等幾種策略,并做了詳略有致的說明。這樣一來,專家就覺得你確實在做行動研究。
三、左———簡介論文的“基礎之處”
任何一篇論文,都不可能是全新的創造,一般都是在總結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揚棄而寫成的。就某一篇論文而言,其中存在局部理念不新、個別策略缺乏新意等不足是在所難免的。但與此同時,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一定有它的獨特之處和創新價值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在答辯時一定要拿捏好詳略的分寸,對于那些常見的理念和策略,只能作簡明扼要的概述,切勿滔滔不絕、老生常談。
如,我詳細闡述四大策略時,就是不平均用力,也不面面俱到。對于“巧引名言創生主題”,我結合著名特級教師盛新鳳的課例“盧溝橋的獅子”,詳細介紹了如何引入名言,創生一個與文本融合的“主題”,然后按照“找到一個支點,拉出一條線,畫成一個圓”的流程組織教學,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的過程。而對于“巧引名言總結寫法”策略,我只作了簡略的介紹,因為隨著《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言意結合”、“不僅要關注課文寫了什么,更加要關注是怎么寫的”等理念早已耳熟能詳,歌德的名言———“‘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已經沒有必要再做更多的解釋了,正所謂“各領風騷兩三年”。
四、中———熟悉論文的內容與架構
所謂“中”,主要指論文本身。對答辯者來說,對自己遞交的論文一定要做到“爛熟于心”。答辯者一定要具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對自己遞交論文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學理論,引用到的教學案例,提出的教學策略方法,包括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甚至論文的正副標題、核心概念的界定等,都要理清其“前世今生”,做到心中有數,絕不含糊。如是,一旦專家要你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你就能夠有條有理、侃侃而談,否則只能面紅耳赤、無以應對。
如,在我答辯時的提問環節,專家提出“從論文的副標題看,巧引名言的功用重心落在教師的視角方面,請你從學生的視角再談談看法”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提問一下就抓住了作者的“短板”,因為這確實是論文所欠缺之處。專家之所以提問,倒不是故意為難,而是想通過答辯者的闡述,考查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刻性。我略作忖度,提出了兩方面的思考與應對:一是巧引名言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經常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左右逢源地“引經據典”,學生就能耳濡目染,入腦入心。二是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因為名言一般都是言簡意賅、含義雋永的句子,它們或使人明理,或給人啟示,或助你學習,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大有裨益。這兩點,其實就是闡述了名言在“言、意”兩方面的作用。
五、右———闡述論文的“創新之處”
所謂“右”,這里指論文的“創新之處”。前文已述,每篇論文不可能都是全新的創造,一般是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而成的,所謂“比別人多走了一步而已”。盡管如此,我們說“創新之處”還是論文存在的價值所在,是論文的CPU。對一篇論文而言,“創新之處”越多,論文的質量也就越高,但對作者來說,難度也相應提高。
那么,如何答辯好論文的“創新之處”呢?就是要“突出重點、詳細闡述”。我在介紹四大策略時,除了詳述“創生主題”之外,作為創新之處的“引發矛盾”策略也作重點闡述。我以某青年名師執教“凡卡”一課為例,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凡卡寫信的雜亂無章、啰里啰唆,然后引入契訶夫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姐妹”,從而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和思維的沖突,不但揭示了“反復”這一語言現象,而且起到了調節教學節奏和推進教學流程的作用,取得了“一石三鳥”的功效。
論文答辯若要取得較好的成績,充分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正如“精心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一樣。我上面介紹的五方面體會,只是一點感想。為了順應口語的習慣,我將標題命名為“前后左中右”。其實,在答辯時一般應該遵循“前—中—左—右—后”的順序,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
【骨干教師應該怎樣做好論文答辯前的準備工作】相關文章:
如何做好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11-19
如何做好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12-10
畢業論文答辯前答辯學生的準備工作03-11
畢業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12-07
論文答辯應該注意哪些?12-06
答辯前10個準備工作12-11
怎樣做好化學實驗02-20
自考論文答辯必須做好的準備03-11
應該如何準備畢業論文答辯11-27
畢業論文答辯的流程是怎樣的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