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管理會計”課程知識體系內在的靈活性更適合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那么,高校管理會計課程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呢?
摘要:目前國內各大高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但仍然存在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處于從屬地位、學生普遍缺乏管理會計意識、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不夠合理、課程教學模式傳統而單一等問題。提出提升“管理會計”課程師資隊伍水平,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重視“管理會計”課程建設,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地位;加大“管理會計”課程宣傳力度,提升學生管理會計意識;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創新“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挖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5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構想,并已在初步實施的教學改革中取得良好成效。
關鍵詞:管理會計;教學改革;教學成效
管理會計是會計學的重要分支,主要側重“創造價值”,其職能是解析過去、控制現在和籌劃未來,這與傳統的財務會計有很大的不同。早在2011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原秘書長丁平準就曾透露,國內的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已經達到了300萬。雖然目前國內各大高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但管理會計人才的輸送和培養仍然任重而道遠。2014年10月,財政部發布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鼓勵高等院校加強“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管理會計專業方向建設和高端人才培養,不斷優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該文件的發布,充分表明了國家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視。而作為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的各大高校,如何對“管理會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校這個基礎搖籃的教學優勢,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意識和技能,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從師資力量來看,由于“管理會計”課程開設的時間相較“財務會計”“財務管理”課程較晚,我國各大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并沒有專業對口的“管理會計”課程專業教師進行授課。相反,多數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師都是由原擔任“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兼任的。雖然“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在有些內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但這2門課程的側重點畢竟不同。因此,未經過專業“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培訓的教師只能通過他們多年的教學經驗開展教學活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管理會計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更需要具備對企業實務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我國多數高校的授課教師多是從校門到校門,很少涉及企業日常管理的實踐領域,這導致教學內容與企業現實嚴重脫鉤,無法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管理會計”課程的實踐。此時,如果學校教學資源與校外導師師資力量匱乏,就無法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導致多數按部就班學習的學生難以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
(二)課程處于從屬地位
從課程地位來看,各大高校的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時多偏重財務會計,對管理會計知識的講解不夠深入,使得絕大多數會計專業學生對管理會計相關知識的了解都處于“只知其理,不知其用”的狀態,導致國內管理會計人才匱乏的局面。雖然我們一般會把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二者在理論上似乎地位平等,但是在高校教學安排上卻過度強調“財務會計”課程而輕視“管理會計”課程,具體體現在課時安排少、課程內容不夠深入上,致使“管理會計”課程處于從屬地位。同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學科交叉,例如作為“管理會計”課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成本管理在“財務會計”課程中被劃分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即“成本會計”課程,進行詳細的講解,而“管理會計”課程的授課時間通常晚于“財務會計”課程,這會使學生產生這部分內容我似曾相識從而放松學習要求的僥幸心理。另外,由于多數學校的“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課程通常由一位教師進行授課,又因都帶有“管理”2個字,許多高校畢業生對二者的區別模糊不清,甚至誤認為“管理會計”課程從屬于“財務管理”課程。
(三)學生普遍缺乏管理會計意識
從學生角度來看,“管理會計”課程的學習仍然和傳統“財務會計”課程的學習沒有本質區別,學生在課堂上仍然保持著與“財務會計”課程相同的學習模式,只注重知識點的記憶,而少有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師生互動也嚴重不足。多數學生仍然認為課堂上出現的案例分析是“拓展內容”,而不是自己主要學習的重點。由于“管理會計”課程知識的靈活性,如果教師缺乏良好的思維引導,學生很難形成管理會計意識,在“管理會計”課程學習過程中本末倒置。這種學生普遍缺乏管理會計意識的現象不僅體現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上,還體現在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報考上。目前,各大高校畢業生普遍熱捧的證書仍然是CPA、AICPA等與財務會計相關的證書,很少有人報考與管理會計相關的CMA證書考試,而且多數學生對CMA證書考試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CMA證書的現實意義以及畢業后對就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當前管理會計人才極其缺乏的現狀下,CMA證書已經成為我國大型央企、國企非常認可的資質之一,至少它可以證明學生在專業學習階段就具有了管理會計的意識,并且有意愿在該方向繼續發展。
(四)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不夠合理
從教學內容來看,“管理會計”課程可以分為3部分:一是管理會計基礎理論,如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二是管理會計職能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具體的應用,如經營預測與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法等;三是管理會計的前沿領域知識,如作業成本法、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戰略成本管理等。另外,由于“管理會計”課程課時較少,大多數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都重點圍繞第一、第二部分的傳統管理會計知識展開,而對管理會計前沿領域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擴展很少。即使有些“管理會計”課程對前沿理論知識進行了講解,許多教師的教學課件在形成基本模式后就鮮有變動,內容的更新也相對滯后,無法緊跟社會發展的最新步伐。同時,由于“管理會計”課程與其他學科內容的重疊和課時緊張等因素,使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對部分內容進行了刪減,導致“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框架不夠完整,使學生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不能形成形象完整的印象。此外,我國多數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案例內容過于陳舊,除一些經典的案例外,鮮有與教學時段相匹配的最新案例內容。
(五)課程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
從“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模式來看,“以教為主、以課內學習為主、以分數決定結果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課堂講授只注重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教學模式不僅抑制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探索的精神,而且難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難以提高學生對“管理會計”課程學習的興趣,嚴重影響了“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近年來,許多高校為了克服教學模式單一的弊端,引入了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較為新鮮的教學模式,但仍無法動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講授方法。同時,學生對管理會計知識的獲取仍然以課內學習為主,學生自我學習、探索的精神不夠高漲,課外學習渠道也過于有限。此外,多數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考核模式仍然毫不動搖地選擇了“選擇、簡答、計算”的模式,因為這種方法有其本身的客觀公平性,也相對減少了教師繁重的判卷工作量,但卻缺乏應有的靈活性。為了避免上述弊端,少部分高校采用了案例分析的考核模式,這不僅使教師在面對學生“玲瑯滿目”的答題思路時表示無奈,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教師評判的工作量。
二、“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
高端管理會計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管理會計”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數理統計和經濟數學、邏輯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技術方法,還需要了解熟悉管理會計業務運營的每個環節,并具有全局視野和優秀的溝通能力[1]。雖然各大高校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但鑒于目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處于從屬地位、學生普遍缺乏管理會計意識、教學內容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模式傳統而單一等問題,“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為適應新形勢和新需求,“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要力求加強“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使“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貼近社會需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意識,為培養高端管理會計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構想
(一)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首先,要實施教師聘用機制,積極選聘具備較高管理會計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人員參與教學工作,組建“管理會計”課程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還要聘請企業的專業人員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其次,要加強“管理會計”課程教師的職業培訓,為“管理會計”課程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隊伍;最后,要鼓勵“管理會計”課程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從制度上保證教師有機會、有時間、有精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二)重視課程建設,促進課程地位的提高
首先,要由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識結構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牽頭成立“管理會計”課程教研組,收集整理“管理會計”課程歷年的教學資料,提出教學改進方案,形成一套獨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其次,要結合“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的實踐需求,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案例庫,包括國內外經典案例庫和與教學年度相匹配的近期案例庫。同時,為保證案例庫的典型性,可以借鑒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發布的《管理會計公告》以及《教學案例》專輯進行案例庫的編制。最后,要規范“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盡量避免與“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課程內容的重復,使“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重點突出,提升“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地位。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學生管理會計意識
管理會計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漸的過程,在國家日益重視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各媒體機構對管理會計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日益增加。“管理會計”課程教師本身要具有良好的管理會計意識和前瞻性,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管理會計的信息,提高學生對“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程度。在“管理會計”課程課堂上,教師除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理論知識外,還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重視案例分析、完成知識拓展,改變以往形成的傳統會計學學習模式,樹立管理會計意識。同時,還可以成立會計專業微信宣傳小組,利用新媒體形式加大對管理會計的宣傳力度,讓學生了解管理會計的功能和重要性。在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CMA證書考試,并可邀請歷屆取得CMA證書資格的學生進行經驗分享,提升管理會計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使“管理會計”課程的學習成為學生的一項技能,而不僅僅是一門課程。
(四)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完成后,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會更加突出。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發展、管理會計人才需求變化和課程實際教學效果,調整和凝練該課程教學內容,并在不影響該課程教學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和擴大前沿、交叉學科的教學內容,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訓練強度,培養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迅速捕捉關鍵問題的能力。同時,針對“管理會計”課程中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管理、企業業績評價、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戰略成本管理等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著重培養學生對專業領域問題的敏感性,并設置更多的“管理會計”課程情景模擬案例,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會該課程的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該課程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利用基本理論知識和分析工具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的能力。此外,“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其他專業科目相互促進,讓學生逐漸意識到真正的管理會計人才除了掌握基礎技能,如成本管理技術、管理會計工具的知識、數據分析技巧等,還需要具有為企業籌劃未來的能力,如風險識別能力、戰略評估能力、把握宏觀經濟的能力等。
(五)創新課程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管理會計”課程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料,如文字資料、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試題庫、案例庫等資料,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拓展[2]。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思維導圖、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再現、論文分享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另外,教師還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活動。例如,對于偏學術型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采用論文分享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精讀學術論文,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對于偏應用型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更注重情景模擬,以各單位管理會計的工作任務為出發點,根據崗位工作需求開展任務式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自2012年起,筆者開始關注CMA證書考試認證工作,并在“管理會計”課程課堂教學上引導學生關注管理會計在國際和我國的發展動向,鼓勵學生參與CMA證書考試。學生參加CMA證書考試初期,由于對考試內容和形式了解不夠深入,一次性通過率僅為50%左右。近2年,隨著筆者在“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上普及CMA證書考試知識,所有嘗試報考的學生經過認真復習后,一次性通過率達到了100%。一些畢業學生反映,該CMA資格證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同時在“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上,筆者已將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發布的《管理會計公告》1~4輯、編撰的《教學案例》1~5輯中的部分案例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該課程的綜合考核結果表明,學生的學術研究敏感性和臨場案例分析能力顯著提升。資助項目: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課程建設,項目編號HXKC15028。
參考文獻
[1]佟成生,許素蘭,李扣慶,等.中國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調查問卷分析[J].會計研究,2014(9):13-20,96.
[2]余婕.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的“管理會計”課程設計[J].財會月刊,2015(9):117-119.
[3]陳麗花,趙曙明.會計職業勝任能力培養現狀分析[J].南大商學評論,2007(4):82-102.
【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相關文章:
地方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05-29
高校羽毛球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5-12
高校英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7-30
關于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06-10
探索高校市場營銷課程體制革新04-30
探析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索06-03
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探索08-28
高校英語語音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5-12
高校運動解剖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分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