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分析論文
高職院校“基礎會計”是會計類專業以及其他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經濟類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該課程是學習“財務會計”等后續課程的先導課程,是會計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同時,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一門必考課程“。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應用性都比較強的學科,既包括抽象的會計理論,也有具體的實踐操作,要求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使學生不但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概念,而且能熟練地運用會計的各種方法技能。因此,學好并掌握它,能為將來后續課程的學習,乃至就業從事財務會計方面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生又沒有任何實際經驗,學生學習和理解有較大的難度,因此需要教師采取適當靈活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基礎會計”課程概念與學習目的
首先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礎會計,為什么要學習基礎會計,這是初學會計時不能回避的問題,也是教師講課時首先向學生重點講授的內容。
1.什么是基礎會計
基礎會計是由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組成的“。基礎會計”,從字面上來看是闡述會計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技能的一門基礎學科。會計基本理論是對會計所涉及的各個基本問題進行系統的闡述說明,回答了“會計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它一般包括會計的基本概念、職能、對象、任務、會計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等。會計基本方法是指會計核算的各種專門方法、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學習和掌握會計知識的重點。它一般包括會計要素的劃分和會計等式及其運用、賬戶和復式記賬原理及其應用、賬戶分類、會計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會計核算形式選擇、財產清查方法運用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等內容。會計基本知識闡述了會計工作組織,包括會計機構的設置和組織分工、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限、會計規章制度以及會計電算化等。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這三者緊密聯系,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基礎會計”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掌握會計相關課程起到很好的指導入門的作用。
2.為什么要學習基礎會計
會計學是由眾多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等課程組成的一門經濟應用科學,這些課程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基礎會計是會計學的基礎學科,它所闡明的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會計學科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會計學中的多數課程是在運用基礎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該課程研究對象特點而設置的,即基礎會計學的理論方法對上述任何課程都是適用的。因此,要想學好會計學,首先必須要能理解運用“基礎會計”的知識,否則會影響其他會計課程的學習效果。
二、目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存在的幾種普遍現象
從“基礎會計”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來看,目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輕”的現象。
1.重理論灌輸,輕實踐培養
“基礎會計”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教授基礎知識時,教師原封不動地完全采用“灌輸”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書本內容講授給學生,沒有激發學生探索認知的積極性,不注重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理論,卻不知怎樣應用,有的學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將書本中的“重點”“難點”記錄下來,用來作為對付考試的“寶典”。另外,教學實踐環節設置不科學。主要表現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在授課時間的比例上不“對稱”,存在“頭重腳輕”的現象。此外,有的授課教師理論功底十分扎實,但教學實踐經驗不足,導致在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問題。
2.重理性闡釋,輕感性強化
“基礎會計”課程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專業性和抽象性,由于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會計專業缺乏感性認識,加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學方法,強調理解闡釋,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一般化,導致學生對“基礎會計”的理解得不到豐富的感性認識,往往會覺得這門課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門,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他們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
3.重章節教學,輕系統培養
“基礎會計”課程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課程,各個章節的內容緊密相關,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學時間緊促的關系,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割裂了各個章節內容之間內在邏輯連接關系,注重講解工作中實踐較多的章節內容,而忽視了其他章節,導致學生在學習前面的知識時不了解后面的內容,學習后面的知識時又忘記了前面的內容,影響整個課程的學習和理解進程,學生無法把“基礎會計”各個知識點有效地聯系起來,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強制灌輸,輕主動培養
高職學生基礎相對薄弱,會計這門學科對他們來講,顯得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高校的學習環境不相適應,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少學生為了達到順利通過考試的目的,存在考試前打“突擊”,搞“變通”等。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興趣,也不善于積極地思考。而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往往也會忽略這個因素,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積極性缺乏具體的方法,致使教學質量始終難以突破傳統界限。
三、提高“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基礎會計”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學者的知識基礎,為深入學習研究會計學或就業奠定夯實的基礎。就是使初學者通過一定課時的學習,熟練掌握運用會計的基礎知識,即“三基”——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有效解決以上分析的幾種現象,我們覺得需要強化“三個理念”。
1.強化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問題教學法。在課堂上老師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逐一進行分析,循序漸進地提出解決的方法,使學生掌握思路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學生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比較獨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動,找到問題的答案,獲得知識,進而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互動教學法。一堂課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學生能不能“動”起來。應該把學生被動的“動”,變為主動的“動”,即出于個人學習的動機需要。這個動機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誘發,如教師、教學環境等,也可以是自發的。這時,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自主歸納所學內容,理解重、難點,將所學知識完整化、系統化。
(3)圖例啟發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圖解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不僅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清重點、難點,而且能夠直觀地表明一些相關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生動、形象,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邊講邊畫,將抽象難懂、枯燥無味的理論淺顯化,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強化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將教、學、做、練有機地結合
(1)模擬教學法。一是教師在講清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后,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和綜合性的題目,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舉一反三的練習,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掌握各類會計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基本規律和方法。二是教師通過講解作業及練習題等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三是教師通過課堂練習、小測驗等,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吸收、理解和實際運用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實訓教學法。為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和動手能力,在講完基本理論和復式記賬方法等內容后,圍繞課程內容設計實訓教材,采用課程實訓的方式,讓學生根據一套完整的模擬賬務資料,按照會計工作的實際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等實訓材料,完成一個完整會計循環的全部操作,并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傳授、融入到實訓過程,讓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從而對會計工作形成一個直觀的認識,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3.強化興趣牽引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1)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提供可模仿、借鑒和引申的范例給學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解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知能力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同時,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結合實際案例加以分析與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參與的主動性,使學生能結合實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培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法。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學方法提供了創新機遇。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通過網絡連接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雙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時,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圖文聲像并茂、動態性、交互性、可重復性、針對性等優點,能動態展示財務會計實踐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增強學生的持續關注,并通過建立前后知識之間的連接,實現知識點的重新組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四、小結
本文針對“基礎會計”課程的特點,提出了以上三點建議,旨在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理論,增強感知,變抽象理解為主動學習,提高“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