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豐富高校戰略管理理論。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于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特別是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研究還比較少,缺乏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
摘要:
戰略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戰略管理水平,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開展科學、合理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是提高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能力結構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以扎根理論為方法論,提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然后將能力結構轉化為評價指標,利用層次分析的方法為評價指標賦權,構建科學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
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從當前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相關研究來看,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研究還停留在經驗研究狀態,缺少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研究,缺少戰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更加缺少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本文在明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基礎上,構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進行賦權,構建可操作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概述
(一)構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1.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豐富高校戰略管理理論。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于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特別是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研究還比較少,缺乏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為高校綜合改革發展提供理論知識。
2.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能夠推動高校戰略發展與改革。我們以管理學、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若干高校的戰略管理實踐,在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下,設計完成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構建為高校正確認識自身的戰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工具,使高校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分析戰略管理過程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合理定位,有利于提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推動高校的綜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
(二)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一是指標體系整體框架能夠反映高校戰略管理的實施過程;二是體系內各指標間要相互聯系,有明確的隸屬或并列關系,每個測量項內容清晰,沒有歧義。
2.全面性原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是一個綜合的能力系統,表現在高校戰略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需要全面完整地選擇指標,從不同層次與角度來揭示和描述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為全面衡量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打下堅實基礎,避免因遺漏信息造成指標體系評價結果不科學。
3.簡明性原則。在保證指標體系全面性的同時,指標的遴選應突出重點,簡潔明了,盡可能地保留那些可以反映戰略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標,使評價簡單易行。
4.易于操作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遴選的指標一是要立足于高校戰略管理的實際工作,數據要易于獲得;二是指標含義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三是指標尤其是測量項要與實際工作相銜接,通俗易懂,易于評估。
5.普適性原則。指標體系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的評價。選取的指標要盡可能地展現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特征,避免因學校層次、類型、所在地區等外在因素使得指標本身含義發生變化。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1.質性研究的方法。我們利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記錄進行整理,提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范疇和結構模型,以能力結構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
2.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一種專家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經過反復征詢和反饋,使專家組成員的意見趨于集中,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征詢專家的意見,然后經過幾次反復的征詢和反饋,使專家的意見區域集中,獲得認可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化的方法計算出層次單排序(權重)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本論文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體系內各指標項的權重。
(四)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指標體系獲取過程
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是由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轉化而成,結構中第一維度轉化為一級指標,子維度轉化為二級指標,將二級指標的內涵轉化為測量項,根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訪談的內容明確測量項的內容(見圖1)。
二、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確定
(一)能力結構理論下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及要素
要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必須明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內涵及結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能力是指個體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對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的評述[1]。借用企業戰略管理的概念,將高校的戰略管理定義為高校組織為了創造并保持競爭優勢而采取的分析、決策和行動的綜合過程,該過程包括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和評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戰略制定、實施、控制和評價一系列戰略管理活動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筆者借鑒心理學中的能力結構理論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進行分析。
國外能力結構理論比較多,比如,桑代克的能力因素說、斯皮爾曼的能力兩因素說、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吉爾福特的能力三維結構模型。其中,吉爾福特(J.P.Guilford)提出能力的三維結構模型,即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的內容包括聽覺、視覺、符號、語義、行為等對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動的過程,是由上述種種材料或對象引起的。智力活動的產物是指運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結果。這一模型同時考察能力的內容、過程和產品[2]。吉爾福特三維結構模型理論更符合高校戰略管理的結構邏輯,也能夠反映戰略管理的三個范疇,因而選擇吉爾福特的能力三維結構模型,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分為能力的內容、過程和產品等三個范疇。
結合能力信息加工理論,我們認為戰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一系列戰略管理活動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戰略管理活動的開展必須有一定的資源作為基礎,高校開展戰略管理活動,展示戰略能力的一個重要硬件就是戰略管理的資源。在資源的基礎上,戰略管理活動的成功取決于一系列的完整行為,包括戰略制定、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評價。而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夠有效完成這一系列活動的知識、技能、素質。
高校的戰略管理并不是靜態不動的,戰略管理一成不變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和高校發展的現狀。高校必須具備良好的戰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通過不斷地更新戰略管理理念、學習新的戰略管理理論和思想,開展高校戰略管理研究,從而不斷地提升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為高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我們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劃分為戰略資源儲備、戰略規劃、戰略決策、戰略執行、戰略評價、戰略學習等六個大維度,又將六大維度劃分為21個子維度。
(二)扎根理論下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及要素
前面我們在心理學、管理學理論基礎下,提出由資源儲備、戰略規劃、戰略決策、戰略執行、戰略評價、戰略學習等六個維度構成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為了驗證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我們訪談了一些高校的校長和書記,使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提煉出范疇,進一步佐證并確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模型。扎根理論是社會學家巴爾•格拉斯(BarneyGlaser)和安賽爾姆•斯特勞斯(AnselmStrauss)最初使用的,是一種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并歸納式地引導出扎根理論的方法[3]。扎根理論就是將所收集或轉譯的文字資料加以分解、指認現象、將現象概念化,再以適當方式將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綜合為范疇以及核心范疇的操作化過程。扎根理論以經驗資料為基礎,自下而上,從實踐具體的事件中提煉理論,發展概念并建立理論[4]。該理論通過編碼進行分析,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是將資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疇化;主軸編碼是在開放性編碼基礎上,形成類屬、屬性和維度;選擇性編碼是將所有類屬選擇一個核心范疇,然后通過一個圖示將各種理論類屬整合起來。我們通過扎根理論,提煉出高校戰略管理的范疇,包括資源、戰略意識與愿景、戰略規劃與定位、領導者能力、戰略執行與控制、戰略研究等六個維度,該六個維度又分為18個子維度。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以心理學和管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假設,又從實踐經驗角度,使用扎根理論,修正并確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范疇,再將這些范疇轉化為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我們依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和簡明性等原則,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高校戰略管理結構能力評價指標進行修訂(見表1)。一級指標“規劃能力”包括“機構與隊伍”“戰略定位”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機構與隊伍”包括“機構建設”“隊伍建設”兩個測量項。“機構建設”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有高效的職能機構來組織實施戰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隊伍建設”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有高效的職能機構來組織實施戰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決策制度和運行機制來保障。二級指標“戰略定位”包括“確定內部優勢”“挖掘外部機遇”“愿景目標陳述”等三個測量項。
“確定內部優勢”的評價標準主要體現在高校內部課程設置情況、師資、財政經費、傳統優勢、自身特色等;“挖掘外部機遇”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對外部的宏觀環境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研判,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挖掘自身外在的發展機遇;“愿景目標陳述”的評價標準是在確定內部優勢以及外部機遇的基礎上,是否能結合高校自身使命,確定高校發展愿景使命。一級指標“決策能力”包括“決策者素養”“決策機制”兩個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決策者素養”包括“決策意識”“決策擔當”兩個測量項。“決策意識”的評價標準包括決策者做決策時候的認知和理解;“決策擔當”的評價標準包括決策者的決策素質,果斷,有魄力,敢于擔當,有責任心。二級指標“決策機制”包括“制度體系完善”“決策流程科學”。“制度體系完善”的評價標準包括是否有相對完善的制度來保障決策實施;“決策流程科學”的測量項包括決策是否科學合理、流程簡化且銜接緊密。
一級指標“執行與控制能力”包括“組織溝通協調”“評價調整”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組織溝通協調”包括“任務分配”“信息傳遞渠道”兩個測量項。“任務分配”的評價標準包括學校是否能將戰略規劃轉化成詳細的任務書,并加以細化;“信息傳遞渠道”的評價標準包括學校信息傳遞渠道是否暢通,是否能夠保障信息及時、高效的雙向傳遞。“評價調整”包括“改進措施”這個測量項,該評價標準包括考查學校能否對發現的偏差及時采取措施并予以糾正,保障戰略執行的順利進行。一級指標“學習能力”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兩個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學習動機”包括“主動、明確”一個測量項,主要是考查學校學習目標是否明確,態度是否積極主動。二級指標“學習方法”包括“總結歸納”“交流共享”兩個測量項。“總結歸納”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能夠營造一種主動學習戰略管理、提升能力的氛圍;“交流共享”的測量項評價標準主要是考查學校能否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平臺進行戰略管理經驗交流。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賦權
本研究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賦權,層次分析法是一種經典的科學賦權方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能將人們的思維過程數學化、系統化,便于人們接受,且能把多目標、多準則又難以全部量化處理的決策問題轉化為多層次單目標問題。
(一)構建評價矩陣
根據重要性程度先為各指標設定五級重要性程度標度(見表2)。我們請專家根據重要性程度標度對各指標進行賦值,專家根據他們對一級指標重要性的理解在對比矩陣中賦值(見表3)。然后再按照指標重要性依次對規劃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與控制能力、學習能力等四個一級指標以及二級指標構成的對比矩陣進行賦值(見表4)。
(二)根據賦值進行層次單排序與檢驗
一致性檢驗的步驟如下:一是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1nΣni=1Aωiω()i;二是計算CI,CI=λmax-nn-1;計算CR,CR=CIRI,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標準值,是固定值。通過一致性檢驗計算出各矩陣的層次單排序與檢驗結果。再根據一級指標層次單排序、檢驗結果和二級指標層次單排序、檢驗結果,再次進行層次總排序與檢驗,其步驟同層次單排序。經過上述計算可獲得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5所示。各測量項設定評分標準,以1、3、5作為分值,形成完整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試評價。
我們選擇三所戰略管理能力不同的地方本科院校,隱匿高校的名稱,向專家提供這三所高校的材料以及相關信息,委托專家對三所高校戰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測量結果分別為4.379分、2.9249分、1.5491分。這個結果與三所高校的戰略管理現實比較吻合,驗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初步設定地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標準的區間,5-4分為優良,4-2.5分為中等,2.5分以下為差。
將2.5分設定為地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預警值,一旦低于此值,高校必須提高戰略管理能力,防止高校戰略方向錯位,教育質量下滑。本論文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結合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探索性地構建一個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嘗試性地利用該指標體系對三種類型高校進行闡釋性評價,既對這些學校戰略管理能力做出評價,也驗證該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標準的預警區間。該指標體系既可以為高校提供比較科學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工具,也可以為地方部門提供評價和預警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水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最終實現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楚旋,馮瑞華,吳宏元.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研究———基于能力結構理論[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1-5.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7.
[3][英]凱西•卡麥茲(KathyCharmaz).建構扎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M].邊國英,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7.
【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相關文章:
高校多媒體教學課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02-19
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11-21
關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構建研究的論文03-2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綱11-26
內部審計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11-16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11-29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論文03-10
淺談期貨市場指標體系研究11-21
關于企業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能力的研究12-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