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信息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所表現出的動力越來越顯著,由于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極強的滲透力,在直接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對其他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也起著巨大作用。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主要基地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產業集群,并且積極向中西部擴展,重慶的信息產業發展迅猛逐漸成為西部信息產業高地。鑒于此,本文利用代表我國主要信息產業集群地帶的四大直轄市1999—2013年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2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研究。國外學者Porat(1977)提出信息產業是“第四產業”理論,劃分和定義了“第一”、“第二”信息部門,并且建立了對信息產業實際測度的體系。Romer(1986)通過構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提出了信息產業的“外溢作就用”。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1)以馬克盧普、波拉特的信息產業分類理論為基礎的建立信息經濟測度模型。如張穎麗,許正良(2003)通過計算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系數的測算步驟,提出了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發展規模和發展結構四個方面的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參數系數的測算方法。(2)通過編制產業投入產出表來衡量兩者作用機制的分析方法。如袁建文(2007)在研究廣東省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依存帶動關系中建立了廣東省信息產業投入產出表,通過分析認為廣東省信息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有著極強的帶動性,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也很高。(3)運用協整理論對時間序列數據模型分析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如張安(2006)運用時間序列經濟計量方法對1991—2003年間我國信息產業在實際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證明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存在著格蘭杰因果關系。
綜上,為了進一步探索在近幾年在全國迅猛發展的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對位于我國主要信息產業集群地帶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1999—2013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3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由于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是按照傳統三次產業的劃分來統計的,沒有信息產業的相關統計數據,所以考慮到數據采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本文選擇各地電子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當年銷售收入表示信息產業總產值,記為IT。同時,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經濟增長水平指標,記為GDP。所有的數據均來源于由各地方統計局編寫的《統計年鑒》,以及各地方統計信息網上的相關進度數據。
3.2平穩性檢驗—IPS檢驗
本模型選用IPS檢驗法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LNGDP和LNIT的統計量檢驗值分別為3.73246和0.79756,在大于顯著水平為5%時的臨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設的,即原數據是不平穩的。所以,對其進行了一階差分,可看出△LNGDP和△LNIT的統計量檢驗值分別為2.42247和1.66809,均小于顯著水平為5%的臨界值,因此拒絕原假設,即該數據在置信度為95%下是一階單整數列Ⅰ(1),差分后的數據平穩。
3.3協整檢驗—Pedroni檢驗
本模型選擇Pedroni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在同質性假定的檢驗結果中Panelv統計量和Panelrho統計量在顯著水平10%下不能拒接原假設,PanelPP統計量和PanelADF統計量在顯著水平為5%下拒絕了原假設;在異質性假定的檢驗結果中,Grouprho統計量在顯著性為10%下不能拒接原假設,GroupPP統計量和GroupADF統計量在顯著性為10%下均拒絕原假設。所以,存在異質性的協整關系。
3.4Granger因果檢驗
由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的結果可知,LNGD與PLNIT是一階單整數列的且具有協整關系,即信息產業與經濟經濟增長之間是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進一步驗證,檢驗結果是:當滯后期為2時,兩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當滯后期為3和4時,兩者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在置信度為90%時LNIT是LNGDP的Granger原因,反之則不成立。
3.5模型實證檢驗
由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知變量LNIT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為進一步探索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具體機制,對該模型進行實證回歸。
回歸方程式為:LNGDP=6.995852+0.238915LNIT
(0.0002)(0.0001)
由上方程可知,LNGDP與LNIT之間呈正向關系,即信息產業總產值每上漲1%,國民經濟將增加23.8915%,可見信息產業產值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4政策建議
信息產業具有極強的滲透性間接對其他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所以它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由于我國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在技術研發、投融資機制、市場運營等尚未健全,對信息產業的發展的拉動作用還未凸顯,使得該產業起步晚,較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
政策啟示:(1)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充分發揮信息產業的“內生”作用,優化信息產業的內部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內涵式”發展。(2)以工業帶動信息化,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宏觀調控為信息產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技術支持、投融資機制、法律環境等,促進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協調發展,加速“兩化融合”。
參考文獻:
[1]PoratM.U.TheInformationEconomy[J].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7.69125
[2]Romer,Paul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
[3]張穎麗,許正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0):145148
[4]楊健.信息產業與經濟成長效應關系的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2000
【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航空運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論文03-09
城鎮化區域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研究論文01-06
淺析信息產業對濟寧經濟轉型升級的影響論文12-02
研究旅游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聯系大學論文02-12
淺議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03-27
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11-26
實證經濟學論文提綱怎么寫03-27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分析論文02-20
人力資源對知識管理戰略影響的實證研究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