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選擇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的內容是什么?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的全球化,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便宜的資源。例如,一家中國公司不會只使用本國的生產資源,而是中國的工資水平低就用中國的勞動力,美國的資本便宜就用美國的資本。中東的石油便宜全世界都用中東的石油,資源配置不再受國界的限制。
其次,經濟全球化是消費的全球化,不僅在本國市場上購買消費品,同時也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消費品。美國人的衣食住行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現在基本上都全球化了,實際上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只消費本國的產品。
最后,經濟一體化是體制的趨同或一體化過程。從邏輯上來講,企業在同一個國際市場上內競爭必須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規則,而全球性的規則就意味著體制的趨同。例如,中國的國有企業常常因為補貼而受到美國歐盟的反傾銷反補貼指控,但實際上中國國有企業的社會福利、養老負擔是很重的,但就是因為是國有企業,體制不同,規則不同,美國人就說有補貼,是傾銷,是不公平競爭。最后由于兩國企業在同一個國際市場上競爭,通過競爭與合作,會形成一個雙方都接受的競爭規則,結果是或者大家都沒有補貼,或者都補貼(一般不可能出現),總之,會逐漸在一個規則下競爭。
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國人的稱霸野心嗎?
經常看到有人寫文章說:全球化是美國化,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事實上,全球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首先,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人們的收入隨經濟的發展而增加。收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基本的生活需要就都滿足了,隨之而來的是對服務和奢侈品的消費需求的增加。前幾年VCD賣的很好,現在要買DVD了。前幾年買普通相機,現在要買數碼相機。在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大幅度提高,從而有能力生產各種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品的一個特點是需要大量的R&D(研究開發),波音飛機的每一種新機型、福特推出每一種新款汽車都需要大量的R&D。知識經濟需要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而研究開發有很強的規模經濟,也就是固定成本越來越大。所以,在開發出新產品后,如果小批量生產的話,就不能彌補大量的前期研究費用,是一定會虧本的。只有大規模生產才有足夠的收入補償研究開發費用,而國內市場對于大規模生產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大規模生產必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只有預期能在全球市場上占有足夠多的市場份額之后,企業才愿意研究開發新產品。所以,由于生產的固定成本增加,就必須要有較大的生產規模,生產規模的擴大形成了一個全球市場,也就產生了消費的全球化,企業也拼命地向全球擴展。不僅美國人如此,今后中國人一旦研究開發出一種新產品后,也會希望把它賣到全球市場上去。既然消費全球化了,有限的市場容量必然會導致競爭,產品必須不斷改進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必然會導致生產的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的經濟原因,美國的稱霸野心并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其實,美國人對全球化也是心懷疑慮的,擔心墨西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會降低美國工人的工資,擔心工廠會遷走影響就業等等。
其次,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政治經濟環境為全球化創造了政治條件。如果冷戰沒有結束的話,經濟上肯定有這種要求,但政治上卻不可能。
最后,信息產業革命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網絡使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全球性的商業操作成為可能。
概括地講,全球化的出現是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生產關系進行相應的變革的時候了。這里的生產關系指得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調配關系。如果把全球化比作當年的資本主義革命的話,那么信息產業革命就是當年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可惜的是當時中國沒趕上,落后挨打了一百多年.當年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不知道。但是中國對現在的信息產業革命是了解的,知道全球化是一個趨勢,知道信息產業革命的重要,中國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了。
三、全球一體化的現狀
首先,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1950年全球總貿易額為1130億,1997年已達11萬憶,增長了97倍,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貿易額已達GDP的35%,其中服務貿易占總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左右。1980年的國際投資額為5萬億,現在已近8萬億,增長也是非常快的。
其次,區域一體化的加速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區域一體化分幾個層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屬于最低層次上的合作,是一個進行自愿協作的談判場所。層次再高一些的合作就是自由貿易區,最典型的自由貿易區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合作層次最高的是區域一體化組織,也就是歐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場就要擴大,如果不對外開放的話,就無法實現規模經濟。例如,德國只要一家汽車廠就能到達足夠的生產規模,但是如果只能有一家汽車廠的話,就會有壟斷,會損失效率。怎么樣才能既沒有壟斷,又有規模效益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各國的企業規模盡量擴大,同時開放國界使歐洲變成一個大市場。這樣即使法國和德國都只有一家汽車廠,但他們必須在歐洲范圍互相競爭,因而既不會產生壟斷損失效率,又有規模經濟。
再次,跨國公司的發展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的貿易量已經占了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國際經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世貿組織下面有三個主要條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只是其中的一個條約,其他還有服務等方面的條約。世貿組織的下一個輪談判是千年回合,主要談市場準入、農業和紡織業問題。世貿組織的成立和新一輪談判反映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也說明全球化進程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才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主要困難在于世界各國的體制和發展階段的巨大差異。從體制上來說,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少數寡頭控制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還有一般的開放的市場經濟。有些問題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問題,例如,在發展初期,農產品有比較優勢,價格較低,不需要保護;但是在發展的較高階段,農產品沒有比較優勢,價格較高,農業保護就比較厲害,如日本、歐洲;如何取消農產品保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只有通過世貿組織,通過多邊談判才能解決問題,而不能打貿易戰。
四、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分析
美國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時候,一些利益集團反對,認為自由貿易區會引起資本外逃,使美國工人受到外國廉價勞動力的沖擊。但是美國的經濟學家都一致認為自由貿易是雙贏的安排,應該搞自由貿易區。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經濟學家在考慮國際經濟問題時,往往只考慮生產者利益,不考慮消費者利益。進口能夠讓消費者消費到以前沒有的商品,從而得到更多的消費者剩余,而很多中國經濟學家沒有看到這一點。簡單的講,全球化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是貿易所得。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說,貿易能夠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投入多樣化以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貿易能夠加強競爭,降低商品的價格,還能夠使消費者消費到更加多樣化的產品;比如桑塔納汽車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幾年時間連顏色都不用變,仍然供不應求,但是后來本田雅廓、通用別克進來之后,桑塔納就不得不推出了新車型,否則它就沒有市場了。更重要的是,有的產品原來國內不生產,有需求但無供給,進口商品后消費者能夠消費到以前得不到的商品,效用也提高了。
其次是國際貿易投資會帶來正的外部效應。美國的麥當老、肯德雞進入中國以后,中國的餐飲業也開始有快餐了,服務也好了。而且這種技術外溢和技術讓轉是不同的,是不需要支付成本,也無法阻擋的。一些鄉鎮企業家就
經常出國找“點子”,以得到開發新產品的啟發。尤其是現在的知識創新有很強的外部性,只要科學家在一起聊聊天,就能得到啟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信息產業的科學家都要往硅谷跑,就是因為在和同行交流的時候能夠很多啟發。如果沒有開放交流的話,就不能獲得這些收益。
五、全球一體化的結果
全球一體化的結果一是體制趨同,二是絕對生活水平提高。相對生活水平能否提高還不是很清楚。絕對生活水品提高就是把蛋糕做大,盡管某國占的份額可能比以前小了,但是由于蛋糕比以前大了,所以實際生活水平還是提高了。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般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的確都提高了。相對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或者說各國之間的差距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應該更重視絕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說,中國和美國做生意,美國人賺了9塊錢。中國人只賺了1塊錢。盡管美國賺的錢比中國賺的錢多得多;但是,如果不做生意的話,美國固然賺不到9塊錢,但中國也賺不到1塊錢,實際生活水平也就沒有提高。相對生活水平有無提高是一個實證問題。從感覺上來講,中國和美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是越來越小,在很多方面,中國并不比西方發達國家差多少,即相對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六、中國是否應該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總體來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是貿易收益。貿易收益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還包括進口收益。開放市場后老百姓能夠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優質產品,從而消費者福利會有很大的增加。衡量一國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不能看名義收入,而要看實際收入,如果商品價格低,同樣多的錢能夠消費更多、更優質的商品,生活水平和福利顯然更高。日本的收入水平是非常高的,但物價也非常高,一碗面要1000日元,而美國一美元能購買8包方便面。從實際購買力來說,顯然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更高,因為他們享受了全世界最便宜最優質的產品。十八世紀的重商主義認為一定要有貿易盈余,錢流進來才算盈利了,否則就是吃虧了。這種認識是很狹隘的。
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利用多邊體制解決爭端。現在中國的貿易是雙邊體制,和美國簽一個最惠國待遇,和加拿大簽一個最惠國待遇,用雙邊談判解決貿易糾紛,而雙邊談判并不是解決貿易糾紛的好辦法。多邊體制有利于貿易糾紛的解決,至少有一個權威機構來仲裁。
再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夠參與制定全球貿易規則。中國必須在世界貿易組織的下一輪談判開始之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否則就不能參與下一輪談判,也就不能在談判中維護自己的利益,只能等到談判結束后被動地接受談判結果。烏拉圭談判的時間長達8年,下一輪談判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結束。
最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夠加快改革進程。中國現在需要建立以前沒有的現代企業制度、現代金融制度,但是,在具體問題上的意見不一致,理論上也說不清,只能不討論,與國際接軌,靠外部壓力來加速改革進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中國的下一步改革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應該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不要計較某些領域內的小得失。
關于關稅,現在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是14%,WTO成員國家的平均水平是6%。中國承諾在2000年的關稅為15%,2005年的關稅降至10%,仍然高于WTO成員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
再就是民族工業的問題。什么是民族工業?如果麥當勞資本的60%是中國人的,雇員百分之一百是中國人,土豆是東北的,牛肉是河北的,這時麥當勞是不是民族工業呢?牌子問題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增加中國的GDP,增加就業和稅收,就對中國經濟有好處。現代企業所有權異常復雜,已經很難用品牌來區分民族工業了。許多日本汽車就在美國生產,而許多美國汽車卻是在加拿大生產的,因此,很難說哪個是美國的民族工業,哪個是日本的民族工業了。現在統計中用GDP取代了GNP,也說明對于國家來說GDP更重要。一些外國人在中國辦的企業已經落地生根了,其利潤也仍然投資在中國,這些企業就不是外國企業,而是中國企業了,應該給它平等的待遇。
至于農業問題。有人認為要象日本、韓國那樣進行農產品保護,但是,日本、韓國當年搞農業保護的時候,并沒有WTO的限制,而中國再搞農業保護的話,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是不相容的。而且,中國的農產品正在逐漸喪失比較優勢,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搞農產品保護會非常大的效率損失,而且以后再取消保護時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總之,現在不實行農產品保護的代價小于現在搞保護以后再取消保護的代價。中國不能搞農產品價格保護,而應該支持農業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快農民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過程,引導農民從事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如花卉、蔬菜等等。
關稅和投資有一定的替代關系,但不是絕對的。美國的關稅很低,但美國是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中國的關稅再高,汽車也要進口,因為國內沒有這個生產能力。而且,根據產品生命周期模型,任何產品最后都會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從中國的出口看,現在中國的洗衣機、冰箱已經進入了美國市場,機電產品的出口已有相當的規模。在不久的將來,汽車也會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那時中國的汽車也會走向世界市場。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選擇論文】相關文章:
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選擇探究論文03-09
會展經濟下的展會禮品選擇策略探析論文03-23
高科技時代的全球化新經濟論文02-28
國際經濟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5-20
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論文06-03
淺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法發展11-17
經濟全球化下的跨文化營銷管理策略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