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發展政策取向經濟論文
20xx年,各省市區根據地區分工和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已經制定了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戰略和政策措施。總的來看,20xx年各地區發展政策將緊緊圍繞“十五”計劃的總體思路,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新興第三產業、城市化帶動戰略、綠色環保戰略等作為今后發展的主要思路。
(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有助于實現產業結構轉型,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20xx年,大多數省區將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依托當地的科技力量,或者依靠科技人才和適用技術的引進提高當地的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的質量檔次,實現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已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
東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要積極面對"新經濟”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發揮人才、科教文化。信息資源等優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
北京作為我國科技中心,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支撐,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戰略與科技創新相脫節,影響到北京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近年來,北京市確定首都經濟的核心是高新技術產業,在財政、稅收和金融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20xx年,北京市明確提出,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積極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推動三次產業的全面升級,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體是以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為龍頭,積極創建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廣泛應用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化升級;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與所有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努力擴大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實力雄厚的優勢,積極迎接“新經濟”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把發展信息與網絡技術作為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信息產業是北京高新技術產業中最主要的行業,并呈現出加速增長態勢。北京市根據原有基礎和在全國的競爭優勢,集中發展通訊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制造業以及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通過積極吸引世界一流研發機構以及海外國學歸國人員等措施,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產業。
山東省也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20xx年和今后發展的重點方向,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提出了要積極開發新型元器件、軟件、數字視聽設備、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等,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在生物工程領域,主要運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化工程等技術,開發新型中藥制劑,發展生化藥物、基因工程藥物和新型疫苗。在新材料領域,重點發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特種材料。山東省還提出要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的計劃,預計在今后投資580億元,開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投資過億元的技改項目。并且,鼓勵企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能力。引導企業廣泛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和加強管理,降低運營成電搞好公共信息、市場信息、產業信息等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金融、財稅、貿易、海關等領域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事創造條件。
由于各方面原因,傳統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退出我國的經濟舞臺,因此加強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以及將傳統產業轉移為高新技術產業尤為重要。對于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在積極培育適合當地特點和具有地區優勢的新興產業的同時,也要通過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在當地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來提高當地的產業結構,這種發展思路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再發展意義重大。
遼寧省提出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在20xx年,仍然貫徹落實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的發展思路,提出以自主開發同引進合作相結合的方針,通過與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合資合作的方式,以及發揮海外學子橋梁紐帶的作用,計劃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以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其盡快成為省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并且搞好以沈陽、大連為重點的高新技術園區建設,積極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遼寧省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特別是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再創傳統產業的新優勢,對遼寧省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工業結構調整的最終成效主要體現在擁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上,因此,在今后幾年內,遼寧省提出要重點扶植一批有市場前景的企業,通過規模生產,帶動行業整體發展。20xx年遼寧省在農業發展上的思路是提高農民的收入,加速農業結構的調整。按照“兩高一代”的方向,調整和優化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在發展優質糧食作物的同時,壓縮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在20xx年,計劃把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到25%以上。通過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調整產業結構、培植新型產業。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產業發展政策必須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趨勢,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的臨近,產業發展更應該置于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框架下綜合考慮。從產業層次看,我國大多數產業仍處于全球化分工的中低層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從地區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產業分工還很不明顯,地區間產業結構相似性極高。“九五”期間,有24個省市把電子行業作為支柱產業,22個省市把汽車行業列為支柱產業,16個省市把化工行業列為支柱產業,14個省市把冶金行業列為支柱產業;工業結構的地區相似程度就更高,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東部與中部工業結構的相似率為93.5%,中西部結構相似率為97.7%。地區間產業分工不明顯,專業化程度低,帶來了地區間的無序競爭和產業結構低水平復制的后果。20xx年是中國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在地區產業發展上必須要改變過去的發展模式,運用市場經濟的原則,在認清各地區靜態和動態比較優勢,大力推動地區間產業分工,促進產業地區間的協調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因此,各地區的產業發展不僅要建立在資源稟賦基礎上,還要準確把握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需求和長遠變化,將產業發展與地區的靜態和動態比較優勢緊密結合,形成合理的產業地區分工格局。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為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措施。
東部地區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規模的經濟實力,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中西部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東部地區經過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建立了比較完善和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競爭機制,這為東部地區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軟環境。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要建立在國際經濟的大背景條件下,以中國加入WTO為契機,通過技術創新和外向經濟帶動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實現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向以資本、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培植面向國際市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特別是重點發展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小的新型產業,如信息產業、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東部地區尤其要重視發展第三產業,通過新興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
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農業的諸多有利條件,另外在能源、原材
料和高耗能型工業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缺陷是技術創新能力差,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特別是西部地區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地制約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均構建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比較優勢,產業發展要建立在勞動成本低、資源稟賦高的基礎上,要體現生態和環保特色。重點發展生態環境型產業、特色農業、食品加工業、旅游產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新型能源資源產業。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在國家與地區的扶持下,盡快培育發展新型特色產業,建設西部生態林業基地、綠色農業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產業化養殖基地、旅游產業體系等。
河南省把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提出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分期分批篩選出具有發展前景的骨干企業和優勢產品,從多方面持續給予支持,努力培育著干大企業集團和名牌產品。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按照品種、質量、效益和擴大出口的原則。在選擇產品上下大功夫,盡量選擇那些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進行開發,提高結構調整項目的成功率。
河南省明確提出,加大以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為目標的技術改造力度,粵中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工藝的技術改造,爭取在20xx年工業技改投資增幅高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水平。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瞄準兩個市場。大力發展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的農產品。
(三)積極發展新興第三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第三產業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產業競爭力樹重要政策、大力發展金融和保險等產業,對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增強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地區把建設國際性、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交易中心作為本地區發展的重要思路,如上海提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北京、南京、廣州、大連和武漢等地也有類似的發展思路。另外,通過完善和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促進產權交易組織和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為骨干,聯接廣大中心集市的大中小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促進農貿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各種專業化要素市場完善的發展戰略,也已成為許多地區發展的重要思路。
信息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發展最好的行業之一,加快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步伐,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水平,可以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和生產效率。
旅游業是B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被譽為永恒的“朝陽產業”。我國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旅游業在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相對落后的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市場前景都比較樂觀。幾乎所有省市都在其“十五”計劃中,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今后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20xx年,一批立足于資源特色的旅游景區和旅游經濟開發區將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西部地區擁有許多世界級的旅游資源,西部大開發為中西部旅游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等條件的改善,必將引發西部旅游的大發展。
新疆提出了重點進行特色鮮明的新景點、新線路的基礎建設,以烏魯木齊為龍頭,以絲綢之路為主干,加快開發以喀納斯湖為重點的生態旅游區、以吐魯番為重點的古文化遺址旅游區等;寧夏為了徹底改變制約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瓶頸”計劃重點投資建設主要旅游區的道路交通等基礎建設。云南省旅游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該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東部的廣東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提出了一國民旅游計劃”,擬在條件成熟時,以各種形式讓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參與旅游,把旅游作為一種有益的消費產品。目前我國旅游業大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市場需求也已達到旅游消費擴張的臨界點,加之國家正在進行的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等有利條件,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從20xx年和今后長遠來看,旅游業作為我國的一個重要主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積極實施城市化帶動戰略。
城市化帶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的必然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仍然遠遠地落后于發達國家。積極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實施城鎮化發展的戰略。20xx年。許多省市將把積極推進城市化戰略,作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浙江省提出了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在20xx年和今后幾年,浙江省將重點加快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都市區和杭州灣兩岸及溫州、臺州兩大城鎮綿延帶的建設。把發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市作為推進城市化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強化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功能;同時,積極發展一批包括縣城在內的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心鎮,充分發揮小城鎮在推進城市化、促進農村現代化中的特殊作用。加強對城市產業的培養,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著力發展知識密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層次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通過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引導鄉鎮企業集中布局,形成有特色的加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以產業的集聚和發展促進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集聚。
(五)積極推進信息化發展戰略。
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在各行業中是發展最快的,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可以預計在20xx年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仍然會居于各行業之首。
信息產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度,它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如它可以帶動與信息產業相關的微電子、半導體、激光、超導等產業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非信息產業如新材料、新能源、機器制造、儀器儀表、生物、海洋、航空航天等產業的發展。利用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因此,在20xx年和未來幾年,加大信息產業的發展力度,通過信息產業帶動和改造傳統產業、提高我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今后一段時期,重點要推進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大型系統軟件、超高速網絡系統、新一代移動通信裝備和數字電視系統等核心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把工業化和產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信息產業仍處于迅速擴展期,發展的空間很大。因此,在20xx年,在信息產業的投資需求仍然很大、如在電信網絡建設。通訊設備生產等的投資還會不斷增加。在軟件產業、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計算機網絡產品。數字視聽產品等方面的市場需求也會迅速擴展,市場需求的增加對信息產業的發展必然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在20xx年,信息產業仍然會保持較高的發展態勢,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
(六)生態工程建設與綠色產業的發展。
我國許多地區圍繞重大環境問題進行重點治理,主要包括大都市以水、大氣污染為主的治理項目,大江大河的污染綜合治理,重要名勝五點的環境保護工程,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的防災抗災工程建設。這些項目建設的目標是營造一個比較優美、可持續性強的生存空間,同時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建設也日益成為帶動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西部大開發重點之一是加強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國家在西部地區的投資中,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將會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因素。作為長江、黃河的發源地青海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源區,
為了遏制和治理江河源頭的沙化,青海省采取了多種措施,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江河源頭流域重點進行草場建設,大搞植樹造林,興修水利電力工程,改善生態環境。從1998年起,計劃用13年左右時間,使森林覆蓋率達到5.7%;用20年的時間,使森林覆蓋率達到13.6%以上。可以預見,生態工程的建設為青海等西部各省市帶來的市場需求,將會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云南省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提出了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創建中華生物谷的戰略構想。這一地區發展戰略取向充分體現了云南省的優勢,也順應了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實施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也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向。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創建中華生物谷,對構建云南省特色的產業結構調整,培植新的產業優勢具有重要的意義。綠色經濟強省構想中的綠色產業支柱,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產業關聯度大,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而且技術進步率高,能夠反映科技革命發展的方向,對云南省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地區發展政策取向經濟論文】相關文章:
論析中國信息化發展地區差距12-08
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03-18
淺談中國城市化發展決定因素的地區差異11-27
對中國電視價值取向的思考論文02-22
論中國水彩畫審美取向的寫意精神12-09
淺談順德家電品牌成長與地區經濟發展12-10
探析中國貧困地區養老保障模式論文02-21
中國公司適度股利分配政策分析11-15
關于中國與歐盟經濟的發展的研究12-09
旋挖樁工藝在蘇州地區的應用和發展前景11-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