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方經濟學教學案例本土化研究論文
“西方經濟學”課程是財經類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研究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然而,“西方經濟學”起源于資本主義國家,根植于西方市場經濟的土壤,對我們而言是一種“舶來品”。其中原有的案例全部是針對西方國家國情而進行分析的實例,在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時候,理論可以借鑒,但案例部分顯然是脫離我國經濟實踐的,難以洋為中用。因此,“西方經濟學”的本土化過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這關系到我們對其理論精髓的把握以及能否更好地以理論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所謂本土化又稱為本地化,是指將某一事物轉換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過程,這一過程使事物在盡可能保持原有情境下的特征的同時適應本地要求,是事物為了適應當前所處的環境而做的變化,通俗說就是入鄉隨俗。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案例本土化研究現狀
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上,理論是具有一般意義的,即通用的,其本土化內容在于理論指導實踐方面,要將學科理論與我國經濟發展中現實存在的事物結合起來,更清晰地認識理解經濟現象,遵循經濟規律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案例本土化至關重要,關系到對學科理論、意義的理解和掌握,也關系到學生學以致用的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前,很多經濟學學者和高校一線教師都關注到了“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的案例脫離中國國情的問題,并對“西方經濟學”案例本土化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給出探索性的建議。如崔繼紅(2014)認為國內當前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資源匱乏,多是生搬硬套的國外經濟發展中的實例。她對本土化案例教學改革提出了兩點建議,分別是課堂舉例與綜合案例相結合以及小組案例討論與個人案例分析報告相結合[1];楊國才等(2013)在分析了案例教學的特點之后,指出“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本土案例重視程度不足,并提出了三點本土化案例資源開發途徑,包括從傳統文化典籍中挖掘、在經濟實踐中提煉和在經濟理論創新中提煉[2];付泳等(2005)探討了“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客觀必然性,提出課堂講授與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對策建議[3]。學者們普遍認為當前國內的“西方經濟學”教學大多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仍然是以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案例為主,本土化案例顯得不足。他們分析了案例教學的必要性,提出了案例教學實施的環節、步驟,方法等,很多學者也提供了本土化教學案例搜集、獲取的可行渠道[4-6]。目前推廣本土化教學案例的觀點基本被一致認可,但是理論上的探討比較多,鮮見具體的本土化案例的詳細分析,在實踐操作中的經驗總結比較少,似乎在方法的貫徹實施方面不夠充分,抑或是需要假以時日。其實,任何一種教學改革都需要實實在在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否則再深入的方法理論探討都僅僅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意義。
二、“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剖析
(一)機會成本的本土化案例
機會成本概念是“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成本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7],可
以理解成是生產者做出了當前選擇而付出的代價。在更加廣闊的視角下,經濟主體對任何經濟活動進行選擇都存在相應的機會成本。以本校學生選擇讀大學的機會成本為例,計算該機會成本需要學生考慮讀大學付出的代價是什么,學生們基本都會想到的是學費,以大連財經學院當前每年1.5萬元的學費計算,4年就需要6萬。除此之外,讀大學付出的其他代價還有什么,有的學生會想到還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住宿費和生活費用,然而,這些費用并非是上大學帶來的,也就是說,如果不讀大學選擇去工作,也需要住宿費用和生活費用,因此不能被認定為讀大學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機會成本內容,這是大多數學生考慮不到的,即如果高中畢業選擇工作而不是繼續讀大學,就會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假設高中畢業生可以選擇的工作有三種:一是公司文秘,月薪2000元;二是賓館服務員,月薪3000元;三是快遞派送員,月薪4000元。則三種工作四年里可獲得的收入分別為9.6萬元、14.4萬元、19.2萬元,我們計算機會成本時計算的是所放棄的所有選擇中代價最高的一個,也就是從事快遞派送員工作所收入的19.2萬元。這筆收入由于我們選擇了讀大學而沒有得到,因此是為讀大學而付出的代價,應該計入讀大學的機會成本中。由此,讀大學的機會成本總計應該為6+19.2=25.2萬元。
(二)企業總收益與商品價格彈性關系的本土化案例
企業總收益等于商品單價與銷售數量的乘積,如果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大于1的,則降價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增加其總收益。在當今網絡化的社會,互聯網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購物以便捷、實惠等優勢成為被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消費方式。對于網絡上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是非常的敏感和關注,在電商降價促銷時,會出現各種搶購風潮。根據需求定理,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是反向變動的關系,價格如果下降,需求量就會增加。在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活動中,各大商家通過降價促銷,都獲得比平日翻倍甚至更高的銷售數量。如天貓商城在2016年雙“十一”的訂單總量達到了5.31億,交易額達到首次突破千億的1207億元[8],賺得缽滿盆滿。由于電商銷售的多為服裝、家電等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的商品,根據企業總收益與商品需求價格彈性的關系,商品價格下降帶來了銷量更大幅度的增加,企業的總收益是增加的,利潤在此期間必然伴隨著銷量的暴漲而提升。因此,在短期來看,電商降價促銷使消費者得實惠,廠商獲利,實屬是一種雙贏的銷售策略,這也是眾多電商參與雙“十一”促銷活動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如果電商降價是一種長期策略,則價格必然形成穩定趨勢,就不可能出現一定時期內的降價刺激,無須搶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趨于理性,對于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化遵循需求定理在合理的幅度內調整,雖然企業的收益也會增加,但是長期來看,利潤空間是要下降的。所以,電商更喜歡的是在短期內將大范圍商品價格不同程度的降低,期限一過即恢復原價,以此來刺激銷量和利潤的增長。
(三)總需求、總供給與均衡產出的本土化案例
宏觀經濟學中,全社會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共同決定了社會的均衡產出,如果兩者之一發生變化,均衡產出隨之變化。全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通常以國內生產總值,即GDP來衡量。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發展的新常態,GDP增長率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在2015年降為6.9%。究其原因,國內以往長期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設施、房地產等需求相繼出現歷史峰值,國外對中國產品的高需求也由于國內要素成本和匯率的上升而難以為繼,因此總需求的增速回落。雖然供給側的重化工業也開始調整,但調整速度遠不及總需求回落的速度,于是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即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沒有實現理想的社會均衡產出。供需不匹配導致企業產品沒有銷路,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其中煤炭、鋼鐵、鐵礦石、石油、石化、建材等行業過剩最為嚴重,在PPI和利潤下降中占到70%以上的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在刺激總需求增長的同時,供給側的改革是極為必要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改善當前企業產能過剩、利潤為負的現狀,也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生產出真正被消費者需要的商品,平衡供需關系。具體而言要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大力度的減產能,加快產業升級轉型,關閉“僵尸企業”,淘汰低效、落后產能企業。同時將有競爭力的、創新的要素引進來,培育創新環境,強化創新機制,提升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多樣性,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多樣化質優產品,從供給側角度推進總需求增加。
三、推進“西方經濟學”教學案例本土化改革的建議
(一)建立、維護本土化案例庫
一個成熟的案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需要經過搜集、整理、分析、校驗的全部過程。因此,課堂上使用的案例一定要有前期的儲備,如果能夠建立“西方經濟學”本土化的案例庫,就會為課堂上案例的使用提供極大的方便。案例的來源可以有多種渠道,一方面教師要在平時的備課及生活中積累適合的案例,經過反復斟酌、討論、完善后納入到案例庫中備用。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某一理論布置相應的案例分析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眾人的力量搜集案例材料,課上一起進行分析和討論,課后教師將比較好的案例重點整理納入案例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案例庫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案例庫中的案例應該處于一種不斷更新的狀態,要根據經濟發展狀況的變化進行修改,補充進最新、淘汰出過時的案例,吐陳納新,使案例庫始終處于與時俱進的狀態,具備時效性,保證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課堂教學中案例能否講解得生動,分析得透徹,真正起到輔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活學活用的目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取決于教師本身的講授水平。只有教師對案例理解得清晰深入,才能夠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學生。而有的教師備課只備書本,基礎理論以外的東西就一知半解,對于經濟發展時局的關注度也不夠,本身就缺乏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這樣如何能夠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所以,當前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師任務艱巨而繁重,不僅要吃透書本中的理論精髓,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全球、國家以及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動態,保持敏銳的經濟洞察力,有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現象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一方面要注重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多讀、多看,多思考,多切磋,通過報刊、網絡等媒體上的經濟專欄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與同行們溝通意見、交換心得,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使自己能夠勝任新時期教學崗位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
(三)改變教學方式,融入本土案例
本土化案例使用的最根本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最重要的環節依然是課堂傳授。如何將理論更好地灌輸給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是每個“西方經濟學”一線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的高校依然是教師在課堂上以理論講授為主,填鴨式教學,枯燥乏味,教材中的案例幾乎都是歐美等國家20世紀的國情分析,時間的久遠和地域的遙遠令學生們覺得遙不可及,與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交集,就有一種事不關己的心理,故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在授課過程中,從學生們身邊的事情入手進行分析,效果則大為不同。學生們會對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格外關注,大多數學生對于家鄉、學校所在地區乃至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都非常的感興趣和關心。教學中若融入我國或本地區的本土案例講授,必然會調動學生聽講的興致,同時充分鼓勵學生參與討論,鼓勵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這樣的狀態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傳授的知識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就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四)總結經驗,不斷改進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本土化案例教學也要經過不斷探索、總結、改進,最終才能夠完善。案例的使用從最初的搜集資料,到案例的分析整理,再到課堂講授和討論,這一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安排、設計,最終的實施效果通過課堂上學生們的反饋得到檢驗。教師應該認真總結每一個案例的使用效果,是否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理論,是否增強了學生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否調動了他們對“西方經濟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等等。對于效果不太理想的案例,要分析其原因何在,是案例本身不符合教學要求,還是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上對于引入案例的時機、案例分析的展開等需要調整,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經驗。一線教師們可以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時間進行切磋,或成立案例庫小組定期總結匯報,也可以在網絡上建立案例庫經驗交流與校內外乃至不同地區的同行們互通有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推進案例庫的建設和案例教學改革,使本土化案例越來越成熟和完善,案例教學也能夠更好地開展,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崔繼紅.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導 刊:上旬刊,2014,(11).
[2]楊國才,張支南.西方經濟學經典案例教學特點、問題與 本土化路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付泳,林軍.對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的思考[J]. 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4]黃樂.本土化視角下《西方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模式研 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5).
[5]溫曉慧.經濟學教學本土化問題研究[J].煤炭高等教 育,2008,(3).
[6]陳慧榮.案例教學的方法論基礎——以公共管理教學為 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9).
[7]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14:122.
【西方經濟學教學案例本土化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論文05-08
西方經濟學論文(精選13篇)07-20
研究性教學工程經濟學論文04-29
西方形而上學中的實踐轉向研究論文08-09
案例式教學與微觀經濟學06-13
高校經濟學教學方式論文05-25
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對象和基本特征論文04-15
經濟學的論文08-04
實踐教學工程經濟學論文04-29
熱經濟學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