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經濟論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水產經濟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產經濟論文 篇1
摘 要:環境經濟學認為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包括有形的物質資源和其提供的服務,如環境自凈、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因此在成本核算時需要將環境資源的消耗計入在內。目前池塘養殖密集區污染的超負荷排放導致周圍水域水體富營養化充分說明了傳統經濟學成本計算方法所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水產
近年來,水產養殖的面積不斷在增加,有些水產品養殖基地盲目的投資擴建,忽略了水產品的質量問題,使經濟效益嚴重下滑。所以,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很多養殖企業實施不合理的養殖方式,低價飼料喂養、隨意養殖等現象。這種惡性循環使水產品養殖經濟效益又進一步下滑,本文針對于湖南邵陽地區的水產品養殖經濟效益在實踐中如何提升,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水產養殖的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
一切養殖的基礎就是水,所以養殖場對于水的品質要求特別嚴格,水產養殖中水要經常進行更換以及補充,水質的優劣決定了水產品的'質量,也直接決定了養殖是否成功。在養殖中,要隨時觀察水的質量變化,定期測量相關數值,如:PH值,亞硝酸鹽數值等。通常情況下水質用試紙盒進行每周一到二次檢測,如果養殖中出現疫情,要對水質進行每天一次檢測。
2.水的顏色
由于湖南邵陽是內陸地區,水產養殖均是池塘水,所以養殖中要特別注重水中是否有浮游生物,水質是否清澈等,在觀察水的顏色中,水的顏色以淺藍、翠綠、茶色為最佳水質顏色。如果發現水質出現渾濁、顏色變得特別濃,如:深綠色、濃藍色、甚至變成其他顏色。要及時處理。若不及時處理水質,就可能引發疫情,后果非常嚴重,水質的管理通常用藥物來調節,也可以及時的更換池塘水來加以控制。
二、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實踐方式
1.野魚家養
現在,野魚家養的方式越來越流行,市場上對于黃鱔、泥鰍魚等的需求量特別大,實行此種養殖方法切實可行。由于市場需求量大,飼養難度較低,魚極少生病的狀況,野魚家養的方式越來越普遍。并且野魚在市場上銷售的價格比家魚要高出很多,是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辦法之一。
2.海魚淡養
市場一直對于海魚的需求量非常大,海魚的售賣在市場中非常普遍并且價格比較高,例如:鮑魚、象拔蚌等海產品,是低溫高鹽的品種,只要調整好水溫與鹽分,就可以在池塘中飼養。并且海產品在淡水中養殖有生長周期快,肉質口感好等優點。
3.夏魚冬養
反季銷售魚類,一直是提高經濟經濟效益的方式,可以將夏魚通過溫泉或者人工加溫的方式進行飼養,例如:淡水白鯧、鯪魚等都是夏魚冬養的優質品種,讓魚苗在冬季生長,提前上市搶占市場。淡水白鯧如果在春節期間上市,價格可以提升40%左右。
4.北魚南養
北方的魚已經逐漸適應南方的水性特征,如:東北鯽魚在湖南就已經開始飼養。而且生長周期比在北方要快,肉質更好。當然,南方的魚也可以在北方進行飼養,最終是為了達到增長經濟經濟效益的目的。
5.外魚內養
國外的一些品種在我國非常受歡迎,例如:非洲鯽魚、尼羅非魚等,這些品種的引進,資金投入小,經濟效益增長快,如果湖南當地沒有外魚的品種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飼養一些,引發消費者好奇,從而提高經濟經濟效益。
6.混合飼養
很多混合飼養都是對四種家魚的混養,但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改變,混合飼養也有了新的改變,現在養殖可以將魚類、蝦類、貝類、蟹類、蛙類甚至植物類進行混養,只要了解生物的習性進行科學管理,混養已經不再是難題,例如:稻田中飼養螃蟹、蝦塘里飼養尖嘴鱸魚等。這樣的飼養方式不但科學有效的保證了水產品的生長環境,為提升水產品經濟經濟效益開辟了新道路。
7.高效暫養
對于魚類的暫時養殖,具有養殖技術簡單、資金投入少、經濟效益回報高等特點,暫時避開上市高峰期是提高經濟經濟效益的好方式。例如:飼養螃蟹、烏龜等易成活的品種,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暫養,等到節假日在選擇上市,經濟效益可以翻倍增長。
三、疫病防治的措施
對于水產養殖,疫病一直是困擾養殖戶的大難題。要提高經濟經濟效益,對于疫病的防治要格外慎重。結合湖南當地的魚疫病流行狀況,首先,要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魚苗的撒放之前,對池塘進行曬、清理淤泥、利用石灰等消毒的方式進行池塘消毒。其次,要在放苗前對魚苗進行徹底消毒。對于每天使用的用具,使用之前也要進行消毒。15d至17d消毒一次,如果在投放高峰期就要每周一消毒,連續消毒2d-3d。在發生疫情的時候,要結合情況連續進行消毒。通常情況下是將多種消毒劑輪流使用。做好以上消毒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到定期對寄生蟲和其它病蟲害進行預防檢測。對于疫病的防治不可掉以輕心,否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結束語
水產品的養殖要結合養殖物種的特點科學的進行養殖,要不斷的創新養殖模式,建設生態養殖體系,對于養殖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對于疫病的治理做到防大于治。對于飼料的投放要做到定期、定時、定量、定質。水產品品種的選擇要多樣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養殖策略,才能真正提高養殖的綜合經濟經濟效益。
水產經濟論文 篇2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要想更好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水利經濟科學發展至關重要,照目前來看,我國的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比較落后,存在著很多相關問題,這一點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道路,為了解決這一尷尬局面,結合水利工程的問題,提出相關幾點建議,從而,提高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
關鍵詞:水利工程事業;經濟科學;存在問題;相關建議
一、引言
經濟發展是我國的命脈,水利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水利經濟在國民經濟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水利經濟科學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不足了相關問題,大大影響了水利工程前進的方向;綜合分析一下國內外的水利經濟科學發展仍存在不平衡狀態,創新、技術、遠遠不足;例如:水力學、水文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旱災害管理、河流泥沙、水工程建設等等都存在著差距;隨著水利工程的發展領域日益擴大,必須要結合相關學科學習,加強水利工程管理,提高先進技術,增添技術人員及提高思想認識,并結合實際情況,重點思考找出相關問題,提出相關建議,采取合理的解決方案,使水利經濟科學得到更大的進步。
二、水利工程事業的涵義
水利事業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成就顯著,作用巨大;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水利多注重投入,不講究產出;水利經濟效益是客觀存在的,但大部分效益不能通過貨幣形式直觀表現出來,因而往往不被社會認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成立了水利經濟研究會,全黨和全國人民才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研究水利經濟科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水利經濟科學發展是為水利事業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促進水利事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水利建設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各個環節的經濟效益,減少或避免浪費;總之,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能使得水利投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為我國社會發展奠定堅固基礎。
三、阻礙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的問題
1.水利工程相關單位管理的不足,人為的管理因素主要影響到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管理者對此思想上不夠重視,管理工作不到位,相關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工程管理體制存在諸多不適應問題,必須深化改革;水利管理體制問題突出,位山灌區管理處主要負責整個灌區的灌溉用水調度,保障全民農業安全;農村通用自來水工程建設資金缺乏,管理體制應完善,為長遠發展引起高度重視。部分局屬單位的持續發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現水利工程總公司、投資公司和水校發展困難,目前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面臨嚴峻形勢,主要表現在:思想保守、機制不活、設備老化、甘于現狀、市場開拓性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社會知名度不高、經營狀況不理想等,水利中專學校面臨校舍搬遷、招生、提高師資水平、保障就業等任務和困難。水費征收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措施,近年來,群眾對水費征收問題的投訴增長很多,成為影響建設農村水利經濟的重要因素。
2.機關管理和機關作風需要繼續改進,個別人員工作作風不扎實,工作漂浮,缺乏敬業精神,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業務的鉆研上;以及機關作風方面,主觀思想,享樂主義現象仍有存在,個別人員工作標準不高,存在敷衍了事,應付公事現象;專業人才、精英人才缺乏。對水利經濟科學發展不重視,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思想,認為自己是老員工,情況熟,對待工作不認真,政治理論學習不夠,自我教育不夠,自己給自己降低標準,組織紀律性不夠強,表率作用發揮的不夠好,主動要求監督不夠;由于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從而導致管理松懈,沒有創新,加上部分企業出資不到位,產權模糊,因此,水利經濟科學發展要從制度上加以改革,這樣改革難度比較大,轉變周期時間長,延誤的商機,錯過了良好的機遇,阻礙了水利經濟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3.從水利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大于政府部門的財政收益,但取得的都是無形的效益,這樣的經濟效益是不容樂觀的,要想實現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僅靠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支付,是很難達到想要的,必須要加強水利工程的經營管理,使水利工程大幅度的提高經濟效益和財務收益,要加強對水利工程認識,不可浪費水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加以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因為水利工程對防洪、防澇、防焊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科學的發展水利工程事業,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才能實現水利經濟的發展,對于目光短淺,過分的注重眼前利益的,進行批評加以學習;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是比較快的,但是總體來看,大多數企業的規模比較小,經營業務時出現從復交叉的現象,從而造成經濟結構不協調,普遍受益低,導致水利工程的后續維護資金出現問題,使水利經濟的.發展后勁不足,這樣就限制了水利經濟科學的持續發展,就造成了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
四、促進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的建議和方法
1.鼓勵指導相關人員要絕對重視水利的經濟發展,要想水利工程經濟長期發展,就要擺脫舊思想的束縛,水利經濟具有資源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特點,水利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命脈源泉,發展利益到防汛防焊,關系到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重視水利部門發展的重要性,所以要把水利經濟建設完善好;加強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應建立科研團隊,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使管理者有效的進行管理,從而引導和帶領全體人員重視水利經濟科學發展。
2.從加強管理體制下手,認真學習和遵守法律政策,采用科學性和合理性的方法進行管理,例如:水利工程造價、工業水產水費和水資源的費用都應該合理的計劃,應符合我國經濟效益管理要求;完善水利工程設施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不光從主體工程建設,更要完善和健全配套設施建設,要做出相應的計劃,使主體工程與配套設施相互配合下順利進行,從而使水利工程項目發揮出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前提是要有嚴格的管理,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執行管理,使得招標公開,防止人際關系走不規范行為,一定要保證工程質量,符合當地人民生活需求,盡量采納人民群眾的意見,總之,加強水利工程的管理,是為了促進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為水利工程項目奠定基礎。
3.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受到自然環境和當地生活條件的影響,盡量規劃出合理的建設計劃,降低負面效應,只有在工程建設前階段,做好相關計劃,科學的總結工作經驗,來避免自然環境給帶來的不利影響;例如在施工前,召集相關領導,技術人員進行會議,分析當地生態環境,商討施工計劃,更要全面的貫徹管理體制,處理好工程建設后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做到盡可能的減少或避免損失和自然災害;加強先進技術,推廣科技成果,并發揮高新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發展手段,加大力度研究重大水利問題,促進水利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整體利用。
4.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體制的改革,水利經濟受到的相應的影響,從而水利經濟效益發展明顯緩慢,使得少量資金投入到水利經濟上來,導致水利管理體制存在了一些問題,我們將水利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進行不斷地完善,使資本市場不斷的擴大,促進金融資本對水利經濟推動,可以使水利經濟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五、結語
我國水利經濟在發展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水利經濟的發展,要想促進水利經濟科學發展,就要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以加強管理、技術人才的自身素質、提高先進技術、克服及解決自然環境和當地生活條件等相關問題,更要實現水利經濟良性循環,綜合利用,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水利經濟發展現狀,逐漸完善水利的經濟制度;以提高水利企業的整體工資水平,來吸引管理和技術人才,留住人才,共同致力于水利事業的發展方針,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水利經濟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麗萍,關于促進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的探討.J.中國經貿.2012.06.
[2]杜海明,楊麗秀水利與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05.
[3]王春華,實現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的措施探索.J.河北水利.2013.08.
[4]劉啟文朱磊黃再華,淺析科學發展現在水利經濟工作中的指導作用.J.國民經濟信息.2014.09.
水產經濟論文 篇3
摘要: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均實現巨大發展,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亦是在唐朝達到頂峰。兩者之間存在著獨特的聯系。前人關于佛教對唐朝經濟發展的作用多持消極否定的觀點,而筆者認為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對于唐朝的經濟發展確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佛教、唐朝經濟、積極影響
引言:佛教在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縱覽關于佛教對社會發展影響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對大眾的文化、精神、思想的影響;二是佛教對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穩定政治的影響。而對佛教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積極影響的論述實為少見。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唐朝為例,進一步深入、具體地分析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對唐朝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佛教本身作為一種經濟實體對經濟產生影響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組織形式,同時也是經濟實體,直接參與了經濟活動,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一支力量。在唐朝,佛教的寺院經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寺院基本都有自己的地產和山林,佛教的寺院經濟力量日益壯大。當時寺院和僧尼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就是“營生”、“自供”,包括墾殖田圃、商旅博弈、聚蓄委積、機巧異端、占相賣卜、行醫治病等,其中農耕、行商、工藝等構成寺院經濟的獨立部分,使佛教與世俗社會更緊密地聯結起來。經營俗業、管理財務,也成了寺院的另一職能。寺院本身強大獨立的經濟實力,理所當然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事實上,許多寺院都有自己龐大的獨立經濟實體,由于帝王及王公大臣的崇佛,寺院經濟利益也得到了他們的保護、支持。這些寺院形成獨立的經濟實體,出了出租部分田產外,招納佃客等與封建地主完全相同的方式不斷聚斂財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但應當看到寺院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一部分,并沒有脫離社會財富之外,聚集在寺院中的財富和勞力并沒有從社會中消失掉,而是一種等量轉移,起到了積累社會財富的作用。
此外,大量的農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開墾出來的,而所墾植的土地,多為無人愿意拓墾的大量荒地和山地。于是寺院農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農業分散、孤立的小農經營格局,在較大面積的土地上,以較大量的勞動力進行農業耕種,這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對社會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i唐代寺院經濟因此空前發達,而發達繁榮的寺院經濟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佛教消費刺激經濟的發展
佛教作為一種經濟實體,它不僅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商品生產者,而且它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其特殊的消費也刺激了某一方面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唐朝的'佛教活動需要用到各種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它包括專供宗教消費的商品和具備宗教用途的一般商品兩大類。專供佛教消費的物品,如特定的香、蠟、紙、燭、紙錢,特殊的貢品、祭獻物、經書、衣著、裝飾、食物等等,承載了佛教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商品的消費。具備佛教用途的一般商品,如香爐、果盤、花瓶、風鈴等等,則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和加深了該類商品的效用。
唐朝宗教生活較為自由,許多人篤信佛教,并不吝錢財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經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費當中,在經濟上的施舍和消費是一筆較大的支出。有權有勢的一些往往會建造寺廟,有的會舍宅為寺,如安樂公主,“用錢數百萬”修安樂寺。普通人家的佛教消費主要體現在修造佛像和印制經文。這些都體現出佛教的空前發展對唐朝的商品經濟,尤其是佛教消費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這些無疑也增強了唐朝的經濟實力,推動了唐朝經濟發展。
三、佛教觀念和佛教道德通過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影響經濟發展
人是生產的主體,是實現經濟關系的關鍵。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經濟活動、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馬克思指出的:“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因此,所有對人這個主體發生影響的情況都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變人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從而也會改變人作為物質財富、商品的創造者所執行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可以證明,其會影響物質生產,并對物質生產發生或多或少的決定作用。”馬克思這里所說的“所有對人這個主體發生影響的情況”自然包括人的信仰,而對佛教的信仰當然也是包括在內的。
唐朝時期,業報輪回和佛性平等成為百姓信仰的兩大思想支柱。業報輪回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定的原因和條件產生的,由因緣和合而成,人生也不例外。業報輪回思想適應了人們在封建壓迫的逆境中安慰和渴望幸福的心理需求。這樣,庶民最易接受叢報輪回思想,并因之而堅定佛教信仰。這一時期,僧侶們將因果業報擴大化,宣揚個體的“業力”將累及血緣親屬,這些佛教觀念穩定了庶民的思想,更加使得庶民聽任統治階級的剝削和統治。佛法平等思想,抹殺了等級的差別性,具有階級調和性質。唐朝統治階級利用它來強調世間是平等的,否認不平等的存在來蒙蔽被統治階級,穩定社會秩序。而庶民的平等心理,到唐朝已有多年的傳統。小農經濟為平均主義提供了充分的存在依據。這恰恰使得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傭調制”在實施的過程中,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此外,佛教提倡農禪思想。中國佛教僧侶至少在晉代已經開始了農業生產活動,而佛教在唐朝發展到全盛階段,其中禪宗的祖師們主張,日常的著衣吃飯、作務出坡,都透露著禪的妙機。因此,僧侶參加墾田辟地尤為禪宗所倡導。唐朝時期,大量的農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由寺院僧人開墾出來的,而所墾植的土地,多為無人愿意拓墾的大量荒地和山地。所以說,寺院農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唐朝傳統農業分散、孤立的小農經營格局,在較大面積的土地上,以較大量的勞動力進行農業耕種,這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對社會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結論:縱觀唐朝的佛教發展與經濟,可以發現其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與佛教的興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佛教作為佛教本身作為一種經濟實體,尤其是寺院經濟的發展,對封建經濟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佛教特殊的消費形式和消費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進步與發展,而佛教觀念和佛教道德,如業報輪回說,佛性平等及農禪思想等也都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和意識而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最終促進并加快了唐朝經濟的發展。總的來說,唐朝佛教的進步和發展對經濟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唐朝經濟更加全面、穩定地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 潘顯一、冉昌光主編《宗教與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 方立天 《中國佛教文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3] 張劍光、張潔 唐代長安女性消費研究 《史林》2009
[4] 孫雄 《圣俗之間——宗教與社會發展互動關系研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5] 張安禮 淺析唐朝佛教興盛的原因 蚌埠黨校學報 2010年第4 期
[6] 道端良秀 李孝本譯 《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
[7] 李小艷 佛教寺院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五臺山研究》 2003
[8] 張劍光,張潔 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第64卷第2期
水產經濟論文 篇4
【摘要】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旅游業積極響應開展綠色旅游經濟,這既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開發的過程中應注意集約經營與因地制宜管理,在突出特色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在旅游產業鏈的發展中,綠色已成主題,形成了綠色餐飲、綠色交通、綠色產品及綠色景區的一條龍式發展。在經濟學的指導下它們均向著更遠之路前進。
【關鍵詞】綠色旅游;可持續發展;自然景觀;生態發展
一、關于綠色旅游的相關認識
(一)綠色旅游的理解
1.可持續性。我國的自然旅游資源是有效的,合理有效地規劃和利用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是實現旅游業持續發展到前提。綠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不僅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上,而且體現在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旅游區的產業鏈運營上。要求旅游業的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做到與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相協調。實現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清潔低耗可循環。旅游業憑借其帶動作用將餐飲、住宿、交通、旅游、購物、娛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綠色旅游強調各個環節都要注意清潔生產、低排放,開發利用新能源。在保護自然景觀的同時,促進旅游產業鏈的全方位循環與再生利用。旅游業發展的目標在于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因此,旅游發展必然以技術為核心,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回收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各種資源,走環境友好型旅游發展模式。這樣不僅做到對旅游自然資源的節約,而且保護可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
3.綠色消費理念。綠色旅游的發展需要政府和開發商的努力,也需要消費者、旅游者的積極配合。消費者參與了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他們是旅游經濟運行的基本力量,他們的消費理念直接影響著旅游經濟綠色化程度。所以說發展旅游經濟需積極倡導消費者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在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的同時,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逐步形成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旅游的過程中,減少對生態資源的污染和自然景觀的破壞,同時提倡適度、合理、健康消費,這在物質與精神消費中應皆有體現。
(二)實施綠色旅游的重要意義
1.我國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旅游業是對以環境為依托的旅游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的產業,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游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然而,我國在過去幾十年的旅游發展中,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益,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如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文物古跡的損壞等等。提倡綠色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取消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傳統產業,將促使中國旅游經濟向著生態健康的發展之路邁進,進而防止了旅游業之路越走越窄。
2.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旅游業是綜合性的服務產業,它以自身綜合性的話特點對當地經濟產生聯帶作用,而且在第三產業中以其核心地位領導其它各領域的發展。因此,旅游業的綠色持續發展推動著第三產業的協調持續發展,引導第三產業向著前沿領域進發。旅游業與環境資源聯系非常密切,而資源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綠色旅游經濟產生的環境效益不斷地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進行。
總之,綠色旅游業實現了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在發展綠色旅游的過程中,其它產業也相應地實現了循環與再利用的發展方式,極大地保護生態資源,使得我國旅游業將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旅游開發中的綠色經濟
(一)自然景觀開發中的綠色經濟
1.避免盲目,集約環保開發。在旅游開發中粗放式的開發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觀的破壞,而過度的人為建設造成景區內景觀的不協調以及生態環境系統的失調,很多景區也產生了環境污染嚴重的現象。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旅游開發應該放棄“唯經濟效益觀”、改變開發方式,利用集約開發和生態保護,實現自然旅游景區的集約經營和與自然和諧共處。旅游區經開發后經營者應根據環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數量,避免人口集中對生態景觀產生負面影響,讓自然景觀不失自然本色。
2.因地制宜,綜合開發。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自然景觀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自然資源的旅游開發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最好選擇。我國山地景觀豐富,山地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垂直結構,它的植被隨著海拔的變化而而發生變化。這種獨特的自然景觀是旅游中的亮點,開發商應充分利用山地的氣候、物種的階梯變化發現特色旅游業,同時注意對清新空氣和繁茂植被的保護,防止其脆弱性引發的生態失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水是地表最活躍的因素,水域景區的開發也是生態建設綠色旅游的重點,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海洋、湖泊、江河、瀑布、濕地等等。水域景觀旅游開發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因此,開發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和保持水體質量,利用周邊環境如青山、水生植被等提高水體的優美度,同時合理控制游客數量,萬不可超出環境容量,要以清潔優美的環境吸引游客。浩瀚的大漠景觀氣魄宏大,給人一種獨特的震撼美,沙漠旅游將受到人們的追捧。開發沙漠旅游資源要以沙漠為主基調,同時借助綠洲、內地湖泊和特有植被等提高景區的觀賞度,其中沙漠草本作物對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大多都是防風固沙的好武器也是沙漠旅游開發的保障。我國多層的地理景觀成就了多樣的旅游開發模式。
(二)人文景觀開發中的綠色經濟
1.古跡保護與生態經營。古跡遺址等旅游區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著游客,但是古跡在開發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與周邊的環境的協調,那么它在游客心中將逐漸喪失其價值,因此,古跡的維護和開發應運用高科技手段,減少不必要的環境破壞,避免盲目和過度開發,保護其地域特色。在經營過程中,經營者應引進高效環境管理技術,使旅游區的環保工作向規范化和效益化方向轉變。古跡可修復但不可重建,重建的古跡不僅較低了本身的文化價值,而且很容易造成與周邊景觀的不協調。
2.古鎮建設與特色旅游。中國的古鎮以特色著稱,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鄉土風情。特色是小鎮的建設與開發的有效切入點,旅游環境與旅游活動的結合將給予旅游者更好的精神享受和審美實踐。古鎮需充分利用其“古”其“舊”以原生態促進旅游的持續發展。但這一切必須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展,建立科學合理的環保規劃將更有利于古鎮特色文化的宣傳和我國的生態旅游建設。
(三)產業鏈發展中的綠色經濟
1.綠色餐飲。綠色餐飲是指在旅游發展中與綠色旅游相協調的生態環保的餐飲行業,它以高效的能源管理和較低的資源消耗對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提供節能環保的綠色產品,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2.綠色交通。旅游中的綠色交通不僅包括路運交通方式還包括水上交通方式和空中交通方式。它們以旅游游覽車、游艇和空中纜車為代表。這些交通工具必須秉承低碳環保高效低耗的原則,盡量減少對景觀的影響。
3.綠色旅游產品。旅游產品的打造既要體現地域特色又要增強使用性,更重要的是不以犧牲當地生物多樣性為代價,也不要造成對當地環境的破壞。而要降低資源消耗率,提倡手工生產,體現人文文化,以健康安全打造品牌。這樣消費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實現了餐飲、交通和產品的生態一體化。
三、綠色旅游的經濟學分析
首先,無論是自然景觀開發、人文景觀開發還是旅游產業鏈中綠色經濟都是在行政和市場兩種機制作用下的反應。綠色旅游的市場化經營離不開稅收等經濟手段的推動和保障實施,同時在利益驅動和價格機制的引導下,開發商的生產也漸漸與綠色的消費需求相一致。其次,在產業鏈發展中,每個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經營均滿足怕累托最優狀態,它使得自身產業及相互產業都實現長久利益的最大化。最后,綠色旅游經濟的開發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生態循環。在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中產生可正外部效應,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克服了市場失靈。
參考文獻
[1]明慶忠,李慶雷.旅游循環經濟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12)
[2]何佳梅,張偉,楊維鳳.新編旅游環境學[M].南開大學出版,2007(11)
水產經濟論文 篇5
【摘要】綠色建筑難以推廣的原因是綠色建筑的經濟外部性問題,而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通常做法是政府干預。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經濟激勵政策的原理進行了分析,重點對綠色建筑的外部經濟性和非綠色建筑的外部不經濟性進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進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激勵政策
一、綠色建筑經濟的相關概念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也被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在其建筑生命周期內產生了良好的外部效益,但是綠色建筑的生產者不能獲得全部的外部效益,于是就產生了經濟的外部性問題,也就是說經濟外部性的產生是由于生產者的內部收益(或內部成本)與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之間出現了差距而這差距就是所謂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用公式表示就是:社會收益=內部收益+外部收益;社會成本=內部成本+外部成本。
二、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經濟低迷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為了振興美國經濟,仍然把建立綠色建筑產業做為美國經濟振興的重點舉措之一,而且美國政府公開指出期望綠色建筑產業能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爆發力,能夠使美國經濟再次強大起來,由此可見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社會價值。我國擁有的綠色建筑產業市場要比美國大得多的多,我們就以我們人民比較關心的供熱管理市場為例來闡述,我們就以2008年底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有將近70億平方米的集中供熱的建筑面積,而通過計算,我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非常驚人的。假如,我國實行綠色建筑改革,采用分戶供暖制,那么我們將近70億平方米的建筑面積每年大約可以節省采暖用煤億噸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減少過億噸,這說明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迫切性。
三、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必要性
(1)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國際環境。目前全球面臨著碳排放量大幅度激增、氣候變暖的惡劣環境,所以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低碳經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現在,在歐美發達國家正在進行“低碳革命”,而次革命的核心就是高能效、低排放,歐美發達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下大力度發展低碳技術,并且對相關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如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的選擇。
(2)綠色建筑產業的國內環境。綠色經濟的爭奪戰已悄然打響,這對我國是壓力也是挑戰。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目前來說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目前整體科技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經濟從高耗能向低碳型經濟轉變最大的制約就是技術能力有限。我國目前經濟的主體是工業,也就是說能耗的主體就是工業,而我國目前的工業水平還比較落后,經濟增長點往往在一些高耗能產業上,這是我國工業目前的基本特征。我國政府正在謀求如何加快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現代化的步伐,在此階段,能源需求必然會快速增長,但同時,我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又不可能不上,由于我國經歷了長期貧困落后的時期,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人民一直以來的愿望,所以改善和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就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更顯突出,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如何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不走歐美發達國家用環境換發展的老路,是我國黨和政府必須正面對待的重大課題。
(3)發展綠色建筑的內在價值。將我國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為綠色建筑,將造就中國最有前景的產業,推動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是打開中國內需的戰略大通道。2010年起,通過發展綠色建筑,中國每年有1~2萬億左右的`消費市場,并利用中國現有的生產體系對稱性生產出這個新增規模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由此可以拉動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以上,加快研究并推進跨越式產業的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大戰略,造就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但是建筑業也是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也是極其巨大的,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對環境產生極大的沖擊。隨著建筑業“綠色建筑”的轉型,現目前建筑經濟面臨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在分析走向綠色的決策時,業主考慮的不僅僅是內部效果,而應該是建筑投資的總體回報,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種預期凈現值或者資產使用期的內部回報率,綠色建筑對投資者來說是一種經濟責任,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魏后.對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探討[J].科技資訊.2008(34)
[2]張春.暖通空調、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中華建設.2011(3)
[3]牛季平.綠色建筑與城市生態環境[J].工業建筑.2009(12)
水產經濟論文 篇6
摘要:公路運輸作為靈活性最高、覆蓋范圍最廣的運輸方式,是區域之間進行經濟溝通的橋梁。本文將總結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結合目前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提出進一步加強公路運輸,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公路運輸;區域經濟;經濟發展;措施
公路運輸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對于公路運輸來說,如何正確的處理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讓公路運輸不僅適應當地的發展情況,而且推動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公路運輸是各區域之間溝通的橋梁,公路運輸最為最常用的運輸方式,為各區域人們的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區域共同進步和發展。首先,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公路基礎設施有非常大的關系。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決定了公路運輸和經濟發展的效率及總量。公路基礎設施越完善,運輸量越大,相應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越快。反之,經由當地的車輛越少,經濟發展也會相應變緩慢。其次,公路運輸的效率高、運輸成本低,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可以節省運輸費用。節省下來的費用可以應用到其他行業,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再次,交通運輸是各區域溝通的橋梁,公路運輸拉近了各區域之間的距離,公路運輸在加快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最后,公路運輸還可以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由于公路運輸靈活性強、運輸頻繁,中間不需要倒運,可以實現“門到門”的服務,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這一途徑,優化服務,調整產業結構。如果對公路運輸管理不當則會影響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公路設施的建立要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如果本區域地處交通要塞,但是基礎設施不到位,很難承載過多的運輸量,造成交通癱瘓,阻礙本區域經濟發展。反之,則會出現公路設施閑置的現象。其次公路運輸量過大會限制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果本區域經濟發展非常快,公路運輸的總量將不斷的飆升,就會出現公路運輸系統癱瘓的局面,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在發展公路運輸的同時,可以適當的發展其他運輸方式,最后,公路運輸落后于區域經濟發展,將會影響經濟發展的進度。公路運輸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缺少了物流運輸的`支持,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會受限,經濟發展速度自然緩慢。
二、目前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
(一)公路運輸基礎設施不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也在隨時變化,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休戚相關,因此,交通運輸網絡也應該不斷的更新變化。但是在我國,目前仍有很多區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比較落后,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經濟日益增長的要求,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城市快速交通公路嚴重不足
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步,對公路運輸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交通雖然給大眾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讓人們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但同時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為了保證蔬菜、水果的新鮮,就需要每天進行蔬菜、水果的運輸,但在快速運輸時,勢必會造成一定的運輸壓力,堵車等現象時有發生。當然這也存在道路不夠寬、道路年久失修、甚至道路坍塌等問題,影響交通運輸。
三、加強公路運輸,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公路運輸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我們日常的生活也息息相關。但是公路運輸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主要針對當前公路運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出相應的措施,改善公路運輸的缺陷,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合理規劃公路運輸網絡布局
從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來看,大多數區域的公路設施落后,無法滿足當地區域公路運輸的要求,進而阻礙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是因為這些區域的交通網絡運輸布局不合理,多數路段缺少公路的基礎設施,公路的數量雖然很多,但是能夠承載大量運輸量的公路數量非常少,遠遠達不到目前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不僅不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還會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公路運輸的針對性,必須對公路運輸網路進行合理布局。
(二)提高公路運輸現代信息的能力
除了公路運輸網絡布局不合理之外,現代信息能力的缺失也會限制區域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公路運輸也越來越現代化。現代信息化更快捷、準確,可以有效提高公路運輸的針對性,加快運輸效率。通過提高物流運輸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所以說,對公路運輸實行現代信息管理,可以快速提高公路運輸效率。但是對于當前的公路運輸來說,很多地區公路運輸設施落后,缺乏現代信息化的能力。只有提高公路運輸現代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快的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
(三)開放公路交通資金投資市場
與其他行業相比,交通運輸設施投入的資金量更多,并且回報的周期也很長。對于公路運輸來說,要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除了政府部門出資建設以外,還可以拓寬渠道,通過吸引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如此一來,既避免了國有資本的流失,還引發市場決定了公路運輸的發展方向。在公路運輸的投資市場更為廣闊的同時,使公路運輸更貼近市場,更有利于公路運輸的發展。
四、結束語
公路運輸靈活性強、覆蓋范圍廣、運輸效率高,對于推動區經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但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相互的,公路運輸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公路運輸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郭耀光.淺談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J].時代金融(下旬),2013,(6):35-36
[2]宋琪.論區域經濟發展中公路運輸的重要作用[J].中國市場,2015,(45):23-24
[3]馬國棟.淺析公路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經貿,2013,(22):52-53
水產經濟論文 篇7
摘要:商品經濟與文學發展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同時文學發展也給商品經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面對當前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學創作者們需要具備積極的心態,準確地把握現代社會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文學作品。本文主要對當代文學發展與商品經濟的關系作了討論,希望為我國的文學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當代文學發展商品經濟關系
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學作品的發展一次次受到來自于經濟方面的巨大沖擊。關于文學發展與商品經濟之間關系的問題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面對日益發展的經濟社會,在新的機遇下,文學界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適應好社會的發展,從而提升文學作品的質量。下面將對當代文學發展與商品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討論。
1商品經濟下文學作品的性質
可以說在商品經濟的發展環境下,文學作品也是一種商品,當前這一點已經成為了文學界的共識。文學作品出了本身具有文學價值意外,當中還包含著一定的商品特點,有著一般商品的形態。在現代社會中文學的傳播與其他的商品一樣也要經過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無論作者創作文學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一旦作品形成并推入到市場中以后,就會形成交換的形式,從而使得文學作品中的商業價值逐漸凸顯。可以說并不是誰想要主動地將文學作為一種市場上的推廣形式,而是文學作品本身的流通性促使其必然的走向了市場。文學作品的傳播自從脫離了口耳相傳的模式以后,就逐漸的在紙張和絹布等材質上被傳播,并被納入到了商品流通的行列中去,成為了商品的一種。
隨著社會市場的逐漸發展,人們對于刊物的需求逐漸加大,從而形成出版行業。書籍從走入市場的一刻起就是作為商品的形式在進行流通,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流通形式才促使文學作品得以持續發展和保留[1]。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文學作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性條件,正是文學作品這樣的商品化形式轉變,給作家們的創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時也促使作者更加愿意貼近于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考慮到讀者的喜好和審美需求,從而創作出不同時代下不同的文學作品。
2商品經濟給文學發展帶來的沖擊
在我國的自然經濟發展和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商品經濟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和沖擊是十分巨大的。隨著文藝協會的經費緊張和刊物發行困難等問題的出現給文學創作者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經濟問題已經成為現代文學發展中的重要話題,也促使二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學被帶入到商品經濟當中之后,市場機制的影響也對文學作品的社會流通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文學在雅和俗以及義與利之間出現了分歧[2]。同時,各種關于純文學和俗文學的內容也紛紛出現,不同的觀點之間毫不妥協,促使文學走向了今天這樣無可適從的地步。從純文學的角度上來看,當前對于純文學的知音已經越來越少,嚴肅的文學作品不僅稿費低,出版困難,同時所獲取的效益也比較少,這使得一些在文學作品上嚴謹的作者們開始顯得囊中羞澀。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通俗的文學作品在當前市場上的銷售量卻十分可觀,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言情小說,都能在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尤其是一些寫作風格低俗的文學作品,由于能帶來很高的銷路和利潤,所以導致出現了文學行業當中的一些暴發戶。在當前的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文學應當怎樣接受挑戰、怎樣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是現代文學作者們所面臨的重大難題[3]。
3商品生產與文學消費的關系
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同樣沒有消費也無法帶動生產的發展。從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消費對于生產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和作用。文學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發展有賴于消費者的直接性購買和消費。如果沒有了讀者的消費行為,那么文學作品當中的價值也自然難以體現[4]。因此可以說,讀者所進行的文學作品消費給文學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發展環境中,我國的文學作品讀者從心境上以及閱讀的期待性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原本以農業為主的人們很多都涌入到了城市中進行工作,這使得我國的城市人口數量劇增。這些涌入城市當中的人們,由于原本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因此在文學消費上他們只是一種快餐式的享受,并不能對于一些深刻性的文學作品進行細致地品味。一般在閱讀過程中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悅以及功利性的滿足。這也是為什么通俗性的文學作品得到暢銷的主要原因。
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壓力,因此更加樂于感受閱讀所帶來的輕松感受以及心靈上的放松,因此所追求的文學作品內涵并不高。在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后,我國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人們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已經逐漸的開始成熟,同時審美和消費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可以說,在近幾年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正處于一個上升的階段,并逐漸的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中,文學作品處于一種消費生產的環境中,因此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和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原本的讀者只是被動的接受市場中的文學作品,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已經可以任意挑選自己所喜歡的種類,甚至可以說讀者的興趣愛好以及審美觀念會給作者們帶來一定的影響,促使他們開始創作更加適合大眾的文學作品[5]。這種社會形勢有利于作者更加貼近于讀者的內心,從廣闊的社會發展環境中來提取文學素材,對社會中的文學事業發展來說將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
4商品經濟促使社會民主化
民主化指的是對行政化以及壟斷化的一種超越的形式。也就是說人民的個人意識逐漸的明朗化,這種民主化的發展形式將對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是促使文學發展更加個性化、豐富化的重要推動力。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文學作品逐漸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文學作品的題材上也更加的新穎,可以說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文學的繁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來的十分突兀,這使得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活了多年的人們,在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就來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社會形勢中。文學作品以及文學作家很多都不能接受自己傾盡全力所創造的作品成為了一種商品的現實。但由于社會的壓力,使得一些作家們不得不采取不同的形式開始突出重圍。當然,在當今社會形勢下,各種不同的文學作家所選擇的發展形式也是不同的,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實施著競爭,但隨著社會的完善和發展,相信總會分出勝負,最終呈現在人們的面前[6]。
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的文學作家開始逐漸的觀察到了城市生活,同時也關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關注事實上是一種好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察才促使在社會中出現了更多的都市題材作品。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關于都市題材的作品大多數都沒能成為經典,或者市場的占有率并不高,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在于作家們對于都市生活的把握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由于很多的作家都來自于農村地區,長時間的農業文化促使他們的內心更加傾向于這個方向,面對全新的生活和燈紅酒綠的社會,會出現一種隔膜。導致這些都市題材的作品中描述的盡是些嘲諷以及敵視等內容,揭示了城市當中的一些墮落現象。城市是經濟生活發展的關鍵點,因此,作為一名作家,一定要持著一種良好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城市中的現象和生活的本質,從而把握住當中的主旋律,為人民大眾創造出更好的文學作品。
5商品經濟下的當代文學發展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對于文學的商品化形式抱有反對的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作品就要回歸到一切經濟手段沒有出現之前的原始道路上去。在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的今天,文學作品還想像以前那樣由國家進行控制,顯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已經有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已經到達了讀者的手中,其商品本質的性質已經難以產生改變[7]。因此,將社會主義市場中的商品經濟發展起來,打破傳統的自然經濟狀態是一種時代的進步現象,只有促使社會中文學作品和商品經濟之間協調發展才能促使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文學與商品經濟之間的不適應性應當是短暫的。雖然這種短暫的現象會給文學作品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只要能對商品經濟進行更加認真以及全面的分析,真正地融入到商品經濟發展中去,文學作品就一定能在商品經濟發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形勢,從而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促使文學得到歷史性的突破。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文學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條件,一方面文學的商品屬性在當前已經被社會普遍認可,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價值也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長時間以來人們看重的只是文學作品當中的精神層面,忽視了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和勞動[8]。當作者將文學作品進行出版以后,文學自然就會以一種商品化的形式融入到市場中去,并且通過貨幣交換的形式再流入到讀者的手中。因此,文學價值的體現需要通過市場消費的形式來實現。文學作品市場的形成真正擺脫了傳統只講創造而不講消費的思想,文學在市場中只有實現了經濟價值才能促使其文學價值進一步突出。這不僅在客觀上肯定了文學的價值,同時也促使文學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能力,是促使文學事業進一步發展的根本所在。
6結語
商品經濟與當代文學發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同時商品經濟也給文學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因此只要我們能正確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適當地利用商品經濟,就一定能促使二者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培恒.經濟與文學之關系[J].學術月刊,2012(05).
[2]許建平.文學生成與傳播的經濟動因[J].學術月刊,2006(05).
[3]張巖冰.市場經濟下的文學嬗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
[4]朱國華.經濟資本與文學:文學場的符號斗爭[J].社會科學,2004(09).
[5]陳尚榮.商品經濟與文學藝術的世俗化[J].廣東社會科學,2004(5).
[6]王宏甲.我看經濟發展與西方文學[J].國外文學,2003(1).
[7]譚偉平.21世紀文化與文學的經濟成因[J].中國文學研究,2002(3).
[8]張鴻聲.工業經濟的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
水產經濟論文 篇8
題目:關于民族經濟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摘 要: 文章闡述了有關民族經濟學基本概念的內涵、學科理論的淵源及學科相關性等幾個問題,對民族經濟學20年來的理論發展脈絡和對現實的回應狀態作了簡要的回顧和反思,并對民族經濟學的理論構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民族
一、前言
民族經濟學依據它自身優勢,在民族地區經濟政策的制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民族經濟學為什么能夠產生這么多優秀的理論成果呢?主要原因在于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正確性。從而將民族經濟學運用于實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建設,縮小西部民族地區同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促進全國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民族經濟學的科學理論思維方法
民族經濟學的科學理論思維方法可以分為3個層次,這3個層次構成了民族經濟學最為基本的研究方法。
1.民族經濟學研究的指導方法
民族經濟學最為根本的研究方法,為理論的思維方法。施正一教授認為,“理論思維,就是理論研究中的理性思維,或以理論形式表現出來的思維方法。而科學的思維方法則是指的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在唯物辯證法中,要堅持好實踐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解決民族地區的實際問題,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上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
2.民族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民族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民族經濟問題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
(1)田野調查法;
(2)直接觀察法;
(3)比較研究法;
(4)歷史敘述法;
(5)階級分析法;
(6)結構分析法。
這幾個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民族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3.民族經濟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這一層次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根據實際需要而采用的具體方法或特殊方法 ,通常是吸收或借用了民族學的傳統方法。其中的主要表現是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邏輯、歷史、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式。
三、民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的實際運用
掌握了民族經濟學方法論中的科學理論思維方法,也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來解決面臨的矛盾。
1.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否定“二元思維”
在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運用中,不考慮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單純的以西方經濟學理論來研究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現狀,那么只會造成民族地區制定的經濟發展目標無法實現,這一問題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二元思維”,看問題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片面的認為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都是落后的。所以,必須否定“二元思維”,以包容的態度去面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注意民族地區社會性、多元性;文化性、生活性;歷史性、現實性;實踐性、探索性;艱苦性、變化性。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注意自觀與他觀、微觀與宏觀、社區與個案、定性與定量、專題與綜合、問題研究與過程研究的關系,來研究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馬克思主義為魂的態度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在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運用中,要明白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的特殊性。西方經濟學解釋某些經濟現象存有失誤的情況,是因為某些地區的特殊情況。對于中國,要堅持從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基本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馬克思主義為魂的'原則,樹立一種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
3.要考慮一些基本的經濟規律
在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運用中,要研究民族經濟問題就要去考慮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應遵守的規律。要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來研究民族經濟發展的問題;要用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去研究民族經濟問題;要從民族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去研究民族經濟問題;要從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認識民族經濟發展規律;要用生產力運動的規律來研究民族經濟問題;要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來研究民族經濟問題。
4.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上我們要樹立戰略思維的觀念
在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運用中,應該在了解民族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樹立戰略思維,并且要積極地對民族地區的產業分析,同時注意時空的特性,各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反思現有的經濟學理論成果,提煉民族經濟學理論。
5.根據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改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發展
在民族經濟學方法論的運用中,通過對民族地區的牧業、農業、工業分析,并從生產方式落后帶來的經濟發展問題這一角度思考,積極主動的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結語
通過對民族經濟學科學理論思維方法的學習及其運用效果來看,必須掌握民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而認識民族經濟問題,解決民族經濟發展矛盾,促進民族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水產經濟論文 篇9
摘要:在經濟市場日趨成熟的今日,經濟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國家對經濟調控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越來越多的經濟相關政策和經濟相關法律。運用政策和法律兩種重要工具對經濟市場進行規范和管理。本文試圖就經濟法律和經濟政策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的探討,旨在分析二者間相互作用的機制。
關鍵詞:經濟法律;經濟政策;相互作用;差異
一、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的自身分析
在展開更深入的探討前,我們首要作出的,是明確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各自所代表的內涵,結構等自身問題。
就經濟法律而言,筆者認為“經濟法律”和“經濟法律體系”本不是規范的法學術語,以之為基礎而進行過深的法學理論探究是歧途末路。“經濟法律”和“經濟法律體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為經濟學研究的需要,特別是市場經濟學即法制經濟學研究的需要。從法學角度講,“經濟法律”和“經濟法律體系”概念只是臨時借用而已,對之進行法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民法、商法和經濟法等法律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雖然“經濟法律”不是一個規范的法學術語,但如果以“對象說”對之下一個定義的話,那么多數學者都會贊同:經濟法律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在這個定義當中, “經濟關系” 是關鍵詞,只要弄清了“經濟關系”的內涵、外延,并對之做出科學的分類,就能基本掌握經濟法律的形式范圍和經濟法律體系的部門構成。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縱覽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的經濟關系不外橫向、縱向兩大類,其中大量的經濟關系多為橫向經濟關系,因為縱向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是有限度的,社會經濟主要由看不見的手――市場來調節,而非主要由看得見的手――政府來調節。由此看來,只將經濟關系分為橫向、縱向兩大類有失平衡,還必須對橫向經濟關系再分類。橫向經濟關系的再分類,也要考慮平衡的問題,以是否具有營利性為標準將之一分為二。這樣,就形成了三類經濟關系:
(1)橫向的非營利性財產關系(經濟關系)
(2)橫向的營利性財產關系(經濟關系)
(3)縱向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
與之相適應,需要三個相對獨立的經濟法律部門來調整這些經濟關系。于是,民法、商法、經濟法就相應出現了。
由以上可知,我國的經濟法律體系將由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三個部門法構成,各部門法的具體法律法規組成情況如下:
1、 民法部門
民法通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包括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養法等;繼承法。
2、 商法部門
合伙企業法、獨資企業法;破產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
3、 經濟法部門
市場規制法,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宏觀調控法,包括計劃法、經濟政策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包括國家投資法、國有企業法。
就經濟政策而言,要了解我國的經濟政策概念與結構,就必須對我國宏觀政策的基礎結構做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國政策以內容結構來劃分可分為總政策,基本政策,具體政策。所謂總政策即規定執政黨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根本的、全局的總路線,它決定著執政黨的各項基本政策與具體政策。基本政策即執政黨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為實現總任務、總政策所規劃的重大決策和基本原則。具體政策即在總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導下,執政黨為了解決某一類或某一個具體問題,或者為完成某一項具體工作所規定的具體行動準則。由此我們將我國的經濟政策劃歸到我國的基本政策中來,在我國,對經濟政策的具體定義為:是國家或政府為了達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為增進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經濟政策是連接國家總體計劃與各種調節手段的中介,它分解計劃所規定的經濟發展總任務和各種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形成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方針和準則,并使各種調節手段都能直接發揮作用。
在上述分別對經濟法律和經濟政策各自的分析中,我們最直觀的發現,便是經濟法律中,與經濟政策最緊密聯系部分,是經濟法部門。經濟法作為國家縱向調節經濟關系的最重要手段,其與國家的經濟政策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在探討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關系時將著重從經濟法與經濟政策之間的關系著手。
二、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的相互作用
每當涉及到法律與政策的關系一題,在社會以及學界長期以來一種錯誤的理念,即認為政策與法律有主從之分,是政策決定法律,法律從屬于政策,結果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重政策輕法律。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思潮是不正確的,是及其有害的。法律和政策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工具,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同步發展,誰也代替不了誰的。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的關系同樣如此,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二者相互作用的關系。
(一)經濟政策第經濟法律的作用
經濟法律,特別是經濟法部門,作為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決它的具體內容必須符合國家經濟政策的總體基調,總的說來,國家的經濟政策對經濟法律活動是有著知道作用的,但這種指導并不意味著經濟政策高于經濟法律。經濟政策對經濟法律的指導作用主要從以下是兩個方面說明:
1、執政黨的經濟政策,是國家制定經濟法律的依據
在我國,執政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黨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國人民共同意愿,反映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以經濟政策作為經濟法律產生的依據,用經濟法律的方式將經濟政策定型化、條文化、規范化,也就能夠保證經濟法律體現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但在以經濟政策為立法依據這一問題上,我們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制定為法律,而必須是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的、行之有效的、符合人民利益和客觀規律的政策。同時,制定法律時貫徹經濟政策精神,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黨的政策,在經濟政策和經濟法律之間,前者比較原則,涉及面較大,后者則要求更加具體。
2、在實施經濟法律中不能脫離國家經濟政策的指導
經濟法律從制定到實現,其中的轉換是個復雜的`過程。長期的實踐讓我們認識到法律是不能自動運用于生活的,在法律實現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如何適用法律才能更加適應實際,從而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的問題,存在著一個法律如何與形勢相符合的問題。經濟社會是不斷變動著的,有時甚至變動很大,而制定好的經濟法律規范有其一定的滯后性,這就產生的了不變的法律規范與變動的經濟社會狀況之間的沖突。解決這一沖突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用經濟政策來指導法律的適用。但經濟政策對經濟法律適用的指導是一種思想性的指導,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把適用法律與政策精神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不是不顧法律的規定甚至借口執行政策而違反法律的規定。
(二)經濟法律對經濟政策的作用
經濟法律對經濟政策同樣也具有制約作用。經濟政策是制定僅僅法律的依據,一旦國家機關將政策定型化、法律化,就使經濟政策具有了國家法律的性質,因此,從實質上說,執行了經濟法律也就實現了經濟政策。法律的特征也決定了它是實現經濟政策最有效的手段:首先,法律以國家意志的屬性保證經濟政策的實現,法律用其具有的普遍約束力,使社會各個方面都加以遵守,這樣,經濟政策在社會范圍內廣為實現。其次,法律以其國家強制力的屬性保證經濟政策的實現,法律的國家強制力使其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效力,經濟政策一旦轉換為經濟法律,就保證了其最有效的實現。最后, 以國家規范的屬性保證經濟政策的實現。
總之,經濟法律的制定與實施離不開經濟政策的指導,經濟政策的貫徹和落實也離不開經濟法律的推動。
三、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的差異
在前文中,我們分析了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了解到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之間是存在差異的,經濟法律不能代替經濟政策的地位,經濟政策也不能無視經濟法律的存在。我們有必要對二者之間的差異作出探討。
(一)二者的制定程序
經濟政策的制定,是由執政黨和各級政府據職權制定的,其體現的屬性,更多的是執政黨的意志,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而經濟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在程序上,經濟法律的立法要求抽象原則化,也較經濟政策的制定更加嚴格、復雜。
(二)二者的表現形式
經濟政策通常以政府部門的決議,通知,綱領性文件,宣言,聲明,指示,建議等形式出現。它的內容相對來說規定的比較原則,帶有號召性和指導性;而經濟法律是以制定法的條文形式條文形式頒布執行,有其自己特定的表現形式,作為一般規范,具有確定性和規范性的特征。
(三)二者的穩定性
經濟政策具有較大的及時性和靈活性,需要跟緊經濟的發展形勢靈活應對,以維持國家隊經濟生活的有效調控;而經濟法律則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長久性,杜絕朝令夕改,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四)二者的調整范圍
就二者的調整范圍上,有人認為“經濟政策適用于那些急需解決的、臨時性的經濟問題,經濟法律則適用于規范和調整那些需要嚴格界定、比較穩定的經濟關系”但我認為,經濟政策,作為執政黨對國家和社會經濟生活的領導調控手段,不斷的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其調整的經濟關系中,并不存在國家這一主體;而經濟法律則一般調整那些對社會整體狀況有直接和重大影響的社會關系,可以說,經濟法律是將經濟政策中某些原則性的內容,在一段時期內比較穩定的經濟目標和調整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和規范化。
總之,以上的幾點差異,表明二者之間雖然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他們屬于不同的社會規范,有其各自的特點與作用,不能將二者相互混淆甚至相互代替。
四、總結
我們只有在認識到經濟法律與經濟政策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探討出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認識到二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不同作用,我們才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中作出更加理智全面的決策,更好的完善目前的經濟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周林彬.法律經濟學論綱――中國經濟法律構成和運行的經濟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2]魏振瀛.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頁
[3]曹平.我國商法法律地位初探[S].法律圖書館法律論文資料庫
[4]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頁
[5]百度百科.經濟政策詞條
[6]丁圣偉,陳亮.試論經濟法與經濟政策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07,(1)
水產經濟論文 篇10
摘要:“網紅經濟”搭載著互聯網的順風車,以勢如破竹的姿態吸引著我們的眼球。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網紅的吸金能力都不容小覷。很顯然網紅們已經成為了某種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但是要想在這種推陳出新的時代下,依舊能夠不斷前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關鍵詞:網紅經濟;個人品牌;內容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傳統的可以稱得上是“封閉式”的消費讓我們無從參考或者獲得更多的資源。網紅們通過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她們的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戶眼球,為自己“漲粉”,所以網紅可以依托這些粉絲群來達到定向營銷的目的。據調查,網紅的粉絲轉化率能夠達到5%以上的,即可實現盈利。
在國內,其實“網紅”的孵化大門也早已打開。 最近大熱的社交平臺-網絡視頻直播是最新出現的一種創新性的運營模式。20xx年3月,化妝品垂直第一電商--聚美優品在網絡上發起“明星主播召集令”,招募網紅們通過直播平臺與粉絲直接“面對面”溝通,不少主播不到兩周累計紅包過萬元。聚美的社區直播業務也成為其公司重點的戰略之一。聚美的做法可能只是“網紅經濟“的冰山一角。早之前就出現了專門“生產”網紅的公司,對網紅的包裝、營銷、網店等提供一條龍服務。
不難發現,大多數網紅背后都有其淘寶店鋪。可能是自營,也有可能背后有推廣平臺。根據淘寶方面的數據,在去年“6.18”活動期間女裝前十排名中“網紅”店鋪數量過半,并且收入非常可觀。
在網紅3.0的時代,進入其行業的門檻極低,比如說微博就是網紅造星的圣地。
曾觀察過一位微博的用戶,從默默無聞的幾百粉絲到如今的將近40多萬的粉絲量。她的微博內容就是在個人主頁分享各種化妝技巧和心得,然后再推薦她認為好用的化妝品,她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分享等形式也為其增強了粉絲的粘性。她的另一種博得粉絲眼球的方法便是利用明星的影響力。在有共同崇拜的明星的前提下,化各類明星的仿妝,然后得到粉絲的贊賞或者共鳴。在具有大量粉絲流量的時候,一些小眾的化妝品品牌開始與其合作。于是這位網紅的淘寶店鋪應運而生,一只眼線筆首售當日的幾分鐘內就賣出近千只。對于這些小眾的化妝品品牌來說,無疑尋找到新的營銷路徑。當然也有可能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推出自己的個人品牌。就像韓國的pony一樣。
像上文提出的自己做淘寶店主賺錢的方式以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是通過接網絡推廣來吸金。利用其自帶流量的屬性,幫別的商家去轉發產品信息。亦或者商家先寄產品(衣服、飾品等),網紅再為產品創造故事情境,比如說網紅在什么情況下穿這些衣服或者用這些產品,然后在情境中放一兩個產品的鏈接。也就是網紅自己拍照片并配文來幫其宣傳。她們也會時不時的通過抽獎送福利的活動來增加粉絲的粘性。
相比于傳統的經濟以及它的營銷模式,網紅經濟的發展及其他相關的互聯網+形式的產業構建了這種新興經濟產業的一部分。因此,網紅經濟的商業模式是能夠被無限拓展的。
當然,在沒有長期經營個人品牌的決心或者能力的前提下,你的淘寶店鋪也走不下去。如果網紅本著“掙快錢”的心態,固然也不會有新意迭出的創作能力。
“網紅”肯定是年輕人居多,包括它的粉絲群體也是一些90后、00后,其實他們的消費觀念還是不夠理性的,很多情況下也可能會是“愛屋及烏”。當理性回歸時,你沒有深入人心的'原創內容是很難實現持續盈利的。
“內容勝出者,往往歷久彌新”這句話正是應對了當下的網紅經濟,一個網紅的才華具有很大的影響。有的網紅殺出重圍,也有的“溺斃”在這推陳出新的互聯網時代。“網紅”也絕對是個“后浪趕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職業,對于能夠“成名”這件事,大多數人都是趨之若鶩的。就好像現在的電視節目里除了真人秀節目以外,最多的就是草根選秀類的節目了。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喜新厭舊、新陳代謝頻繁的時代,怎樣能夠維持與粉絲之間的粘性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然而社交媒體中真正能創造內容的還只是那一小部分。因為“網紅”不具備“不可替代”的因素,況且由于互聯網自身的屬性,這種“復制”功能尤為突出。空有“顏值”沒有內容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因為消費者總是會有審美疲勞的。你有“顏值”,別人可能還有“高顏值”甚至還有“超高顏值”,單憑“顏值”你可能就是下一個高樓之下的“尸骨之基”。
所以“網紅經濟”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除了電商平臺這種外部環境的支持之外,還要注重個人品牌的創立以及在社交媒體中內容的創新性。至于網紅經濟能不能實現持續的商業價值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水產經濟論文】相關文章:
國際經濟論文11-28
經濟論文怎么寫?03-10
經濟論文的開題報告寫作11-15
怎樣寫好經濟論文12-02
區域差異旅游經濟論文11-14
經濟論文范文內容03-25
如何寫好經濟論文03-29
區域產業經濟論文11-14
經濟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技巧11-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