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教育學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學論文1
一、營造安全校園環境
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是每一個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的環境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入手,精心地布置、巧妙地創設,才能做到讓每一塊墻面說話,每一個細節育人。
1.小標志,大用途
孩子的天性好奇好動,對每一個房間、每一個角落都有探索的欲望,而幼兒園的廚房、開水間、配電房等都是孩子禁足的地方,我們在這些地方,設置與孩子視線相應的“禁止入內”的卡通圖標,并且統一使用黃色的警示色,讓孩子們了解標志的含義,知道黃色是禁止的意思。幼兒園每天都要開展集體活動,在幼兒園的樓梯、衛生間等處最容易發生擁擠摔跤現象。我們在樓梯上、衛生間設置了彩色的小腳印,看到這些腳印,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跟著小腳印走,知道按腳印排隊,不擁擠、不推搡,有效抑制了意外事故的發生。
2.宣傳畫,常提醒
進入校園,我們就在走廊里設置了幼兒常規培養系列圖畫:“我會排隊滑滑梯”、“飯前洗手講衛生”等,讓幼兒能經常看到幼兒園的安全常規要求,知道遵守幼兒園的常規。我們梳理了幼兒意外事故發生率較高的情況,結合園內經常開展的安全教育案例,在校園門口設置了宣傳欄,用生動的圖畫和照片的方式告訴幼兒“如何安全過馬路”、“著火了怎么辦”,通過這些安全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了人人重視的育人氛圍,讓大家謹記“安全第一”。
3.小舉措,防隱患
對于校園環境,我們除了常規的安全檢查外,還組織教職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發動大家及時發現問題,制定改建方案,通過一些小舉措,杜絕安全隱患。如給帶棱角的活動器械裝上海綿套,就像毛毛蟲的小腳,孩子們很是喜歡;在鐵制的下水道口蓋上半個皮球,告訴孩子這是下水道的帽子,要盡量避開;調整教室的布置,盡量留給孩子足夠大的活動空間,對孩子容易碰撞的地方設置防撞條等等。
二、創新安全教育途徑
安全教育的形式較多的是以老師的說教和反復的叮嚀為主,有時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讓安全教育更容易為孩子接受,就需要我們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創新安全教育形式。
1.朗朗上口的安全兒歌
念兒歌是幼兒喜愛且容易記憶的形式。我們在小中大階段結合主題活動,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安全課程,將一些正確的行為方式變成朗朗上口的安全兒歌。例如在小班的兒歌:“上下樓梯不打鬧,手扶欄桿要走好,一步一步慢慢走,小心腳下別滑倒。”大班的兒歌:“小朋友,捉迷藏,汽車后面不能藏。發現汽車要開車,盡快走開不停留。”通過這類兒歌鞏固孩子的安全意識,指導他們的具體行為。
2.情景逼真的模擬演練
我們定期開展各類安全演練活動,如火災演練、地震演練等。在火災演練中,從警報響起,幼兒知道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毛巾捂住口鼻,有序快速地離開教室,通過走廊、樓梯,安全到達空曠地點,觀看消防員叔叔的滅火展示,從而掌握火災的逃生技能;在防誘拐演練中,老師設置了陌生人來園利用食物、玩具誘騙孩子的情景,通過演練,讓小中班的孩子提高了自控能力,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逐漸增強了安全意識。
3.簡單有趣的標志制作
對幼兒來說,參與性活動更能充分地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大班幼兒中我們開展了制作安全標志活動,帶領幼兒參觀校園的各個角落,尋找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回來后自己繪制簡單易懂的“火柴人”安全標志。比如為欄桿設置“禁止攀爬”的標志、為電源插頭處設置“禁止觸碰”的標志等。在孩子們自己制作標志過程中,對自己親手貼標記的地方就會特別注意,很少需要老師提醒,達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強化安全教育意識
在開展安全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家長對安全習慣方面重視不夠,對幼兒園的安全管理不知情。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的同時,我們還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加強家長的安全教育意識,將其納入安全教育實施者的隊伍。
1.內容豐富的安全講座
為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規章制度,通過新生講座,我們將幼兒園的晨檢、帶藥、安全應急等內容向家長進行講解,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制度。還針對日常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開設家長講座,如“兒童交通安全”講座,指導家長平時帶孩子外出時,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交通標志,并遵守交通規則;指導幼兒明白走失時怎么辦。通過講座,讓家長提高了安全意識。
2.形式多樣的家長參與
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到幼兒園安全教育中。在家長開放日中,請家長做一次媽媽老師,挑選相關的安全課題參加“家長助教”活動。通過親身的參與,讓每一個家長更加重視安全教育。組織家委會成員為幼兒園的安全工作獻計獻策,針對放學時大門口比較擁擠的現象,大家自愿成立了“家長護衛隊”,共同來維持秩序,指引大家有序入園,形成綠色通道,解決了擁堵的安全問題。
3.新穎有趣的網絡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們還通過安全教育平臺,組織家長利用網絡來進行安全教育。網絡教育涉及的教育面更加廣泛,有關自然災害、意外傷害、網絡安全等多方面的內容,有利于家長全面了解安全防范點。而且平臺中還有適合孩子的圖畫、動畫片等,寓教于樂,有針對性的對孩子實行安全教育,同時使家長的安全意識得到不斷地提高。幼兒園安全工作是幼兒園、家庭、社會都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也是一項細致、復雜而又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要利用一切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防患于未然,科學、合理的開展安全教育,為孩子撐開一片安全的天空。
教育學論文2
在宏觀上,教育學作為一個科學體系,是研究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以揭示教育規律為宗旨的教育科學,以下是“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1教學作為科學可能性的內在依據
社會科學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于教育的興趣雖然不斷的降低,但是卻從沒有消失過。而教育學作為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部分,其本質是蘊含在社會科學的概念之中的。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承認社會科學的可能性,也就能夠有效的證明教育學能夠成為一門社會科學。而成為科學的知識體系究竟需要具備那些因素?這個問題到現在依舊沒有一個總體的答案,而隨著科學發展處于不同的狀態,人們對于科學的定義以及見解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存在:除了純粹的數學學科之外,其它所有的科學學科都需要借助觀察來取得一定數量的經驗與知識。我們可以將該觀點當作出發點,來深入的探討教育學能夠作為科學的可能性。
知識能否將經驗事實作為基礎,這是科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也是教育學能否被視為科學的一個關鍵問題。而教育學的知識很明顯是能夠將經驗事實作為基礎的,即教育學中的相關知識是一種能夠從經驗事實中來推導而出的知識。但是這一命題存在著很強的局限性,并只有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夠證明該命題是正確的。但是這一局限性也同樣適用于其他的社會學科。因此,教育學能夠作為科學的可能性與其它的社會學科相比,有的知識程度之上的區別,其本質上還是一樣的。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教育學與其它的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可驗證性與課預測性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也許也會為教育學作為科學的可能性研究給與突破性的進展。
2教育科學化的任務
科學是借助理性的論證來將一些證明為真的陳述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聯系,并使其成為一個能夠在邏輯上自洽的觀念體系。因此教育學如果想要進行科學化,就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將經驗事實作為教育學的基礎,并建立起一個能夠充分研究教育學綱領的基本概念體系,二是進行一整套教育學論證方法的確理定,從而能夠有效的支持教育學的理論陳述;三是形成一個嚴謹清晰的思維規則,能夠圍繞著教育學的相關經驗事實來把教育學相關的理論進行陳述聯系,從而形成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在從科學的認知到常識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概念與概念的批判有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教育學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就必須建立起一個清晰明確的核心概念。如果對于教育的定義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那么對教育學的科學性以及其最基本的邏輯性也就很難有一個較高的期望。在進行教育學科學性的研究過程中,不管運用的是何種的研究方法,都應當充分的保證研究的結論是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并在已經獲得公認的`前提下,借助嚴謹的邏輯證明來得出這一結論。而教育因為其研究的對象是具有主觀性的人,這似乎使教育學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但是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可能性與其它的學科是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的,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區別。
3教育實證研究需要消除的幾種誤解
行文至此,關于教育實證研究的含義、意義、路徑,應該已經回答清楚了。最后,筆者還想對實證研究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誤解予以簡要的澄清。
3.1認為實證研究缺乏思想
思想是實證研究的靈魂,沒有思想的實證如同稻草人徒有人形;而沒有實證的思想,只能是個人的、主觀的判斷或猜想。一項研究只要針對的是有意義的現實問題,有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的設計,就一定是有思想的;反之,就可能是空洞的學術游戲。思想是研究的引擎,實證是研究的輪子。
3.2認為實證研究缺乏理論
實證與非實證的區別主要不在于有沒有理論,而是理論能不能被證實或證偽。理論是實證的構架,實證是理論的磚瓦;沒有理論的數據不可能變成證據,沒有證據的理論只能是一種主觀的構想。實證研究是理論與證據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的過程,從證據走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證據。
3.3認為實證研究忽視價值
任何有社會責任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動都有明確的或隱蔽的價值觀念。作為實證主義的首倡者孔德,不但不回避價值,而且十分鮮明地宣布他的價值主張,公開地與它的敵人———神學和意識形態的偏見作斗爭。有些學者雖然強調研究過程中要保持“價值中立”,比如韋伯,但并不是沒有作者自己的價值立場,而是主張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影響研究的結果。
3.4認為實證研究是低水平、碎片化的
一項研究是深刻的還是膚淺的,是系統的還是碎片的,不取決于他用什么研究方法,而取決于研究者的水平。任何研究都可能是膚淺的、簡單的研究,也可能是深刻的、系統的研究,研究水平的高低與實證研究本身無關。倒是非實證的主觀思辨由于使用的概念充滿歧義,觀點無法辨別真偽,所以常常是“集體獨白”或低水平的重復,不能促進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3.5把定性研究和實證研究對立起來
只要一項研究是基于事實和證據的,它就是實證研究,而不在于它是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總之,實證研究的對立面不是思想、理論、價值或定性的判斷,而是形而上學的武斷、主觀的思辨、無根據的判斷和情緒性的意見宣泄。對于一項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設計的背后是否是有一套清晰的研究問題,所用的方法是否適合回答研究問題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答案,研究是否考慮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否有可靠的事實和證據,是否得有明確的發現或結論,研究過程是否得到清楚描述以供檢驗批評。一項研究越符合這些原則,就越是一項好的研究。最后,再重申一遍,學識、經驗、洞察力、想象力,都是科學研究的極其寶貴的品格,有時候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但這些都不是研究本身。科學研究有一套自身的規范,正因為有了這種規范,科學才成其為科學,而這個規范的核心就是實證研究。科學并不是思考和解決人類問題的唯一方法,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對人類的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作為科學學科的建設來說,科學化程度是衡量學科成熟的唯一標準,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
4結論
教育學因為其研究對象是主觀性極強的人,因此使得教育學看上去很難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這也導致了教育學近年來的處境十分尷尬。但是從科學的本質上來看,教育學與其它的社會科學等學科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也就導致了教育學能夠成為一門科學的可能性。本文就教學作為科學可能性的內在依據進行分析,并詳細研究了科學的教育學以及其價值觀念,以及提出了教育科學化的任務。旨在能夠為教育學的科學化進程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幫助。
教育學論文3
特殊教育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先天或后天條件的原因導致殘疾,就業作為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在殘疾人事業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的職業化素養是他們融入主流社會,順利就業,立足社會,獲取獨立生活來源,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唯一出路。
特殊教育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都遭遇過就業歧視,嚴重影響他們就業的同時,在無形中傷害著他們原本就脆弱的心靈,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前就對社會和工作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排斥心理。
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的維權意識仍舊不強,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勞動權益的為數甚少,自認倒霉仍是大多數殘疾人大學生對待就業歧視的唯一辦法。
殘疾大學生就業思想脈絡動態和擇業價值取向,取決于學校對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自身能力、就業準備,以及對就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培養。
一、加強職業化素養,轉變就業觀念。
特殊教育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1.新時期社會大環境下忽視特教學生就業對共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很多企事業單位對殘疾人就業存在著偏差和誤解,他們只是企業免稅的`工具,憑借國家對殘疾人的按比例就業制度,在不影響市場大的競爭環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場份額,由一些福利企業生產加工,擴大殘疾人就業崗位。
2.用人單位在殘疾人勞動權利和就業認識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識,忽視對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保護和就業促進,忽視殘疾人保障法的效應。
3.殘疾人自身存在的問題,反映在就業觀念、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念上,由于殘疾人的身體原因,在與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較自卑、缺乏自信。
“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比較嚴重、參與社會生活的競爭力、競爭意識弱、缺乏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的實際相脫節等因素,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殘疾人就業工作發展。現階段解決殘疾人就業,首先就要解決好殘疾人在就業觀念和意識“薄、弱、差”的問題。從提高殘疾人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方面入手,解決在思想上的就業問題,從而促進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殘疾人學生對自身要有準確定位,準確的就業定位應為“崗位技術型”。
二、加強就業指導培訓。
殘疾人自身素質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缺乏競爭意識和能力,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二低”現象在殘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殘疾人成為就業競爭中的弱者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做好殘疾人的就業工作,加強殘疾人的素質培訓,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以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大力加強就業前培訓。
2.以職業要求為落腳點,大力加強在職培訓。
3.以創業意識為關節點,大力加強創業培訓。
三、加強崗前培訓,促進企業文化與殘疾人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對接。
殘疾人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構成,身體狀況、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與健全人的差異,導致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打造企業文化來塑造核心競爭力。殘疾人畢業生的理念和行為方式能否適應未來企業的要求,能否適應企業文化,對他們能否立業成才有著重要影響。
面對這種形勢,從事殘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應抓住殘疾人大學生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期,開展貼近實際就業崗位的模擬性綜合實訓,針對實際情況,制訂出詳細的培訓方案,對殘疾人大學生進行培訓,鼓勵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人生觀,并全面系統地進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產及崗位操作技能的培訓,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1.加強德育教育,把殘疾人大學生的日常禮儀作為一種習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用,最終在走上工作崗位時,這種禮儀習慣會成為殘疾人學生職業素質表現的一個亮點。
2.“樹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過程中,特教學校注重對殘疾人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學生“知”與“行”背離,這就需要學校進行正確的引導,糾正他們認知上的偏差。
尤其是企業員工的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精益求精等優秀的文化價值理念與團隊精神,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凈化他們的人格品質,使殘疾人大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制度建設、團隊素質訓練、模擬職業面試等滲透企業文化元素的新活動,營造學習氛圍,讓殘疾人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接近并達到企業職業素養要求。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殘疾人大學生職業教育時必須更新觀念,改革教學內容,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扭轉在職業教育中對技術方面的教育培訓傾盡全力而忽視職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職業教育中,除了安排技術培訓學習的時間外,要適時安排職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正確了解社會、認識自己、選擇職業、適應職業,做好接受就業崗位挑戰的心理準備。
總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教育引導殘疾人大學生進一步更新就業觀念,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就業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就業市場對“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學論文4
科學是一門主要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學論文:生本理念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當前初中科學教學很多時候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就是重知識傳授過程。教師過分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甚至把化學當成是“文科當中的理科”,以為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得出成績,但是這與我們所推行的素質教育、生本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對此,本文針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進行思考與實踐,并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實踐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教育理念得到不斷發展,越累越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生本理念,也落實到教學當中。為了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更多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具備創新技能的人才,初中科學教師可謂任重而道遠。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后,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地去探究和學習,進而慢慢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需要在課堂上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比如故事性導入法、實踐導入法等等,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可以保證導入的內容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科學老師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時候,可以講述在北方有些地方存在著地窖,當人們點著蠟燭進入地窖的時候,突然蠟燭熄滅了。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很多學生就會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從而開展實踐實驗,讓學生動手體會當蠟燭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這樣的實驗操作,不僅讓學生了解到蠟燭在二氧化碳中熄滅的原因,還培養了學生實踐的能力。
二、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是課堂中的權威,學生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在這種相對比較壓抑的.氛圍當中,學生的創造力也會受到壓制。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慢慢地被抹殺,因此一定要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暢所欲言。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相對壓抑的環境中,人們的思維就會慢慢變得遲鈍,但是在輕松的環境中,人們的思維就會就得更加地活躍,并且充滿創造力。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科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各抒己見,各展所長,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利用科學實踐提高創新培養能力
科學是一門主要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更加注重實驗的開放性,同時,學生可以針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證明銅片與鹽酸之間的發生反應的區別,可以讓學生根據現有的實驗材料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經過思考,學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案,當實驗成功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嘗試總結成功的經驗,而失敗的學生則需要總結失敗的教訓,總結和反思為什么實驗會失敗。然而,無論成功與否,都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硫酸稀釋的時候,就在上課之前利用謎語開啟相應的教學活動,這是一個謎語性教學:我入水中較安全,水入我中有危險,我與水合多放熱,實驗牢記保平安。因此,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得讓學生進入到教師所預設好的學習情境過程中。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下,教師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可以主觀地能動地進行發揮,自然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培養。
四、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時,而大疑則大進。從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問可以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而老師則需要關注學生質疑的問題。我們知道學習過程從“無疑”到“有疑”,然后再到“無疑”。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疑問,那么才會有探究樂趣。在科學教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真正引導學生提出一些疑問,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問題中找到答案。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進行補充和點撥。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一樣,教學效果會非常地明顯。科學,本來就是要靠大膽的想、大膽的質疑才能出現新的觀點以及突破。所以教師應該提倡學生大膽想,大膽質疑的精神。
五、結語
總結言之,有效的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口。這就對初中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科學教師時刻關注科學、研究科學,對自己實踐的行為不斷反思和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為學生探索出一套最適合、最能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措施。同時,作為初中科學教學工作者,一定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設置問題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形成創新能力,努力闡述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汪瀾.改革中學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咸寧學院學報,20xx(6)
[2]陳國平.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教師報20xx
[3]王延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J]遷邊教育學院學報,20xx(4)
[4]金桂霞.淺議高校教師的有效教學[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3)
[5]施春余.關于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20xx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學第一冊到第六冊教科書
教育學論文5
摘要:教育學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正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消解這些危機的關鍵要素在于教育學教師。教育學教師應通過踐行課程引領、教材代償、體悟示范、關注實踐等去提升教育學課程的地位與價值。
關鍵詞:教育學;危機;教育學教師;使命
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教育學無疑是最能體現師范性的課程之一。然而,現實情況是它的課程地位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它的課程價值更是被視為可有可無,這樣的狀態必然導致教育學面臨著生存危機。為尋求消解上述危機的路徑,教育學研究共同體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上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實,在當前教師教育的語境中,只要充分發揮教育學教師的正向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消解教育學的危機,從而恢復教育學的課程地位與價值。
一、教育學的發展及其危機的產生
教育學的發展一直受到哲學觀念的影響。在理性主義的視野下,教育學獲得了它最初的學術規范和理論形式。在此范式下,教育學活動從大量日常的教育常識性認識活動以及哲學、政治或文學活動中區別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學科。然而,當實證主義以其精確、客觀的面目獲得喝彩時,提倡對教育現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分析時,對理性主義的教育學進行批判則成為必然。當“科學”的教育學極大地提高教育效率的時候,人們也開始感覺到實證的技術理性傾向給教育學帶來的憂慮。因為實證主義的教育學難以回答類似于“什么樣的教育學才是有價值的”這樣帶有明顯價值論的問題,其后果是直接導致教育學發展方向的迷失。而精神科學——解釋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方法論以其特殊的視野,維護了教育學的人文特性,這是對實證主義的“反動”,也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各種“主義式”教育學的涌現試圖窮盡教育的義理,提示其本質屬性,以自我完備的面目出現,從而構建一個包容一切的體系。一旦教育學的話語呈現逐漸強勢的傾向,那么一元化、絕對化、脫離人、脫離實踐就會成為常態,教育學危機的產生也就不再是偶然的了。
二、教育學危機的表現
教育學危機的表現是紛繁復雜的,諸如困境、迷茫、貧困等詞匯均經常性地用以描述目前的教育學,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危機的具體表現進行梳理。
1 課程價值的虛無
教育學無論作為科學還是學科,是伴隨著近代師范教育的發展要求而設置為一門課程進人教育領域的,因而我們不得不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一門課程形態的教育學的合法性。在這里它既然作為課程,我們就必然要思考其課程價值,但教育學恰恰因為課程價值不能得到順利的體現而備受詬病,最終導致人們對教育學課程形成可有可無的虛無主義認知。教育學的學習者對于教育學難以產生高度的認同感,課程學習的功利性較強,這不能不影響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低,直接導致對教育學的認同感低;二是對教育學課程的“實用”價值持懷疑態度;三是認為教育學空洞抽象,枯燥無味。
2 教育學教材的貧弱
教育學在以課程的形態出現時,相關教材建設就必然顯得十分重要。教材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的的主要依據,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現實的教育學教材盡管有諸多版本,但其貧弱狀態是非常鮮明的。其原因是:其一,受認識論客觀性、確定性的影響,教育學教材更多的是傳遞歷經檢驗的“可靠”知識,那些尚未取得較為一致認同的、有待進一步確證的知識則被排除在外,其結果只能是教材上的知識被認為是神圣不可質疑的真理。顯然,這種預設的文本框定了學習的內容。其二,由于教育學體系的探索進展緩慢,導致教育學教材千篇一律的現象嚴重,大都還停留在一般原理、教學論、教育論以及學校管理“四大塊”為代表的體系框架內。其三,教育學作為教育科學的基礎性學科,無形之中負載了眾多的內容與責任。我們知道,當將所有教育問題都納入教育學時,其結果只能是淺嘗輒止,膚淺取代了深刻,現象取代了本質,使教育學成為支離破碎的統一體。
3 教育學課程的內容與其實施相悖
教育學在傳承與洞察教育現象、分析教育問題、提示教育規律的同時,其教學卻難以盡如人意。教育學所規約的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等往往被不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相反的觀照,進入自相矛盾、神形脫節的境地。舉例來說,教育學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教育學的教學,恰恰是照本宣科,課程實施中主體性的缺位使學生成為教育學課程中被動吸收知識的機器。在知識本位的遮蔽下,知識成為目的,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成為知識的單向傳遞,教師以講授為主,成為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中心,相形之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旁觀者,教育學的理想得不到充分的展現。知識本位的消極影響不僅表現在對教育學學習者的影響上,而且還表現在對其教學方式的繼承上。因為教育學的學習者具有雙重身份——現在的學生和未來的教師,教育學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選擇本身也成為一種隱性課程,對于教育學的學習者來說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4 理論與實踐脫節
教育學是教育理論的集成者,但又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事實上,教育學飽受爭議的一個方面正是由于其對教育的實踐指導性的嚴重缺失。現實的狀況是教育學并不排斥對實踐的關注,但是它又是孤立地、靜止地看待教育實踐。教育學離實踐越來越遠,它常以不容置疑的正確性自居,傾心于自身的體系化、結構化、符號化,以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要求學習者無條件地遵守它的規約。高高在上的態勢使教育學不能較好地關注教育變革以及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變化,以至于難以面對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學到的都是抽象的教育理論知識。
三、教育學教師的使命
1 積極開展課程引領
學生在學習教育學之初,必定對這門課程充滿期待,賦予課程以諸多意義。然而,在學習開始之后,學生可能會因種種原因對教育學課程產生消極的印象。因而,教育學教師的首要使命不是探討教育的定義、教育目的、教學、德育等具體內容,也不是考慮教育學課程的“實用性”,而是為學生做好課程引領,讓學生真正領略集古今中外教育智慧之大成的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的魅力,從而對教育學產生愿意接近、愿意研讀、愿意領悟的學習境界。換言之,教師必須與學生一起建構起教育學課程的意義。
2 建構課程資源,實現教材代償
教育學教材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也是多維的,但歸根到底,教育學教師才是教育學教材的編寫者與學習者之間最為現實的中介。教育學教師必須消解教育學教材的權威,積極對教育學教材進行教研性加工,使之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學習者的實際。當然,這種教研性加工需要艱苦的深思,需要教師通過努力彌補教育學課程資源的不足。在這里,教材代償意味著教育學教師要善于發現教育學教材的優點與不足,相辦法補償這種不足,使教育學真正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教育學教師首先要摒棄完全依賴教材的教學模式,創造地選擇教學內容,克服立足于自己的“提供能力”與研究旨趣進行教學的局限,根據實際的需要以及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教育學教師要能夠形成教育學研究共同體,共同建構教育學課程資源,彌補教育學教材的體系與內容的缺陷,消除出版更新慢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當然,教材代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將教育學自身的發展與學生的專業發展同時納入關懷的視野。
3 在體悟的基礎上尋求示范的意義
教學具有示范性與教育性,教育學教師的教學也不例外。教育學教師的教學相對于其他課程教師而言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教育學本身就是給人以關于教育教學理論涵養與實踐指導的學科或說是科學。如果教育學課程內容與教育學教師教學形式相悖,亦即形神脫節,則教育學未必能夠有效地被學生所接受與認可,甚至可能會走向反面。作為培養教師的教師,則更應注意自身的教學方式,因為這些教學方式具有天然的可復制性。因此,教育學教師需要更多的深思與技巧。第一,能夠體悟教育學的信念,在實踐中體現這些信念,保持內容與形式之間必要的張力;第二,促進師生良性互動與經驗分享,使積淀于教師個體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使學生領略教育學的魅力;第三,倡導教育學的教學藝術,避免被教學過程技術化所遮蔽,重視對教學內容本身的扎實鉆研。
4 關注基礎教育實踐
基礎教育的實踐主體希望教育學能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用以直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雖然教育學在嚴格意義上并不能完全承擔這樣的責任,但是至少在應然性上,應滿足對教育學提出關注實踐的要求,其實這也是對教育學教師提出關注實踐的要求。教師教育應當走在基礎教育的前面,扮演一個服務者與引領者的角色,脫離鮮活的教育實踐是不可能使這個角色獲得合目的性的意義的。教育學教師需要有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經驗化認識與對教育的理解作為教學的源泉,因為理論并非全部來自理性的思辨與主觀的臆想。關注實踐就是要求教育學教師首先要深人基礎教育一線掌握資料,獲取較多的信息,然后進行理性的提煉并把其作為課程資源。其次,教師要改革教育學課業的評定辦法,轉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忽略教育思想的確立和教育技能的培養的現象,引入鮮活的實踐情境作為課業評定的內容,使學生獲得教育反思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素養。
值得提及的是,讓教育學教師成為教育學課程的“中心”,并不是說讓學生處于“邊緣”狀態,而是指通過教育學教師的努力,踐行自身的使命,從而彌補教育學課程的各種缺陷,使教育學真正發揮其正向功能。另外,教育學教師在課程中的角色也決定了他們更適合“改造”教育學。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教育學教師的存在合理性進行辯護其實正是為了證明教育學教師的存在對于教育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20xx:30
[2]劉旭東,教育學的困境與生機[J],教育研究,20xx(11)
[3][美]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聞,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1
教育學論文6
【摘要】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的核心是課堂,理論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尤為明顯,而實踐在課堂教育中無法得到實現,使教育與實踐之中無法完美的聯系在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脫節”。這樣的情況使得我國種植幼兒教育學教學無法發揮其真正的教育力度,如何提高我國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水平是我國當下迫在眉睫的教育問題。因此,經過多年經驗積累及教學實踐,本文對中職幼兒教育教學評價改革進行初步探析,結合當今宏志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幼兒教育;實踐;改革
一、當前我國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現狀
在分析中職教育教學的問題上,我們可以分為兩部分進行探析。兩部分分別是老師與學生。在教師方面,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與引導者,應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及專業知識,并應當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與教育方式具有明確的規劃。但是當今我國的中職教育教學人員在專業素養與專業知識方面雖然不存在普遍問題,但是大多數中職教育教學者對教育教學目標及教育方式沒有明確的規劃與確定。老師對于學生的教育大多數采取理論灌輸的方法,對于教育實踐問題不慎重視。另一方便,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依舊對于當今教育教學存在著巨大的影響,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一直認為老師應當作為課堂的中心進行課堂教育,而如今現狀以不允許老師依舊以傳統的教育思想引導自己進行對課堂的絕對引導。老師應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c參與性,完美的將老師與學生結合起來,實現課堂上的互動。
在學生方面,一是中職學生相較于高等教育學院的學生自身素質較差,自我約束力及自我學習能力較差,對于學習沒有足夠的自我學習的積極性。我國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于我國教育體制進行了巨大的改革,高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及招生范圍,形成了全社會的一股高考熱,使高考成為絕大部分學生目標,進入高等教育學院也隨之成為絕大部分學生的最大目標。學習社會的競爭也愈加激烈,而中職教育教學的大部分學生也正是在激烈的競爭下淘汰下來的失敗者,中職教育教學的主體由此而上。大部分學生對于基礎文化知識欠缺,水平不高,中職學生普遍對于理論學習無法投入自身絕大部分的經歷,貪于玩耍,思想不夠成熟,造成了中職學生普遍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的現象。二是,學生對于自身所學專業沒有達到充分的認識,認為實際的技能是學習生活的主要部分,對于理論基礎知識的不重視與忽視,造成大多數學生的專業知識不過關。
二、對于我國當前教育問題對策初步探析
對于我國當前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為了提高我國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針對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意見:
首先,在學習方面,中職院校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從學習的根本上解決學生不積極學習,亦或是學習效率較低的問題。老師應對于本專業的本質與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說明,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一定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專業技能知識與理論知識是同等重要的,加強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再結合中職院校自身情況,對于自己的學習制定相應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自主習慣,使學生在學習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與自控力。建立科學的學習計劃,科學的進行科目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不斷擴張自己在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范圍,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面,將傳統教育理念結合現當代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結合,不斷進行教育實踐,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完善專業技能知識網絡,加強自身對理論及專業技能的了解。
最后是在學生教育教材的選定及教學內容方面,一定要進行教育內容的改革。對于教育教材的選定,一定不可疏忽。教育教材會給學生帶來對本學科最基本的了解,也是學生對本學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根本工具,認真選擇教材,選擇優良教材,根據教材內容,不斷整理具體教學內容,整合教育方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三、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改革初步探析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社會中也越來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公立或私立幼兒園,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幼教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巨大需求。如今我國對于幼教這份職業的就職人員,大多數都來自于高等師范教育及中等職業學校的幼教專業畢業生。而其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幼教專業畢業生又占據著主要份額。所以,如今中等職業學校的幼兒教育教學的改革尤為重要。幼兒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幼兒教師作為祖國的花朵的第一位園丁,作為祖國的未來的第一位規劃者,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確保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的水平穩步提升,如何保證每一位中職幼兒教師可以掌握足夠的教育教學知識與基本技能儲備,使我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改革是必然的趨勢。
課堂是實現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目的的最根本渠道,所以在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改革中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處在核心地位。努力構建一個以學生的為主的課堂教育教學模式應是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的最大目標。構建一個和諧輕松的課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一節消極沉悶的課堂,無法提高學習質量,使得學生無法完全集中精神進行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表現及精神狀態隨時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拋棄一味的像學生注入理論知識的教課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充分行動起來。結合幼兒教學的實際影像資料,是學生們更好的認識到幼兒教學。
總結
目前我國對于幼兒教學就職需求數量極其大,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需求極大地提升,針對中職幼兒教育教學的改革刻不容緩,解決中職幼兒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我國現階段中職幼兒教育教學水平,進而推動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們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盡一份力。通過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與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專業素養,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教育教學知識的掌握。在學習與工作進行轉變時,能夠盡快的適應幼兒教育的工作,適應當代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王倩.因子分析法視角下中職生學習狀況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視界,20xx,(14).
[2]季翔.走特色發展之路創示范高職學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29).
[3]聶雪麗.中職生智能手機成癮與睡眠質量和學習倦怠的研究[D].鄭州大學,20xx.
教育學論文7
摘要:對“教育”概念的探尋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教育問題關聯著幾乎每個人的成長發展,如何認識教育和踐行教育,成為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問題。“教育”作為一個概念所涵蓋的內容是相對簡單的,而作為一項全民族的事業則充滿了可變性和多樣性。本文從生活中的教育概念到教學中的教育概念,再到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概念,逐層認識教育的實質,進而反思我們的教育認知和教育行為,反思教育學研究的問題,促進教育概念的更新和教育價值的發掘。
關鍵詞:“教育”概念;教育學;追問;反思
1“教育”概念的追問
教育是浸泡在時間里發展的,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推動著人對自身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教育行為的轉變,以及對我們所采取的教育造成的后果進行反思和總結。到底我們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我們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這是需要我們每個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工作者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這是形成我們對教育基本認識的前提條件。傳統的認識里,我們一般會把教育僅僅認為是學校教育,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教育出現了問題,就應該從學校找尋原因和解決的對策,這只能說是一種狹義上的理解,或者甚至認為教育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實踐理論,“早期的教育學是為指導教育者的教育實踐而建立起來的,它主要包含兩種成分:從實踐哲學和歷史學角度對教育目的進行分析的理論知識;探討教學藝術以幫助教師從事實際工作的實踐知識。”[1]在傳統的狹義認識里,教育或許就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階段性的認識,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然我們的認識也不會局限于先前的狹義認識。因為教育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我們不再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別人的事情。任何認識只能是在原來基礎上的刷新,對原有認識的發展,教育同樣是這樣。教育問題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自身,思考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同樣社會的發展出現問題,人們同樣會反過來思考教育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發展是必然的了。其中,在人類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都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在我們認識中給其自身一個恰當的角色,在當今學科如此細化和交叉分支學科的極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學是否面臨著改革。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傳遞著人們的生存技能和社會經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育被一種生活、生產經驗的傳遞活動所代替著,或者在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之后,尤其是在學校產生之后,教育就被一種單純的教學活動所代替著,這時的教育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是模糊的,但一些教育思想卻散見于一些長者、教師或學者的語錄和文獻資料的中,可能稱不上教育理論,但為以后人們對教育的研究起到了借鑒和啟迪的作用。在近代,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社會和經濟的極大發展,促使著人們對知識的極度渴求,因為在此之前人們一直生活在崇拜自然的觀念里,認識的解放,推動著人們對自然的探求,通過對知識的掌握,達到對自然改造和利用的目的,進而促進自身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在此過程中,知識是我們掌握自然密碼的關鍵,它推動著我們揭開未知,而知識的掌握是離不開教育的,進而把教育推向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急先鋒的位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動力,同時也帶給了教育極大的社會壓力,人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發展因子,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在社會這個大的機體上。
2由“教育”概念引發的教育學反思
我們此時,需要反思一下,教育學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發揮作用,教育學屬于社會科學的一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都把教育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來認識了,既然教育學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我們就有必要證實這種教育科學理論可以科學地解決教育的相關問題。但問題在于,教育科學本身是客觀的,不具有任何歸屬傾向,但形成了理論就應該需要討論什么樣的教育理論才應該是科學的。自從赫爾巴特給“教學”作出“教育性”的規定以后,便逐漸形成涵蓋教育與教學的“教育”概念。[2]
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論派在19世紀末受到了來自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理論派的挑戰,我們可以先不去討論這種分歧的具體內容,單從事實來看,傳統教育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受到了來自歐美各國的推崇,但在19世紀末這種理論之所以能夠引起一部分人的質疑,就說明這種教育思維和觀念存在著缺陷,并且在具體實施教育活動中出現了問題,不能夠適應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這時已有的教育理論就不能夠解決這種教育問題,或者給這種問題的解決提供好的思想引領。這里不是為了反對傳統的教育理論而去提倡現代教育理論,而是希望在這二者的比較中來分析教育理論怎樣才可以在解決教育問題中發揮其科學性的作用。分析教育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就應從分析科學教育開始,因為科學地教育才有可能得出科學的教育理論,進而有可能成為教育科學理論。科學教育就是要求審視我們的教育的研究方法和過程是否是科學的,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否是科學的,教育活動的評價標準是否是科學的,在教育的逐個環節進行考證和把關,把教育的科學性貫穿到每個細節中去。既然教育理論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理論,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其實際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科學理論的形成是在不斷的教育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可以對具體的教育活動進行思想和行動指導,避免進入誤區。但很多人也在質疑,那既定的教育科學理論能否對新的或潛在的教育問題進行及時地預防和解決呢?答案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否定的,因為教育理論只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存在的,對教育實踐的作用不是絕對的,需要我們辯證地來理解教育科學理論,但可以肯定,教育理論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得到不斷完善。
教育學是一門學科,在現在眾多高等師范或綜合院校里是師范生的必修課程,是師范生在走向教師崗位之前的基礎課程,或許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教師崗前的職業技能的素質培訓課程。隨著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教育學的存亡問題,就被人們提了出來,認為教育學作為一種學科的價值已經消失。這樣的看法完全忽略了教育學作為一個學科存在的真實價值,其統領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取代的,教育學所闡述的教育理論是一種普遍的教育理論,是各個分支學科的存在的基礎。教育學研究者如果缺乏教育基本認識,缺乏基礎的學科背景知識,完全進入一個分支的領域或方向是不可能的,這樣也很容易陷入理解的困惑。
參考文獻
[1]黃向陽.教育知識學科稱謂的演變:從“教學論”到“教理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4).
[2]陳桂生.略論“教育”概念演變的軌跡[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xx(1).
作者簡介
李圓(1990-),男,河南商丘人,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學論文8
基于信息視野教育原理的教學設計及其應用研究
混合式學習模式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
德育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教育性思考
高校教師專業素質發展軌跡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教育公平研究
毛澤東學校教育思想研究
基于社會認同原理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于呼和浩特市社區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協調發展的思考
程今吾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基于形式美原理的中小學教育網站設計的研究
毛澤東學校教育思想研究
運用心理學原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失誤的思考
論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學管理及對策
項目反應原理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機器人教育”的幼兒結構游戲設計研究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理論與實踐
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哲學原理教學體系中的價值觀教育
人性化視野下的教育學教材審視
明德中學的校園文化研究(1903-1951)
教育是使人們合乎倫理的一門藝術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傳播學原理分析
基于混合學習原理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研究
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的排球技能優化教學實驗研究
體驗式教育的原理與應用研究
教育生態學原理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混合學習模式在教育碩士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基于大規模定制原理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及其在電類課程上的應用
基于信息與優化分析的Nash平衡及應用
基于“ISO/IEC19796”標準的德育原理與班級管理課程資源庫的設計與開發 中專德育課考核評價問題研究
中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中文教育學著作中的范疇及其分析
以體系結構為視點檢視20世紀我國《教育概論》的發展
體罰教育方式探索
中學生語文聽力素質的培養及測量研究
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比較研究
美、德、日社區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杜威以學生為中心德育主體觀研究
杜威學校道德教育思想的民主主義價值取向探析
誠信教育如何可能
當代中國文學視野下的教師形象探索
論尊重缺失的表現、原因及對策
擴招后高校體育教育資源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論灌輸原理在培養新型農民工程中的應用
福建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與控制對策研究
玻爾互補原理認識論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師范生師德培養中的隱性教育環境建設探究
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關于當代流行歌曲在普通高中音樂課堂多元化應用的探析
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景觀規劃設計探析
論高中語文教材新體系的構建
某高職學校營銷戰略分析
論大學創造教育的策略
終身教育視角下自學考試制度創新的研究
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
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心理學途徑
初中生道德實踐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檔案安全理論研究
“90后”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探析
網絡社會背景下初中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研究
APOS理論指導下的高中數學概念教學
通過系統教學提升中職口語交際能力的'探究
地方性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研究
思想品德教學中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利用情感因素促進中職英語教學的研究
共軛效應原理在籃球普修術科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高中數學概念及其教學模式研究
提高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對策研究
論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特點和貢獻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初中英語課堂管理研究
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研究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研究
教育系統及教育評價的復雜性研究
動畫設計原理教學中的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研究
課程的生態學基礎研究
教師教育案例庫建設及其案例研究
教育生態學在高等師范院校科研管理中應用的初步研究
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研究
我國財務管理人員培養模式研究
經典誦讀的“立人”視角研究
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實驗教學研究
懷特海的大學教育思想及對我國大學改革的啟示
幼兒社會教育實踐性問題研究
導師與研究生關系探析
流行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
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生態學思考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情境教學的研究
論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與審美教育
授權原理與多階段改變理論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自我管理作用的探討 探究式教學在乒乓球選修課中的運用研究
網絡協同環境下化學學習成果管理和評價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英美法人刑事責任論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民辦高校管理體制有效性研究
健美操教育理論體系創新的研究
開封市高中地理課堂生態研究
對我省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內容的改革與設計
Fuzzy冪群
基于DSP的新型分散式故障錄波技術研究
全日制教育碩士課程質量問題研究
復雜性科學視域中的人文社科課程之構建
關于高中語文“發展性課堂助學”實踐活動的研究
我國公務員以能力為本位的培訓模式的構建
大學生素質發展的管理學思考
多樣性的承諾:美國平權措施的司法實踐
中學生青春期戀愛的成因及其對策分析
WTO協定教育服務條款的經濟學分析
衛星天線自適應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系統論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路徑研究 陜西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網絡課程設計的改進策略研究
信息差任務對高職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影響的實證研究 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念的軍校本科軍體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論當代大學生經濟形勢與經濟政策教育
中學古典詩歌審美教育研究
三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研究
從“3+X”高考改革試論培養中學生的綜合能力 有意義學習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中學思想政治課創新教育的理論和實踐
主體性開放式動態系統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新課程背景下中等地理教育期刊比較研究
30A高精度交直流恒流源的研制
教育資源網格副本管理策略研究
生態化教學的理論建構
生態學視野下的鄉鎮中心園問題研究
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中學英語教學設計與實踐 課堂教學生態及其優化研究
愛倫·凱教育思想研究
三維可視化技術及其在電力培訓系統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建設研究
教育學論文9
通過《教育學》使我理解了教育學的概念,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教育機構承擔。教育制度、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教育的要素包括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響。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這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
1、教育的終身化
現代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知識和信息更新十分迅速,人們只有不斷地接受教育,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于,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它是對過去將人的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后階段的否定。把終生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確的,終身教育應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的終身化體現了教育對人終身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適應了個性化和整體化發展的要求,實現了人力資源與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和諧發展。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運動,特別是使所有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并降低輟學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擺脫文盲的運動。這一運動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里所說的教育,不僅僅包括小學教育、初中教育等,還包括正規的或非正規的各種方式教育。它是一種基本教育,要滿足人們在這個社會生存發展、參與社會、參與決策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此,全民教育有它固定的、專門的界定,它的外延和內涵比起學校教育都大大地擴展了。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不同種族、性別、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的成員,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
一個國家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物質資源、師資力量分配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這就意味著要對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學生予以特別的照顧。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如辦學的自主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這就涉及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問題。教育管理民主化,從大的層面講,是指教育立法、教育決策的民主化和教育行政體制的民主化,使更多的人參與教育決策,以保證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從微觀上講,是指學校管理的民主化,要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討論,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及家長共同管理的模式,這就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組織和個人、學校和社會的關系,使學校全體成員及校外有關人員都參與學校的管理。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例如,18世紀后期新興產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高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為了適應這種形勢,1849年倫敦大學首創了校外學位制度,開設各種私立的函授學院,為倫敦大學校外學位的學員提供函授輔導。這就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辦學形式。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總而言之《教育學》的學習不僅充實了我的'頭腦,武裝了我的思維,教會我怎樣去武裝別人的思想,而且還幫我認識了許多教育大家,他們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導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教育學教學論文論著心得體會共6
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摘要】
教學中,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感情和思維的交流,只有當外在情感觸及到學生內在的情感需要時,才能使教育者處于一種積極的接受狀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課堂上彌漫著振奮、飽滿的情感氣憤,才會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實現知與情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
教學;師生關系;情感交流;
難道敏銳的觀察力不是一個教師最可寶貴的品質之一嗎?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視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贊科夫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也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一般來說,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與他所教的大多數學生的關系或者說是與學生群體的關系,而不是指教師與個別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態度等。
一、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意義
良好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首先是體現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雖然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要強于學生,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教學相長,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證——因為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下進行的。現實的師生關系中往往出現不平等現象,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民主權利。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左右教學過程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師生關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出一種師生互相尊重、信賴、平等、和諧的氛圍,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師生之間的鴻溝,真正建立一種平等相處,互諒合作的關系,從而使師生心與心聯系在一起,產生巨大的合力,推動教學活動的進展。
⒈師生關系影響教與學的積極性
師生關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會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重要的教學變量,對教學活動的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關系通過情感和激勵的方式來影響教和學的積極性。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能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的要求也就易被學生接受,可以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教師的要求也就易被學生接受,這樣就有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推進教學過程的進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所產生的那種高漲的教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情感交流,若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充滿信心,教師也會不斷增強完成教學任務的決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職業積極性。
⒉師生關系影響教學信息傳輸
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會呈正相關,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懷是學生對學科形成積極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師生關系是教學信息傳播的首要條件,它和教學信息傳播之間的和諧也呈正相關。良好的師生關系使教學信息傳播暢通,信息反饋也及時真實;反之,不良的師生關系將必然會制約信息的傳輸,甚至是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態度。師生關系本身就營造了一種課堂氣氛,這種氣氛可能是積極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極壓抑甚至充滿對立情緒的。師生關系良好,課堂氣氛就會溫馨和諧,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會有更多的愉悅感,進而表現出積極愉快和健康的氣氛。師生關系不良,課堂氣氛就容易緊張、死板,學生會感覺如坐針氈,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會不自覺地想要逃避,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學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臉孔,學生都畏懼他,那就難免有逃學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學業上,就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⒊師生關系影響課堂教學與管理
美國心理學家帕里克的一項實驗研究表明,在積極正常的教學氣氛下,學生的理智反應大大超過機械重復和混亂的反應,而在壓抑對立的教學氣氛下,卻恰恰相反。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減少學生消極對抗的態度,教師做到尊重與信任每一個學生,有利于維護課堂教學秩序,從而有利于促進教學過程的進展。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成長起重要作用
⒈對學生性格發展的影響
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滿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學生會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質,如信任、寬容、善良、同情、友愛、尊重他人、自尊、自愛、自信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性格會升華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不僅僅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同時也會向學生提供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在充滿愛的良好師生關系影響下,學生會把這種愛在自己身上擴展開來,從而形成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等好的心理品質。
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特別重視與教師的關系,有時甚至會超過對于父母親的關系,所以說師生關系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被教師接納和信任,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享受到師愛的溫暖,得到教師的支持、體諒和鼓勵,學生會充滿自信。師生間的真誠相處和智慧感情的交流,會培養出學生的各種優良品質,從而使得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能逐漸發展起健康的個性。
⒊對學生個性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個性社會化主要是在人際關系系統的影響下實現的,對其起決定作用的實際上是學校的人際關系,其中良好的師生關系,起著主導作用。首先,學生在與教師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能逐漸學會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并從中學到一定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等。其次可以不斷積累交往經驗,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逐步培養一些社會能力;另外,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逐漸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評判自己,會促使自我意識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
(一)教師要信任和尊重學生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教師必須對學生充分理解,對學生有誠心誠意的愛,必須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堅持以啟發誘導為主,對于毛病較深的學生要注意抓時機,不要對著干,要防止激化,禁止體罰。
魏書生老師曾說:“師生之間就像高山與高山一樣,你對對方心靈大山的呼喚:我尊重你??那么對方心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對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對方的回音決不會是:我愛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對忽視學生的人格、剝奪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表示深惡痛絕,他說:“人人都說小孩子,小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還要小。”
所以要學生尊重教師,教師必須首先尊重學生。
(二)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
學生和老師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同樣應受到重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放棄家長作風,不能隨便對學生發號施令,同時我們教師也要轉變觀念,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教育每一個學生,先作他們的忠實聽眾,再慢慢地對他們加以輔導和指引,從而使得學生信任和愿意接近。
我們所說的平等對待學生,還指教師平等地對待全體學生,而不能有親疏遠近,厚此薄彼。教師要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對優生拓寬他們的興趣愛好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對后進生也要多一些關愛,促使他們向優生看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加深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三)教師要有為學生服務的精神
學生作為尚未成熟的個體,自我控制力較弱,若缺乏成人的監督和管束,其學習效果必定不能保證。要想成為學生的朋友,與之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該具有服務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多方面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服務,只要教師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地去接近學生,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在第一時間幫助他,教師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學生,那么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
“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風,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教師的人格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要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在加強自身素質的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要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激發者、組織者,這樣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促使師生成為學習、發展的伙伴。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看這兩句話有因果的關系,唯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覺到疲倦是很困難了。所以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教育學論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建構中哲學思維運用的必要性
將已有概念與定理整理、建構成一項完整的建筑工程,離不開系統性的思維與全面的眼光,同時,也離不開較強的學術能力。對于這一問題,哲學發揮出了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并非分析某些細小事物的哲學派,而是一種廣闊思維的世界觀。要想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須了解教育,同時,還要了解基本的政治與哲學,這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體系的建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運用哲學思維特別是哲學概念的度
(一)哲學思維應用不足
站在哲學思維應用不足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例,它擁有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具體邊界以及理論定位等問題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中,廣義與狹義共存,不僅如此,還有更廣義與更狹義的范疇。因此,必須設立過渡與轉換的臨界點,在兩個甚至多個層次中隨意轉換是不被允許的。就拿對“思想政治教育”下定義來說,很多研究學者都稱其為“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所具有的東西”,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廣義的定義。然而,在之后的研究與表述中,研究學者未經任何過渡地聲稱:“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顯然,這種說法并沒有考慮到其他階級與社會集團對培養目標所給出的定義。
(二)哲學思維的`運用缺少原則性
正如以上所說,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時不能缺少哲學思維,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哲學思維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些學者在提煉關鍵論題時,并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當作源頭,更沒有以歷史經驗為探尋對象,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體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關鍵提要。[4]從淺層次上來看,這一現象是由學術繁榮造成的,然而,實際上卻是毫無意義的爭論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需求而構成的經院哲學。這種行為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構做出貢獻,甚至還加大了原理建構與教材編寫的難度。
(三)哲學思維應用過多
由上述內容可知,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論題的提取不能在哲學原理中生搬硬套,還要注意哲學概念的運用,應盡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則。哲學思維與哲學概念有著很大的區別,不能將兩者等同。在運用哲學思維的過程中借助哲學概念是可行的,但要盡量降低哲學概念的使用頻率。專業的哲學研究往往會非常頻繁地使用哲學概念,但是,當哲學運用到其他領域時,如果運用過量,就是不妥當的。不僅如此,過度依賴于哲學概念,從某一角度來說,就顯示出了哲學思維的愚昧。精細、系統的哲學思維應該是運用于無形的,同時,還是在解決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涉及到多領域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學科群。因此,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群中理應分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學科,但是,它們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區別
實際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理論抽象層次更高,我們才說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研究重點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中的哲學問題,還包括實踐中遇到的哲學問題,尤其是基本概念問題,通常情況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依據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等。在發達國家的教育哲學發展過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學,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價值的論題與觀點。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聯系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而非完全背離的。原理的闡釋必然會涉及到相應的“元問題”,也會依賴于“元理論”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說,上述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內提取出來的。其次,當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哲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之后,所得出的結論,尤其是比較成熟的結論,將被“名正言順”地歸納到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有時也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之間的相對分離與互動,會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總結
將哲學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之中是必然的,它能夠解決后者研究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但是,必須掌握好運用哲學思維的度,既不能運用不足,又不能運用過量,否則都達不到應有的最優效果。
教育學論文11
體育教育學士論文
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而大學是知識經濟的搖籃,是人才走出去的發源地。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大學的建設,體育教育專業作為諸多大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對我國人才的培養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將針對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現狀提出一些現實性的問題和針對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引起更多有關人士的關注,以便將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更好的實施,促進學生的進步,促進知識的傳播,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
關鍵詞:高等院校 體育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
何謂大學?1931-1948年間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大樓指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3-1953年任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特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何謂課程?課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編制的教育內容,全面而又集中地體現了培養目標,是本科教育的核心。重視本科教育,首先要重視本科課程建設,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創新。那么我們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出了什么問題,該怎樣改革呢?
一、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現狀
班級授課制度從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昆體良最早提出了班級授課制的思想,17世紀捷克偉大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對班級授課制從理論上加以總結和論證,使之基本確定下來,之后又經過赫爾巴特等教育家進行補充進一步完善。而班級授課制則普及沿用至今,但隨后由夸美紐斯提出的小班授課制和個別研究,卻未被推廣開來,只在個別學校有實施。加之現在高校不斷擴招,班級人數越來越多,小班授課和個別研究更顯得遙不可及。
多媒體教學成了“口灌”的翻版和寫意。教師上課再也不用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只需要打開多媒體,放著一個又一個準備好的幻燈片,信息技術要作為學習者的有效的學習工具,需要給學習者呈現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學習者投入高階能力特別是高階思維能力。
本科教育作為高等院校的基礎教育應該放在首要地位,無論領導還是教師都應高度重視,尤其是本科教育中大一的教育,是學生接觸新事物的一個轉折點,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更多的設有研究生或博士點的高校,則把更高等的教育看成重中之重。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xx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4500多名教授中的98%教本科生課程。由此可見,國外大學對本科生的教學重視程度之高,而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是有前景的,有價值的。
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一)大學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
我們經常看到我們的學生寫文章都是研究什么運動對中小學生的影響之類的,大學研究中小學,研究生研究中小學,博士研究中小學,誰來研究大學,大學的體系就一定完善嗎,大學的課程就不需要改革嗎,答案是否定的,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因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首先說明大學不重視研究教育教學問題,其次,大學不研究大學自身的教育教學問題。當我們的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年比一年差,當我們的大批學生都最終選擇回家發展,我們的大學研究者是否需要思考我們的本科課程是否真的和社會接了軌,是否真的是學生心中理想的圣地,是否真的能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成,這其中一半的責任是規章制度,而另一半的責任我想我們的老師應該好好思考了。
(二)大學給予老師太多的壓力
國內教師則整日為評職稱寫文章而忙碌,學生的教學評價對教師的影響少之又少,甚至在學生教學評價時,因害怕不給好評會掛科所以都是好評。教學質量的問題也成為一紙空談,并未得到實質性的結果。而大多教學結果的評定則是根據發表論文的多少,教師則有更少的時間花費在如何教學生上,中國大學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大學教師的評價方式需要改革。
三、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
鑒于以上現狀,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我們的大學應重新審視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其次,課程改革應大膽借鑒世界一流大學先進經驗與國情、校情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在師生的共同探索中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積極性,發揮教師、學校主導作用相結合的原則,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學校更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更關注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真正把我們的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讓我們的學生看到希望,家長看到希望,也讓我們的民族看到希望。希望此文能夠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起到提醒和敦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漢清,韓驊編.比較高等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劉平清,袁作生.對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實施新“課程方案”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04).
[3] 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4] 孫萊祥.研究型大學的課程改革與教育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周作宇,李慶豐.教師學習經驗與專業化成長[J].教育科學研究.20xx.18(5):18-22.
[6] 錢曉磊.新課程背景下浙江省4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與改革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7] 張建華,孫紅梅,魏爭光.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N].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教育學論文12
摘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思想和見解,如果缺乏溝通,往往容易造成誤解甚至關系破裂,無益于美滿家庭的形成。家庭會議是一項普適的家庭成員交流平臺,民主的家庭會議角色不僅影響著家庭會議能否順利開展,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及分工更應該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過對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充實家庭會議理論,并為家庭會議實踐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家庭會議;角色;綜述
家庭會議是促進家庭成員溝通的一條有利途徑。本文所指的“家庭會議”即在家庭內部舉行的全員參與的家庭事務交流會。家庭會議召開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應該不分長幼、年齡和性別,人人都有參與和發言權。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更應該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獻法,運用家庭會議為關鍵詞,從中篩選出11篇,圍繞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出家庭會議最適宜的角色構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員心理、角色成員行為、角色體驗等相關信息,以促進對家庭會議角色的深入了解。
一角色構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會議中,除了每個人都是發言人外,尚有主席與記錄二種角色,主席負責帶領會議順利地進行,記錄則必須記下討論的議題及每個人的發言重點,這些職務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擔的。”[1]該觀點指出家庭會議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務,其中主席處于主導地位。“最好民主選出一個人作為會議主席,這個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長,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認為他有足夠的組織才能,即使沒有,這也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2]補充說明主席的選拔方式、應有的才能及其鍛煉意義。萬事開頭難,為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召開,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議首次家庭會議的重要角色由家長擔任,強調以上兩種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長在家庭會議中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我們可以從西方較為成熟的家庭會議中汲取經驗,如果家庭成員較多,可相應安排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嘗試可以促進孩子參與家庭會議的積極性,提高參會興趣;另一方面設置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務分配不公,個別家庭成員存在感降低等情況的發生。“家庭會議中每個成員的意見都應當平等對待,每個人都有被聆聽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和關注需求。”[3]家庭會議中最基本的角色是發言人,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該身份。基于該身份的一致性,無論長幼,在作為發言人表達個人觀點時,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應該被尊重。綜上,家庭會議中的常見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記錄員和發言人,另可按情況適當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選拔方式應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擔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輪流擔任的.形式。主席與記錄員的分工較多,對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處主導地位,對會議的順利有序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發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個參會成員都享有真實表達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權利,無論長幼,均處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員心理研究
“孩子們找到了主人翁責任感,因為某些規則和計劃是他們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們會很自覺地遵守。”[4]參與家庭會議是對孩子知情權、表達權、決定權的一種尊重與激發,孩子可以在扮演發言人這一基礎角色中,獲得較高的存在感與主人翁意識,也將有利于會議結果的順利實行。會議的氛圍與角色成員的心理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融洽的會議氛圍會是角色成員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悅,從而促進家庭事務的順利解決;角色成員的心理積極向上,將促進會議氛圍的融洽。因而,會議的順利召開需要采取平衡議程,歡樂與抱怨適當共存,以確保會議的順利舉行。其中,家長要起到平衡及調和會議的作用。作者從實踐經歷中獲取兒子被選中擔任會議主持人時的表現,反映出孩子興奮卻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礎上若加以鼓勵,將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加強。“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達,情緒也得到了宣泄,同時家長也走進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會更加和諧穩定。”[5]孩子在扮演發言人的角色時,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表達,可促進系里健康,促進親子關系融洽。綜上,家庭會議要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以確保角色成員心理的積極。會議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決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父母應給予相應的鼓勵與支持。
三角色成員行為研究
“以后的家庭會議里,兒子果然有了很多準備,他甚至還擬了會議議程,定了會議主要內容,寫了他的‘主持詞’,并給自己準備了個本子做會議記錄。”“兒子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批評或表揚我們,最后做出總結。”[6]作者對兒子擔任會議主持人的行為表現進行了記錄,前者體現孩子對會議發言及設備的細心準備,后者體現出孩子在擔任會議主持人過程中的公正態度。作為發言人,“在開口時,語調要低,語速要慢,保持平靜的心態,要想著開會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問題。描述事實時,要保持公正,表達真實的想法。”[7]這既是對會議過程中發言人的要求,亦是順利召開家庭會議的發言人的必要行為。綜上,在擔任主持人角色時,要保證認真備會的態度及公正的判決態度;在擔任發言人角色時,發言人之間要保證互相尊重、認真聆聽、真實表述,以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舉行。
四角色成員體驗研究
通過家庭會議,孩子的責任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會得到加強。家庭會議是孩子在家庭內部展示真實自我的舞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更易表現真實的自己,同時促進能力的鍛煉與加強。家庭會議的長期召開,可以相對清晰地看到孩子的進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礎上,判斷力也得到相應加強。家庭會議的召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過反饋,可了解到大部分經過家庭會議鍛煉的孩子心態與能力要明顯好于沒有參與過家庭會議的同齡孩子。因而為了孩子的成長、增進家庭親子關系,要不斷嘗試家庭會議的召開。綜上所述,“家庭會議”是一項適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夠提供給家庭一個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家庭會議中的角色分配得當,將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進親子關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當,可能對會議的預期效果產生影響。通過文獻分析可見,關于家庭會議角色的研究總數不多,多以實踐案例為主,理論知識較少,值得進一步探究。
教育學論文13
摘要:
隨著我國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教育是地理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環境教育。指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把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更要把教育眼光放在環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上,在地理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培養學生能夠經常性地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關鍵詞:
地理;教學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其意義是深刻和廣泛的。早在70年代,英國學者盧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環境教育的論述,在中學教育時期,要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高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離不開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
我國在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最基本的目的,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青少年的必修課,在地理教學中拓展環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能夠讓學生自覺養成好的環境觀念和良好的人生觀,并且能夠通過地理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具有正確的環保行為,進而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是提高中學生素質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體現學生的環保價值
“關于環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學生了解和掌握關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個人環境的知識和信息,不能孤立地理解環境,就環境論環境,而要將這三者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他們之間具有密切的相互關聯性。在我國的地理教材中就是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涵蓋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知識、人文環境知識,比如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知識,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這些知識為環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這些地理知識進行環境教育。
三、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夠為學生整體教育的實施提供最好的學習目標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能夠提高中學生環境素質的知識,能夠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自身環保意識。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問題、人口問題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環境知識的學習,理解在任何社會發展過程中都可能會產生環境問題,加上人口問題,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果人與環境不協調,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災難。懂得社會和諧的發展要素,懂得社會發展中人類的重要作用,能夠珍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和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能夠付之行動。所以,地理教學能夠為環境教育提供學習的線索,提供科學發展的宗旨,在地理教學中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
四、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更好地保護生態安全
讓學生知道環境問題的嚴重,是提高環境意識產生的基礎,學生經過身邊環境污染的案例,能夠切身的感受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提高環境教育讓其主動地去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提高環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而地理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外,還要求具有實地考察和野外實踐的豐富經驗,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通過植樹造林等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保護環境的榮耀感,培養環境憂患意識。此外,地理學特別強調不同地區的環境狀況。提高全球性的環境教學,學生能夠全面的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積極的去探索環保,識別環境問題,并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比如通過西北農民燃燒秸稈的例子,學生很容易就明白秸稈燃燒,對生態環境的害處。學生從這些案例中得到環境教育,能夠讓學生產生對環境的危機感,從而深切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五、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夠促
使生態環境更好地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境保護知識,加大對學生的宣傳和教育,能夠更加生動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并且地理教師還可以深入教材,積極地去挖掘,能夠尋找環境與現實案例的最佳結合點,能夠通過歸納整理,再加上教師適度的拓展與深化,能夠把環境保護的知識滲于教學中,提高環境教育力度,環境教育還促使中學生在將來對環境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由此可見,環境教育不僅是環境知識的教育,還是環境意識的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適當運用一些身邊的現實案例,對教材進行充分的補充、加上不斷的延伸和知識內容的擴張,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通過這樣教育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并且教育效果較好。通過對地理知識和環境問題的闡釋,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資源意識和人地協調意識,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生存觀和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鄭長龍。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7。
[2]王宗明。中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意義和途徑。互聯網,20xx,2。
教育學論文14
1.教育學類
(1)學前教育與初等教育銜接問題研究
(2)義務教育
貧困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難點及對策的研究
貧困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思路、辦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生輟學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問題研究
(3)教師教育
教師的學歷水平研究
教師的素質研究
教師的科研能力研究
教師的教學能力研究
師資培養的比較研究
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改革研究
培養創新型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培養研究型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骨干教師流動制度的利與弊
傳統教師評價的負面影響
優秀教師的特點及評價研究
(4)教育管理
校長負責制實行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學校管理向國際化邁進的研究
教育法制化建設的研究
班主任素質的研究
小學班級管理的研究
“校本管理”的研究
我國中小學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
(5)比較教育
美國科學教育的課程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的基礎教育研究
英國公立小學的課程設置研究
東西方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研究
美國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研究
教育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的研究
中外學校教育管理的比較研究
(6)家庭教育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問題的研究
家庭環境對學生個性養成與心理成熟的影響
父母離異對學生的影響研究
家庭對于小學生的才藝與興趣活動的支出調查研究
(7)德育、勞動技術教育等
小學德育目標、課程與實施途徑的研究
影響學校德育的社會環境因素的研究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研究
德育課程的地方資源開發研究
小學德育的過程研究
小學德育的模式研究
小學德育的方法研究
小學德育的評價研究
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及其實證研究
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與小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及辦法的研究
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研究
(8)美育
美育的性質、功能和特點研究
小學美育的原則研究
小學美育的實施研究
小學美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小學階段的美育
小學美育的基本類型研究
小學美育與教師素質的研究
美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審美趣味的差異性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育
中國京劇之美的鑒賞
服裝時尚變化中的美育
小學審美教育的目標、內容與實施途徑的研究
小學學科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研究
校園文化建設與小學審美教育的研究
(9)教學理論與教學改革
小學“活動導學”的研究與實驗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目標、評價的研究
研究型學習:另一種學習的革命
教學組織形式:小班化教學研究
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實施的研究
小學各學科教學現狀與評價的研究
提高小學各學科教學質量的研究
課堂教學改革困境的研究
課堂教學新境界的研究
小學實施雙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
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
(10)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課改背景下的“好課”標準的研究
課改背景下的學生作業的.研究
走向新課程的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
教師使用新教材出現問題的研究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研究
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與管理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較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產生的背景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狀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
新課程改革與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素質研究
課程改革與學科課程關系的研究
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
課程評價的研究
(11)教育技術
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的研究
教育技術與教育現代化
教育技術與教育變革和創新
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
多媒體技術應用的研究
應用信息技術改革小學教學模式、方法的研究
小學應用教育技術現狀與對策的研究
小學信息課程體系的研究
關于小學教師信息素質培養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關于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
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比較研究
關于提高小學生信息素養、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關于課件制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方法的研究
小學教育信息資源庫建設的研究
小學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的研究
小學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與應用的研究
小學校園網絡管理的研究
小學校園網絡環境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的研究
多媒體制作工具軟件的比較研究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數據庫系統開發與應用的研究
小學多媒體課件開發的研究
小學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的相關實用技術的研究
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教學領域的整合研究
2.心理學類
(1)認知心理
中小學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研究
中小學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驗
兒童左右腦功能開發的研究與實驗
(2)教育心理
小學學生個性品質培養的研究與實驗
課堂教學中參與意識的培養
學生意志品質培養的研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小學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
小學學生學習困難問題的研究
教育學論文15
摘要:化學課程是高職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文化基礎課程。學習該課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畢業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培養兒童的科學素養。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化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現狀不盡如人意。我們通過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化學課程學習的現狀、動機等進行較為全面的問卷調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現狀調查;建議與對策
化學課程是高職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文化基礎課程。高職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科學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就化學學科而言,提出化學素養有助于科學素養的具體化,這是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也是這些學生畢業后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應必備的文化素養。為了以后教好學前兒童,化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好化學課程,把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進而解答學前兒童提出的問題,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這是兒童啟蒙教育階段不可忽視的問題。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調查發現,一些高職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入學考試化學成績不是很好,入學后一些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認識不大明確,一般都停留在考試能及格這個自我要求上,忽視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繼而也就忽視了化學課程與“科學素養”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必須引起管理及教學老師的重視。通過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學習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結合化學教學實際,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和對策。我們認為,這些建議和對策對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內容的整合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對象和方法
1.調查范圍和對象以筆者所在學校20xx級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128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學生全部來自陜西省各地市縣區;問卷由化學任課教師組織填寫,共發放問卷128份,有效問卷126份,回收率為98.43%。2.調查方法筆者自制問卷調查表,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化學課程的學習動機、化學理論知識學習方法、學生化學素養水平以及化學知識與生活建立有效聯系等。每一題后都附有至少4個備選答案。學生不署名答題,統一收回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初中畢業生,一些學生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生所要求的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技能水平。從調查中我們看到,很多學生有學好化學課程的意愿,但是由于初中畢業時化學基礎理論知識薄弱,對學好這門課有畏難情緒。學生在問卷中能真實表達出他們對學好化學課程的意愿,使我們在認真分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能夠提出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合理化建議和對策。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化學課程學習動機調查結果顯示,58.60%的學生同意學校的課程要求,愿意按照學校的課程安排完成學習,只有6.75%的化學學習動機是該課程的熱愛。從表1可以看出,只有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提高個人的科學素養,為將來從事幼兒教育職業做準備;多數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需求停留在對生活化學知識熱愛的層面,這些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需要老師進一步引導、培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0.24%的學生興趣點更傾向于日常精細化學品知識,這反映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較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化學知識,這主要涉及《化學(下冊)》的有機化學高級脂肪酸、洗滌劑、食品添加劑等相關內容。調查結果表明,環境方面的汽車尾氣、酸雨、大氣污染、無鉛汽油等知識,學生興趣一般。尤其是新材料相關化學方面知識學生興趣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設置上要注意調整。在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學生感興趣的化學知識方向,又要調動和激發學生熱愛環境、能源、材料方面化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見表2)。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方法50.51%的學生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學習方法來自教師的講授和指導,有10.51%的學生是通過網絡資源庫、網絡課堂及閱讀化學資料等形式學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認為化學課程教師先講授化學理論知識,再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化學資源庫自學化學知識。4.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主要困難7.59%的學生認為課外化學科普資料的自主閱讀困難,50.17%的學生認為化學素養的養成是化學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換句話說,學生認為課外的化學科普讀物較容易閱讀,但化學素養的養成、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驗課的結合是大多數學生的弱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培養。5.前教育專業學生認可的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39.83%的學生認為要提高學習效果,必須注重化學知識與專業聯結點的結合;25.12%學生認為通過實驗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10.89%的學生提出,在老師的引導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促進學習有幫助;有13.38%的學生認為,專業課學習效果不大理想,與自己邏輯思維及分析歸納能力不足有關系;10.78%的學生提出,自己專業課成績比較好與學習化學史有關,化學史的學習,喚起了自己專業課學習的自覺性。學生提出的注重化學知識與專業聯結點的結合、通過實驗激發學習的興趣等建議是符合他們學習實際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
三、建議與對策
這次問卷調查,使我們對本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化學課程的學習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化學知識學習以及化學素養培養的優勢和薄弱環節,了解到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望及要求,這對今后搞好化學課程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針對分析結果,我們應做出以下調整。1.改革教學模式,設置校本課程近五年來,化學課堂教學形式在不斷發展,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學前教育專業的化學課程更應該注意創新性,在整個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突出自主學習”的理念,同時要加大立體化教材的開發力度,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化學素養是在科學素養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化學素養”在英語中對應這兩個詞:chemicalliteracy(化學素養)和chemistryliteracy(化學專業素養)。前者指非化學或相關專業人員對化學的理解程度,強調觀念的培養;后者是針對化學專業人員所應具備的素養,強調專業知識和操作。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大多選擇幼兒師范相關工作,他們承擔了幼兒科學啟蒙工作,化學是科學的一部分,因而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是必要的。3.開展多種形式教學,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對知識渴望的源泉和動力。”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程中沒有對其產生強烈的興趣,片面認為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化學知識沒有實際作用等,使學生對化學專業課程失去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和實驗室的設備開展多種形式教學,加強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熱愛,為他們今后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做好準備。
四、結論
在今后的化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以這次問卷調查為契機,整合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進原有教學方式,更有效地促進引導本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幼兒教育師范生。
參考文獻:
[1]朱春紅.化學與生活模塊教學中提高學生化學素養的研究[D].蘇州大學,20xx
[2]劉前樹.高中生化學素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xx
[3]吳瓊.幼師專院校在校生學前教育專業化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才智,20xx.
【教育學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學論文05-18
教育學的論文06-15
教育學論文(精華)05-26
健康教育學論文01-16
教育學概論論文11-30
教育學本科論文題目12-01
關于教育學論文題目11-19
關于教育學的論文參考03-12
家庭教育學論文11-21
數學教育學相關論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