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論文(通用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教育論文1
近五年來,天水市育生中學積極適應迅猛發展的社會和教育形勢,以推進素質教育和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大力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改善和強化管理,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促進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與發展,使學校各方面長足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校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現任領導班子上任后一致認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創建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打造平安校園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為此,該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等法律法規,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規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依法治教,提高師德水平。校領導堅持在行政會上安排法律法規的學習,使班子每個成員知法、懂法,依法辦教育、依法管理。學習中要求每個人寫心得、談體會,對照自身找差距。經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全體教師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師德水平顯著提高。
學校針對學校周邊環境常有社會小青年打學生、搶錢、騷擾學生等現象,制定了校領導值周檢查制度與校行政人員校園周邊環境巡查制度。制度規定,值周領導負責檢查中午放學、下午放學校門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直到全校學生走完。學校班子全體成員每周兩次分三組在各個方向巡查放學路上的情況,對一些社會小青年及時驅逐,發現打架、斗毆、搶錢事件及時與派出所聯系。特別在畢業生畢業時,學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堅決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于檢查巡查到位,學校周邊環境大大改善,學生上學、放學感覺安明顯增強。同時,由于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學校多次被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育生中學在提高教師法律意識,創建平安校園周邊環境的同時,加大對學生法制教育力度。學校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學生的法律教育。每學期學校都要邀請法制副校長給全校師生進行法制講座;學校政教處要組織各年級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競賽;要求班主任老師要對學生進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為主題的班會;每班每學期要辦一期法制宣傳的黑板報。通過各種教育活動,規范了學生的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全校形成遵紀守法的良好校風。
另外,學校還加大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每學期開學初,學校都要教育學生時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學生校園內不許騎自行車,馬路上騎車不許帶人,不許比賽,過十字路口不許闖紅燈,過馬路必須走斑馬線……放假時,要求學生外出要告訴父母,不許夜不歸宿;出門注意鎖門,防水;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攜帶火種,以防引起森林火災;游泳時要有大人陪同等。
為了保證學生飲食健康,學校慎重選擇飲食攤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有健康證,所售食品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堅決禁止三無食品出售,學校后勤處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抽查所有攤點的食品,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堅決辭退。學校還給學生提供了干凈安全的純凈水。夏天時,學校要求學生不吃不衛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學生保持教室衛生干凈、通風。校醫經常檢查學生個人衛生,后勤工作人員隔段時間給廁所噴灑消毒藥劑,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發生。
近年來,由于學校在打造平安校園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著力抓落實,所以,學校校園內外未發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師生法律意識強,“安全”二字常記在心,學校成了家長學生心目中的放心學校,安全學校。
關于教育論文2
摘要:幼兒藝術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是通過音樂、美術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兒藝術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義,認為幼兒藝術教育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關鍵詞:藝術教育想象力審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培養高素質、身心健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就應該從幼兒時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與新世紀的社會需要相適應。藝術教育是指通過藝術形式進行的教育,即以各種藝術手段感染幼兒,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創造美與識別美的能力,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這是幼兒審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實施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兒童都是藝術家,這既是一個命題,更是一種詩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兒童與藝術家之間簡單、生硬地劃上等號,而更多的是說,每一個兒童都與生俱來擁有藝術能力。
一、幼兒藝術教育的目的
對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用豐富、形象化的感悟語言引起兒童的興趣,陶冶兒童的情操和心靈,發展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引導幼兒全面發展。藝術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創設輕松、平等的環境氛圍,教師要鼓勵孩子自由創造并適當進行藝術技巧訓練,通過開展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從而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幼兒藝術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與疑問,如在唱“小樹葉,飄呀飄”的歌曲時,有的孩子雙手擺動,形象地表現樹葉隨風搖動的樣子,有的孩子雙手做小樹葉狀,放在胸前等。教師要讓孩子們充分展開想象,自由發揮,為歌詞配動作。寬松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幼兒發揮想象力,因此,在孩子們進行創編時,教師不能干預,打斷孩子的思路,這樣有利于保證孩子創編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師不時讓孩子停下來,糾正幼兒動作的準確性,幼兒的思路就會受到干擾,會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師的動作。教師要給孩子一種輕松、自由的環境,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這樣才能使他們大膽、自信地去想象、去創造。我們要注重孩子的創造過程,而不要太在意結果怎么樣。例如: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可以手舞足蹈、自編自唱;在繪畫中幼兒可以亂涂亂畫,對此類情況不要以“不對”、“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們,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選擇恰當的方法,去發現幼兒的可塑性,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由想象,大膽思索,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人類審美的本能在兒童的繪畫、舞蹈、音樂活動均有所表現,所以,教師要對孩子的這種無意識的藝術本能給予肯定,并加以啟發、引導,要把幼兒這種對美的無意識表現積極地培養成為幼兒有意識的藝術展現,讓幼兒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過各種活動,提供給孩子去創造、去感受、去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教師要讓幼兒多看多聽,豐富幼兒的感官,增長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眼界;其次,教師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快樂,培養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師在美工區準備了供各年齡層次、能力層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動材料,供孩子自主選擇,并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操作,去發現問題。當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對美有切身的感受,也會評價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會從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現。如在音樂活動中,孩子在聽、想、說、唱、動等感受音樂的過程中,情感世界豐富和充實起來,從而產生主動感受、領略音樂美的積極心態,思維愈發活躍,好奇心更加強烈。
(三)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藝術活動符合幼兒富于想象、活潑好動的特點,能使幼兒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孩子用自己的聲音和動作,用自己的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內心體驗。例如,在繪畫中,幼兒的畫與教師的示范畫顏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樣,這雖然不符合教師的要求,但孩子表現的卻是自己眼中喜歡的色彩、線條,這正是孩子的“閃光點”。其實,也是孩子的表現風格和必然特征。教師不能扼殺這種真實情感的表達,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確引導、啟發,讓孩子大膽探索,自由發揮,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愿望。漸漸地,孩子獨立、自信的個性品質就會逐漸培養起來。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們常會看到幼兒隨心所欲地、快樂地陶醉于藝術活動中。因此,我們要多組織幼兒感興趣的藝術活動,保護幼兒的各種表達方式,鼓勵他們敢于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兒充分表現自我。
藝術活動是幼兒最喜歡、最感興趣的,當這一興趣得到滿足時,幼兒不但學會了技能技巧,而且產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數越多,幼兒對自己成功方面的評價越高,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在各方面及各階段的能力,并以此來安排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動中,幼兒通過欣賞、感受音樂,在大膽想象的基礎上對歌詞、舞蹈進行創編,教師要用贊許的目光、鼓勵的微笑,使孩子充滿自信地一一展現自己的舞蹈動作。當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時,教師肯定的口吻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從中獲得更強大的推動力。那么,幼兒在實踐鍛練中,體驗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現自我的欲望,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三、幼兒藝術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是指人作為主體的本質規定性,主要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這種主體性在兒童那里是以“潛能”的形式存在的,這種“潛能”在適宜的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中逐漸得以顯現、發展。也就是說,個體主體性有一個不斷發生、發展的過程。這就使幼兒主體性在教育上成為可能。[3]幼兒藝術教育的設計、組織、實施、評價的過程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而且注重激發學習興趣,以幼兒為中心,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通過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引導幼兒主動探究、體驗。
(二)激發幼兒的創造才能
幼兒藝術教育能夠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藝術教育,幼兒不僅要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幼兒在觀察和模仿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要注重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欣賞每一個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藝術教育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個幼兒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因此對藝術活動的體驗和感受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對于性格外向、喜歡表現的孩子,教師要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天賦;對于膽小、羞于表現的孩子,教師要多鼓勵和表揚,學會欣賞每一個孩子。
(四)更新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
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要對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不斷創新。首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應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其次,教學內容應更具時代特點,能反映出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方式要為幼兒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要增強教學的選擇性與開放性;最后,為了應答時代的挑戰,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擴展和更新當代我國現有的幼兒藝術教育教學內容。擴展和更新后的幼兒藝術教育教學內容應包括“欣賞”、“表現”和“創造”三方面的內容。
藝術教育有力地促進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會性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園全面素質教育園地中一個頗具新意識的嘗試。幼兒唱歌、跳舞、畫畫等藝術活動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認知和情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成長。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藝術教育的環境,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藝術教育活動。
關于教育論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美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項目分為三類:碩士項目、臨床型博士學位項目和聯合項目。聯合項目以碩士層次為主,但學生可選修博士課程。所有培訓項目均為職后教育,即申請項目的學生必須為弗吉尼亞認證的注冊護士,并具備一定的臨床工作經驗。教育課程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為主,輔以麻醉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臨床實踐貫穿了整個培訓周期。
1.1.2中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中國徐州醫學院現有的麻醉護理相關教育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歷經中專、大專和本科三個層次,為職前教育,即學生尚未獲得中國法律認證的注冊護士資格,也沒有臨床工作經驗。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歷時2.5年的普通護理學教育,第二階段為歷時1.5年的麻醉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最后一年為臨床實習階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較四步法對中美課程進行描述、解釋、并置和比較。描述:包括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準入要求和培訓課程;解釋:歸納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在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并置:對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形成比較概念,提取比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現;比較:對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內容進行全面比較,得出結論。
2結果
2.1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比較
以麻醉護理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準入要求和培訓課程內容4個維度作為框架,對中美兩國現有麻醉護理教育形式進行比較。
2.2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比較
美國的麻醉護理培訓在1933年前由當地醫療機構承擔,為非學位教育。隨后,經國家出臺相關學位文件,麻醉護理開始向學位教育變革,培訓機構也由當地醫療機構向大學轉移,直到1998年美國麻醉護理教育最終確定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在美國發展麻醉護理教育的過程中,其教育類型一直都為職后教育,教育層次自1998年開始提升為碩士及以上層次。中國的相關教育主要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在極少數醫學院校,在1993年徐州醫學院率先與南京六合衛校聯合開辦三年制中專層次的麻醉與急救護理專業;此后又與福建閩北衛校合作開辦大專層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醫學院開設本科教育層次的“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除了學院派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外,各地醫院也開始自發組織小規模的麻醉科護士的崗位培訓,但形式各異,缺乏統一的系統,在此不做詳細比較。由此可見,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發展史并不長,具有一定規模的麻醉護理教育均屬于職前教育,教育層次經歷了中專-大專-本科的提升過程。
2.3學生準入要求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每年僅招收24~36位學生,解讀項目的培養目標發現,其以培養能在臨床為患者提供專業麻醉護理服務、制訂完善的麻醉護理計劃的實踐型護理專家為目標,因此,對學生的準入要求比較嚴格,從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多方面對申請參加培訓項目的學生做了相關規定。可見,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屬于精英教育,要求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綜合能力。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學院派的職前教育為主,是在通科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加入麻醉護理特色,對于學生的準入沒有設定特殊要求。申請參加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只需要具備相應教育學歷,并通過國家組織的適用于所有專業學生的統一招生考試即可。
2.4培訓課程內容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的課程可分為三類:麻醉護理的高級醫學課程、麻醉護理的專業課程和麻醉護理的研究課程。其中,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占據了重要地位。從麻醉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采用的是模塊式教學模式,即根據學生的能力及水平,將一門課程分為多個層次分段教學,如麻醉護理的原則和實踐分為了五個層次,即Ⅰ~Ⅵ。這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培養個體,使其具備優秀的職業素質。其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為碩士以上層次的學位教育,因此,對于學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課程中專門開設了研究方法的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此外,由于麻醉護理教育的專業實踐性強,臨床實習也為麻醉護理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劃分了6個階段進行(即臨床實習Ⅰ~Ⅵ),時間占據整個培訓周期的50%,約12~18個月。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通科護理教育課程為主要部分,即基礎醫學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占據全部課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類課程沒有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另行開設。徐州醫學院的“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為歷時1年的臨床實習,其中半年為內外科實習,半年為麻醉科實習,臨床實習時間在整個教學周期中僅占據10%。
3討論
3.1形成系統的課程是培養麻醉護理人才的前提
美國麻醉護理學會已有全國統一的指南對麻醉護理教育應該涉及的課程領域、培訓周期、理論/實踐課時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保證了麻醉護理教育的統一化和系統化。我國職后麻醉護理培訓僅在各地醫院內部小規模開展,缺乏統一標準,在培訓周期、課程領域等方面存在百家爭鳴的現象。因此,我國的護理界學者應盡快開展麻醉護理職后教育的相關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課程,推動我國麻醉護理職后教育規范化,以促進我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同時為我國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提供依據。
3.2職后教育是中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首先,麻醉護理工作本身的復雜性和技術性,以及麻醉患者圍麻期意識狀態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狀態),都對麻醉護士的素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沒有任何臨床工作經驗的學生參加麻醉護理教育并不合適,可能導致他們進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無法快速勝任高強度和高難度的麻醉護理工作,這將對圍麻期患者護理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其次,中國目前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即“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是在普通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部分麻醉護理相關課程,使得學生早期、初步地接觸麻醉護理的概念。在課程設置中,應該處于核心地位的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占據課程比重的小部分,培養的學生在實際進入臨床麻醉科后,還需要進一步接受崗位的繼續教育,才能完全勝任麻醉護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導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護理教育走職后教育路線是國際發展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中國應緊跟國際麻醉護理發展潮流,向職后教育轉型。職后教育的發展將從兩方面進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為指導培養麻醉護理人才
“以能力為本位”是近些年國內外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方式,這種以職業能力為培訓立足點的教育能夠針對性的培養具有專業工作能力的護理人員。麻醉護理作為一門臨床專科性強、能力要求高的專業,采用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臨床對于麻醉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蔣莉莉、胡嘉樂等對麻醉護士的工作范疇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統研究,這對開設以能力為本位的麻醉護理課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未來接受此類職后專業教育的學生將被授予相關證書,并能從事臨床麻醉護理工作。
3.2.2麻醉護理教育走專業學位道路是未來展望
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經由非學位職后教育向學位教育發展,截至1998年全部轉型為學位教育,并以碩士學位為最低教育標準。它的發展軌跡可為我國所借鑒,我們應以能力為本位的職后教育為起點培養麻醉護理人才,首先發展非學位教育,隨著麻醉護理教育發展逐漸成熟,可在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課程基礎上增加科研類課程,使之逐漸達到研究生教育水平,發展麻醉護理的學位教育。這一方面可為臨床優秀護理人才提供深造機會,開拓護理人才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背景下穩中求速,既保證了臨床麻醉護理質量,又加快了麻醉護理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可推動護理學科下屬二級學科的發展,為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發展借鑒和依據。
4小結
中美兩所學校麻醉護理教育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準入標準和培訓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差異。美國麻醉護理為職后教育,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參加培訓項目的準入學生均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臨床相關科室工作過一定年限的注冊護士,教育內容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為主。我國以“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的形式開展職前教育,教育層次歷經中專-大專-本科的過程,學校對于接受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沒有特殊的準入標準;教育內容以普通護理教育課程為主。經過中美比較,我們對中國麻醉護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教育課程;
(2)職后教育是未來發展趨勢:
(3)以能力為本位的職后教育為起點,以護理學位教育為未來目標。通過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臨床麻醉護理安全,推動麻醉護理學科發展。
關于教育論文4
數學教師應明確的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數學思維訓練達到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陶冶個性品質的作用,而數學思維的個性品質即智力品質和非智力品質都有明顯的后天性,是在學生的思維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穩定化的,在其形成和發展時期具有可培養性和可變性。那么,在數學思維教育中要注意學生心理的哪些內容呢?數學思維活動的心理關系包含的主要內容是:動機與意志,情感、情境與興趣,性格與態度,精神與作風等。
1、產生端正的思想動機,形成學習的堅強意志
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的學生產生的學習數學的動機有純的和不純的,高尚的和“現實”的。很多數學家在小時候就已確立了高尚的學習動機,但由于社會和家庭的復雜化,也有少數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純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動機,筆者認為教師應當走進學生心靈,以尊重為前提,可以恰當地利用學生主體的“不純動機”,然后加以正確引導,也會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學生學習數學,不僅需要集中注意,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積極開展思維活動,而且還要克服各種困難,能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學習行動,去實現預定的學習目的。這種能自覺確定學習目的,及時調節學習行動,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就是學習意志。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就需要提高數學思維的志向水平,即不能把數學教學看成是純粹知識的教學,而應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我們的數學教育應實現“從以知識為目標到以活生生的學生自己成才為目標”的轉化。
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兩個方面:
(1)自覺性 :數學教育也要經常性地進行學習目的和理想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情感,激發學習的責任心,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地進行刻苦學習,這是學習意志培養的基礎。
(2)堅韌性 :這是數學思維教育和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尤其重要的意志品質。首先教師要有敬業精神,數學教育中要表現出對知識的執著和熱愛,從而教育、指導和感染學生滿懷信心地迎接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奮力拼搏,堅持不懈去戰勝困難,如遇到不易理解的內容或難題,數學思維受阻時,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直到成功,從而磨練自己堅韌的意志,形成學習的堅強意志。
2、調動良好的學習情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習情感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響,起著動力的作用。在數學思維教育中,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水平外,還要會調動和感染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恰當的方式和形式,融洽師生關系,使教學在課內和課外都能愉快地進行。一旦學生在情感上受教師所感染,那么就會轉化為他們對教師的熱愛和對數學學習的熱愛,成為一種推動數學學習的強大動力,促進他們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增強數學思維能力。那么,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1)正確認識數學對祖國的建設及繁榮富強的重要作用。對學生自己來說,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也影響著今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作用和意義,真正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2)充分利用學生對成功的關注,激勵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剛學數學時,不一定有穩定的動機與興趣,往往是在學習過程中的步步獲得成功,嘗到了甜頭,親自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形成與增強學習動機與興趣。因為對學生的努力和思維過程中的合理部分給予肯定和表揚,會讓他感受成功,會增強他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表象,增強他對數學和思考數學問題的興趣。
(3)積極感受“數學美” 數學的美可分為“形態美”和“神秘美”,“數學的形態美,視覺的因素相當強,而神秘美是由內心深處來體驗的,即心理因素非常強。”數學中的定理、公式、圖形等所呈現出來的簡單、整齊、對稱及和諧的美是形態美的體現。因此就需要教師和教材利用數學美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那么,在教學時,盡量有意識地:揭露提出的數學問題的新穎、奇異或形態的優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使他們感受到思維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別致,促使他們自覺地去掌握它。 教師應善于寓興趣于知識內容之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而培養興趣要從多方面加以注意,如還可采取能刺激學生認識的各種手段,包括恰當地設計問題情景;引起認知沖突,造成對問題解決的渴望;以及選用新穎的教具,變幻敘述的方式,改變教學的形式,采取新鮮生動的實例,使用鮮明的對比和形象的語言,進行一題多變等,以利于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
3、養成勤奮的性格特征 , 培養求實的學習態度
而勤奮則是指在數學學習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肯付出艱苦勞動的性格特征,它是數學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勤奮,對數學學習而言,就是勤于動腦筋,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對所學內容不斷深化,決不滿足于只記住公式定理的結論或表面上的了解。教師的教學就要善于引導學生養成這種勤奮好學,能積極主動且善于動腦筋的習慣。
數學思維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由于數學知識及其體系的邏輯的嚴密和結論的精確,通過數學思維教育可以逐步培養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茍,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求實態度。
4、關于精神與作風
數學思維教育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分析解決數學問題時由于有不同的角度和多種多樣的途徑,即教師力求“一題多解”等方法,那么通過數學思維訓練就能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不墨守成規,敢于標新立異的鉆研精神。
數學思維教育是一個隱形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意識化并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變化期,結合思維發展規律進行數學思維教育。一般認為,思維發展成熟前,抽象概括分析綜合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比成熟后的變動性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抓好成熟期前的教育,及時促進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教育論文5
題目: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勢下的創新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已經步入信息化的時代。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學教育,是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要不斷更新時代發展潮流向前進步,要及時的改變教育管理模式,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根據當前我們國家大學教育管理模式的現狀,找出教育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在新形勢下,進行分析,創新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發展;新形勢。
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應用廣泛,引發了新的技術革命,改變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面貌。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新的生產力,還是大學教育的發展新機遇,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把握網絡時代的特征,抓住機遇,借用網絡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行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 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
(一) 教育本質變得更加物質
很多大學教育的本質都在發生轉變,變得更加物質化,從育人轉變成經濟利益。使得教育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偏向于經濟效益,忽視了教育的現狀。很多大學教育管理單位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擴大招生規模,以收取更多的學生,收益增加,但教學質量沒有升高反而降低,所以大學教育變得更加的令人質疑。
(二) 教育管理模式不夠先進,缺乏創新
當前我們國家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都是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對于行政管理有嚴格的規范標準,而對于教學環節中一些動態的監控和預警沒有做到有效的防護措施。所以大學教育管理的水平較低,學習效率也不夠高。
二 大學教育管理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學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學生,一切的管理教學都是為了學生,那么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應該以學生為核心。運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過程中把學生當作主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愉快。所以老師要用熱情積極的態度面對,并感染學生。制定合理的班級規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學習,讓班級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度過高中時光。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依據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的進行改革,在實踐中找到正確的管理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學習發展。學生要自我教育還要自我管理。例如,教育方式多樣化,教學組織多樣化出現了很多行政班,和教學班。老師只起著的引導作用,配合學生,配合任課老師,配合學生會,對學生進行管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 如何對大學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創新
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勇敢的面對挑戰,找出接入點,積極的進行改革,為大學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以便于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一)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手段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術變得更加重要,應用也更加廣泛,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傳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維理念。所以在大學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要進行創新革新,多媒體技術,教學光盤,等一些輔助的教學軟件要大量運用到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老師的教學,還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學習,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打破了時間地點,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老師不在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變成了指導者,學生不在被動的學習,而是積極主動來進行學習。學生的個性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二) 改變發展觀念
在新形勢下,互聯網不斷發展變化,如果大學教育管理模式不跟隨時代發展變化,就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淘汰。網絡大容量,覆蓋面廣,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引起了大學教育領域的改革。借助網絡信息平臺,還可以建立一個大學教育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傳播廣泛傳播知識,使大學教育更加的普及。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必須迅速發展,走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全球,拓寬視野,這樣才能借用網絡,傳播知識,也方便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學習。
(三) 要有市場觀念
在新形勢下,網絡是一個開放平等競爭的空間,這是一個大市場,國內外中西文化的思想和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的選擇。在網絡的時代背景下,要想創新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就要豐富大學教育的資源。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大學作為教育的主體應該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教育的方式,以及受教育的傳播者。所以要有市場觀念充分地掌握信息技術,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
(四) 改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老師要學生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為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夠成熟。完全靠學生的意見進行管理,可能會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師的引導性,失去了改革的意義。要讓學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結合,加上老師的引導,合理的采納學生的意見,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合理的民主。除此之外,學校管理的是老師,老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管理著學生,也受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都十分的活躍,在管理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與學生為中心,老師是教育的本體。這些理念相互聯系在每一個環節,在不斷的改進中發展。學生是管理的對象,還是管理的主體。傳統的教育方式存在著一些僵化現象,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不利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要有目的的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學校要與學生相互信任,這樣學生才能進行自我管理,還要積極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控制。第一,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讓學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建立一個完善制度,這樣才能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下去。可以建立一些學習組織,讓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吸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
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會提高。這個管理機構就能在學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運行,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學校中營造一個學生自我管理的氛圍,校園環境是很重要的,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都會影響到每個學生,所以學校的氛圍很重要,學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講座演講活動,或者是舉辦一些競賽活動,以自我管理為主題,讓學生進行演講,這樣就能加深每個學生對自我管理的認識,學生就能積極主動的自我管理,學校也就有和諧的人文氛圍。
(五) 加強教學人員的素質水平,改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形勢下,要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形成一個富有人性化的管理體制。老師的主觀能動性被積極的調動。這需要學校和老師形成一個和諧的關系,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端正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老師是平等的地位,要經常與老師溝通交流。老師才是課堂上的引導者,不能過于抑制老師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要給每個老師都有展示的平臺,因為老師才是直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以老師提出的一些意見,如果合理,學校就一定要重視。學校要經常關心老師的工作,以及生活,對于一些遇到困難的老師學校可以給與物質方面的幫助,讓學校和老師不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而是平等互幫互助的,這樣老師的工作熱情才能提高。
(六) 創新交流方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師生關系往往帶有隔閡,老師與學生缺乏溝通交流,老師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只能主動與學生溝通,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式。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學生與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相互交流,減少老師與學生的隔閡。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教學工作。在網上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網上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可以通過一些請平臺進行,例如,建立班級群,借助微博、微信,進行溝通,還可以快速有效的進行網絡問卷調查。
(七)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的文化環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到每一個學生。校園的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這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風氣,以及規章制度等等。讓校園文化更加的和諧,學生才能在人性化的環境中成長下去,讓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校園文化環境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校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和諧的關系,要改變傳統思想,引進新的教學觀念,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夠和諧相處相互信任,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教育制度,讓學校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關于教育論文6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分層結構越來越復雜,以先賦地位為主的社會分層模式逐漸被以自致地位為主的分層模式所取代,分層的標準多元化和人格化改變了傳統的“世襲”身份的保守傾向,特別是社會成員的權力、收入、聲望和機會越來越取決于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這使人們對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充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文章重點分析了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對如何實現城鄉教育公平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教育;教育公平;社會分層
一、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和社會分層
社會學認為,學習是人一生中的社會和個人經歷,它會改變一個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方式。對于這樣的“經歷”,沒有一個社會會任其自由發展。教育正是一個社會指導這樣的學習經歷的正式設置[1]。也就是說,在社會學視野中教育被看成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制度。
功能主義的觀點認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功能:社會化、社會控制、篩選和分配、同化作用、社會革新和變遷。雖然在某些方面也促進社會變遷,但是從以上這些功能來看,教育這種制度設置的主要功能就是維持現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保守的社會力量[2]。
與功能主義的觀點不同,沖突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手段,是傳播主流意識和維護現有統治秩序的一種手段。沖突論者并不去確定教育在社會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目的,而是把教育看作是統治階級的工具,通過控制入學資格和訓練出馴順、守紀律的工人,使社會不平等永遠存在下去[3]。沖突理論對傳統的教育的社會化功能也提出了批判,柯林斯認為:“‘在學成績’與‘職業成功’的關系,似乎主要是源于教育程度的證明價值,而不是這種教育程度本身可能表現的技能。”“學校除了形成那些在上層社會中已占優勢的文化方式外,對學習只有很少的影響;成績只是對中產階層的報答和證明而已。”[4]柯林斯的《文憑社會》中體現出這樣的一種觀點:教育的意義越來越局限在那一張文憑之中,文憑并不代表它的持有者具備某種層次的技能水平,僅僅表示了持有者接受了某種程度的教育,它是某種職業某種階層的準入證明。
社會分層,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也可以是一種分析和研究社會現象與結構的方法。所謂社會分層是一種根據獲得有價值物的方式來決定人們在社會位置中的群體等級或類屬的一種持久模式[5]。換句話說,社會分層就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為不同層次的過程。
不同學者對社會階層劃分的依據不同。馬克思按照是否占有生產資料來劃分階級(階層),資本主義存在兩個主要階級,資產階級擁有生產資料是統治階級,而無產階級則沒有生產資料處于被統治的地位,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這兩個階級的沖突[6]。韋伯則確定了財富、權力和聲望這三個社會分層的關鍵因素。財富可以理解為經濟地位,權力是政治地位,而聲望則是社會地位,這三個地位構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位一體”的理論[7]。丹尼爾貝爾則把職業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他寫道:“在很大程度上,職業是劃分社會階級與階層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8]
不論按照什么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社會分層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有了分層也就意味著社會是存在不平等的,而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中,社會分層就是制度化了的社會不平等體系。
二、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系
說到教育與社會流動和社會階層結構變遷之間的關系,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教育是階級再生產的機制。在《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再生產》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們說明,隱藏在傳授知識等眾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在生產社會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現代社會中階級再生產的一種重要機制。因為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機構,家庭背景的差異甚至對不同語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異,被轉化成學校考試成績的差別。這樣,教育就不斷地將社會中已有的階級結構復制出來[9]。
關于教育論文7
論文摘要
高等學校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對青年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高等學校體育課是高等教育總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 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為。體育教學蘊含著許多德育內容。因此,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緊密結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針對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素質存在的問題,深入的研究了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這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提高體育教育的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德育教育,體育教學,途經
前言
德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必須以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寓于教學之中,既擔負著向學生傳授著知識的任務,又擔負著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 體育教學中德育的主要內容與功能
1. 主要內容
在理論和實踐的學習中,使學生明確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受到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畢業德育論文在體育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針對體育的特點,培養活潑愉快,頑強拼搏,主動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格;加強人際交往,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團隊精神,正確對待個人和集體、成功和失敗,勝不驕、敗不餒,能夠與同學友好合作。
2. 教育功能
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是受意識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斷發展的獲得過程,這其中既要受到學生知識經驗水平、情感與意志、個性特征等內在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到學生所處客觀環境,如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促進學生認識客觀現實能力迅速而健康發展的主要客觀外因。學校體育運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豐富多彩而積極的教育功能。我國著名教育家馬約翰先生指出,體育是培養學生品格的良好場所。體育可以批評錯誤,鼓勵高尚、陶冶情操、激勵品質。他還指出運動場上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能產生遷移。事實證明,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身心方面的影響,就能發揮體育運動自身積極的教育功能,即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能力、磨練學生意志、陶冶學生情操的積極作用,并能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良好遷移。同時,體育運動自身積極教育功能的發揮必須要體育教師的良好誘導才能實現,要對學生加強自覺性的教育,正確引導學生體會體育運動對內心品質的積極影響,逐漸形成并穩定在其心理品質中,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發揮表率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動作。他們要用自己的行為直接影響學生,引導學生。他們不僅要在技能上成為學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應成為學生的表率。這就要求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儀表整潔,語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學中要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比如:在推鉛球的教學中,要想使學生能正確地掌握動作技術,教師除了要強調正確掌握技術外,還要對同學們特別是那些怕弄臟脖子的女生進行不怕臟的教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引導學生。
體育課同別的課程一樣,有優秀學生,也有比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中,對于比較差的學生,不能歧視他們 ,而要熱情關心他們,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幫助。對于他們的進步那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地給予肯定,使他 們逐漸地樹立信心,積極參加動作的學習,掌握應該掌握的動作。
教書育人,教師是關鍵。體育教師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企業經營管理論文認真鉆研教材,精通業務,不斷的吸收新的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認真研究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收益。在組織競賽活動中,體育教師既是教師,又是裁判,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直接影響學生,裁判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競賽參與者的情緒和技術水平的發揮,因此作為裁判,一定要嚴肅公正。作為教師更要講究職業道德。所以,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過硬的職業道德。體育教師不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術和強健的身體形態去影響學生,還要以自己的規范行為去引導學生。
三、體育教學中德育實施的途徑
1、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德育滲透的前提。讓體育教師,任課教師充分認識到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變教師光抓住智育,忽視德育和體育的舊觀念,提倡德、智、體、美等共同發展。青少年時期正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他們最需要運動,因為通過運動可以提高學生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體格健壯;同時生長發育正常又能促進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提高學習效率。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過:'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因此作為體育教師不但要通過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質,而更應該在'育體'的基礎上'育心'。
2、重在課堂教學
①結合課堂常規進行德育滲透。課堂常規教育是體育教學的要求,建立和貫徹體育課堂常規教育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過程。
②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體育教學的內容很廣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點,應該針對不同的教材特點,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滲透計劃、任務。一般說來,田徑、體操、球類等教材,都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刻苦、機智、靈活、果斷等良好品質,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養學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側重點。如基本體操的教學通過全體學生配合,協調一致,可培養學生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田徑教材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敢于拼搏,球類教材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在體育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利用新舊中國體育發展對比,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零”的突破等事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當深入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的思想性,結合學生特點確定德育滲透的具體任務,制定相應措施,以確保德育滲透任務的完成。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個運動項目內容不同,所達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師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徑運動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堅持練習卻能培養頑強、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球類項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進行,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自信心,又可以增進學生的勇敢頑強、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思想品德。
③結合組織教法進行德育滲透。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在完成各種練習任務時,必須用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圓滿完成。例如,隊列隊行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通過對場地器材的保護,增強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 的思想;課堂小結表揚好人好事,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
3、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形象'身教勝于言教'
教師本身就是教育內容的體現者和表現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德、言談舉止都會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師上課遲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學態度不嚴謹、業務不精等不良行為,將會對學生產生消極的作用。為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嚴于律己、為人師表,要以良好的師德、精湛的技藝去教育啟迪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在學生心里樹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4、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體育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活動,也是師生之間通過活動進行情感、意志、興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交流,如對動作不協調的學生多加鼓勵,對生病學生多給溫暖;經常進行師生交心活動,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等手段,會使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情感。這樣,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學生會自覺愉快地接受,甚至還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這種和諧、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學氣氛中,才能起到激勵其奮向上、積極進取的作用。
總之,體育課是將智慧、體質、意志和道德品質溶為一體的綜合教育。我們應該通過體育課的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使同學們在學習體育技能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鍛煉。珍惜我們這塊德育陣地,持之以恒地將體育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這是高校體育工作貫徹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有之責。
參考文獻:
[1] 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鐘啟泉,論文季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競技教育學。宋繼新,人民出版社。2002年
關于教育論文8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決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推動世界的是搖搖籃的手。”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成長;影響
如今的父母認為,生養一個孩子,讓他好好學習都是為他好,能夠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小孩沒有期待,不管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以孩子為中心,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育。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生,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讀書階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學習,家里的電視開靜音,一家人只看圖片,或者戴耳機。本來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試問,畢業后還會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你的感受嗎?我們只能適應社會,越早適應,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辦
孩子從有行為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補課,奧數,畫畫,大點了加上語文,后來又是英語,等等,一個周末,1天半補課,1個假期,1個半月補課,成天只學習,不用做家務,不和同齡孩子耍,孩子小,沒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識加上荷爾蒙作祟,突然變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話都可能成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是否有必要買,買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無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幾百上千的條件都能夠滿足,殊不知,父母的錢也是風里來雨里去,用汗水換回來的。
4.培養孩子守時和誠信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遲到,也不是非要遲到很久,就是那么兩三分鐘。其實這個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在課外報培訓班,馬上上課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長馬上給老師打電話說孩子不舒服,說把課程換到明天。孩子覺得原來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話就夠了,于是動不動就不去上課。久而久之,他就沒有了紀律觀念,學校的課也就不重視了。他認為父母會幫自己的,遲到,甚至逃課、曠課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了。
5.正確使用手機,遠離網癮
有手機的學生,根本不會去聽老師講的知識,很容易成績下降或成績較差。迷戀網絡玄幻小說、打網絡游戲……極易上癮,根本無法控制,甚至肆無忌憚,完全陶醉在虛幻的世界里。上課昏昏沉沉,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凡是出現成績突然下滑、厭學、逃學、輟學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幾乎每節課,我都可以發現邊聽課邊玩手機的人,講的重點也被忽略。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學習才會有動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會化解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情緒,培養孩子的精、氣、神,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能夠為孩子解讀孩子犯的錯。
6.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小時候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之后變得叛逆、厭學,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有恐懼心理,總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對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人成長的規律,使孩子頭腦知識多了,空間少了,智慧少了。同時由于壓力過大,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應從這樣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使孩子走上正常軌道。
7.結語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素質的父母。
參考文獻:
[1]張秀平.淺談家庭教育對小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影響[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賀玉峰.加強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A].陜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6-2007優秀論文集[C].2007.
[4]安麗琴.如何開展家庭教育[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一)[C].2006.
關于教育論文9
《大學英語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國在經歷素質教育改革后,整體教育水平取得了長期進步和發展。但同時,也看到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席,整體思辨能力和水平還比較欠缺。筆者針對這一現狀,結合教師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對如何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培養作了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同行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學英語教育一直占有極其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有一個關鍵培養因素,那就是獨立思辨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對思辨能力有關含義的解析,并對如何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進行了剖析,重點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對培養算算途徑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點探討。
一、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有關涵義
思辨能力指的是個體根據特定標準規則,對事物或現象進判斷決定或作出認知結論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質疑、思維、分析、評價都是思辨的過程,思辨能力強弱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及對外界事物認知處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懷疑、辨別、理解、綜合能力,對教材知識能夠思考理解、質疑分析,并能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斛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問題。可以說,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雙翅膀,能讓學生自如飛翔,更快更好學習新知識,對問題自如處理。思辨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思考更加深入全面,處置解決問題也更客觀理性,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盲從。同時,好的思辨能力也會助推創新能力。大學英語教育加強思辨能力培養,既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是對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一個重要考試的指揮手段,而課堂教學以講解傳授為主,對學習思辨能力培養基本缺失。聽說讀寫譯能力是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關注的重心所在,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學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養普遍忽視的話,這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極其不利的,也沒有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目標。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師講授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練習的模式,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不足的,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學習思維思辨能力拓展不寬,學生照抄照搬課本知識,缺乏思辨和靈活運用交流能力。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用英語組織對話發言的過程中,邏輯思維缺乏甚至混亂不清,組織語言條理不夠;有的學生在辯論演講方面,主題不夠突出,觀點闡述不夠清晰,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提升思考判斷能力。這些學生往往遇到一有難度的問題,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說到那,比較隨意,邏輯不嚴密,會讓聽者感覺發笑。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障礙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學目標上的重視不夠。教育主管部門和老師不夠重視,甚至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目標設置教學要求。二是課程設置和安排上不夠合理。課程設置更多圍繞四級英語考試課程設置,缺少興趣類文學藝術、科技知識類英語課選修課程,這里面有師資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還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學校評定學生英語水平主要還是偏重于考試考查,對思辨能力無法進行有效評估。三是教學評估體系的限制。學生英語水平考核與考試成績直接關系,這種較狹隘的考試要求,也會限制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是當成一種工具,主觀性不強,老師在教學中也會缺失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從而削弱了學生創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養大學英語思辨能力的途徑方式
1、提高認識,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
現在創新驅動已經上升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而實現創新驅動戰略,就需要培養大量高素質具有創新開拓意識的優秀人才,這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有創新思辨能力。當代大學英語教育,不單單是培養英語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塑造,這才符合現代化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創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于質穎、大膽思考,不拘于成見,有獨有見解,不落俗套。而創新的關鍵核心就在于思辨能力,所以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拓展創造性思維,才能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
2、加強平等交流,允許質穎提問。
老師的教學不能始終停留在傳統階段,始終認為自己是權威,要求讓學生一味接受灌輸,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課本要求的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不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加強學習自我意識的塑造,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學習的環境,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老師也要加強教育引導,及時對交流提問給予引導回答,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認同,逐漸養成思辨的態度和意識,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強教育引導,做到“三步”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語言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養。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思辨能力的引導,堅持做到三點。
一是獨立理解。
讓學生提前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理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老師每次上課前要對閱讀任務提前布置好,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能基本知識課文的內容,能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這樣正式講授的時候學生學習的印象和理解才會更深刻準確。
二是做好分析講授。
課堂上老師要對課文的組織結構做出整體性講解,并對一些重點語法知識、詞組詞匯等語言層面的內容作出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這其中,要對重點語法知識和課文內容中涉及的英語世界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歷史、社會情況進行講授,有效處理好學生認知中的困難。三是做好拓展評價,即對課本內容提出一些開拓性的思維,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適時組織學生自我討論,既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又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導,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點間的關系,并自我進行總結記憶歸納,而不是一味地老師在賣力不討好地灌輸教學。在做好“三步”教學引導工作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須精心思考,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和知識點要挑選好,對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過設置和拋出問題,激發學生分析思考興趣,讓學生逐步構建自我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最終實現了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增強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做好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訓練、輕思辨培養,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適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對創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顏方麗.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校園英語旬刊,20xx.
[2]徐繼菊,王淑雯,呂旭英.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時代教育,20xx.
[3]孫冬鵬.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xx.
[4]鄒紹艷,高秀雪.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調查——一項基于反思性問卷的研究[J].外語研究,20xx.
[5]劉瑩.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實效分析[J].吉林教育,20xx.
關于教育論文10
【摘要】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本文闡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關鍵詞】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是“這樣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質資源,來實現某些個目標”;管理是“為在集體中工作的人員謀劃和保持一個能使他們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的工作環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時間、金錢、原材料或最少的勞累為代價”來達到目標。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行動的先導。沒有理念創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進,事業就不能向前發展。然而理念的創新,既是教學改革的總結與需要,也是各時代教學理念的繼承與發展。管理理念是組織在運行過程中指導管理活動的信念及秉承原則。是管理者對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態度,是對管理的理性認識和理想追求。科學的管理理念是科學治校的先導。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歸根結底是保障全體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并為實現國家的教育理念,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這些管理者為學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做著積極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我認為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下四個基本理念。
一、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根據顧客是上帝的理念。沒有學生的學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這是教育管理者必須樹立的根本宗旨。應當把千方百計管住學生的觀念轉變為想方設法為學生服務,其中包括提高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如今有許多學校因為招不到學生而關閉,而有的學校卻擠破了門,問題就在于學校是不是為學生負責,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來。
后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是對話的交互主體,倡導教師和學生發展平等的對話關系,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時而作為一個教育者,時而作為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可以作為教育者;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國職業教育的宗旨決定的。反映在教育觀念上,提倡個性充分自由地表現和發展,鼓勵學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在學術上標新立異,他們認為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通過思考已有的各種知識,發展理解力、判斷力和獨創精神;重視心智的發展在于知識的獲取;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反對學生把知識看作是無需證明就理所當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條。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學生團隊活動與群體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動方式,合作型交往,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諸方面將得到全面發展。
二、學校發展的關鍵是教師
教師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專業人員,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政府和學校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創造性地貫徹執行教育教學計劃,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從而為社會培育合格的公民。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而教學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師。教師是知識分子,享受國家公務員的待遇和教學津貼,教育崗位上的教師在領取工資和獎金的同時,也有豐厚的教學津貼,所以,教師的收入高于管理者,這是十分正常的。激勵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倡有教學資歷的管理者抽時間擔任兼職教師,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優質地完成教學工作,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責任,也應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樹立的基本觀念。教師有知識分子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教師和管理者在同樣享受工資及獎金的同時,應當額外享受超課時的講課津貼,這是正常的,因為尊師重教就是尊教重師。
三、教與學應融為一體
教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教,一個是學,“教”是對教師提出的,“學”是對學生提出的,所以教學永遠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線,教育管理者必須明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學生管理是教務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不能有任何脫節,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識。如學籍管理、學生成績和檔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統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教育教學第一線服務的,學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助于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更自覺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去,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大幅度滑坡,國家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是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支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證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是保證學校安全與穩定的重要環節,是學校實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陣地。當前,學校后勤工作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學校教育教學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輔相成。良好的教育資源不僅體現在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上,還應體現在學校教學設施的完善、育人環境的優化和全面、科學、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務上。食宿問題歷來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難題。后勤工作要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是頭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種傷害和各種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抓好學校后勤保障與管理是具體的科學發展實踐。學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項工作又賦予了新的內涵、新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xx,1,401
2、成鳳春,學校管理的50個典型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xx,211
關于教育論文11
大學生對大學教育的畢業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獲得學位認證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學位條例的規定,大學本科畢業生完成教學計劃,并通過畢業設計(論文),為了獲得學士學位。因此,畢業論文的質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的關鍵因素,物理教育的一個重要標桿隊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畢業生質量為專業教師,對未來體育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1.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相關研究
盧宇剛《對我院16屆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的調查分析通過分析研究,發現學生選題方向偏向于技戰術分析類,選題方式偏于文獻綜述類,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于媛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學生論文選題方向偏重于專項類,但近幾年來呈下降趨勢;學校體育類、社會體育類論文呈增長趨勢;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不足。
魏祝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天津體育學院20xx—20xx屆學生為例》中發現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上學校體育類和運動訓練類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學校體育類的比運動訓練類的少,社會體育、心理學、生理學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確定選題,來源單一,缺乏創新性。趙永才在《高校體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研究得出:體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教學訓練類選題較穩定,社會體育類和基礎理論類的選題有增多趨勢,傳統技戰術分析的選題有下降趨勢,學生選題呈方向多元化,但學生選題方式更多依賴于教師建議,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單一的方式,而體育專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成為了困擾學生選題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師院體育系畢業論文選題熱點與走向》中得出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研究仍然是廣大體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隨著社會與體育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消費和產業的開發也成為廣大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從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從20世紀80年代至現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各方面既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也產生了些許變化,例如:在選題方向上,技、戰術類的比重開始呈下降趨勢,體育教學訓練類、社會體育類的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在選題方式上,學生依舊趨向于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途徑或是指導老師的建議獲取選題,通過思索創新進行選題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學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較單一。
2.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及存在的問題相關研究
胥志敏《淺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中列出了學生在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有: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實踐性,針對性不強,論文成果一般。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朱少華,龍昆等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學20xx—20xx屆畢業論文為例》表明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偏重于體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單一,實驗研究能力嚴重不足,并且在論文結構、規范性、邏輯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建議。
戴衛東在《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建議》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論文存在的問題有:論文的選題過于理論化;論文抄襲,論文買賣等現象嚴重,學生缺乏相關的論文寫作技巧;指導教師投入不夠;未形成論文質量考核體系。并提出高校教學部門的失范,師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不重視,學生論文寫作系統訓練的缺乏等原因。
從上述文獻可了解到,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趨勢,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從選題和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選題存在陳舊、重復,缺乏創新等問題,如何提高學生選題的質量,完善過程管理體系方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熱點。
3.非體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質量問題相關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S大學20xx-2012屆為例》提出:學生部分選題脫離專業培養目標、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選題研究內容“撞車”、選題陳舊,個別選題范圍過大,可操作性不強。董秀茹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文中闡述學生選題出現大而廣,題目越大越好寫的誤區。鼓勵學生在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選題,但選題不能過于陳舊或追求熱點問題,選題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要適宜。
張菁《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問題探討》中提到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態度不端正認真、論文質量低劣等問題。郭劍平、姜艷《論如何提高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中提到學生論文存在選題重復、缺乏新意、過于寬泛等問題,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無暇專心于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畢業實習定位出現偏差、圖書資料方面的缺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大部分本科生的選題研究方向與本身專業關聯緊密,能夠圍繞本專業的特色展開研究,不足之處仍然是有的選題內容過于陳舊,缺乏創新點,或是題目太大,學生亦難以把握其深度和廣度。同時論文撰寫時間的安排與學生考研、找工作的時間沖突、師生的態度等亦是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原因。
4.結束語
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是4年來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完成畢業論文的重點課題,俗話說,問題好一半,做本科研究工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論文質量。從文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畢業論文的寫作中存在著許多問題,而這一問題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專業中體現出來,例如:老題材、創新不足、研究內容重復或相似、傳統的研究方法等。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畢業論文的弊端越來越嚴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但在實踐中實施的效果也不是太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畢業論文工作和考研寫作的沖突不足;儲備與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研究能力,引導教師積極性等。通過中國知網,體育教育專業,從查閱的文獻標題畢業論文,大多數因素從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論文的題目,質量狀況和影響主題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的質量,實用的優化對策的選擇和提高質量的比較少,在這方面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后。
關于教育論文12
一、在相互滲透中確保美術活動的主導地位
我們班的孩子最喜歡畫畫。一直以來,我也都把美術活動作為銜接其他學科教學領域的紐帶。當孩子們學會一首兒歌、歌曲或故事,總會忘不了再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孩子們看到雷陣雨過后的彩虹時,也會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的熱愛;當孩子們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時,他們又會以繪畫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想象,畫出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畫面雖然稚拙,卻充滿了童趣,激發了幼兒主動探究科學的欲望,這就是美術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的效果。然而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我難以釋懷:陽陽有一天早上,在家哭著賴著不肯進來,他媽媽好說歹說把他送了進來。可以聽說今天要畫畫,他又耍起了小脾氣。究其原因,他說:我不會畫畫,也不想畫畫。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在別的方面表現都不錯,經常得到老師的夸獎。可他又為什么對繪畫如此反應呢?為了緩和陽陽的波動情緒,我及時與他的家長溝通。我在不斷地反省自己:是繪畫教學中的哪個環境出了問題?是平日里我疏忽了對他的關心?還是……可事實上,我不能說我沒有一點責任。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在想,在思考,是不是孩子對繪畫本身就沒興趣。為此,我對美術活動的目標稍作變動,要求也放低了。從培養孩子濃厚的興趣入手,以激發、引導為手段,對陽陽在技能上從不做過多的要求和限制。慢慢地,陽陽也開始拿起筆來學畫畫了。雖然他的畫沒有別人的好,但最起碼他已經不討厭畫畫了。有時候還會自己構思,畫出與眾不同的作品。看到這一難得的變化、喜人的進步表現,我心里高興極了,把他的作品張貼在主題墻醒目的位置,讓全班的孩子都來欣賞。對于這些作品,孩子們特別喜愛。從此,陽陽喜歡畫畫,熱愛畫畫了。美術活動中所具有的科學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是應確保美術活動的主導地位。
二、美術活動與科學教育互相滲透,實現共同教育價值
1.在美術活動中善于用隱含的方式感受、表現科學在一次繪畫活動中,天天在涂色時很沮喪地來找我說,他畫了太陽,可是他黃色的蠟筆不見了,不能給太陽涂上漂亮的顏色了。看著他氣鼓鼓地嘟著嘴,我請他先涂紅色然后再涂上綠色試一試。果然,他很快就興奮地跑過來跟我說:“老師老師,我的太陽變成黃色了,好神奇呀。”我微笑著對他說,等你把畫畫完了之后老師再來告訴你這個小秘密。就這樣,我給大家講解了三原色。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邊聽還邊嘗試,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規律,讓科學和美術兩者有機結合,相互滲透。2.用科學活動豐富美術教育活動的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說:“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大量的有關客觀世界的信息。通過繪畫又深化了幼兒的知識,傳遞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感受和觀察的結果,抒發愉悅和驚奇、探索的情緒。美術活動和科學教育結合起來,能把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成具體、生動、富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能將很難理解和說清的科學現象變成幼兒感興趣的美術創作,從而使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得以增強。如在《有趣的葉子》主題活動中,我先組織幼兒到周邊環境、馬路邊、公園里等認識各種各樣的樹葉,并收集許多葉子,有春夏秋冬季節不同的葉子,顏色也不同。然后讓幼兒根據葉子形狀大小的不同,創造性地、想象性地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動物、人物、景物、自然特征等等。通過這個主題活動,孩子們了解了各種樹葉形狀的不同和落葉現象,深化了對樹葉的認識。總之,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提高了幼兒視覺藝術的同時,又促進幼兒在繪畫活動時的表現、創造、觀察、知識、能力等。
作者:吳青 單位:昆山高新區振華實驗幼兒園
關于教育論文13
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探討摘要:成果為本教育—引導學生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從成果為本模式下的學習成果確定、反向課程設計以及教學評估三個方面闡述了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畢業要求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廣大教育工作者盡快實現以“內容為本”向“能力為本”的思考范式轉變。
關鍵詞:成果為本教育;學習成果;反向設計;高等教育
成果為本教學理論(Outcome-basedEducation)由著名學者Spady,W.G于1994年在《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首次提出,目前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1-2]。成果為本教育的核心原理把教育系統中的一切都集中圍繞著所有學生在學習結束時必須能夠做到的去組織。為此,首先要清晰地確定學生能做到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組織課程、教學與考核,以確保所期望的學習最終能夠發生。
一“成果為本”模式下的學習成果確定
成果為本教育的學習成果是學生在完成了學習之后需要達到的理想成果,內容上包括:知識:學生應該知道或理解的;能力:學生應該能做到的;素質:學生應該具備的價值觀和態度。在層次上,可將上述預期學習成果劃分為3個不同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a)課程的學習成果;b)本專業的學習成果;c)大學的學習成果。香港理工大學勇于探索與實踐成果為本教學模式(如表1),20xx年向香港大學教育教資會提交學術發展計劃時就承諾從20xx年開始在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推行成果為本的學習模式,幾年來成果豐富,積極向內地推廣。表1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的學習成果層次劃分層次學習成果香港理工大學最低課程的學習成果所有專業和課程的學習成果包括:學術/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全人素質中間本專業的學習成果最高大學的學習成果具備全人素質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國內高等院校積極推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也是對成果為本教育模式的肯定與認可。在工科專業的專業認證中,學生從大一到大四的課程體系設置、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以及教學評價均須僅僅圍繞學生的12點畢業要求(20xx版新標準)[3]來進行。
二“成果為本”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計
成果為本教學模式遵循反向(DesignDown)設計原則,即從期望學生達到的最終學習成果開始,向后確定支持學習成果以及設計課程與教學。同時,如果課程內容對于達到最終學習成果或支持學習成果是真正重要,它必須保留在課程中,如果一些課程內容與學習成果只有輕微關聯,則可能需要刪除它們。結合上節所述的分層次學習成果,可將課程設計流程描述為圖1所示。
所謂最終學習成果就是學生大四畢業時所應達到的畢業要求,即應用知識履行角色的能力;支持學習成果包括具體的知識和技術以及高層次的通用能力。為此,高等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以及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以傳授知識為最終目的,而是帶領學生攀登學習成果為最終目的。傳統課堂我們往往容易將所教授的“內容”或“知識”等同于“能力”,殊不知這僅僅停留在最底層次的學習成果上。所以專業的課程設計須根據學生的畢業要求,實現以“內容為本”向“能力為本”轉變。
三預期學習成果的有效評價
學生學習評估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以成果為本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建立不同且合適的教學評價方法,使得評價方法匹配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要求,如表2所示。以成果為本的育人模式強調考核對知識的運用,而不是僅僅對知識的記憶,應能體現學生最終能解決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問題,特別對于高層次學習成果的評價,應傾向于更加開放式的考核方式,包括:開卷考試、真實個案問題個人或團體項目、反思日志、自我/同伴考核、學習合同等方式。
四結語
成果為本教育教學著重引導學生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從不同的學習成果層次規劃與設計學校的育人要求、專業的培養要求以及具體課程的學習要求,使得高等院校的整個教學體系都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核心開展工作,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值得各大高校學習與研究。
關于教育論文14
摘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活動的反思,建立在人們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在生活世界的實踐語境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梳理和反思。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哲學相遇的可能性之后,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和哲學思維方式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思考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堅持總體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即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哲學范式;人學范式;社會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個哲學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在于它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價值意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學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見解,深化了對其本質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統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活動的現象,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與集體活動中的辯證關系也需要一種全面的辯證的視角去解釋。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現實的總體性把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社會哲學范式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和需要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問題反思,這與認為“社會哲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把社會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發點和歸宿”的觀點不同。基于社會哲學思維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實踐中如何體現的,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才能正確體現其本質。
1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客觀存在,在不同時代和國家表現為不同的樣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研究,許多學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界定是從一定統治階級、階級意識形態來界定的,“意識形態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或意識形態性,它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屬性”。
意識形態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階級性,是指的是觀念上層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觀念,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大眾的,是文化自覺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需要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識形態說發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階級意識功能傳播,在這一社會關系中顯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會系統中的政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定,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
政治是對公共事務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終都有公共性的向度。政治性只是人的群體歸屬需要的一部分,另外還有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在原始人群內實際上是存在著為大家都認可的行為標準和活動準則,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體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從根本上看,在階級蒙昧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中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政治是一個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強制,是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做概括是不能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范圍和全部現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需要的體現,無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主體間性活動,在現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一個前提性承諾,具有確定的價值取向和導向的,盡管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及其不同人群、各個階層和學者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不同,然而對于其歷史正當性、社會價值取向和作為人類需要的一項活動是共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存在相同的現象,即能夠用一種關注社會活動的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去追問其為何存在。基于這樣的路徑去尋求它的本質,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人的一項活動,發端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思想活動。簡單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原始社會人進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群居生活,伴隨著意識、情感、規則的發生與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濟把這種原始形態的德性稱之為“生活式的德育”,盡管這種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經歷史性地“承擔著社會生產性和生活性”,“維護社會公共生產和生活”,傳遞和馴化人的德性職能。基于這樣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習慣,維護著人際平等與聚集,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群內存在大家較為認同的活動準則和行為標準,體現在集體狩獵和采集活動當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而結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原始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也還沒有從其他的社會活動中獨立出來,在社會思想領域表現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
人與人的這種緊密的聯系結成的這種自然共同體當中,表現的是對氏族部落認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體性的。階級社會的出現,伴隨著階級控制和階級教育活動的出現。不管在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儒學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并得到一定發展,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轉向政治教化。中世紀時期宗教利用教義將人們的思想觀念禁錮在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當中,為階級統治服務。這一時期主要是對“主人”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認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規訓和教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階級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宣稱教育是為了對公民進行智、體、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養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實踐中大肆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理論。
不僅對資產階級進行階級意識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體現了一種公民身份和國家認同教育理念。社會存在著兩大對立的政治思想理論體系,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自從本階級的立場出發建構的各自思想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社會思想理論界存在著多元的以理性個體的角度出發,而非從階級出發的論證和闡發為社會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所應實施的方案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是以培養民眾對國家(國族)和社會自覺認同的理性精神為主旨的教育和引導。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在不斷的自我實現、解放,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根據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有了一個基本指向,資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實踐性和目的性是人類存在的價值指向,社會哲學反觀人的生活總體。
3用社會哲學范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思考
社會哲學在我國80年代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南開大學哲學系對社會哲學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基于這樣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給社會哲學的定義是一種對社會生活的現實的總體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從其發展歷程看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目的性和實踐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會哲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來把握,因此,社會哲學范式則指的是以社會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給予總體把握或反思,在這種思維框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重新做思考。本質不是變化的,是最普遍、最穩定的根本性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是各個階段體現最為普遍、穩定的最根本性質。基于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出發。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項實踐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首先,從其出發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進行。社會哲學是以一種總觀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會活動的體現。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對具體的人開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發展、嬗變等,而這些是無法離開人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其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們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而這種思想政治素質則是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人,是一個在不斷創造活動中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涉人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內在契合,才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也須在實踐中去檢驗。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有沒有預期效果,只能在社會實踐中來檢驗是否有效。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相應的關照這一點。通過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成員生活產生影響,不管是顯性的影響還是隱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發展性。當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有一定的目的性。
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教育相區別的一個方面。人的存在是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避免的與其他個人或群體有一定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需要得到認同,也需要去認同群體其他成員。在認同確證的過程中,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和相互教育。但是,在這種社會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體思想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甚至有消極影響。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自發性,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相伴隨。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專門人員、組織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教育,體現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據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經濟、政治發展狀況,根據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要求而預設的。在關照這一特殊要求的同時,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人的主體選擇,把人在發展中符合社會目標的思想政治強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與社會發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與社會在互動中發展。
3.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立足于現實,而且關照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人們現實思想問題、實際問題,而且把人的思想長處、積極方面引導,并且發揮預防作用。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的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基本觀點,是關于現實的人對全部生活實踐所產生的意義的一種評價、判斷和取舍標準的思想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包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教育,還是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美學價值觀等教育。“價值觀教育對人們進行啟發和引導,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價值觀教育是一個規范性層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將特定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此促使人們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調和社會價值體系與個體價值觀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成員個體價值觀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實踐中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進行價值體系引導。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它是一定階級、政黨或集團用社會價值觀體系對社會成員施加一定影響,促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社會價值體系要求的個體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作者:張應梅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黃明理.人學范式還是社會哲學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的反思[M].探索,2011.
[3]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定及其把握[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
[4]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
[5]葉方興.政治性?抑或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理論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論壇,2010.
[6]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東生,徐曼,余一凡,張長虹,鄭宏穎,安祥仁.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2.
[8]王南湜.社會哲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9]陳晏清.關于社會哲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湘潭大學學報,1998
關于教育論文15
1、制定符合實際的護理理念
“讓患者滿意”是護理人員工作的宗旨和目標。首先要制定符合患者需要的護理制度,將此制度作為護理人員工作的指南,讓護理人員將制度牢記于心中,時時刻刻為患者送上最溫馨的關懷與照顧。
2、管理人員的完善
1、1加強護理人員的道德素質
醫院的基層工作人員是護士,她們和患者接觸的時間最多,她們不僅要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而且還要觀察患者病情的發展變化,為醫生診治疾病提供有效信息,所以護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素質以及職業道德。在工作上不論是多么的辛苦,都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細心的照顧病人,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嚴格說來,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加強法律意識的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依法施護。對于護士在上崗之前,加強崗前的培訓,尤其是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護生,必須要完成護理相關的職業道德、法律知識的強化培訓,例如:護士行為規范、各項護理核心制度、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通過測試之后才能到崗工作。
1、2增強護士長的素質
護士長是最基層的管理者。護士長不僅要負責病房相關的業務管理,而且還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組織管理等。護士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醫院的文化建設以及患者對醫院的信譽度。因此,這就要求護士長在工作方面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3、“以人為本”的措施
3、1合理安排護士的上班時間
要更好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我們要關心好、安排好護理人員的工作和休息時間。比如:盡量保證護理人員的業余時間,讓其有足夠的時間去休息、調整、學習,才更能保證在崗工作的質量。尤其在排班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排班,若實在是遇上特殊情況,護士一定要提前向護士長如實報告,在不影響科室工作運轉的情況下,護士長進行合理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護士在工作的時候提高積極性和工作效率。
3、2減輕護士的工作負擔
護士的工作就是觀察患者病情的發展,并及時的向醫生匯報。所以緊張的情緒是她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為了緩解護士們的緊張神經,護士長是樞紐、是能量站。在工作中,護士長要經常與下屬們進行談心溝通,了解她們的工作進度,以及對工作或者是對管理制度的態度,在了解完之后,首先要肯定下屬工作的認真度,其次要對下屬們提出的不滿進行思考、調整,若是一人不能決定的,及時向上級匯報并請求上級在短時間內做出回應。除了對護理人員工作上的照顧,還要關心她們的生活,鼓勵她們傾訴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壓力,并盡全力去疏導她們的心智,及時的幫助她們緩解壓力,為護士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工作環境。
3、3實施人性化的激勵制度
激勵就是動力,激勵就是信心。采取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會使護理人員主動的工作和進取。例如:在醫院內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對于表現特別優秀的護理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以此來鼓勵其她的護理人員。
4、小結
總而言之,護理工作管理質量和效果,護士長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成分。為護理人員營造良好、和諧、積極的工作環境,更能讓她們對患者盡心盡力的關心與照顧。
【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09-29
教育實踐創業教育論文12-08
教育教學開放教育論文10-09
感恩教育的論文11-09
師德教育論文11-16
教育論文寫作08-01
教育論文的寫作09-03
教育敘事論文07-15
教育故事論文07-30
與教育有關的論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