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物理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物理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都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該文以物理化學課程為例,從不同方面對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實現了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使學生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物理化學;立德樹人;
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措施[1],并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進行了闡釋。高等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知識的灌輸過程,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將高校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國家社會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崛起的接班人。物理化學是海軍軍醫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藥學、中藥學、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是連接專業課程與化學類課程的紐帶。物理化學包含化學相關的基本知識和較多的數理知識,能夠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經過長期對物理化學課程教學的總結,筆者所在的教研室在物理化學教學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的教學方法(雙語教學、翻轉課堂等)、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學隊伍,但是以往的教學還是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培養方面,雖然在課程思政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融合,但是整體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并不系統和完善。如何將課程思政內容“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知識當中去,仔細挖掘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產生育人效果,培養德育雙全的新世紀人才,是我們在今后課程中需要繼續加強的地方。因此,在我們之前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搞好物理化學課程思政建設:
1、家國情懷元素
通過我國老一輩物理化學家的經歷及成就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文化自信。如在講解相平衡內容的時候可以引入黃子卿院士的例子。黃子卿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化學教育家,是我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其畢生從事物理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在溶液理論和熱力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尤為突出。黃子卿院士曾精確測定了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水的三相點,其測定數值(0.00980℃)被國際溫標會議采納,定為國際溫度標準之一,其本人也因為該項成就被選入美國的《世界名人錄》。黃子卿院士生于內憂外患、多災多難的年代,但他一直認為是中華民族養育了自己,立志要報效祖國,其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后,正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夕,身邊人都勸他暫時不要回國,但他卻認為:“我是中國人,要跟中國共命運。”毅然決然地回國效力,之后又在第三次出國后,面對美國政府的各種威逼利誘,毫不猶豫地再次回到了祖國,為我國的化學科研發展以及教育工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通過實例的引入,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為祖國的繁榮及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2、科學素養元素
引入一些科學理論的發現過程及科學家們的嚴謹科學態度、對事實的不斷追求等,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態度。例如在講解化學動力學相關概念的時候,可以引入前蘇聯化學家謝苗諾夫的事例。謝苗諾夫畢生的科研工作幾乎都是在研究化學反應歷程和化學動力學方面的問題,并且對于鏈反應的歷程做出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并由于在該方面的突出研究貢獻,于1956年同英國化學家欣謝烏德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謝苗諾夫也成了前蘇聯建國后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謝苗諾夫在榮獲諾貝爾獎的演講時講道:“世界科學家共同努力,要使科學為世界的進步利益和人類的幸福,做出積極貢獻。”正是因為有無數科學家不斷地進行創新、研究,才會使科技不斷地發展,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
3、唯物辯證元素
物理化學作為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相關理論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原理。比如一些定律的說明,如熱力學第一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但是能量的總值不變”。這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是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的規律。恩格斯說過:“能量守恒定律之所以重要,不但在于它說明了在任何變化中能量的數量不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說明了能量是物質運動的度量,能量有無限多的可能性從一種運動形態轉變到另一種形態。”這種觀點其實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4、人文素養元素
通過在物理化學的教學中引入相關人文元素,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講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相關概念時,對于電池產生的有害垃圾的有效處理可以引出環境保護的理念,而環保的價值觀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流傳,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既要保護環境又要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做到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講解可逆過程的時候,提出可逆體積功的相關概念,說明循環過程必以消耗體積功為代價,從而指出人類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對自然界進行無限貪婪的索取,通過以消耗能量、污染環境為代價而換得高的GDP[3],這是不可取的。這些事例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也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5、科技前沿元素
通過在課程中引入科技前沿的元素,使學生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讓他們明白學習物理化學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以及創新的精神。例如在電化學部分,除了講解基本的電池組成外,還可以結合現代節能環保的要求,介紹最新關于新能源電池材料的介紹,如目前使用的越來越廣泛的鋰離子電池,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由于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除此之外,還可以介紹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教師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工作研究進一步地讓學生了解學習物理化學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大分子化合物相關內容時,教師介紹自己近期所做的關于多孔納米材料在生物醫藥方面的工作——通過四苯甲烷為核的四醛分子與酰肼反應制備出納米尺寸的水溶性柔性共價聚合物[4],利用柔性聚合物框架的大孔疏水作用和聚正電解質的性質,實現對于不同的蛋白在細胞內的高效傳遞,在介紹過程中可以利用物理化學中有關藥物載體輸送方面的相關知識,對材料運載蛋白的過程進行闡釋,讓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到科學研究的前沿工作,為之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理論基礎。總之,教師要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的科技前沿實例,使課程與時俱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6、小結
在各高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大潮下,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師能夠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相關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終達到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目的,培養出能夠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接班人。
7、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9-05].
[2]李廣利,賀全國,王海飛,等.“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化學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3):86-90,95.
[3]許和連,吳鋼.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第四次文化建設:基于人文價值觀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10):76-85.
【談物理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精品課程建設實踐與未來課程改革思考論文08-03
談網絡教育的建設論文10-26
談旅游管理學生茶藝課程實踐教學論文08-26
談圖形創意課程中的思維訓練教學實踐論文07-05
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模式及其價值論文08-22
思政與企業人力資源論述的論文10-27
思政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9-13
關于高職思政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10-1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