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實踐主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論文
主體是哲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范疇。在馬克思哲學誕生之前,西方哲學主體觀歷經了樸素唯物主義具體物質主體、神學唯心主義“上帝”主體、近代唯心主義自我意識主體,以及近代機械唯物主義感性主體等不同形態的歷史擅變。馬克思實踐主體思想則展示了與以往哲學主體思想不同的本真內涵,體現了不同的理論意蘊。
要理解馬克思的主體思想,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就是要在馬克思哲學形成歷史背景中去理解馬克思的主體概念。伴隨著馬克思哲學從不成熟階段逐步邁向成熟階段,馬克思的主體思想也體現了一個由唯心主義范疇走向唯物主義范疇的過程。從哲學的承繼性來說,馬克思早期哲學來源于黑格爾哲學。黑格爾哲學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自我意識為基點,從唯心主義出發構筑了一個由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絕對知識組成的意識自我發展和自我革命的思維進程,它們之間呈現出由低級發展階段到高級發展階段的躍升過程。青年馬克思受到了自我意識概念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體現了個人對自由和理性的追求。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來看,青年馬克思極力推崇并接受伊壁鴻魯哲學所蘊含的自我意識原則。后來,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解讀和參加各種現實的革命斗爭,馬克思又逐漸受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影響,告別了自我意識主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對以往的主體思想進行了批判。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發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通過這段話,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從認識論出發,夸大主體的認知能力,使主體成為征服世間萬物的無限主體;(2)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站在庸俗唯物論立場上,使主體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生存欲望的、與日常生活中的人等同的一般性主體;(3)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基石,在實踐基礎上,主體性獲得了充分的理論論證和邏輯論證,主體也通過實踐確證著人的本質特征。馬克思哲學的主體思想正是在思考哲學問題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的前提下實現革命性轉變的,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主體是實踐主體。
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思想主要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神圣家族》和《1857一1858年經濟學手稿》等光輝篇章中,歸納起來,其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首先,人的主體地位應該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確認。重新詮釋馬克思哲學的主體思想,必須把實踐活動作為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與傳統哲學將實踐理解為倫理道德活動或精神活動不同,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實踐是指人類進行的各種物質生產活動。這種活動決定了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分別。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類進行的實踐活動一方面調節和產生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另一方面調節和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它們之間的共性即在于,任何一種實踐活動都依賴于實踐對象的存在,同時借助這種活動,創造出了特定的社會成果,這種對象性活動蘊含著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是主體性的體現。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實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實踐活動導致了主體與客體的區分,人類通過實踐把自身以外的一切存在變成活動對象(客體),人類自身也成為與客體相對而言的主體存在;另一方面,主體通過實踐活動對客體施加的影響不斷地確證著主體的特性,在認識與改造客體的過程中,主體才得以實現自身。所以說,主體與客體是相對應的一對概念,兩者相互依存,彼此不能相互脫離而存在。
其次,人作為實踐主體具有社會性。與黑格爾將社會理解為絕對精神自我設定、自我異化和自我揚棄的對象,費爾巴哈將社會理解為由一個個感性的個體集合而成的組織體不同,馬克思從感性對象性活動出發來社會的原初關聯。實踐這種對象性活動對于認識主體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一方面,主體在自己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中使自己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這種對象化力量在其他主體那里得到體現和確認,這種關系就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需要,他作為最具個體性的存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另一方面,其他社會主體從自身主體所生產的產品中汲取經驗、智慧,獲得生產、生活上的技巧,主體通過實踐性活動讓他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主體也從這種對象性活動中得到了自我確證,獲得了自身價值。這樣,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通過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社會也在這種社會關系的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表明:社會就是主體的活動的共同體,是主體的生產活動借以表現和實現的存在形式。
再次,人作為實踐主體具有歷史性。與黑格爾將歷史定義為絕對精神自我發展、自我躍升、自我完善的歷史進程,費爾巴哈將歷史界定為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必然性不同,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于人類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歷史的奧妙就在于主體通過實踐不斷將主體的能力、需要、知識、情感、價值賦予客觀對象,使客觀對象不斷滿足主體的實際需要,這個過程既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也是社會歷史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瀝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對于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而言,之所以一代代地進行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是因為這種生產能夠滿足主體多方面的需要,這種需要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而“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因此,馬克思對歷史的分析就不像從前的思想家那樣從社會實踐的原因之外來解釋歷史,而是通過對現實的世界之中的現實的個人的活動來解釋歷史,并實現了現實的人類史和現實的個人的歷史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實踐主體思想緣何會呈現與舊哲學不同的形態和內容?從哲學誕生的深層原因上講,在于其確立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從哲學革命發生的內在要素來說,則在于馬克思哲學以實踐思維方式框架下確立的時間觀和歷史觀。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密切黨群關系,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能否始終密切黨群關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在新的歷史時期,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對于密切黨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于團結和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實踐主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論文】相關文章:
論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11-18
中國傳統和諧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01-12
論馬克思主義行政人事觀及其當代價值03-18
論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品格及其當代價值論文06-21
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及其當代意義11-17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01-02
淺析孔子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詮釋11-17
王夫之的消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8
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現實價值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