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視角的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互動關系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創新教育 高校教師 大學生
[論文摘 要]近些年來,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的研究熱點,然而,對于在創新教育中教師與大學生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教師與大學生互動研究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充分認識創新教育的含義、認真探討教師創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對于我國大學生創新教育能力的培養,有著深刻的意義。
1 創新教育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者斯佩里等人的研究表明,人腦兩半球的功能有差異。右半腦的功能同產生創新性思維密切相關。創新教育通過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激發人的想象力和靈感,促使右腦開發,進而促進大腦兩半球協調發展。人腦的潛能將在創新教育中得到充分發掘。歐盟年度的《創新綠皮書》中指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和應用新事物。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使得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創新就是人們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綜合為他自己、為社會展現新世界,提示新的理想。創新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就過程而言,創新涉及對現有的知識和信息不斷作出新的組合,涉及對解決問題新方法的選擇和檢驗,涉及對既成現實所可能存在的疑難的敏銳反應;就結果而言,創新就是發明、發現、創新藝術作品、形成新觀念、創建新理論,等等。創新教育是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而提出的,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2 創新教育研究范式
本文對于創新教育的研究是在系統論的研究范式下展開的。系統論認為,社會系統的有效運行必須依靠保證其有效運行的機制。創新是人對自身本質力量的開掘。那么,怎樣才能提高人類活動的創新性呢?這不僅需要提高人的個體素質,幫助人們提高對創新的認識,獲得進行創新性活動的技術,而且需要人們有意識地營造有利于創新性活動的環境,特別是創建有利于并保證人們具有持續創新性的有效機制。良好的機制是保持人們的創新性永不停息的生命線。創新教育同樣需要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研究創新教育運行機制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對構成創新教育的各要素及其關系的分析,為創新教育選擇一個保證其有效運行的機制,促進其有效發展。
在系統論的研究范式中,系統的功能不但取決于系統的組成要素,而且取決于系統諸要素的結構。創新教育過程是師生利用自身潛能充分發揮創新性的過程,是教的創新性與學的創新性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創新性教與創新性學作為構成創新教育的基本要素,首先必須實現“自我完善”,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另一方面,創新性教與創新性學必須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教學雙邊活動,需要師生雙方勞動創新性的和諧結合。居于主導地位的教師的創新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開啟學生的智慧,鍛煉學生創新的意志,與此同時也挖掘、顯示了教師自身的生命力量,實現了自我人格的完善。而學生的創新則不僅增強了學生主體的創新信心,而且以其自身獨特的形式完成了增長知識和才干的任務,通過師生的有效交流,在同一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個體社會化。
3 教師主導性的發揮與作用
教師的創新性教發揮著主導作用,是學生創新性學的前提。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充滿創新性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具有強烈的創新性。對此,許多教育家早就注意到了。那種抱怨學生缺乏創新性的教師,不是無能,就是沒有認識到或放棄了自身激發學生創新性的責任。缺乏教的創新性就無法營造創新性的教學氛圍。而創新性的教學氛圍不僅是創新教育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教育過程是否具有創新性的標志。
3.1 教師應具備科學的現代教育理念
具備創新的意識和勇于改革的勇氣。無法想象,一個思想保守、觀念陳舊、教學方怯僵化,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標準的教師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創新型教師在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中具有創新的激情和科學的批判精神能以自身的行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他們不僅能視學主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更新他們的科學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教育宗旨,使他們擁有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基本素質,最大限度地發展自我,刨造自我,正是創新型教師的勞動,才能造就大批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3.2 創造型教師的教育活動充滿了創造性
教師的勞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需要雙方創造性的發揮。創新教育反對抑制個性、千篇一律和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創新型的教師不是刻板的知識傳遞者,而是人才的刨造者。教育活動中,創新型教師不僅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綜合,把它組織為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師的勞動對象千差萬別,教育的情景千變萬化,教師的工作沒有一套萬能的現成模式,只能靠他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去創造。教師的勞動對象不是單純的教育對象,他們具有獨特的個性,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教育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而將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關鍵在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
3.3 創造型教師可以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
增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給學生以長期不懈、潛移默化的感染。這樣的氛圍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學之間有利于學生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氣氛。這種創新教育的氛圍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營造。要改變我國的教育狀況,需要從國內外一切優秀的教育經驗中汲取精華。我國教育哲學博士楊之嶺、林冰二位學者曾應邀訪問美國,他們對美國的教育狀況感慨很多。有人問美國教師“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這個問題時,二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感慨:最大的特點是美國教師那種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二位學者介紹,美國教師鼓勵學生提問,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認真對待,給予盡可能完美的解答,在他們的課堂氛圍中,教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他們可以共同探討問題,教師完全沒有面子的概念,如果遇到不懂或有疑問的問題,他們敢于說“不”,并認真查資料,或把學生帶給該問題的內行。美國教師的狀況實際也從另一方面道出了我們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中對教師完美楷模的過分追求只能說是一種理想化的主觀意愿帶來的是教師自身工作上的額外壓力和學生在感情上對教師的疏遠。于是,教師常常為維護自身的尊嚴匿藏了真實的自我,它在無形中降低了教師威信的同時,也壓制了大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創新教育集中體現為教師在整個教育勞動過程中富有個性的創新精神,顯示出他們積極的教育情感、敏銳的教育感受力、豐富的教育想象力和深刻的教育思維力。教師勞動的創新性并不是偶然地表現于某個教學片斷、某方面教學內容中,而是體現在教師勞動的全過程及教學實踐的各個領域。創新教育并不神秘。教的創新性并不是一種靜止不變的理想要求,它植根于教育實踐,是隨著教師創新素質的提高而不斷動態完善的。
4 大學生積極性的強化
學生的創新性學對創新教育過程的開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的創新性學是對教師創新性教的呼應與強化,它不但對學生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提高了教師的創新信心與教育成就感。學生學的積極性、創新性不僅直接影響并最終決定著個體的身心發展水平,也是衡量教師創新性教的主導作用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標準。
4.1 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如果缺乏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必定難有成就,因為只會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是絕對不可能提高創新能力的。只有敢于突破,善于擺脫習慣乃至傳統觀念的束縛,不讓既定的結論、既有的模式、既往的邏輯牽著鼻子走,敢為大下先,嘗試別人沒有嘗試過的新生事物,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達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境界,不感到孤獨寂寞,而是能夠繼續勇往直前,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能力,并讓自己的創新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作用。
4.2 有逆向奮進的能力
逆向奮進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的體現,它是沖破阻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勇敢行為。這需要主體能夠及時地從所遇場合的情勢中看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種新的可能性兌現出來。這一過程不僅能發展創新能力,而且是對人的創新意志和勇氣的考驗,可以說,現在人類擁有的大多數產品,都不是自然界物質的原有狀態,而是逆向奮進的產物。人們擺脫地球的引力,發明了飛機、火箭,把人的活動拓展到宇宙空間;為了防止風霜雨雪的侵害,建造了高樓大廈。逆向奮進比因勢利導更能夠顯示出創新智慧,不過它對意志和勇氣方面要求更高。官的“逆”下是違背自然規律,也不是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面是根據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在特定的場合和條件下“逆”,以便創造出新事物,來推動事物的發展。逆向奮進必須以科學的理性精神為基礎、防止一意孤行和剛愎自用,因為后者的結果只能給社會帶來損失和危害。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性,這一特點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大學生對自己的個性與才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創新性學習活動恰恰適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創新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成了客觀世界(學習對象)的主宰,他們的自信在提高,情感在深化,責任感在增強,知識變成了改造世界的力量……正是這種活動,使學生增強了對主體及其本質力量的認識,并在活動過程中充分鍛煉和發展了自身的各方面潛能。正因為如此,不少教育家、心理學家不遺余力地倡導“發現學習”,他們要求廣大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創新和發現的過程,從而真正使學習本身成為學生心理生活的潤滑劑、身心發展的動力和生活的一種享受。
5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5.1 以引導型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
大學是研究學問的機構、科學與學術的中心。“大學教育與中小學之教育意義不同。中小學之教育在知識之輸進、技能之養成,這個輸進及養成皆自外來已成之格型;大學教育則是培養人于學術的法門中的。誠然,中小學教育需要教授法之功用,這教授法可以用來使學生自動接受訓練,而大學中也不是能夠忽略知識之輸進、技能之養成者,不過,中學教師對學生是訓練者,大學教師對學生是引路者,中學學生對教師是接受者(無論接受的態度是自動的或被動的),大學學生對教師是預備參與者”。
引導型教育和引導型學習相結合的大學教學,是力求彰顯現代教育的精義,著眼于鑄造學生的主體人格,著力于“導”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指導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形象地說,教師的指導者角色,猶如“教練員”。動作能否掌握,技能能否形成,體能能否通過運動而強健,則需要運動員的自行操練;猶如“向導”,“向導”的作用不過是為游人指明方向或引向捷徑,但能否真正體驗和感受到游覽的樂趣,則全賴于游人的親身體驗,“向導”是沒法替游人去感受或體驗的,更不可替他人代步。同理,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的大學教學,是注重教師以“導”為“教”的教學方式變革,讓學生習得學習與研究的方法或技巧,而不只是僅僅傳授給學生既成的知識或理論定見,從而糾正大學教學在目標指向上的“知識中心”偏向。也只有這樣才能無限激發大學的創新潛能。
5.2 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能自由開放地、獨立自主地學習與研究,在教學生活過程中學會感悟、體味生活,在與知識的“相遇”中,使知識融入生命。教師在“點化”學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點化”自己,學生和教師在生態課堂環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質量。因此,導學與導研相結合的大學教學模式旨在實現大學教學實踐的改善,使學生在感受中領悟、在領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長。
這種自主性首先表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即學生真正把學習理解為自己的事情,有“學習主人”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感。大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大學生培養的目標是養成學生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既強調教師的指導、引導或啟導,更強調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和領悟。學會獨立地、主動地開展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師的指令行事,自己規劃自己的學習,合理地分配學習時間;學會整理與反思,學會對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對學習成績能正確歸因,發現問題后能及時進行自我調整;學會從被督促、被控制甚至被呵斥的局面中跳將出來,學會擺脫書本或教師給定的“標準答案”的束縛,真正養成理性審思的自覺,做到自主思考、批判接受。
5.3 重視教學活動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
過程是事物變化與發展并走向目的的必經環節和途徑,過程的根本意義就在于變化、發展和創造。過程哲學家懷特海曾指出,所謂過程,就是事物各個因素之間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構成的聯合體而進行的內在的、復合的運動。人的任何活動都是一個過程,都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的。過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離開了過程,事物就不可能存在,也無法變化和發展,事物存在的過程就是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都是在鮮活的、客觀的過程中發生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在過程中實現的。“教育過程不是橫亙在教育目標和教育結果之間的中介或形式,而是影響教育活動的性質和價值,直接導致現實的教育結果的教育實在,是教育目標達成并拓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性活動,也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發展和變化的,并且是以過程的方式展開的,離開了教育活動的過程,我們就無從理解教育活動,更無從實現教育的目標。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地掌握和運用知識,讀活書,加深理解,掌握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新力作為教學的中心,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創新力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李萬鷹.大學推進創新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
[2]趙桂榮.研究生創新教育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1).
[3]武鑫.創新教育、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網絡財富,2010(22).
[4]賀雄飛,劉蕭華.世界教育藝術大觀——遙視教育的第三只眼[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6.
[5]金馬.創新智慧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創新教育視角的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互動關系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翻譯的修辭符號視角研究論文提綱03-27
現代教育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讀寫研究論文02-23
哲學視角下的復譯研究論文提綱11-15
大學生教育研究論文提綱03-28
基于綠色視角的大學建設研究論文提綱03-28
創新教育論文05-29
大學生專利創新教育思考論文03-18
戰略視角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研究的論文05-30
語文創新教育論文03-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