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 信息輔助平臺 應用意義 作用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目的與意義、應用原則、導向,作用與功能,認為應突破當前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的限制,通過非面對面的信息輔助平臺作為課堂教學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1、實現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2、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了解;3、推動了學生的理性思考。
人文素質相對于科學文化素質而言,主要是指與道德修養、個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際關系等方面密切相關的為人處世的特質。不可否認,由于受應試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滯后以及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趨勢凸顯,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標準下降、學習目標迷失、理性思考能力缺失,一些學生還因承受經濟、情感、就業等壓力過大而存在厭學情緒、心靈脆弱和人格缺陷等現象。盡管各高校采取了人文素質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大學生評價改進等一系列舉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仍不容樂觀。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電子群聊、網絡等信息輔助平臺拓展與延伸課堂教學,積極發揮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從而突破課程教學在形式、內容、時空等方面的限制,幫助大學生在各種思想觀念和紛繁蕪雜的信息沖擊以及劇烈的文化激蕩中,逐步形成深刻的洞察能力、理性的思維能力、健康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行為取向,是新形勢下推進和深化人文素質教育的有益嘗試。
一、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目的與意義
1、信息輔助平臺為拓展課程教學渠道創造條件
近年來,隨著高校持續擴招,教室、實驗室、經費、師資等教育資源日趨緊張,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班級規模過大、教學形式單一等弊端難以在短期內完全解決。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尤其是對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不斷提高,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抱負與人文素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可喜的是,當前手機和計算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校校園網建設成效顯著,這使得借助現代化信息平臺來開辟人文素質教學新渠道成為可能。通過構建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電子群聊、網絡等課程教學信息輔助平臺體系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不但能夠解除課堂教學固有的思想顧慮和交流禁忌,突破等級觀念,平等、自由、及時地闡述個人思想和發表個性化言論;而且能夠實現情感交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克服課堂內較難實現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及時、多向的互動困難。
2、信息輔助平臺使增強課程教學感染力成為可能
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電子群聊、網絡等平臺,容易實現通過生活貼近性、主旨多樣性和話題可選性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對話題的推動與引導,不斷拓寬主題探討的參與面,促進學生參與深度;通過群體性交流與思維激蕩,凝練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和興奮點;通過資源共享與互助性合作,提升大學生思想認識和思維方式的整合性、系統性和深入性。信息輔助平臺的構建,有利于突破載體的限制,豐富媒體形式,無限拓展信息量,促成交流形式多樣化,一方面給了大學生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有利于大學生群體的內在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充分培育和綻放,另一方面也給課程教學提供了無限的教學素材,對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信息輔助平臺為突破課程教學的時空限制奠定基礎
人文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自我認知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表現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以及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壓力,能夠從容應對并趨利避害。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們處于困惑、迷茫是一種常態,只是應對策略有差異,有的消極避讓,有的隨波逐流,有的則逆流而上。在迷惘和徘徊的時刻,與良師益友傾訴衷腸、感受教益,是大學生普遍的愿望。課堂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在最需要的時刻以最需要的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成長。借助信息輔助平臺,可以在網絡聯接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實現交流與溝通。可以方便、快捷地將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所感所思呈現在特定的對象面前,與大家分享交流,從而即時地獲得內心的成長。同時,課堂上遺留的問題也可以在信息輔助平臺中得到進一步探討。
二、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原則與導向
1、實現有效溝通
現階段,大學生迫切需要在嘈雜喧囂中保持心靈寧靜,避免浮躁、虛榮帶來的不安和就業、學習、經濟、情感等各方面壓力所造成的恐慌與傷害。大學生需要一個能夠寄存和釋放心靈的港灣。在這里,大家彼此信任、關愛、積極、有為,大家相互扶持、共渡難關、共同分享收獲與成長的喜悅。這些雖然都是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目標,但由于受到授課形式、內容、風格以及學生參與程度的影響,一些問題往往難以在有限的課堂內說透、講通,也就難以得到學生們的認同與吸收。通過開放的、多樣的信息輔助平臺,可以實現各抒己見和充分溝通,也可以避免在課堂上只有少數人參與的局面。利用手機短信、電子信箱平臺給每一位大學生發送祝福問候和課程要求,為內向的、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心存顧慮的學生開辟私下交流的空間;通過電子論壇、博客平臺就某些主題開展互動式交流與探討可以將對問題的認識引向深入;通過電子群聊激活大學生的內心需求與內在興趣,活躍大學生的思維,啟動群體智慧,可以實現群體超越與共同成長。總之,多樣化信息輔助平臺的構建,不但要著眼于能夠實現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而且要達成每一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溝通。
2、促進角色互換
當人們懂得獨立思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主導話語權的欲求。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趨于穩定的時期。一些大學生往往開始帶著自己的主觀意志和價值觀念來待人接物。他們對用自己獲得的經驗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堅信不疑,并試圖將其應用于其他人和其它事,由此往往導致對于別人的說教和訴求不再敏感與熱衷,這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大障礙。人類已經進入了多元開放、崇尚個性、追求公平公正的新紀元,教師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給學生灌輸人生哲理顯然已經成為過去,唯有做到設身處地、角色互換,正視學生的需求與追求,找到雙方關切與利益的.交點,才可能獲得學生的信賴與尊重。而信息輔助平臺在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角色互換方面顯然有著天然的優勢和條件。教師可以在不放棄原則立場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對方的需求、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講清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在認準對方需要的基礎上,把話講到對方的心坎上,從而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多次、長期、深入的交流,充分認清別人的觀點,體會別人的感受,從而不斷調適和提高自己的認識與態度。
3、推動理性思考
當前,高等教育功能已由過去的“身份教育”變為“學歷教育”,由精英教育、高端教育變為大眾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同時也表現出了功利化、世俗化傾向。部分學生不是為了求知而求學,而是完全陷于實用功利的圈子中。如果大學生缺少理想與抱負,僅滿足于直接服務經濟建設的技能,大學充其量只是個“職業培訓所”。利用信息輔助平臺,可以拓寬思路、廣開言路,有條件從大學的本質和大學的功能著眼,圍繞大學生的觀念、態度、學習、生活、情感、人際交往、社會活動、生涯規劃等方面來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理清自己在大學的目標、任務、行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輔助平臺及時互動和信息容量大的特點,根據學生密切關注和迷惘困惑的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通過案例展示、觀點爭鳴、理性思索、未來暢想等敘論結合、由近及遠、逐步深入的展觀,來激發大學生進行理性思考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審美情趣和能力。
4、實施積極調控
要有效發揮信息輔助平臺的作用,就必須對大學生參與信息輔助平臺的互動實施積極有效地調控。首先,要明確要求。必須在建立完善信息輔助平臺的基礎上,對學生參與的形式、內容、時間、頻率等有明確的要求。第二,要明確導向。要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信息輔助平臺是課堂主渠道的延伸與補充,課堂主渠道是信息輔助平臺的基礎與保障。要積極倡導與人為善的觀念和真誠、主動、守信、寬容、贊賞、尊重的網上交流氛圍,避免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不良傾向。第三,要適時參與。要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箱等群發平臺保持與每位學生的聯系。要定期在電子論壇、博客中提供和更新課程素材,并對相關問題發表個人見解。要在電子群聊平臺中活躍氣氛。要把握輿論氛圍的積極方向,注重對話題的篩選與引導。第四,要考核評價。要及時肯定學生的觀點與想法,要對學生在信息輔助平臺的參與情況作公開的點評和反饋,并反映到最后的課程成績評定中。
三、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與功能
1、全面深入地了解與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內心需求
依據教育動力學的觀點,教學必須有動力。一般而言,教學動力來自三個方面:國家意志、學校和教師意志、學生意志,即國家、學校和教師、學生個人為應對環境的壓力和挑戰,而產生的學習需要和欲望。只有三種意志在方向上一致并且實現有效整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前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些學生學習態度消極、被動,教學的實效性差,其根本就是忽略了大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真實需要。信息輔助平臺的構建,有利于充分體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困難和所面臨困惑,有利于掌握大學生即時的思想動態和脈絡,有利于把握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的興趣,有利于明晰學生對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關注,有利于認清學生對事業成功的追求和人生幸福的向往。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需求,就可將其與國家、社會、學校的要求和教師的教學目標統一起來,從而不斷滿足和引領學生成長的欲望和需求。
2、充分發揮大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價值體系受到挑戰,而新的價值體系又尚未建立。人文素質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大學生因應復雜環境的能力,走出價值困惑和價值迷失的境地。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人文知識和提升人文素質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切實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信息輔助平臺的開放性有利于解除“灌輸式”、“壓力式”、“被動式”的學習方式,“我的地盤我做主”,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興趣”和意愿,讓學生為興趣而學,為需要而學,從而開啟學習的內部推動機制。同時,由于信息輔助平臺中參與的廣泛性和全時性,學生在網上可以實現個別交流和多方互動,開展集思廣益與深入探討,形成思維多向碰撞、信息多方提供、審視多種視角的良好態勢,許多問題在同學之間就可以得到解決,從而提高大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3、達成大學生健康價值觀念與積極行為取向的和諧統一
當代社會需要的,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知識豐富、能言善辯的博學家、理論家,而是一個具備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的國際眼光的人。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構建有效的教育體系,培養和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由于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是比較豐富和全面的。但是對人文知識的擁有并不表明他們已經具備應用的能力和相應的人文素質。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很多只是在腦海中的簡單羅列,而且魚目混雜。有的只記住了結論,卻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應用;有的朝三暮四,隨心所欲,在行動中不能以一貫之;有的雖然知道應該做什么,但實際中出于某種原因并不行動,表現為知行脫節、認識不穩定或者知行不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促進人文意識和人文知識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內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和螺旋上升的過程。首先是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然后要通過實際運用來進一步認識和思考,在此基礎上進行甄別和選擇;然后再在實踐應用中加以再認識和再思考,并進行再甄別和再選擇,如此循環往復,最終達到人文意識、人文知識和人文行為的和諧統一。信息輔助平臺不僅是一個相互學習的舞臺,而且在廣泛深入的交流過程中,實現了知識展示、應用和再思考、再認識、再甄別、再選擇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世界的發展與趨勢,理解社會的需求和要求,認清自己的目標和任務,擺正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從而不斷消除成長中的困惑;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凈化心靈、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知行合一,實現由必然王國向全面發展的自由王國的變遷。
[參考文獻]
[1]王麗敏.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和途徑[ol].http://www.pep.com.cn/xgjy/gdjy/gjyj/200606/t20060627_257444.htm,2006.
[2]一個人的村莊.論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39782.html,2008.
[3]趙睿.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ol].http://sxjy.xxmu.edu.cn/xs/news_view.asp?newsid=242,2005.
[4]邵龍寶.人文素質教育讓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ol].http://jwc.nxu.edu.cn/list.asp?id=835,2005.
【試論信息輔助平臺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