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聯網+高等教育環境下微課資源構建論文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數字教育資源已成為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新型的數字教育資源,微課具有目標細小、內容精練、時間較短、結構緊湊等突出特點,有效地適應了基于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加強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之間的融合,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圍繞微課的內涵、設計、教學應用及其研究現狀,教師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紛紛開展了相關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目前,“互聯網+”行動計劃成為國家戰略。在新背景下,教育面臨著復雜、艱難的倒逼局面。“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創新發展的驅動力,將引發教育的改造及其深刻變化。面對“互聯網+”教育的必然趨勢,如何推動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微課之間滲透、融合和創新,促進微課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及其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現已成為一項重要而又緊迫問題。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高等教育和微課的內涵和特點基礎上,以微課資源建設為切入點,通過總結相關研究現狀,并以中醫學專業系列微課為例,探索新時期中醫學專業微課資源建設的原則和策略。
二、相關概念
(一)“互聯網+”高等教育
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一些研究者探討了“互聯網+”的內涵。《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實質上,作為外推力,“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傳統行業(或新生事物)中的深度滲透、推動“被+對象”的改造及其深刻變化,創造“被+對象”發展的新生態,提升“被+對象”的科學發展水平。
對于高等教育領域而言,“互聯網+”將以信息資源為根基,以信息資源供需匹配為本質,通過(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高等教育領域之間滲透、融合和創新的動態過程,徹底釋放信息的“話語權”,促進高等教育的創新和變革,形成“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相協調、相融合”的教育新生態。這種新生態將涉及“互聯網+人才培養”“互聯網+科學研究”“互聯網+社會服務”“互聯網+國際合作交流”和“互聯網+管理”等基本職能角度的五個模式以及“互聯網+學校”“互聯網+教師”和“互聯網+學生”等受影響對象角度的三個模式。從系統角度,上述模式是一個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生成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生態。
(二)微課
作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微課具有基于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良好適應性,有益于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由低級到高級,微課的概念認識經歷了“微資源—微教學過程—微網絡課程”三個發展階段。
從廣義角度,微課屬于課程,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相互聯系的實體。依據課程的外延視角,微課需要具有計劃、目標或標準、教材、資源等四個要素。通常,微課是常規課程的微化處理結果,即圍繞特定的某一個(或兩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如:10分鐘以內)的條件下,濃縮計劃、細化目標、凝練內容、明確方法,形成緊湊型資源。從狹義角度,微課屬于教學資源,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開發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其中,前者將微課納入課程范疇,關注于完整的教學過程;后者將微課限定于數字教育資源范疇,關注于支持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課程資源,是前者的呈現形式。
作為“微課”詞匯的核心元素,“微”具有相對性。從內在角度,“微”具有原子性(即邏輯上的完整性)。微課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核心點,例如,概念、定義、原理、定理、方法、技術、模型等方面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或任務、項目、操作等方面的教學環節。這種原子性體現了微課的局部特征,突出知識的碎片化。從體系角度,“微”具有再組織性。作為基本結構單元,微課可以借助核心點(即原子性)之間關聯,建立微課之間(或微課與其他對象之間)的鏈接結構,催生較大的微課(甚至微課程)或服務常規課程的核心活動,有效地促進知識建構。其中,鏈接結構不僅是面向某一門課程內部的線性結構,而是面向課程群(甚至專業和學科的內、外部)的非線性結構。這種再組織性體現了微課的外部特征,突出知識的系統化。
三、微課資源建設現狀分析
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微課是一種依托數字教育資源,有計劃、有目的的微教學活動。因此,微課具有突出的資源性。針對微課資源建設,設計和開發是保證建設質量的關鍵,組織是資源集成、共享和重用的重要基礎,平臺是滿足學習需求、實現資源共享、展現微課價值的重要媒介。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嘗試,微課資源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微課資源的設計和開發方面。在微課開發方面,張一春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多媒體技術、拍攝制作技術和開場2分鐘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微課制作策略。周賢波依據學習者角度,從表現形式、時間控制、內容選取、配套資源等方面提出了微課設計策略。余勝泉等利用學習元(LearningCell)思想,從課程分析、內容分析、設計開發、包裝聚合、應用、評價與修改方面提出了微課開發模式,闡述了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實現。劉名卓等提出了微課設計的概念模型,呈現了設計的內涵和外延,能夠指導微課設計、開發、評價和共享。為了體現微課程中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劉爽等以ARCS模型為視角,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界面三個方面,提出了微課的設計要點。
在微課資源的組織方面。一些研究者開展了基于本體模型、知識地圖的微課資源組織研究工作。馬風娟利用語義本體技術,構建微課本體模型,提供語義知識層面上的統一表達和理解,實現網絡微課資源的知識組織和共享利用。楊光利用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劃分,設計了基于知識地圖的微課組織架構。在微課資源平臺方面。目前,國內外已出現一些微課資源網站,如:Khan Academy(可汗學院)、TED-Ed、Watchknowlearn、中國微課網、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平臺、廣東省學與教融合競技云平臺等。在平臺設計、主要功能、微課資源等方面,上述的一些資源網站各有特。為了適應移動環境下微課資源使用需求,有研究者開展了基于Android的微課移動學習平臺研究工作,提高微課資源應用與移動學習需求之間的適用性。利用云計算的特征,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云計算環境下的微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和功能設計、云平臺與微課展示之間融合途徑。
發展至今,微課的認知不足是制約資源建設的桎梏。據調查,50.43%學生不了解微課,微課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師專業發展而忽視學習者的有效學習,等。微課資源建設聚焦于常規課程的碎片化處理,過于追求形式上的資源制作,生成了大量的微課資源,但是尚未重視微課的“課程和教學資源”兩個范疇之間融合,導致資源建設的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有效學習。新時期,“互聯網+”教育將倒逼微課加速發展,加快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微課資源建設中的深度滲透進程,充分發揮微課優勢和價值。
四、基于“互聯網+高等教育”的微課資源建設策略
“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建設處于戰略地位,是高等教育發展和創新的核心要素。為了適應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學模式創新的需求,微課資源建設將成為高等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微課資源建設挑戰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學習方式已經由數字學習(E-Learning)延伸至泛在學習(U-Learning)和移動學習(M-Learning),將成為微課資源建設的重要外推力。對微課資源建設而言,這種延伸包含了學習需求拓展和學習模式矛盾兩方面的挑戰。
在學習需求方面,上述延伸所包含的挑戰在于:最大化地滿足更廣泛學習者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快速便捷獲取資源的學習需求。這里以中醫學專業課程為例。一方面,目前,中醫藥科學知識普及和傳播需求日趨強烈。學習者已經超出在校學生的實際范疇(如: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患者等)和國家范疇。
例如,健康人群需要獲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等方面基礎知識的學習資源,提升中醫藥認知度。微課資源建設需要適應“人人皆學”教育環境,提高資源服務的廣泛度。另一方面,學習行為突破了時間、地點和施教者限制(如:學習者所處的當下、當地和所求的施教者)。學習者在傳統課堂的時間、空間、教師約束之外,開展自主、協同或探究學習活動。例如,學生借助隨身的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獲取教學名師(或名老中醫)的教學視頻資源,自主學習精、氣、血、津液、神之間關系,理解五者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這也將提升資源獲取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第三方面,面對上述的學習者和學習行為的變化,兼顧資源獲取的快速性和便捷性需求提升,這將促生資源獲取的發散性需求。例如,學生在上述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氣和血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等學習需求,獲取先修學習資源,以便深化關系的理解;亦或進一步地產生其他的學習需求,深入獲取相應的學習資源(如:特定證侯的基本病機、方藥使用等等),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建構知識體系。如果上述情況源自于群體性的協同學習或探究學習,那么這種發散性需求將更加豐富、多樣和迫切。這種發散性需求將提升資源服務的深入精準度需求,加劇資源推送的智能性。例如,“人體之精貯藏于臟腑組織器官中”。針對上述學習過程,學生可以接受:源自于知識脈絡的精貯藏知識的學習提示及其資源推送、源自于資源包內的相關問題彈出等等,激發持續的學習動力,深化學習效果,促進系統化學習。針對上述兩方面的學習需求拓展,微課資源建設需要適應“處處皆學、時時可學”教育環境。
在學習模式方面,這種延伸加劇系統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之間的矛盾。學習者可能會偏執于碎片化學習,滿足于內容精練、短時高效的某一個(或幾個)微課學習過程,缺失知識體系的建構意識,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現象。例如,針對《中醫內科學》的特定證侯,證治分類的微課資源將有助于學生的碎片化學習,如:理論講授型、臨床實踐操作型、名老中醫經驗講座型等資源。但是,如果學生忽視相應證侯的其他知識點(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經典醫案等)或上一層次知識(如:相應系列病證的特征乃至中醫基礎理論的相關知識等)的系統化學習意識和動力,以及忽視“理論和實踐相融、學和習相長”,那么這種單純的碎片化學習將不僅影響中醫內科病辨證論治能力的培養,而且從知識銜接角度,這種學習無益于感悟到內科學在基礎理論和臨床學科之間的橋梁作用,影響中醫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微課資源建設需要正視系統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之間的對立和統一,揚碎片化學習之長,補系統化學習之短。
(二)微課資源建設策略
新形勢下,微課資源建設需要真正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借助互聯網思維,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及其利用效率最大化水平,更好地適應“人人皆學、處處皆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教育環境。其中,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且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微課資源建設需要從微課內涵的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關注微課的原子性、可組織性,融合數字化學習資源包建設,保證常規課程的微化處理質量和實效。
首先,原子性涉及核心點的邏輯完整和碎化粒度適當兩個方面。其中,碎化粒度是微課資源建設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兼顧邏輯完整性的基礎上,設計者需要構建粒度級別,明確核心點的大小程度。級別越高(低),粒度越粗(細),核心點將會越大(小)。因此,碎化粒度的級別對應著知識的碎片化程度,反映了核心點的綜合程度。以《中醫診斷學》為例,針對“望診”部分,“望舌質”涉及舌的神、色、形、態以及相應的舌象特征、臨床意義和機理分析。針對構建知識的碎化粒度級別問題,一方面,從縱向角度,上述的“舌的神、色、形、態”知識點可以作為“望舌質”的下一級粒度,分別確立為微課的核心點;亦或從橫向角度,舌象特征、臨床意義和機理分析作為“望舌質”的下一級粒度,分別確立為核心點。例如,利用縱向角度,“望舌態”微課圍繞痿軟舌、齒痕舌等常見病理舌態,介紹舌象特征、臨床意義和機理分析等內容,保證邏輯完整性。另外,核心點的過大和過小均將影響微課的應用實效。例如,結合認知負荷理論,核心點過大將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最后,在用戶思維指導下,利用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和迭代思維,碎化粒度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微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和反饋循環的推測過程,實現微課的定位準確、設計簡潔、體驗優良和完善及時。微課資源需要呈現給學習者,在最終學習者實際看到、親身體驗之后,進一步明確需求,不斷獲取反饋意見,完成資源的修改完善。
其次,可組織性涉及資源的融合性、互動性及其在移動環境中的適應性和虛擬性。融合性主要體現微課之間及其與常規課程、其他擴展知識之間互聯關系的資源組織特征,是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保障。例如,針對中醫學專業,圍繞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醫學基礎/經典/臨床、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系列課程,微課資源的關聯性不僅限于課程內部的縱向連貫性,更要關注課程之間、課程和擴展知識的橫向銜接性。上述的融合性將從全局角度延展微課的粒度級別,強化知識的網狀聯系,保證知識匯聚的高效性,充實知識地圖。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習服務過程中微課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這種交互主要涉及需求發送的便捷性,資源傳遞的快速性、穩定性以及信息交流、溝通和反饋渠道的暢通性,以便提升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其中,信息交流、溝通和反饋渠道是檢驗資源建設質量的重要途徑。在移動環境中,適應性主要涉及資源大小和格式的設計、關鍵資源的推送量、資源平臺的用戶界面設計等問題。例如,針對智能手機的學習工具,視頻應選擇盡可能通用的格式,用戶界面設計不宜復雜等。虛擬性涉及微課的模擬、仿真資源建設問題,拓寬實驗、實訓與實踐操作空間,豐富技能考核手段。例如,通過操作型微課,中醫學專業學生通過3D仿真人體系統和人體穴位,進行模擬實訓或技能考核。這種空間需要兼顧單人學習需求和多人協作學習需求。
最后,上述兩方面隱含著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滲透、融合和創新。大數據技術能夠運用到資源使用數據處理過程中,即在收集數據基礎上,獲取微課資源建設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預測某種可能性。例如,通過采集學習者的身份、地理位置、資源訪問行為、反饋意見等數據,分析上述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發現特定學習群體的潛在學習需求、資源體驗需求等,為資源的完善、修改、推送提供參考依據。這就需要牢固樹立數據及其再利用意識。在微課資源建設的虛擬化過程中,物聯網將有助于實現實驗、實訓和實踐的模擬性、仿真性和遠程性,提供虛實相融的學習體驗。基于云計算的微課資源平臺能夠提供資源上載、訪問、下載、審核、維護、使用與安全控制等功能,不僅能夠降低軟硬環境建設成本,提高數據維護及其質量控制能力,而且有助于促進微課的可組織性和標準性,保證微課資源的“量”積累及其“從量變到質變”。這就需要關注跨界共建、廣泛共享的平臺建設模式。
【探究互聯網+高等教育環境下微課資源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企業稅務風險體系探究論文11-09
網絡環境下的成人高等教育11-30
慕課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究論文03-07
對網絡環境下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究03-26
構建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實踐探究論文11-11
課程改革下的聽說讀寫探究論文03-18
互聯網新業態發展下汽車客戶關系管理現狀及路徑探究論文02-16
電子商務教學探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論文02-26
美學視角下電影藝術風格探究論文01-06
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小企業會計核算構建論文02-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