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調查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各高校入學教育中存在重過程輕目標和結果、缺乏全員育人意識、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教育時間跨度偏短和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這些因素使新生入學教育形式化、實效性低。因此要以新生為本、創新入學教育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入學教育考評機制和有針對性地設計入學教育的內容,增強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入學教育;大學新生;實效性;調查
為了解各階段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筆者對海南省內部分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開展了問卷調查。本文以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瓊州學院、海南醫學院的2014、2013、2012、2011級本科生為對象的一項調查問卷數據(在2015年4月—5月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21份。)
一、對當前入學教育的評價
在“對學校組織的新生入學教育內容進行評價”調查中,48.69%的同學認為內容不夠豐富,28.98%的同學認為“內容較少,基本沒有回答什么問題”,而認為“內容非常豐富”的同學僅占22.33%。這說明近八成的同學對學校組織的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都不滿意。在“你喜歡現在學校的這種新生入學教育方式嗎?”調查中,僅有18.76%的同學“喜歡,過得很充實”,65.32%的同學認為“沒有感覺,也沒多想”,13.3%的同學認為“不喜歡,太枯燥乏味”,甚至有2.61%的同學認為入學教育是“沒辦法的事”。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對目前學校開展入學教育的方式不太滿意。在“你對學校組織的新生入學教育時間安排上是否滿意?”的調查中,11.88%和61.05%的同學分別覺得滿意和基本滿意,22.57%的同學認為“時間安排應有所改進”,4.51%的人認為存在很大問題。這說明近三成的同學認為入學教育的時間安排上需要改進。在“評價學校組織的新生入學教育活動對自己是否有幫助”調查中,52.49%的同學認為有效果,對自己有幫助;40.62%和6.89%的同學分別認為效果不好,對自己基本沒有幫助和對自己完全沒有幫助。由此可見,當前的入學教育有近一半的同學認為效果不好。在年級差異的比較中,認為新生入學教育活動對自己完全沒有幫助的同學從大四到大一的比例依次為:17.78%、11.63%、5.36%、4.52%。這說明年級越高,曾經的入學教育活動對自己越沒有幫助,這說明我們的入學教育缺乏長遠的實效性。在“從學校現在的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的調查中,持“沒什么收獲,走走形式”觀點的同學占27.08%。認為入學教育幫助同學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占28.74%,“有幫助了解大學”的同學為26.84%,“對大學學習生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的同學為16.39%。由此可以看出,近三成的學生認為在入學教育中沒有什么收獲,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調查顯示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新生入學教育作為一項雖常規但備受重視的教育教學活動,僅有6.41%的學生對入學教育非常滿意,25.3%認為基本滿意,68.29%對入學教育不滿意,認為入學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新生在環境、心理、生活和學習等方面的“不適應癥”并未真正消除,本應由入學教育解決或本以為已經解決的問題在后續的其他階段卻仍然頻頻出現。當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新生入學教育有著自身獨特的教育教學規律,導致入學教育實效性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入學教育過程,輕目標和結果
當前部分高校制定入學教育方案時依憑經驗和習慣行事,更多考慮的是該教育活動滿足學校的需要。而對于新生的心理期待、發展要求以及個體差異等,并不關心。
(二)缺乏全員育人意識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系統性決定了需要高校充分尊重入學教育的客觀規律,實現教育活動的主客體的有機統一,取得入學教育的最大實效。在此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本人的全面參與,一個都不能少。充分利用好各主客體的優勢和特點,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但在現實中,入學教育常常被看作單純的學生工作,變成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獨角戲”。
(三)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
當前各高校的入學教育的內容缺少更新,年年如此,涵蓋了大學教育的所有內容,面面俱到,根本不了解學生最需要的入學教育內容,造成教育內容與新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期待存在較大差距。
(四)教育時間跨度偏短
新生入學教育周加集中軍訓模式是當前各高校流行的做法,其實際成效很不理想。在一個和中學時代完全不同的環境里,在短時間內向新生灌輸大容量的信息,效果可想而知。
(五)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
除了入學教育的時間、內容和方式、方法的因素,缺乏有效的入學教育的評價體系也是導致該活動滿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部分高校實行了入學教育考試制度,但考試內容局限于校規校紀,這顯然不能真正反映新生接受入學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增強入學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以新生為本開展入學教育
入學教育應該始終圍繞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角色轉換,為順利完成大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目標而努力。在訪談中,90后的學生們提出希望學校的入學教育接地氣,人性化一點,多了解學生,不要想當然地制定教育教學規劃,整個過程體現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這一要求體現了90后學生的愛自由的個性。學校可以在寄達錄取通知書的材料里告知學生參加入學教育的網絡問卷調查,以便更好地設計出符合新生的入學教育的方案。
(二)創新入學教育模式
國外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教育,并設置有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大學生生活所需的綜合能力。我們必須扎扎實實做好入學教育的準備工作,并在傳統的入學教育形式上做出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入學教育需求。除了講座、交流會、介紹會、演講、比賽、素質拓展、還要開展學生們喜歡的實際的情景鍛煉,外出參觀和同城的其他高校開展學生間的交流等真正有意義、有趣味的活動。另外,要建立并完善學校統一指揮、學工和教務部門牽頭組織、各職能部門參與配合、各學院具體實施的入學教育組織體系。發揮以學工條線人員為主體,以系主任、任課教師、機關干部、后勤管理服務人員、學生黨員和骨干等為重要力量,發揮學術帶頭人、杰出校友、社會成功人士以及新生家長的整體合力。在入學教育時間方面,應當靈活并具有彈性。在訪談中有學生建議“提前到校報道前,網上先進行”。在互聯網2.0時代,我們應充分利用好各種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我們應充實高校以及各二級學院的網站內容,便于錄取新生和家長瀏覽并掌握相關資訊。同時,由輔導員和學生黨員、骨干牽頭開設各個學院的新生入學的微博、微信和QQ交流平臺,并在開學前及時做好更新,對新生的問題及時回復。這樣能便于新生更迅速地了解大學以及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此外,繼續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必修課的主渠道思想教育作用。這門課程的內容安排非常貼近大一學生的實際,但是當前一些大學生認為這門課等于“手機+睡覺”,老師上課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一位老師承擔整本書的教學,教學除了特別資深的教師,一般老師顯然每個專題都難以深入。因此應逐步采納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做法,建立此門課程的師資庫,做到專人專題講授。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入學教育考評機制
大多數高校都將入學教育納入了培養計劃,但是和其他教學環節相比,都是重形式過程而輕結果評價。此外,入學教育作為一項工作,對于教育者(學院部門和個人)的實施情況也缺乏必要的監控和考核。以往的教育評價都偏離學生學習效果,沒有重點地對所有要素“齊抓齊整”。學生學習效果才是檢驗和評價入學教育質量的最核心的要素。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高教育活動實效,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即學生的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從大學生入學教育中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內涵入手,歸因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要素,進而分析各個要素分別對學生學習效果有什么樣的影響及影響程度,進而從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三個主體方面建構入學教育評價體系。
(四)有針對性地設計入學教育內容
在開學前對新生入學教育的網絡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各學校實際,從學生的疑惑和需求出發,制定有吸引力的入學教育內容。根據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學生們希望的入學教育內容為:多介紹大學的意義;給學生提供一些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豐富地度過大學生活;注重學生進入大學的心理狀況;多指導規劃大學生涯;多開展集體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注重教育學生自主學習、有明確計劃和目標;多開展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和就業形勢,多做介紹,盡量多安排些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關注個性發展與介紹相關專業在每個階段需要做什么;注重大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狀況、現實的宿舍生活;熟悉學校環境,周邊環境及公共設施,一些常見突發事件的處理問題。同時,一些不知名的學校還要讓同學們形成一種母校認同感和自豪感;要讓新生知道學校的好,而不應是在交流會的時候說因為高考失利才來。總之,新生入學教育只有通過有吸引力、有針對性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富有靈活彈性的時間,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才能讓學生真正更快地對大學生活有所了解,有清晰的目標和個人規劃,從而實現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董卓寧,孟憲博.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大學生入學教育新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4).
[2]曲云進,姜松.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3]劉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的研究[D].杭州:中國計量學院,2012.
[4]王建成.關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調查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教育教學論文11-03
高校政治教育論文11-03
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3-25
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論文03-21
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的推動作用論文03-25
高校生態倫理實踐教育探究論文提綱03-10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通用6篇)09-02
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綜述的論文(通用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