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如何優化論文
【摘要】國家重視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多項指導性意見。然而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業化特點而設計,極少有針對社科學科進行專門化的教育體系研究和課程開發,社科類大學生的教育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因此,研究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優化,具有現實和理論的雙重意義。本研究聚焦于社科類大學生,通過分析國家政策導向、社科類大學生教育需求的訪談調查結果,以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現狀,探求學生需求和教育體系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育體系優化
近年來,我國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構建了系列配套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高校大學生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國家重視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多項指導性意見。而社會科學類專業高校學生(以下簡稱“社科類大學生”),無論是在高校的招生規模上、在社會用人單位的就業人才需求上,還是在創業活動的團隊組成結構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視。然而現實中,多數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業化特點而設計,極少有針對社科學科進行專門化的教育體系研究和課程開發,社科類大學生的教育需求可謂被邊緣化。因此,研究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優化,具有現實和理論的雙重意義。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優化的政策導向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實施意見提出的總體目標,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017年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并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2018年,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優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年。
二、高校社科類專業學生的特點與創新創業教育需求
“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以及復雜的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力圖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組成結構、運行機制、變遷路徑與動因等層面進行多側面、多視角、分門別類地深入研究,把握社會本質和社會發展規律。根據教育部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所有的大學專業共分為12個大學科門類,在本研究中,社科類大學生,主要是指來自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專業的高校學生。社科類大學生的特點,相對于如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自然科學類專業(以下簡稱“自科類”),以及如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專業的大學生,主要體現在:專業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是偏抽象的、偏宏觀的,可將專業知識應用于企業組織整體運作;實踐環節在培養方案中占比較大,課程數量設置普遍低于自科類學生,課余可支配時間更多;職業前景廣闊但可替代性較強,更有意愿嘗試其他的機會,包括創業。本研究對來自廣東省內五所高校、不同社科類專業的30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總結了如五點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求:對專業、系統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以及創業模塊技能的需求,基于專業背景,社科類學生更傾向于在創業團隊中從事管理、財會、營銷策劃等模塊;對教材、案例、教學課堂設計等更新迭代的需求,源于課堂,希望了解創業市場的最新的動向;對兼有真實創業經歷以及系統知識的創業指導老師的需求,希望獲得“過來人”的實戰經驗;到實踐基地、初創企業進行實地觀摩、實習的需求,超越課堂,希望了解創業企業最真實的運作;對創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包括明確創新創業教育價值所在、本專業的創業前景引導、創業道路相關的職業生涯或學生生涯規劃的指導。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培養體系的現狀
首先,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而制度化的教育體系和模式,仍處于高校自主探索的階段。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逐漸形成三類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第一類是素質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導的模式,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第二類是綜合教育模式,一方面在專業知識教授中融入創新教育和綜合素質培育,另一方面為學生創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資金,以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第三類是創業技能培訓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不明確。創新創業教育還仍處于自上而下推動的階段,遠未成為我國高校一個獨立的專業和學術領域,大多數高校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未形成相對成熟穩定的理論體系和培養體系。部分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工作,仍舊存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簡單化、功利化的問題,甚至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只是為就業有困難的專業或者學生提供創業思路和方向,是一個解決畢業就業率的方法。部分高校并沒有在教育層面上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并未將其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規劃,更忽視了對社會創新的關注,以及創意對學生發展的作用。再者,我國目前以開展普適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絕大多數有設置的創新創業課程的高校,所有專業的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是高度同化的,以廣東省為例,部分高校獨立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有獨立的教研室;部分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作為其中的章節授課;部分高校開放為公選課;還有少部分高校并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只是憑借學生參與創業競賽的契機,小范圍地對學生進行賽前輔導或開展主題講座,未建立教育體系。如此,文理專業分化的教育體系更無從論起。
四、學生需求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不匹配
首先,社科類大學生希望得到更貼合專業背景和基于專業特點的創新創業教育,但普適性的教育并未能滿足學生對特定創業模塊知識和創業技能的需求。其次,社科類大學生的教育需求被邊緣化。基于專業特點,以及學生對教育的需求,對應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應有一定的側重性和針對性,區別于自科類學生。然而在現實中,多數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業化特點而設計,極少有針對人文社科學科進行專門化的研究。而且,與“重理輕文”的學科建設、文理科生的招生規模不平衡等主客觀原因有一定關系。再者,社科類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上資源和機會相對缺乏。社科類大學生相對缺乏正確的實踐指導與技能培訓;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體現在教師多缺乏創業實踐經驗、數量少、類型單一、兼職任教相關課程性質居多;與社科類專業相對應的創業實踐平臺有所缺乏;對于畢業后新創企業的大學生也缺乏提供持續教育與保障服務;在資金或場地提供方面,高校在篩選資助項目時,對社科類大學生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弱,入選數量往往遠低于自科類大學生創業團隊,社科類大學生缺乏實踐資源和機會。最后,高校普遍對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認識不夠深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或錯位。其一,部分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相關政策未得到徹底的落實,使創新創業教育學科流于形式化、非專業化。其二,部分高校缺乏培養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的意識,以及結合專業興趣和創業發展的培養機制,并未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以致部分社科類學生的專業能力并未能較好地轉化為創新創業能力。其三,與人才培養體系脫節,未能將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未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將帶給自己的成長,沒有認同感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是很難激發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實踐、自主創業的沖動的。
五、高校社科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優化方向
高校社科類大學生有其不同于其他大類學科的特點,對創新創業教育也有其特定的需求,結合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對現存需求與體系不匹配的問題分析,本研究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社科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以下三個可選的優化方向:其一,重視社科類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求,建立貼合社科類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教育體系,開發相關課程和培養方案;其二,校方、教育部門適當平衡自科類和社科科之間的創新創業資源和扶持力度;其三,結合“學涯教育、專業教育、創業教育”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真正激發起蘊藏于廣大高校學生之中的創新創業原動力。綜上,創新創業教育三個優化方向的最終落腳點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
參考文獻:
[1]何影,張利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類專業為例[J].對外經貿,2016,04.
[2]李婷婷.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創業教育研究[D].山西大學,2014.
[3]沈月娥,楊松明.人文社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14).
[4]馬霖.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才智,2018(10).
[5]付坤,李政,李文祥.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本科創新實踐教育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1).
【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如何優化論文】相關文章:
創新創業教育論文03-01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論文07-31
優化美術教學,體驗教育創新08-14
創新教育論文11-13
教育實踐創業教育論文06-26
高校創業教育路徑探究論文04-25
創新教育管理論文07-29
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06-06
探析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索06-03
【熱門】創新教育管理論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