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原理畢業論文
教育學現如今很火爆的專業,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教育學原理畢業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教育學原理畢業論文一
摘要:成功有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才能發揮學科功效,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良好道德品行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新課改下,將課堂置于生活中展開,聯系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聯系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新課改下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集智力的開發、德育的滲透、心理的健全于一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不能機械照本宣科,成為空洞機械的理論灌輸課,而是要遵循學科特征,以學生為中心,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展開教學,這樣才能還原品德與社會學科原有的生動與活潑,讓教學富有生命的活力。
一、課程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1. 聯系生活,開啟學生的探究之旅。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選取真實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與理解,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性情陶冶的有效過程。因此在教學時不要機械地照搬教材,讓教師成為教材的復制者,使得學科脫離學生,而是要從學生的視角來審視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起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來展開教學,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才能激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以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教學之中,開啟學生愉悅的探究之旅。如在學習第一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 3 濃濃鄉土情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在向學生展現不同家鄉的語言、家鄉的歌曲、家鄉的手工藝品、家鄉的民居、家鄉的美食等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家鄉為出發點,安排一個專門的教學環節,來展現學生自己家鄉的風俗、民居、民歌,讓學生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是熟悉而真切的.,這樣更能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積極性。再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家鄉的特色,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濃郁的鄉土氣息、家鄉的味道; 同時也更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不同家鄉的不同特色。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不再是原封不動地教教材,而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出發點,更能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增加教學親和力,讓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2. 體驗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品德與社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而這些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就可以實現的。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無視學生的情感需求與精神世界,視學生為接收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只要記住基本的知識點就可以,這樣只會造成學生情感的空白。而實施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學生的情感與心理需求,這樣才能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體會到感情的真摯、生命的美好,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體會到頑強奮斗的精神與意志,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精神得滿足、性情得到陶冶,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新課改所倡導的多維教學目標。如在學習伸出愛的手時,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曾經幫過哪些人,又得到過他人怎樣的幫助? 如果自己遇到了麻煩而沒有得到他人的幫助與得到他人幫助后的心情如何? 這樣就可以將教學的視野由統一的教材引向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樣更能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體會他人的難處,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枯燥死板地記憶知識點,而是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用心來體驗生活,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學生情感、知識與心理的全面發展。
3. 回歸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是一個知行統一的過程,這正是學科的價值所在。因此,此課程教學要將知識的獲取要與運用結合在一起,回歸生活,在綜合社會實踐中展開,促進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技能,成為自身的自覺行為。這也正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更多的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活動中不斷感悟與自身內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行為與道德的統一,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是情景劇的表演。學生有著很強的表現力與模仿力,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創造更多表現的機會,在小舞臺上成就大人生。為此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圍繞著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表演主題,讓各組學生圍繞主題結合生活來創作劇本并進行排練。這樣的表演活動給予了學生莫大的想象創作空間,可以讓學生積極地來收集現實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場景,并加以藝術性加工,這是展現學生個性的舞臺,同時也是將知行統一的一個重要途徑。如學習讓誠信伴隨著我這一單元后,可以讓學生圍繞誠信來創作劇本表演劇情。這樣的活動將學生帶入生活實踐之中,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積極的參與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將學生學習的視野引向生活,讓教學回歸生活,更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表演中提升道德情操。
二是開展社會調查。我們的課程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與課堂,而是要運用豐富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多接觸外邊的世界,這樣才能不斷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真正地領會,深刻地體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將書本道德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如網絡這是現代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上網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方式。那么有哪些利與弊? 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調查來分析上網的利與弊,以及如何科學上網? 這樣就可以借助實踐活動將學生的視野由教材引向寬廣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展開分析與思考。這樣學生對于此部分知識點就不再是單純而機械的記憶,而是能夠深入本質地看待,能夠科學認識,理性上網,這必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際行動。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1. 生活化教學并不向于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這是新課改的重要教學理念,也是學科教學的必然趨勢。
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在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教材與生活,在二者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也就是說,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取最具代表性、最有針對性的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材料,引導學生從真實而簡單的生活材料入手展開深入的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具實踐性、社會性與開放性,還原學科本身的生動活潑,讓教學更有活力,以生活為橋梁帶領學生走進探究的殿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么如何將教學與生活更完美地結合起來呢? 現代信息技術依托于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有著信息量巨大的資源庫與強大的模擬再現功能,因此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用圖片、圖像、視頻等來向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打開走向生活的又一扇門。這樣更能將生活化教學推向高潮,帶領學生展開更主動而深入的學習,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更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科功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必然,是構建活力課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改,樹立新觀念,用生活的眼光審視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學科素材,在寬廣的生活空間展開學科學習,學生的學習主動而積極,更能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性情,實現多維度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歡天。 細節入手 回歸生活---談小學思品課生活化教學。 學生之友,2013,( 21) .
[2] 肖海燕。 體人間真情品生活至德---淺談小學思品的生活化教學。 吉林教育,2015,( 25) .
教育學原理畢業論文二
文章探討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及引發相關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解決課程教學問題的有效措施,從學生與教師角度進行分析,指出要營造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提升效率。
【關鍵詞】小學品德 社會課程視覺 教學方法。
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
1. 學生方面。
小學生理解能力處于培養階段,是各方面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使小學生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波動。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不能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解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學習計劃中,有時甚至會對品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家長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不太重視,學校缺乏家長配合,難以發揮作用,這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 教師方面。
現階段,在教學計劃中教師更多地注重課堂效率,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小學生存在的品德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導致不良習慣逐漸養成,最終造成教學效率下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配合教學。教師如果只是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就會造成學生綜合能力缺失。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如果教學方法過于落后,就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學習計劃。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相互配合,共同探討需要改進的內容,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解決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問題的措施。
1. 制定趣味性教學計劃。
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設計不合理,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不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重新進行規劃設計。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講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案例,將其應用到課堂中,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課后資料,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在課堂上,老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觀看后發表自己的感想,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2.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為小學生日后的社會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鼓勵小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要定期組織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家長共同配合,幫助學生改正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師生關系建立過程中,要確保師生之間處于平等狀態,這樣小學生才能夠接受教師提出的建議,并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改正。小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階段,對他們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要加強重視,注意解決,深入探討相關解決的措施,將其應用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師生關系營造既要考慮整體性,更要注重對個體學生的關懷,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情緒后,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的方法幫助解決,以免影響到學習與成長。要讓學生在校學習時能夠感受到快樂,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對社會現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趣味性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不斷豐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的小學生學習成長環境,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宗華 . 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 ( 生活 )》教學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的研究 [J]. 學周刊,2016(13)。
楊今寧 . 小學“品德與生活 ( 社會 )”課程開設現狀的分析與反思 [J]. 教育實踐與研究 (A),2011(02)。
【教育學原理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學畢業論文05-07
教育學畢業論文的范文11-30
教育學的畢業論文提綱06-09
教育學畢業論文提綱03-29
教育學自考畢業論文04-07
教育學畢業論文格式03-13
教育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11-22
論教育學原理學習的重要性03-03
教育學函授畢業論文范文06-25
教育學畢業論文寫作提綱03-1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