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論文15篇[推薦]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管理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理學論文1
1高校經濟管理的相關概述
經濟管理(ManagementOftheEconomy),指經濟管理者為實現預定目標對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有組織、計劃、指揮及協調的活動。它可以使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系統,各種毫無關聯的生產力通過有效管理而結合在一起,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系統。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經濟管理水平越高,則證明人與人、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結合得越科學,生產力等諸多要素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和綜合力量,也就會有越來越強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經濟效益。
2加強高校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2.1目前高校財務管理現狀要求加強財務管理
我國高校會計長期以來的工作模式是事后核算,記賬、算賬、報賬等原始功能還是高校財務工作的核心,嚴重忽略了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高校改革因這種“報賬型”的工作模式受到了嚴重影響,不能充分發揮財務管理作用,被動地進行財會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高校普遍存在因各種融資和巨額銀行貸款所帶來的財務風險,都給高校財會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一些列變化都要求著高校在財務管理方面合理配置和利用資金,進行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從而真正做到為學校發展和規劃起到“參謀”的作用。
2.2財務管理因高校籌資多元化注入了新型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也讓我國高校在籌集教育資金方面由傳統的國家撥款到多渠道籌資的方式,當前高校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銀行貸款、財政撥款和收費收入。高校想要擴大規模和實現更大經濟效益,就要在原有的教育資金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和資產運行質量,尋求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可挖掘校辦產業、科研轉化及社會捐資等資源,財務管理的一項基本職能則是創建健康而又穩定的資金保障,也是確保高校科研工作和教學的前提。
2.3財務管理因高校辦學體制和理念的變革有了新的需求
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歷經了由傳統的服務型產業到當今供應社會人才所需的模式,自我發展和自主辦學是當前高校存在的主要形式。從追求單一的社會效益到以教學為中心,都在說明高校的改革變化。財務管理是全面提高高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手段,也反映了經濟效益的辦學成本、資金使用和償債能力,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面前進。
3目前高校所存在的經濟風險
3.1負債風險
高校負債風險指由于各種宏觀經濟環境、微觀條件及資金供需等方面因素發生變化,影響高校正常運行和發展。首先,高校會因擴展規模帶來貸款債務風險;近年來高校已經從傳統的服務型辦學模式逐漸過渡至自主辦學,確立了法人主體地位,因此也具備了向社會舉債的法律資格。一些高校自1999年擴招之后,學校中的教學設備、基礎設施(圖書館、學生宿舍)等都無法滿足擴招后的需求,從而需要引入大筆資金來擴展學校規模。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借貸為15~2億元左右,但由于學校資金入不敷出,就導致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然而情況更為嚴峻的是,當高校在接受著國家財政撥款、學雜費收入及其他渠道的融資后,仍然面臨著收入不足的現象,該如何償還向銀行所借的貸款,教育部形容當前各高校的負債現狀,可以用“危機”來概括且形勢相當嚴峻。以吉林大學為例,自2年合校以來,吉林省對吉林大學的投資不足3億元,而教育部的撥款也不能滿足吉林大學越來越大的“胃口”,2年開始,吉林大學開始了貸款熱潮,2年9月,工商銀行吉林省分行與吉大簽署合作協議,將為吉大提供千億元貸款,支持吉大學科建設設備改造以及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等,在后續幾年,吉大迅速把大筆現金花了出去,隨著學校步入付息高峰,各方面的資金需求也非常大,學校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日趨嚴峻。吉大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貸款還有一筆重要的流向是組建了吉林大學科技園,并修建了一棟建筑面積4萬平米的創業孵化大廈,吉林大學還創辦了一批企業,學校全資企業73家,控股12家,參股12家。吉大陷入負債風險,首先是因為混亂的高校管理。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依法擁有作為高校辦學自主權重要組成部分的財務自主權,貸不貸、貸多少,學校有權自主決定,貸款資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亂現象在許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極大地影響了貸款資金的安全。其次是扭曲的銀行管理,銀行敢于以信用貸款的方式,不顧高校的還貸能力向高校發放巨額貸款,正是抓住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政府提供的各種顯性或隱性擔保,這種扭曲的理性使得銀行雖然盡職盡責地進行了貸款管理,但當高校出現還貸危機時,銀行作為放貸方也難辭其咎。
3.2人力資本收入風險
人力資本(Humancapital)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實踐經驗、遷移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這種知識和技能可以為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人力資本。而針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通過貨幣或實物等投入來改善人力資源質量和數量指標,勞動產出的增加可充分反映改善結果。人力資本投資涉及多種形式,如醫療保健、培訓及學校教育等。人才資源的競爭是目前各大高校的發展戰略之一,人才的流動因市場經濟有了較好的外部環境,但高校對已投資的人力資本上也越來越難,風險也就越來越大。首先人才流失所導致的經濟風險。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人才流動也在不斷增強,也相應地增大高校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如果在對人才進行了投資但收獲不到理想的效益,甚至人才流出,那么則形成了流出損失風險。我國高校在招聘博士生導師、學科學士及知名教授時善于運用大量經費和時間,如果所引進的人才與進入的工作崗位與學校發展所需不符,出現兩種現象,一是引進人才的能力遠遠高于崗位所需,這種“名人效應”只能在某段時間內發揮效應,但不適合高校長期發展,流失率較高。另一個方式所引進的人才低于崗位所需,還是因“名人效應”占據崗位,但無法推動學科專業發展或將其帶入相反的方向。如高校某一學科的發展倒退到歷史前期水平,由于該團隊的流失導致校內其他人產生動搖心理,可能會導致其他人繼續流失;由于該知名教授B及所在團隊的離開,慕名前來學術交流與合作以及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都會下降,這些都會間接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然而,對于引進某一個教授來說,一旦選人不準,引進后未能發揮預期效果,高額的投入難以產生效益的時候,這種風險都會顯現出來,且持續性很強。引進高層次人才選人不準損失的還不止是高額的引進費用,由于目前高校能上能下的靈活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如果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不適合崗位要求,產出較小,效益較低,又難以辭退,其所在的.崗位需要較高的工資津貼等待遇的維持,后期的成本絕不低于前期的引進費用。由此可見,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經濟風險還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資本投入風險在高校中己經悄然出現。
3.3資產風險
高校資產屬于國有資產的組成部分,國家對高校資產的管理和控制都依托于高校的資產管理,讓其為高校創造合理的經濟利益和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高校資產管理包括對高校資產的核資、清查、評估、投資、收益、監督等各個環節的管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終目的是管理產權,優化配置高校經濟資源。
4實現高校經濟價值的有力措施
4.1向開放型高校經濟管理模式過渡
近年來,中國經濟模式也摒棄了傳統的發展模式,逐漸摸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向。而高校也應效仿中國經濟,做出根本性的變革,從而更好的適應中國經濟和高校自身的發展。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違背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規律,較為封閉,不利于我國加快科技自主創新和知識創新。高校經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也存有很多弊端,如資金管理過嚴、機構臃腫、保守管理方法,各經濟職能部門缺乏良好溝通等都制約著高校生存和發展。
4.2建立高校未來經濟風險分擔機制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而對經濟風險的防范應在體制上形成承擔和分擔機制,構建一個未來經濟風險分擔的制度框架,如從資產運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產業運營體制及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方面來明確各自的風險責任,使經濟風險之間的依賴性大幅度降低。如針對人力投資風險,在規避風險時可實施全員聘用制改革;事業單位的一項基本用人制度則是聘用制,包括簽訂聘用合同、公開招聘及聘期考核制度,此項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改革聘用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嚴格監督、有效激勵及完善用人機制,待遇可隨著員工實力來上下調動,打破以往崗位與職責分離和職務終身制的聘用制度,全面促進人才的有序流動。再例如,還可通過高校校際合作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種方式是以高校為主體的合作,通過校際間信息資源、設備資產、師資力量及學科建設等方面來實現優化配置,整合資源,一定程度上可節約辦學成本,提高資金和資產的利用效率。各個合作方在這種校際合作中始終保持著獨立的身份和地位,在原則上都是平等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條件來選擇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同樣在承擔義務方面也具備相應的權利。
4.3轉變高校經濟管理理念
人是實現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對人的管理僅僅局限于監督、制度、規劃等方面,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人的個性和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卻被嚴重忽略。所以,高校經濟管理工作應堅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被管理者的合理經濟利益訴求應被尊重,一定程度上可運用激勵措施來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使其更好的服務于師生。人本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在應用人才和培養人才方面要大膽放手,鼓勵職工提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建議,高校應在決策制定中讓被管理者參與其中,大家共同協商成為人人都認可的制度,在實現高校經濟價值也協齊力,促進成果轉化。價值規律與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會應用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行為中,然而一些高校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卻忽略了社會效益,雖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者緊密相連,但仍要堅持兩者利益共存。實現社會的手段和途徑還要依靠經濟效益,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結合兩者之間效益,也是高校經濟管理發展的基礎之一。
4.4大力挖掘校內外經濟資源
不失時機地提高高校經濟管理能力,還在于巧妙挖掘校內外的經濟資源。校內的經濟資源主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與同教學科研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服務,以此來實現經濟價值。還可利用科研成果參與市場競爭,使其逐漸過渡至生產力,擴大經濟發展思路,實現經濟與技術的結合。而校外經濟資源要善于搜集適合學校經濟發展的信息并應用到高校經濟管理當中,不能固步自封,積極摸索高深知識,快速地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尋找更多與自身經濟發展相符的合作伙伴,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5結語
總之,經濟在不斷發展,高校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激烈,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經濟問題,高校應針對現實狀況制定相關制度和化解經濟風險的措施,改變傳統經濟管理理念,不斷向開放型高校經濟管理模式發展,解放高校生產力,大力挖掘校內外隱藏的經濟資源,為高校的改革和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從而最大限度實現高校經濟價值。
管理學論文2
摘要:從顧客價值理論視角來看,我們逐漸發現“傳統的管理學教學方法”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當本著充分考慮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將教學理論轉化成便于操作和便于觀察的教學活動,努力實現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管理學的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管理學的認知和滿意程度。
關鍵詞:顧客價值理論;管理學改革;學生興趣;學生滿意程度
一、管理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管理學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需要系統研究管理的普遍規律、遠離以及一般方法的學科。但這些規律和方法并不是適用于任何時候,它要求管理者在面對不同環境時,要以理論為基礎開展具有藝術性管理活動。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學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抽象性,而且應用十分廣泛且實踐性強,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所以,老師在講授管理學的同時,既要注重理論,又要注重實踐。但是就目前的教學領域,有些老師只注意理論的傳授,對于實踐的培養卻不太提及,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不能很好的去理解知識;或者是投入了實踐性教學,但因為對實踐的目標和方法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所以就算是開展了實踐活動,沒有成果也是沒有作用的。我感覺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是因為教師不太關注學生對教師質量的感知價值和滿意度。所以我們要針對這一原因努力解決這個現象,進而充分了解管理學。
二、對管理學教學質量問題的分析
隨著教學的深入,我們對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比較重視,但是并不太了解學生對課堂學習形式的需求情況,對于教學質量,學生的價值和滿意程度十分重要,比如,我們可以把學生當成消費者,老師的教學就是市場,市場的發展取決于消費者的滿意程度,所以說教學質量的發展真的取決于學生的滿意度。所以我們可以基于這一原因來整頓高校的管理學教學模式。
三、對顧客價值理論的認識
1.內涵。近年來,顧客價值成為很多權威人士所關注的焦點。Woodroff指出顧客價值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新來源,Gronroos認為企業給顧客提供優異顧客價值的能力是世紀年代最成功的戰略之一。接下來我們談一談顧客價值的定義,所謂顧客價值,學術界有兩個觀點,一是把顧客放在第一位,以顧客的角度來理解顧客價值,它是指顧客感知的企業為其所提供和創造的價值,即為顧客感知價值。并且它是由顧客自己決定,而不是企業;而另一種是顧客資產價值,指的是顧客為企業帶來的價值,它包括顧客為公司帶來的產品銷售資金和對公司的一系列貢獻,像是顧客對產品研究和開發的幫助和對公司產品的宣傳等。由此可以看出顧客價值的這兩個觀點截然相反,我們一定要分清楚。2.需要注意的問題。2.1影響顧客價值因素的復雜性和關聯性。TCV=f(Pd、S、Ps、I)。TCC=f(M、T、E、S)。涉及八大因素——具有復雜性。各因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關聯性。2.2顧客價值差異性。對于不同的客戶群,我們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其對顧客總價值和顧客總成本的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對于時間充裕但購買力有限的家庭主婦來說更看重的是貨幣成本,而對于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不太在意,所以企業在行使顧客價值理論的時候要注意具有針對性。2.3顧客價值適度性。企業旨在盈利,它研究顧客價值理論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顧客購買的過程,了解顧客的心聲,從而可以制定適合消費者的方案,在市場競爭中取勝。但是不能為了利益,最大限度地實行顧客價值理論,而是要有一個度,適當的追求顧客價值理論。3.實行的意義。顧客價值理論有利于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顧客價值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顧客價值理論有利于企業提高其競爭能力。顧客價值理論有利于企業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4.顧客滿意度。4.1含義。是指顧客接受產品和服務后的感知與接受前的期望比較后的感受程度。4.2內涵。物質滿意:行為滿意、產品滿意、服務滿意;精神滿意:理念滿意、視聽滿意、服務滿意;社會滿意:理念滿意、行為滿意。4.3測量。顧客滿意率是指滿意顧客在目標顧客中所占的百分比。T=S/C*100%(T為顧客滿意率,C為目標顧客數,S為目標顧客群體數中表示滿意的顧客數)4.4重視滿意度的意義。重視顧客滿意度,可以贏得市場競爭力;一個企業經濟是否會持續發展,取決于顧客的滿意度;重視顧客滿意度,可以讓企業變成一個管理性的企業。通過上邊對顧客價值鏈理論的認識,我們體會到了顧客滿意都和顧客價值對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程度,同樣學習管理學也是這樣,學生的滿意程度和學生價值對教學質量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改變以往管理學的教學模式,讓同學們可以真正的了解管理學。
四、管理學教學的局限性
1.課程的開展缺乏針對性。一般高校設置課程,既有綜合性課程,也有針對不同專業開展不同的專業課。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所以會開展不同的課程。但是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基礎課,許多專業的同學都要學習,但是它在不同的專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設置課程時,要以專業對管理學的需求程度為前提,來設置管理學課程的多少。但是許多高校設置課程只是統一設置,忽略了專業的屬性不同,造成針對性不同,教學效果也不是太樂觀。2.實踐課的開展比較少。就目前狀況來說,我國實行應試教育,高校培養人才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所以管理學的教學也不太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是機械的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這種只學習理論的方法使學生很難去把理論性的知識轉變成實踐的能力對大學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有著不利的影響。而且理論知識都是一樣的,它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教學過程中不能結合每個時代問題進行實例說明,缺乏時效性,課程會比較單一,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很難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求。3.考核形式單一。書面考試是大部分高校期末檢測課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管理學也不例外,但是這種形式的考試基本都是死記硬背就可以通過的,并不能充分體現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別說會體現出學生的實踐能力了。
五、管理學課程的對策研究
1.完善管理學課程設置。高校在對課程進行設置時,要根據不同的專業屬性,對管理學進行合理化的設置,并且在設置時要注意實踐課和理論課的結合及比例,不能盲目的給學生講授知識,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比如設立一些情景,讓學生來體驗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實踐的方法來了解管理學的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對管理學產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合理化的課程設置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更是培養高水平管理人才關鍵的一步。2.以案例教學為核心。一般教師都有經驗,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講一個故事,學生的興趣會很大,但是如果老師只是在臺上像是背書一樣的講理論知識,一會學生就睡著了。管理學也一樣,不能一味的去傳授理論知識,而是要把知識都融入到案例中,學生才不會產生厭煩,同時還會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選擇案例要選容易讓學生接受的,講完案例后學生可以自主討論的,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案例教學的目的。3.完善考試模式。僅用文字的考核方式對于那些需要實踐能力的專業具有局限性,單純的理論考試并不能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考核,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努力起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得管理學教學有著良好的發展,有利于為現代社會提供優良的管理型人才。
六、結語
當代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我們需要很多的管理型人才,只有完整的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基于顧客價值理論的思想,我們對管理學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改革,為今后管理學教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現代社會的經濟管理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文波、陳蓉秋.顧客價值理論的概念模型.《商場現代化》.20xx年30期.
[2]何國正.《基于領先用戶的顧客參與新產品研發研究》.20xx年.
[3]劉文波.《基于顧客參與的顧客感知價值研究》.華中科技大學08.
[4]王劍芳、楊紅娟、馬孟麗.《基于顧客價值理論的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探討》紅河學院學報.20xx.05.
管理學論文3
一、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
經濟學對與人性的研究從兩個角度上來進行的,一是傳統的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一是現代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一方面,傳統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在該方面,人類被看成了“經濟人”,這里的經濟人指的是人們以自己的利益為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往往采取一定的手段,通過使用自己的手段達到預期的利益。“經濟人”假設在傳統經濟學中時一項基礎的理論,該理論創造者認為人們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使用的手段要具有合理性,人們使用的手段能夠反應出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從側面上體現出了人性。自“經濟人”理論出現,人們對該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在后期的發展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的認識到了“經濟人”理論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所發揮出來的積極作用。經濟學家馬歇爾對“經濟學”理論的積極作用進行了肯定,并試圖優化和完善該理論存在的不足之處,他認為“經濟人”理論中涉及到的人性的行為都是合理的,開明的,這些行為不能是極端的,“經紀人”都是大眾化的人類。一方面,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人性研究,新制度人性研究是在傳統經濟制度人性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優化和改善,新制度下經濟學人性研究將人的行為特征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方面,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求精神利益實現最大化。傳統經濟學中對人性的總結為“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人們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指的是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了社會的健康良好發展。新制度下經濟學人性研究認為人們對于利益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利益,人=人類在經濟學中體現出的行為特征具有復雜性和激動性,人們在要求追求自身物質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求實現自身精神利于的`最大化。相對于傳統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新制度下經濟學對于人性的研究更為全面。一方面,經濟學中體現出人類的行為特征所具有的理性并不是無限的,是有限制的。傳統的經濟學中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使用的手段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新制度下經濟學中認為人性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無限的。
二、管理學中人性研究
管理學中人性研究對提高人性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管理學中在人性研究中提出了四種假設,分別是“經紀人”理論,“社會人”理論,“自我實現人”理論和“復雜人”理論。其中“自我實現人”理論是重要的部分,下面該理論進行如下探討。“自我實現人”理論是管理學中對人性認識的重要發展。強調管理學對人性的研究側重的是人類行為特征的主動性,管理學人性的研究主要是對人進行研究,管理學中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類,管理理論重要的線索就是對人性的研究。該理論提出,管理學中人性的研究不僅體現出了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還體現出了人們對于社會的需求。通過以上的分析研究,“自我實現人”理論分析研究了出了人在管理活動中體現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該理論提出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的實現獨立,強調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該理論還創造性將管理學人性研究和“以人為本”的思想聯系了起來。
三、經濟學與管理學在人性研究上的異同
經濟學中傳統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具有統一性,傳統經濟學中人性的研究以“經濟人”為基本理論,后來“經濟人”理論得到了完善和優化,但是仍是傳統經濟學人性研究的基本理論,該理論的發展和優化聯系到了人類的行為活動,更好的分析了經濟現象。新制度下的經濟學人性研究具有現實性,對“經濟人”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優化,在制度問題分析和人性修正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經濟學一樣,管理學在人性研究上也具有現實性,管理學的本身就是從實際問題入手,對人的社會屬性進行研究分析,但是同傳統經濟學人性研究的統一性不同,管理學具有多維性,人自身是存在差異的,管理學研究的主體對象又是人,所以管理學在人性研究上體現的是多維性。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濟學和管理學在人性的研究上都是通過對人性進行假設來進行的。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對人性的研究在為提高人性化管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為人性化管理提供幫助的同時,有利于人類潛能的發揮,實現科學化管理。
管理學論文4
試析公共管理學
【論文關鍵詞】: 公共 管 理學 ; 行政 管理 學 ; 經濟
【論文摘要】: 公共管理 學不僅僅要研究政府 組織的管理問題,而且也要研究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企業和事業組織、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與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共同構成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
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 實踐來探討。文章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 社會 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 政治 部門、經濟部門、 文化 教育 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 工商 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 投資 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 交通 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 市場 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 經濟學 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
二、關于第三部門及其與公共部門的關系
人們通常所說的公共部門應該既包括"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 組織,也包括"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之所以被歸入公共部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門主要是一些從事公益事業的組織,其生產或活動的基本目標是公益性,即為公共利益服務,這與政府組織即"純粹的"公共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門 市場 化程度較低或非市場化,其生產、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實行控制或必要的 行政 管制,因此它與政府組織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甚至被當做政府組織用來實現其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門為 社會 提供的產品也往往是一種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這與政府為社會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門的 投資 主體或提供資源的主體也主要是政府。當然,在現代市場 經濟 條件下,某些第三部門也應向私人資本開放,允許私人資本進入某些第三部門,毫無疑問這是對的,甚至是一種趨勢。但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可能是完全市場化的,它必須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產品或服務價格必須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性"與政府組織以"公共利益"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的目標或原則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種"公益人"而非"經濟人"的面貌出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部門很難被歸入私人企業部門或競爭性 工商 部門,盡管它不屬于"純粹的"公共部門,將它稱之為"準"公共部門是合理的。
三、關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及其與行政管理學之同異
什么是 公共管理 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公共部門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科學。既然公共部門既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又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因此,公共管理學不僅僅要研究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而且也要研究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企業和事業組織、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與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共同構成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
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在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時,也是把政府組織當成一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機構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公共管理學看來,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所有公共部門都是管理的客體,至于政府機構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地位,公共管理學則關心不多,而這一點正是行政管理學所十分強調的。行政管理學把政府機構既看成是管理的客體,又看成是管理的主體。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客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主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求政府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里,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一樣,只是性質以及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則更強調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區別。
參考文獻
[1] [英]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 [美]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 經濟學 :下[M]. 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2.
[3] 陳振明. 公共管理學:轉軌時期我國政府管理的理論與 實踐[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管理學論文5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研究生生活在這個季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兩年半的求學生涯中,在老師和親友的幫助和支持下,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敗,但更多的是收獲和進步,在即將離幵學校之際,回顧這兩年半以來的歷程,心情難以平靜。
從選題到查閱大量文獻,從開題到完成論文初稿,歷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在論文完成之際,真誠的感謝指導和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們。
首先,由衷的感謝我的導師王灝教授。王老師不僅在論文的選題、構思、修改、定稿過程中多次抽出寶貴的時間細致耐心的給我提出意見,還多次對我的學術研究進行指導,關心我的學習生活并教給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無疑是我的寶貴財富并將助推我繼續前進。同時,王灝老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高潔的工作作風使我受益匪淺,也是我日后學習和工作的榜樣。
其次,感謝佟棟老師和張娜老師。你們豐富淵博的知識以及誨人不倦的高尚品格為我的專業課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使我的專業知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知識為我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能夠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保障。同時也十分感謝你們對我論文思路和模型選取提出的寶貴意見,使我的論文更趨完善。
再次,真誠的感謝我的同學們。兩年半的時間里正是由于你們的`陪伴,我的學習和生活才更加美滿和精彩;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我才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才變得更加成熟。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你們始終是我的堅強后盾,是我自信的來源,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你們的鼓勵是我沖破艱難險阻的法寶,你們的殷切希望是激勵我勇往直前的動力。
感謝所有幫助和關心我的人,生活因為你們而更加美好精彩。
管理學論文6
摘要: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市場的運作越來越規范,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也逐漸規范。本文對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現實意義及實踐舉措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相關問題提出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實踐舉措,最后說明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現實意義,旨在促進建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現實意義;實踐舉措
一、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程施工合同內容不規范
在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合同內容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許多建筑企業并不重視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所以工程施工合同內容并不是由專業人員定制,這就意味著工程施工合同內容存在很多漏洞,這就給很多人創造了謀取私利的機會,嚴重損害了建筑企業的利益。工程施工合同內容的制定涉及的專業知識十分廣泛,所以工程施工合同對制定人員的要求非常高,工程施工合同內容制定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還要具備建筑工程以及造價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另外,在實施工程施工合同內容時,由于合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存在不平等問題,所以在實施工程施工合同內容時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實際的工程施工合同制定時,發包方占據合同制定的主導權,所以合同中許多條款都是由發包商制定的,這就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發包商在制定合同內容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承包商的利益。這樣就會導致工程施工合同內容十分不規范,在實際履行合同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爭議,導致工程施工合同不能正常履行。
(二)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意識淡薄
建筑施工單位的管理人員法律意識膽魄,并不重視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違約問題,還有一些承包人不具備相應的資格,就采用虛假名義簽訂工程施工合同,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另外,在建筑行業中存在非常嚴重的轉包問題。許多建筑企業都是將工程交給承包商,這些承包商又會將建筑工程分給許多小承包商,這樣就導致建筑工程承包系統十分復雜,在層層轉包中存在很多不合法操作。另外,隨著建筑業不斷發展,建筑工程承包競爭十分激烈,加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工程施工合同的執行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工程承包與合同執行中很多行為不受法律規范,導致工程施工合同難以履行。
(三)工程施工合同監管機構不健全
我國的建筑工程市場尚未完善和規范,工程施工合同監管機構不健全,許多建筑施工企業都沒有進行合同管理體系建設,甚至沒有設置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機構,相應的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程序也未明確。這就導致在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缺乏正確的操作流程,以及相應的制度保障,直接影響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水平。
二、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實踐舉措
(一)制定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筑施工企業要重視工程施工合同內容的制定。要提高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應用優秀的合同管理專業人才。首先,在選擇專業人才時,要保證相關人員具備專業法律知識,以及建筑工程技術和相關的施工經濟,同時還要具備工程施工合同擬定修改以及解釋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度,細化落實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對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和監督。最后,要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制定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健全的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模式,逐漸在建筑企業中推廣。
(二)加強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意識
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加強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十分復雜,想要保證工程施工合同的順利履行,必須增強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意識,做好相關的基礎工作,在建筑項目施工的過程中,要加強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為施工合同的履行提供完善的資料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合同信息管理系統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相關的數據資料也非常多,這就給檔案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合同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推進合同信息化管理,保證合同順利履行,促進建筑業的發展。
三、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工程越來越復雜,在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果工程施工合同沒有清晰的規定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就會導致合同雙方在履行合同內容時存在很大的爭議,從而影響工程施工合同的約束作用和履行效果。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內容,工程施工合同不僅能夠維護合同雙方的利益,還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的施工進度與施工質量。工程施工合同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施工材料與施工設備等內容的,這些內容直接影響著建筑物的質量與使用功能。另外,在市場經濟中,合同雙發的關系建立在合同的基礎上,所以必須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機制,這樣才能規范建筑市場,促進建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總結綜上所述,建筑市場的運作也越來越規范,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也在不斷加強。本文對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現實意義及實踐舉措進行了分析,首先闡述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相關問題提出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實踐舉措,最后重點說明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促進建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少湧.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處理及合同管理[J].法制與社會,20xx,02:82-83.
[2]王鵬.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xx,05:37-40.
管理學論文7
我們知道,質量是一種適用性,而所謂“適用性”是指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朱蘭說:任何組織的基本任務就是提供能滿足用產要求的產品(“產品”包括貨物和勞務)。這樣的產品既能給生產該產品的組織帶來收益,又不會對社會造成損害。
一、現代質量管理學的10Q
現代質量管理學有其自身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也有其自身的不同層次和范圍。目前,質量管理越來越多的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現代質量管理學中有一個10Q的理論,可以算是一個質量管理方面的已有體系。
二、8Q的引入
就自前的質量管理體系而言,這是一個比較完整,概括性也比較強的說法。但是筆者對它的邏輯順序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特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很明顯,在進行質量策劃后,要先生產才談得上檢驗,而質量控制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原10Q中將質量檢驗排在質量控制之前,這樣的邏輯順序有待探討。以下筆者提出8Q理論。
筆者認為,上邊的這個說法,如果稍稍改變一下順序,并做一些精簡,其條理性就會更加清晰。
1.8Q中大批量生產前的質量管理過程
我們不妨做一個嘗試,將上邊的10Q變為如下的8Q(見表2)。
具體的理由是: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周密的計劃,所以,質量策劃當屬第一位。接下來,讓我們再從生產銷售的這個過程來考慮。當策劃做好之后,就可以進行試驗性生產了。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必須對生產過程(包括機器設備)進行控制,使其盡可能的按照我們的策劃進行。同時,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我們還必須采取得力的措施進行監督,并對所生產的產品進行檢驗,當這些環節完成之后,我們便可以對在上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給予解決,并看是否可以對產品的質量加以改進,從而使生產不斷改善。
根據實際情況,也許我們在進行大批量生產時,還需要從①質量策劃重新開始,再完成一個改進后的循環過程,直到我們認為產品的質量已經合乎我們的標準。當然,此循環過程要以成本和時間可以接受作為前提。隨后.我們便可以按照訂單進行批量生產了,而在生產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要從②質量控制進行,一直到質量檢驗合格,并且批量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又可以作為下次質量改進的藍本。
當產品檢驗合格時,對于生產者,便可以有資格對產品的購買者給予質量保證,而當得到產品購買者的質量滿意的反饋之后,產品的生產者也可以有質量滿意的成就感了,因為畢竟質量就是顧客滿意。
2.企業文化
作為一個企業,應該有很多系統化、規范化的東西。在現代企業中,很多東西,大家都講究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就質量而言,它是一個企業正常運作和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質量管理也可以發展自己的文化,使質量管理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那么,質量文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事物呢?怎樣才能使它為企業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呢?
首先,從生產內部的角度來講,對員工進行質量意識的教育非常必要。因為員工是產品的直接生產者,只有讓他們能夠從內心真正意識到產品的質量對于企業和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意義的時候,他們在生產的過程中,才能夠以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去生產,才能夠使產品的質量保證不是空中樓閣。
這使我想起了曾在質量管理課堂上的一個案例。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香煙制造的廠家,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發現抽樣的50支香煙中竟然有37支超過標準的長度。當然,對手顧客而言,這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可是,對于企業而言,這超出標準長度部分的損失是不可忽視的,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損失是不必要的。因為就算是顧客,他也不知道企業為他做出的犧牲。
又有一位企業經營者在年終的總結會上,不無感慨的說:“今年,我們的報廢和重加工成本是我們利潤的5倍,由于這些成本,使我們的售價提高,也因此失去市場的占有率。”
這些事實其實都是很讓人痛心的,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讓企業的`員工清醒而且深刻的意識到這些問題。畢竟,企業興盛了,員工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障。
那么,當產品質量確實達到標準之后,作為企業質量的負責人又該做些什么呢?對顧客進行客觀的產品質量的宣傳,是很必要的。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以謙虛作為美德的國度,這無可厚非,但是,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樹立企業在顧客中的形象,如何樹立企業的品牌,一個不可小看的方式就是宣傳:客觀、中肯的宣傳。現在,信息發展非常迅速。電視、網絡等多種通訊工具的應用給企業的宣傳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充分而有效的利用這些工具,讓顧客了解產品、購買產品、信任產品。使企業的質量文化不僅深入企業內部的員工的心中,讓顧客同樣能夠感受到企業的質量文化的魅力。
三、重新總結8Q
而所有的上述過程,我們都可以用質量經營來概括。也就是說,質量經營是一個總括,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可以包容上述的所有過程,又可以作為企業各項經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由此看來,整理后的10Q其實可以用一個體系來概括,見質量經營圖。
當然,這種劃分也只是筆者在對原有的10Q理解的基礎上的一些看法。8Q重在一種邏輯順序,以期有利于方便和明晰質量管理過程。不論是10Q也好,8Q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夠使質量管理自成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管理學論文8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進程加快,舊城改造成為我國各地區城市建設的核心。舊城改造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問題,拆遷問題尤為突出。為保證改造工程的順利實施,合理運用項目管理理論對拆遷項目進行控制與管理則成為亟待研究的內容。本文從分析我國舊城改造拆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以房地產開發商的角度,運用項目管理的知識,為拆遷項目的管理控制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項目管理 舊城改造 拆遷管理 控制
隨著城市化加速推進,舊城改造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也是“十二五”時期各地城市建設的重點。舊城改造的實質是通過改造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集約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優化城市結構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歷史文化遺產遭到破壞、城市特色消失、城市交通擁堵、噪音粉塵等環境污染、拆遷安置等社會問題,其中拆遷問題最為突出。因此,如何在舊城改造拆遷中運用項目管理理論知識,指導舊城改造,實施拆遷項目的管理控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我國舊城改造拆遷存在的問題
1.1“大拆大建”現象嚴重拆遷中由于管理體制不完善,開發商為了盡可能獲取開發利潤,出現質量好的房子也被盲目拆除,不僅造成巨大資源浪費,給環境和居民生活帶來不利,導致城市特色缺失。
1.2拆遷補償缺乏標準
由于我國《物權法》和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沒有指出明確的補償標準,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由于空間的差異性導致補償標準不統一,補償費用高低不均,差異大。
1.3拆遷行為不規范,暴力拆遷頻出由于現行規范拆遷立法不到位,個別開發商為了完成拆遷對被拆遷人停水、斷電,甚至威脅、恐嚇,強行拆除居民房屋。
1.4拆遷擾民現象嚴重
拆遷中涉及房屋的拆除,垃圾的清除給周邊居民帶來噪音、粉塵污染以及交通出行上的不便,甚至威脅人身安全。
上述問題都可能導致拆遷糾紛,不僅使舊城改造工程進度受阻,也影響了城市的形象,給社會治安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因而急需加強對拆遷項目的理論研究及實踐運用。
2、項目管理理論項目管理
作為管理領域中相對成熟的管理學科,已形成一套知識體系。我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包括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綜合管理九大知識領域。目前運用到項目建設的比較多,但還未運用到拆遷項目中,筆者認為在舊城改造拆遷項目中可以運用到的項目管理理論有范圍、時間、成本、質量和風險管理。項目管理的范圍、時間、成本和質量管理等貫穿于項目整個實施過程,因此,在整個舊城改造拆遷過程中可進行全方面全過程的動態管理控制。
3、項目管理舊城改造拆遷中的運用
3.1組織結構3.1.1組織結構分析目前多數房開商所屬的拆遷部門是臨時組建的,其組織結構是沿用其公司職能管理模式。由于拆遷項目涉及公司內部各部門協調合作,大部分工作任務都需要跨部門解決,職能式的組織結構缺乏靈活性。由于各部門職責不清,導致拆遷部門工作繁重,而其他部門工作較清閑。在實際的工作中出現拆遷協議簽訂緩慢、拖欠補償款、拆遷進度拖延等現象,導致拆遷項目的進度慢、成本高。因此,在拆遷過程中,房開商需要科學的組織設計,組建合理的拆遷項目管理結構,理清工作職責,確保拆遷項目有條不紊的進行,使其在成本、進度和質量和安全方面得到更好的控制。
3.1.2組織結構設計
經過分析各種組織結構模式的優劣,結合拆遷項目復雜性特點,項目組織結構的管理模式最為合理。現將拆遷項目組織結構設計如下:圖1拆遷項目組織結構圖在此結構中,拆遷項目是管理的核心,根據拆遷項目中各個階段的要求,分階段地組織不同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配合工作。在拆遷方案制定階段,拆遷部與項目策劃部制定拆遷方案,工程部提供技術支持,成本部負責成本預算及控制,總經辦負責協調工作;在協商談判階段,工程部負責舊房測量與評估,成本部負責補償費用的計算,拆遷部負責談判協商及協議簽訂,財務部負責補償費用的發放,總經辦負責協調;在拆遷實施階段,拆遷部和工程部負責房屋拆除,總經辦負責協調。通過工作任務的分工,項目成員明確拆遷項目各階段的責任與目標,以責任目標為向導,靈活選擇處理方法,逐一完成目標,最終確保拆遷總體目標高質量、快速地實現。
由于拆遷項目的實施除了房開商外,還包括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房屋拆遷公司等,為此房地產開發商還應注意處理與各參與單位之間的關系。
3.2進度控制
3.2.1進度控制分析房開商一般采取高于同地區市場價格水平的補償標準,為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基礎保證。在拆遷實施階段,加強拆除力度,對已簽訂房屋移交手續的房屋及時拆除。這些措施加快了拆遷的進度。房開商在拆遷項目中缺乏主動控制,常常是被拆遷人和拆遷公司找上門來才被動解決處理,缺乏對拆遷項目進度的整體計劃與控制。
3.2.2進度控制運用
為了保證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房開商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拆遷項目的進度計劃,以對拆遷項目進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房開商對進度計劃編制和進度控制的實施顯得比較重要。
①項目經理根據拆遷項目的要求編制拆遷工作月計劃,并傳達各工作人員;然后,各工作人員對月計劃進行分解,編制個人工作周、日計劃,并反饋給項目經理;最后,項目經理根據反饋的周、日計劃,繪制出拆遷工作網絡計劃圖并找出關鍵線路進行工期優化,確定合理的進度,按計劃開展工作。其中在制定工作計劃時,為了便于控制與管理,要明確每項工作的工作內容、工作執行標準、工作期限、工作權重、責任人、完成情況等。
②各工作人員按照工作計劃開展工作,采用表格法或者實際進度前鋒線,定時定期對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找出進展順利和進展緩慢的工作,對進展慢的工作采取補救措施,以便按期完成。另外,拆遷項目部應制定周例會制度,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對完成的工作總結經驗,找出未完成原因,并改進。改進后,預計能完成,則將工作納入責任人下一周的工作計劃;若預計仍不能完成,則將工作分配給能勝任此工作的工作人員。最后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通過獎懲措施,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與工作積極性,從而加快工作進度。
3.3成本控制
3.3.1成本控制分析房開商普遍采取“拆一還一”房屋產權調換補償方式,回遷房為原地建設的生活小區;附屬設施補償標準高于貴陽市地區拆遷管理規定的標準,另外對于提前簽約的村民給予簽約獎勵等措施,提高被拆遷戶參與拆遷的主動性,保證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雖然拆遷協議成本增加,但由于拆遷進度的加快,節約了資金的時間成本。此外房開商使用高科技測量儀器,增加測量被拆房屋面積的準確性,但忽略了拆遷過程中成本的.動態控制。由于部分房開商囤地,拿地和拆遷建設相隔的時間較長,相隔期間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建了很多房屋,導致拿地時的摸底資料缺乏準確性,而房開商將其作為成本控制的依據,顯然不合理。
加之在此間隔時間內,政府的拆遷管理條例有可能變化,拆遷將存在很大的成本風險。
3.3.2成本控制運用
針對上述問題,房開商需建立一個成本控制的管理體系,對拆遷成本進行有效地控制與管理,建議如下:①房開商對被拆遷人進行及時的摸底調查。摸底調查要詳細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房屋狀況方面,包括房屋的建筑面積,房屋的室內外附屬設施,房屋的結構;在被拆遷人方面,包括被拆遷人家庭人口數量,房屋產權分割要求及安置要求等。在進行摸底調查時,要力求詳盡具體,便于有效控制成本。
②房開商根據摸底資料進行成本估算。房開商根據調查的建筑面積、附屬設施數量、房屋分割要求以及過渡期限,依據補償標準,估算出需要補償的費用和回遷安置房的面積及總拆遷成本。
③房開商制定公司補償標準。房開商在成本估算的基礎上制定出公司的內部執行標準。包括確定補償標準的浮動范圍和預留金。
制定出公司可以接受的補償費用的上限和針對“釘子戶”的預留金。
④實行激勵措施。確定公司標準后,在談判過程中,拆遷人員按照標準與被拆遷人進行協商,使費用在可以接受的波動的范圍內,從而控制成本。可對拆遷人員制定激勵措施,比如對拆遷人員以低于公司標準完成協商談判的給予物質獎勵,獎勵金額可按節省費用的一定比例提取,提高拆遷人員的工作熱情。
⑤反饋與總結。房開商對實際的拆遷成本和估算成本進行比較和分析,若偏差較大,則重復上述步驟并采取糾偏措施;若無偏差或偏差較小,則進行總結,為以后工作提供借鑒。
3.4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可歸結為質量管理和風險管理的范疇。因此,以下進行分別闡述。
3.4.1安全控制分析
通常房開商在拆遷現場外圍架立護欄,阻止房屋拆除時磚瓦飛濺,確保行人車輛的安全;在顯著位置,設置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標志,加強房屋拆除的安全防范教育等措施進行房屋拆除安全的控制。但拆遷現場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拆除工人不戴安全帽、違章作業無人監督等。由于舊城拆遷中的房屋多屬農房,沒有經過專業的設計,房屋的結構質量都存在安全隱患,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3.4.2安全控制運用
為了消除房屋拆除存在的安全問題,房開商務必建立一個“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安全管理方案,對安全進行全面控制。具體解決措施如下:①安全教育。對拆除工人進行安全教育。由于拆除工人對安全問題不重視,必須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先增強拆除工人的安全意識,再對具體的拆除實施操作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提高拆除技能。
②制定拆除方案。房開商和拆除公司到拆遷現場進行勘察,認真確定拆除方案。做好拆遷現場的安全防護措施,在施工作業區域,架立彩鋼瓦護欄,設置警戒標志等,并制定具體的實施操作指南,確定拆除的科學順序,進行拆除。
③現場監督檢查。舊房拆除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房開商需派專門的管理人員對現場全程控制與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工人的操作、警示標志、安全維護、現場拆遷垃圾處理等。檢查過程中要做好書面記錄,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向拆除項目部匯報,并商討解決措施,確保拆除工作安全有效地進行。
4、總結及建議
舊城改造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各國各地區城市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拆遷又是舊城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對拆遷項目進行項目管理的運用研究,為房開商在拆遷工作中開拓思路,理順工作流程、確定工作內容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以上的分析探討,從房開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4.1項目化運作從拆遷項目組織來說,以項目管理的方式組建拆遷項目組成員,各自分工明確,制定崗位職責、崗位計劃、進度計劃、成本計劃等,實施項目化管理。注重拆遷經驗的積累,通過項目后評估,總結拆遷項目中利弊,建立項目庫,為下一個拆遷項目積累經驗。
4.2改變對立局面
目前房開商與被拆遷人雙方是對立的,一方面房開商想從拆遷中減低成本,而被拆遷人希望在拆遷中得到更好的利益,雙方的焦點就是拆遷補償的方案,作為房開商拆遷的目的是為了重新開發,獲得利潤,被拆遷人也想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部分被拆遷人如果有了更多的住房,他們往往要求賠償現金,而房開商目前受金融政策收緊的影響,貸款困難,資金周轉困難,因此,房開商鼓勵被拆遷人參與項目開發,通過項目融資,被拆遷人入股的形式參與項目建設,既解決了拆遷雙方的沖突矛盾,又能解決房開商的資金問題。
4.3以人為本
不同的被拆遷人有不同的心態,因而補償要求也不相同。比如,房價上升的地區,人們多希望產權調換;而家有余房,且需要現金周轉的被拆遷人,基本會選擇貨幣補償。針對被拆遷人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補償方案,最后匯總形成全局性的拆遷計劃和方案,加快拆遷進度,取得最佳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草案)[M].法律出版社,20xx.1.
[2]王曼.重慶市都市區舊城改造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xx.10.
[3]劉西耀,丁欣,韋海余.新時期下舊城改造措施探討[J].山西建筑,20xx.5.
[4]鄭遠.舊城改造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xx.9.
[5]尹吉.關于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問題的思考[J].江蘇建筑,20xx.5
管理學論文9
1管理學的特點
管理學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智慧的結晶,不僅在學科門類發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還有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性和最強的運用性、實踐性。在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有必不可少的兩大動力引擎推動著———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所以,有部分專家學者按兩者的經濟發展貢獻率給出了三七功勞劃分的看法,不得不說這樣的劃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說服力。而管理學作為最基礎的專業課,我國幾乎所有與經濟管理類專業具有一定相關性的高校都開設了管理學這門課程,其已正式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直接作用和引導著學生管理能力質的飛躍。這門課程具備如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學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性。該特點集中體現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學科的豐富性(經濟學、哲學和社會學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與此同時,在管理的對象上具備多樣性的特點,這樣就導致了管理所需知識、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征。第二,管理學是一門軟科學。相對于管理組織中的人、財、物等資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軟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務是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以較少的投入爭取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簡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兩大目標。第三,管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基于實踐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在管理學中幾乎沒有哪一個定理做得到時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斷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而對象的復雜化和環境的多元化也會使得管理知識的運用必須必備靈活性和創新性。因此優秀的管理者不是學校溫室里的花朵,而是社會實踐的風雨磨煉。第四,管理學具備發展的連續性。從管理的產生和管理學的發展來看時空差異巨大,管理伴隨著人類的存在而發展,而管理作為一門研究性學科也才僅僅幾十年而已。實際上,管理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并必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所以其理論也不斷處于新舊更替的過程中。
2管理學教學改革的歷程與現狀
2.1管理學教學已進行的改革回顧現有關于“管理學”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探索,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2.1.1以擴充教學內容為重點的改革
由于現代企業的戰略管理重點已不再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資本,而是瞄準了人力資本管理的重點,所以,現代管理的內容也要進行相應性調整,應將管理重點轉向以人本管理為特征的導向中來。為此,同行們在實際教學中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對象,分別增加了諸如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課內容以應對發生的實際變化。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職能”等有關知識經濟方面的內容在管理職能的講授中得到進一步體現。
2.1.2以改進教學方法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亦更側重于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逐步得到改觀,為此,教師在課程講解中也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并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獲取各類企業的基本信息數據、方案決策、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實證性案例資料,通過“講座環節”、“視聽環節”、“示范環節”和“討論環節”等進行實證案例的教學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上課效果和學生的積極性;也從教學方法層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豐富管理學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借鑒。
2.1.3以更需教學觀念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改革
“管理學”是集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學科,它不是對人類普遍活動本質的“復制”。鑒于此,同行們在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與企業的對接和用人單位的需求,更加重視“量身定做”式培養,主要通過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動易懂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書本的基本原理,進一步突出和強化對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性教學。同時,在講授理論知識既注意到具體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關注到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2.2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2.2.1教學手段現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盡管當前高校管理學課程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走進教室,但仍有部分學校仍延續著古老的黑板、粉筆模式,而以老師講解為主的形式則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較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致降低了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2.2.2課程建設力度亟待加強
課程建設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工程,“管理學”也不例外,它包含著其他學科所需的課程教學目標、內容,還需教材的建設,學校的師資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創新等等相關性內容,但學校在系統性投入方面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支撐課程建設目標和內容。
2.2.3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
理論上講,學生在系統學習管理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對實踐中出現的管理事件能夠進行熟練的解決和分析。但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的`渠道和機制的不成熟成為了學生知識有效運用的一個阻礙,使得學生很難真正做到深度認知。同時,由于主客觀消極因素的影響,學生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驗設備跟不上學校發展的需求,這就導致了實踐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學生也很難從更深層次領悟管理的本質。
2.2.4考核方法多樣化特征不明顯
目前,在“管理學”課程教學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現較強的單一性,沒有必要的多樣性特點,依然沿用著傳統的題目設計模式:客觀題不僅占據著試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創意、創新,沒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形式上也還采用著閉卷的筆試模式,這只能檢驗著學生的記憶能力,卻難以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真實水平。
3管理學教學改革的路徑思考
3.1進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管理學課程的本身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的時候必須要依據現實變化,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經管類學生較為準確而全面地理解課本的基本知識,又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此,就要大力運用創新多元化教學方法。一是要運用討論式教學法。這一方法的運用首先要求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組,讓不同組的同學展開進行“頭腦風暴”式的發散討論,互相進行觀點碰撞。當然,這一系列的討論必須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并做適當的點評和總結。從而改變課堂單一的灌輸講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二是嘗試將閱讀式教學法引入推廣。簡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對所講內容先進行閱讀學習,以便課堂有針對性地進行聽講;同時課后進行復習并完成作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大力運用案例教學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充分發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動性,特別注重平時現實生活的有關管理的鮮活案例,并將生活中的管理經驗分享給學生。四是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在所選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據案例中的不同情景進行角色分配,并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將課堂所學管理學知識在案例中通過角色模擬,讓學生真正從所擔當角色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發揮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重視和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迫切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更新和換代,在教材中增加國內外實證案例,這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增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應將國內一些百強的、具有明顯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實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體現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對學生具有較好的啟發意義。如我國的海爾集團20世紀90年代兼并青島紅星電器廠的案例,一直被國外教材視為經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實時更新中,建議我們國內高校也應在教材編撰過程中添加國內外典型案例,以增強教材的實證性和豐富教材內容。
3.3使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強化
盡管同行們在管理學的改革中進行了一些探討,但國內高校關于管理學的授課仍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內容。這與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不無關系,總覺得文科課程沒必要進行實驗環節。有的院校縱使進行了實踐教學,也大多以課堂案例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演示和講解。由此造成學生在學習中難以有身臨其境的實感,也遠遠達不到理論知識和實踐實訓的完美結合。因此,要全力創造條件,加強與社會企業實體的聯系,并與企業達成實現基地建設的協議,輸送更多的學生去實訓練習,增強實訓環節和動手能力的培訓,以便通過實習實訓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3.4重視對管理學模擬實驗室的建設
當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正被以現代通訊技術手段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變著。鑒于此,要加大和重視對管理學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將管理學的基本原理、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關動態的分析方法綜合應用到管理模擬實驗,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仿真模擬環境中體悟理論與管理實踐的融合,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干中學和學中干”的樂趣,從而解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3.5推進管理學案例庫的建設進程
一般而言,案例被認為是依據客觀事實對事件本身作出的客觀描述。加快推進管理學案例庫建設對實施案例教學尤為迫切。因為案例教學具有其自然的優勢,如案例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進行研討,妙在通過學生研討能夠“引發思索、集思廣益”,巧在能夠通過案例使學生進行現身說法,親歷其境,融入角色,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關于管理學的教學案例“舶來品”居多、“自產品”較少的現象比較明顯。而且,案例鮮有聯系實際分析的,多為簡單描述。因此,在推進案例庫的建設過程中,要做到國內外案例相結合,描述和實際分析相結合。此外,應該強化學校之間的橫向協作,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優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深入廣泛的實地調查、大量收集基層鮮活的事例,分類編寫各類案例,逐步形成一個體現實證特征的管理學案例庫,為管理學教學提供相應的支撐。
管理學論文10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行政資源管理學生論文范文,我們來看看。
摘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鄉村鄉(鎮)村管理體制進行了大的調整。由過去的”政社合一”的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體制改變為“政社分設”的鄉、村、組的相對獨立和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了過去政企不分的狀況.自治權力在基層政權體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鄉村基層政權建設也得到了加強。隨著鄉村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鄉村經濟一體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國實行的條塊分割、相互封閉的鄉(鎮)村管理體制,客觀上制約了鄉村大市場的統一管理和規劃,人國地阻礙了區域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緊密協作,嚴重影響了鄉村經濟的協調、健康、迅速發展。因此,探討我國目前鄉(鎮)村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改革和完善鄉(鎮)村管理體制,以適應鄉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家政權建設 鄉鎮體制改革 鄉鎮自治 基層政府建設
村民自治
一、我國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
1.鄉鎮一級“條條”與“塊塊”互相分割,政府利益與部門利益的沖突日益加劇。條塊分割的鄉鎮管理體制與鄉鎮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適應。鄉鎮政府作為國家在鄉村最基層的一級政權,承擔著管理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事務等繁重任務。繁重的任務客觀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運轉。但由于現行條塊分割的鄉鎮管理體制。鄉鎮政權的職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難實現高效運作。
2.鄉鎮一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嚴重失衡。人民公社解體后。鄉村兩級組織仍然承擔著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公共服務職能。如興辦鄉村教育、修建鄉村公路、優待軍烈屬、供養五保老人、興辦農林水基礎設施等等。此外,還有落實計劃生育國策、征收農業稅費和“三提五統”。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社會治安、調節民事糾紛、組織防洪救災、實施移風易俗、舉辦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等項工作。鄉鎮一級“小政府”與“大服務”“強政府”與“弱財政”長期并存的格局。造成鄉鎮主要領導想方設法增加鄉鎮財政收入,必然成為鄉鎮政府的第一要務。
3.鄉鎮一級“黨政企不分”與“村民自治”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黨、政、企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有些地方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少數地方鄉政府還沒有完全起到一級政權的作用。總的來看.鄉鎮作為國家政權結構中最低的一級政權組織.仍未擺脫人民公社體制的影響,實際是黨政混合運作的一體性機構.具體表現在上下組織之間習慣于采取行政措施處理關系.習慣于直接指揮和控制,不善于運用各種杠桿和利益導向實行間接、彈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終處于行政和財政雙重壓力下的‘緊約束’運行狀態。”這是我國新時期的農民負擔不斷加重、社會秩序混亂、黨群干群關系日趨緊張的政治根源所在。
4.鄉鎮行政機構缺少監督系統。行政監督是權力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減少政府行政失誤,確保政府管理暢達,高效運行的必要環節。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我國鄉村鄉鎮政權建設中,卻缺少有效的行政監督系統。一是國家行政監督體系延伸到鄉鎮出現了“斷層”。中央、省、地(市)、縣都設有政府的監察機關,負責對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到鄉鎮基層政府,卻沒有設置監察機構。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機制。鄉鎮政府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指令和任務。但貫徹執行的情況如何。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須接受主人的監督。但由于耳前鄉鎮管理體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使主人對公仆的監督難以落到實處。
二、如何建構21世紀的現代鄉鎮行政管理體制
1.應當充分認識鄉鎮基層政府在國家行政體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中國鄉鎮既是國家最基層的政治權力中心,又是滿足農民各種需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當前我國鄉鎮政府改革的實質是把它所擁有的行政權力規范到合理的空間,逐步形成一種“國家、社會、農民”三者良性互動、密切合作的關系。而其核心是解決過去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所形成的“政黨政治”與“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國家行政權”與“村民自治”互相滲透。“條條”與“塊塊”互相分割,“事權”與“財權”互相脫節等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無論怎么改革,“鄉鎮”作為一種地方基層行政建制.應當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規模的適度性。管理層級的有序性,職能定位的科學性,機構設置的合理性,人員編制的法律約束性,政權名稱的固定性和運行程序的規范性。只有這樣,才能使之逐漸成為直接面向9億農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務型政府。
2.堅持黨對鄉村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多年來,我國鄉村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鄉鎮政府體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問題是如何處理黨政關系。堅持黨對鄉村工作的領導,不斷鞏固和完善黨在鄉村的組織體系,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不能輕易改變的。鄉鎮黨委是鄉村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是作好鄉村各項工作的“前沿指揮部”,與鄉鎮其他各種組織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同時,實行村民自治,擴大鄉村基層民主,也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充分發揮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改善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鄉鎮一級的”政府形象 “,使之逐漸形成一種整合的、協調互動的社會政治力量,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而奮斗。
3.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精干高效的鄉鎮基層政府。我國下一步的鄉鎮政府改革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制度和現代鄉村公共服務體制及運行機制。同時,要按照在合理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職能的塾礎上.整合現有的鄉鎮事業站所,強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功能.其經費主要由縣級財政保障:逐步增強經營性事業單位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場化經營的軌道總之.我國建構21世紀的現代鄉鎮行政管理新體制,光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鄉鎮一級改而豎立其上的政府機構不改革.也難有實質性的進展.還需要啟動市、縣政府體制改革。如果僅僅寄希望于”撤并鄉鎮、精簡機構、裁減人員”這樣的低層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環改革的陷阱”。
4.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國鄉村社會管理體制中有兩種相對獨立的權力: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權和村民自治權.這兩種權利構成了現階段鄉村社會“鄉政村治”的格局。雖然兩種權力的運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二者又經常發生矛盾。大多數鄉、鎮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員會當作自己直接的下屬行政組織,以各種方式影響和控制村民委員會的活動,沿用傳統的領導方法進行指揮管理.或繼續控制村民委員會的人事權:或對屬于村民委員會自治范圍內的生產、經營等村務活動橫加干涉,隨意發號施令,從而壓縮村民自治的空問,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實亡。為此,村民自治的成長必須依賴于政府的行政放權.而政府是否放權又取決于整個國家治理體制和政策選擇。村民委員會與鄉、鎮人民政府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或者說是一種交換關系,雙方在交換過程中的地位是應該平等的,村民委員會需要鄉、鎮人民政府的資源,鄉、鎮人民政府也需要村民委員會所提供的服務。因此,用法律來約束鄉、鎮人民政府的行為、減弱其對村民自治的束縛是極其重要的。
管理學論文11
摘要:21世紀,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歷史任務必然對我國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實加強行政管理的理論研究,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是必然選擇。本文首先詳細論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內涵,進而闡釋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最后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務,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穩定運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為一個名詞術語,在我國和其他國家,其使用范圍都是很廣泛的。無論是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還是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專有概念,我國理論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義為“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一下三個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實質是國家權力的運作過程。明確行政管理的實質,可以把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同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活動明確的區分開來,有助于人們深刻地認識政府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實質及其規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管理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組織活動。明確國家行政活動的管理屬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國家的立法活動、司法活動區別開來,突顯行政管理的“執行”功能,這有助于更好地借鑒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動中的有益經驗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術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有著明確的規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
1.精簡原則。
所謂精簡,就是各級政府的規模要適度,行政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少而精。新時期堅持精簡原則,一是機構、層次、編制定多少,必須嚴格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凡屬重疊和多余的機構、層次、人員,一律合并和撤銷。二是隨著行政工作的發展,應把某些事務交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種工作制度,提倡科學方法,以降低國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統一原則。
所謂統一,就是保持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的完整統一性。任何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因此,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無論是權力下放,還是分級管理,都不能破壞國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統一性。遵循統一原則,首先是要堅持行政目標的統一性,各級政府必須以共同的總體行政目標為基礎,進行目標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標統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職能,建立政府內部的各層次和各部門,并依此明確它們的職、權、責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是要堅持行政領導的統一性,實行首長負責制,形成明確的上下級行政領導關系,防止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現象,保證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3.效能原則。
所謂效能,就是各級政府應具有迅速回應社會需要,高效率地實現行政目標的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組織作為一個系統,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過各個行政部門的行政效率體現出來的,而政府的各級組織及所屬部門只有通過整體才能表現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須按整體效能原則組合各部門和各單位,做到組合緊湊、職責分明、運轉自如、便于指揮,成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有機整體。
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
1.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權限。
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事權不清,導致權限不明,職能交叉,既影響了行政效率,也損害了行政職能的發揮。黨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又要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依法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行政管理權限,這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新思路。依法明確規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權限,包括中央政府的專省權、地方政府的專有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共有權,使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有法可依。
2.繼續推進機構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逐步實現行政決策權與執行權相對分離,實行決策職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過科學規范部門職能,按綜合職能設置政府機構,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交由一個行政部門承擔。同時要改革行政執行體制,建立綜合執行機構,推行政府事務綜合管理,將分散到部門的行政權原則上收歸同級人民政府。改革行政執法體制,設置精干、統一的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執法。
3.健全公務員制度。
當前,公務員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健全公務員制度要始終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一出發點和根本點。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和改革的難點問題,重點抓好考試錄用、辭職辭退、競爭上崗、輪崗、開展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活動,強化公務員隊伍的思想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聲,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而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順利進行。積極營造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鼓勵人們于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
4.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
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我國新世紀機構改革的重點。根據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開必須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和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為突破口,加快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步伐。要將承擔部分行政管理職能或者行政執行職能的事業單位,改組為行政執行機構。對承擔政府交辦任務、提供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實行宏觀調控。對一般帶有開發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逐年裁減財政撥款,逐步推向杜會。同時,要加快機關后勤保障體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門所屬的經營性后勤服務機構推向市場,依法改制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參考文獻:
崔彥,吳成鋼,代中現,《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學刊,
李金波,《試論加入WOT后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延邊黨校學報,
陳素江,《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換》,載《南方經濟》,
陳東琪,《進一步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若干設想》,載《經濟縱橫》,
管理學論文12
一、何為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最初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20世紀初期提出。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科學教育學家施瓦布將“探究式教學”確立為科學教育的認識觀和方法論,并對探究式教學大力倡導,對探究教學的原則、過程模式及教育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而為探究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促進了探究教學在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美國科學教育的成果就是探究。1996年初美國推出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一書,將“探究”列于核心地位。諸多的專家都對于探究式學習及教學進行了廣泛研究,包括從理論角度及從應用的角度。探究式教學,就是通過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情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并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1]它注重發揮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教學和學習都是圍繞著諸多問題展開。這種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思考,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2]
二、探究式教學的基本要求
探究式教學作為在國際上備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以問題做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的,且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現實生活中的非結構化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3](二)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教師較少講述,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不但學習知識,同時也增加了社會交往,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協作技巧。(三)教學雙方應明確自己的定位。教師應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只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和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和信息的咨詢者。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題綱,選擇出適當的案例;同時,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而學生要改變觀念,完成角色轉換。由于中國的學生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賴性,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覺得太“花費”時間,所以,學生也應盡早意識到問題所在,盡快完成角色轉換,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四)教學模式中的各種教學方法一定要與評價考核相結合。各種類型的教學方法如果不跟考核掛鉤,很難期望有好的效果。因為人本身存在惰性,如果沒有考核,單憑熱情,很難持久,也難免出現“搭便車”行為。所以,教師要花較多的時間設計考核方式和方法,并花費較多時間實施考核。
三“、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管理學》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
(一)研究適于開展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的內容
“探究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學完全不同,基于問題和資源的教學是它的重要特點。在完整的《管理學》的課程體系中,每一個章節都有諸多的內容,如果不分主次,也不考慮《管理學》與其他課程在內容上的銜接,那么在有限的課時中進行探究式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需要課程組教師之間以及與經管類其他專業的教師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對于內容重復的、在以后的課程當中會重點講授的如財務管理、現代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等課程的內容,只做簡單介紹即可,管理學課程的重點放在管理與管理者、東西方的管理理論的演進與發展、管理道德與社會責任、管理環境研究、決策、組織結構設計、組織文化、領導理論及領導藝術和控制等內容上,同時這些內容也要根據不同專業的開課情況進行適當增減,所使用的案例及問題也要根據不同專業進行篩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二)研究適于開展“探究式教學”的組織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在具體進行教學組織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目的,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探索出的教學方法主要有:1.課前演講此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小班教學。教師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告知學生此要求,根據班級的規模和課時,確定好每次要演講的學生。演講內容要求跟管理學的內容相關,演講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這種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尋找適合演講的管理學的材料,或者是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者是對書本知識的感悟,通過這樣的演講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思考一些管理問題,并且通過自己的加工整理,以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增強了學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演講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提問和引申,問題與管理學的內容密切相關,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對案例的選擇;二是案例分析的.具體方式。(1)對案例的選擇。首先,筆者一般選擇能夠引起學生更多思考的、篇幅不是很長的、不一定是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有些案例的編寫可能不是很完美,或者是有缺陷,但這樣的案例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案例的過程中發現更多問題。有些耳熟能詳的案例如海爾、聯想的案例一般只用于學生課下閱讀,而不用在討論課上,因為這樣的案例可供查詢的資料太多,且因為時間較長,已經有了共識,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其次,討論中更多選擇使用本土的案例。因為雖然如哈佛商業案例等國外的案例很有名、很經典,但它畢竟是西方人編寫的,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學生比較難以理解,且國情不同,適用性不強。這樣的案例一般只放在恰當的地方,如組織文化這部分的內容,主要用他來說明組織文化不同,管理的具體方式和方法也會不同;最后,為了更具有挑戰性,筆者還組織學生自己編寫案例,通過自己的觀察、調研及資料收集編寫合適的案例,要求案例中要設計3個以上的問題,并且要自己給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學生能夠對案例進行深入的思考,并且鍛煉學生的收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2)案例分析的具體方式。既可以采用由學生獨立分析,再以主動發言、他人辯駁補充的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組討論,后進行全班討論的形式。前一種方式主要用于大班教學(主要是因為大班一般有100人左右,要分組討論涉及分組太多,上臺發言的人太多),后一種方式主要用于小班教學。教師應該提前將要討論的案例告知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案例,熟悉案例內容并有較為深入的思考,也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討論。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營造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能積極思考并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的分析思路和對關鍵點的多視角觀察,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影響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對案例分析進行總結,教師不是對結果或爭論下最后結論,而是對學生們的分析進行歸納、拓展和升華。對于仍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可由教師集中講授。也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等待課后進行進一步討論。3.角色扮演。教師給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決的管理問題,由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學生設身處地地分析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分析與決策,形象地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提高學生實際決策的技能。觀看角色扮演的學生也能對所學記憶深刻。如在講到“動態的組織行為”這部分內容中的“招聘”有關內容時,筆者就設置了一個情景: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早晨,某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招聘人才,招聘者和被招聘者如何表現,交給學生課下去商量研究。到了下次上課的時候,學生經過小組的討論,設想不同的被聘者的行為模式,進行現場角色扮演。現場氣氛輕松活潑,很多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把大家帶入到真實的場景中,同學好奇又充滿期待的觀看他們的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的人的表現,對所學記憶更加深刻,也更加知道將來應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素質,這樣比教師在講臺上講一兩節課的效果要好得多。4.組建虛擬公司。從課程一開始,筆者就引導學生以6-8人為一組組建虛擬公司,以后的眾多調查訪問、撰寫商業計劃書、課堂小組討論等內容都會以虛擬公司為單位開展。同時,進行的調查訪問及撰寫商業計劃書也為以后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大賽打下了基礎。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建立起以團隊學習為基礎的學習探究活動。團隊學習便于集中團體智慧,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不僅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全方位能力的鍛煉機會,也給學生提供了與同學通力合作,共同分享的機會。以商業計劃書為例,給每個虛擬公司10萬元的啟動資金,要求學生編寫之前先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研,了解一般企業運作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礎上編制商業計劃書。商業計劃書中要求包括公司名稱、該行業的SWOT分析、人員負荷圖、甘特圖、資金使用及財務計劃、營銷及宣傳等內容,每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上臺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可以適當提問,也可以就項目適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可在課下探討如何完善該項目。經過不斷修改,在期末時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有價值的創業計劃,并且還可以進行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比賽。這種方式不但激勵學生自己要思考很多的管理問題,并且要親自去調查實踐,同時也可以跟國家級、省級、校級的創新創業計劃大賽相結合,讓學生既能夠鍛煉能力,又有機會獲得回報,形成良性循環,更有利于后續專業課的學習。5.讀書筆記分享。探究式教學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不但是在課堂上,而且也包括課外。針對目前電子產品發達,學生閱讀紙質書籍大幅減少的時代,我們在課程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要選擇相關書籍(1本)或學術論文(10篇)進行閱讀并寫讀書筆記,在課程結束前組織學生分組(可以以虛擬公司人員為基礎,也可以打破以前的分組,目的是讓學生吸收了解更多同學的想法,這樣有利于創新)進行交流討論與分享,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暢談,每組選派一名組長組織大家討論,并代表本組上臺與全班同學分享本組讀書心得。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但對自己讀的管理學書籍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與他人分享前需要自己對自己所讀的內容了如指掌并在短時間內闡述該書的觀點及不足),而且還可以了解到更多其他管理書籍的內容,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6.課堂辯論賽。對一些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較大爭議的問題,可以通過辯論賽的方式來進行。因為這實際上是圍繞問題而展開的一種綜合能力的競賽。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使他們從多方面去考慮問題,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以及統籌分析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辯論團體內部的默契和團結協作能力,增加友誼。如在組織文化這一章,筆者就設置了一個辯論題目:儒家文化有利于(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將班級分為兩個組,代表正反兩方,每組派出四名辯手,兩名計時員,比賽主席由學生自薦或推薦方式產生,具體的辯論環節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但必須包括同學的現場提問,辯論結束之后,任課教師做總結發言,對正反雙方的學生的現場表現及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闡述,并推選出優秀辯手和獲勝的一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對于儒家文化和市場經濟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效果非常好。
(三)研究適于開展“探究式教學”的課程評價方式
以上所有的探究式教學組織方式如果沒有跟相應的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為這些組織方式無一例外都要投入大量的課余時間,需要學生克服懶惰懈怠的毛病,如果不跟考核掛鉤,不跟他們的切身利益掛鉤,他們必然會敷衍了事,導致教師辛辛苦苦備好的課,準備的問題、案例和活動,由于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評價方式對于探究式教學非常重要。針對管理學課程應注重實踐性、創造性和實際管理技能培養的要求,筆者全面改革“期末一張卷”的傳統考核方法,實行以能力為中心的開放式、全程化考核。由于探究式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意識,而且探究式教學也是個人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研討三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因此,評價要根據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的真實表現來進行。這就必須要求教師認真觀察和收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資料,如各種作業、記錄及研究報告等。具體實施當中,管理學課程的評價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者的比例現已達到60%:40%,以后的目標是80%:20%甚至是90%:10%。因為大量的工作都在平時進行,所以要不斷增大平時成績的比重,期末成績只是一張試卷而已。平時成績包括課前演講、案例分析的參與度和效果、在所在虛擬公司的作用、讀書筆記的質量及參與課堂案例討論、辯論和回答問題的記錄。其中,小組案例分析和虛擬公司的工作的評價一般由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強調對小組的評價。同時也注意把學生的探究過程、實踐和合作能力作為評價的重點。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個別學生有搭便車行為,如小組討論不積極不作為,很多任務都壓在比較積極的學生身上,對這種情況,筆者考慮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將課堂討論的表現列為成績評定的標準之一,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討論情況,及時發現參與度不夠的學生,并且給予特別的提醒;為了了解課后討論的情況,在提交小組成果的同時,每個成員必須為本組成員對小組的貢獻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式進行排序,且不能出現并列,綜合排序在最后的學生,教師還應追加面談考核,以全面了解其參與學習的情況。通過近八年的探索,如今《管理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也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們的認同和喜愛。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探究式教學的主導者,整個課堂的設計至關重要;同時,教師要有足夠的寬容度和容忍力,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并且不急于“糾正”學生的看似不合理的解釋,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及足夠自由的空間,能容忍學生的錯誤,“鼓勵”學生犯錯,在試錯中一步步引導學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同時,教師應該意識到探究式教學不是完美無缺的,探究式教學并不適合所有的內容。[4]這種方式需要有足夠的課余時間做準備,如果每部分內容都通過此種方式來進行,時間上必然不易保證,還會導致該門課程跟其他課程搶時間的情況。又由于該門課程一般在大一的第一學期開設,學生剛進入大學,很多方面還沒有適應,如果作業量過大,占用了太多的課余時間,學生的其他課程學習要受影響,同時也可能會對該門課程產生畏難情緒,這都是在實施探究式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作者:姚麗娜 單位:浙江海洋學院
管理學論文13
摘 要:《管理學原理》課程適用于參與式教學法,但是在實踐中參與式教學法普及程度并不高,而且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學校應該給教師動力和壓力去積極推進參與式教學法在本門課程中的應用,教師也要發揮好學習管理者的主導作用,將參與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管理;并靈活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對本門課程教學的全面參與。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管理學原理;應用
0 引言
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其中濃縮了西方經典的管理理論和基本的管理原則和方法,但是學了本門課程并不代表就學會了管理,因為管理和工科的很多專業不同,它不僅是一門科學,它也是一門藝術,管理理論只有在管理實踐中不斷運用和修正,最終上升為某個人獨有的管理智慧,這時這個人才能被定義為學會了管理,由此可見,管理學原理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理論,更需要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運用某些學習方式去實踐所學的理論,讓學生能夠積累一部分管理智慧,從而為他們實現就業打好基礎。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參與式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的運用情況,學生的反映情況的實證研究還是一個空白,本文以青島四所高校為樣本,通過訪談方式探究參與式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力求提出有操作性的解決對策。
本次調研訪談對象包括三所高校的經濟管理類學生和管理學原理的任課教師,訪談教師18人,訪談上課學生60人。
1 參與式教學方式在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應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任課教師對參與式教學大多持贊同態度,但普及程度并不高
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談18位教師中2位(11.1%)教師承認對參與式教學方式沒有什么了解,9位(50%)教師對這種教學方式比較了解,7位(38.9%)教師對這種教學方式不但非常了解而且深入研究過。當被問到這種教學方式是否會對管理學原理教學起到效果的時,15位(83.3%)教師對此持贊同態度,但是在課堂中精心設計并真正實踐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不多,18人中只有6位(33.3%),而其中堅持繼續使用到現在的只有3位,另外3位教師在實踐一段時間后放棄參與式教學法,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課堂節奏難以把持好,學生的討論往往會向著不可預料的方向行進,不好控制。第二、課時太少,參與式教學法造成無法正常完成教學任務。第三、學生很多情況下準備的不夠充分,出現冷場現象。第四、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教師太費精力,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還要細致的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沒有動力去堅持做下去。第五、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太多,不適合采取參與式教學法。第六、參與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管理學知識的系統掌握。
(二)學生喜歡參與式教學,但也存在一些困惑
60名學生中41人(68.3%)認為參與式教學方式很有趣,喜歡參與課堂活動,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實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43人(71.7%)表示壓力很大,需要教師更多的課下輔導;24人(40%)表示因為參與式教學法自己更有機會偷懶,在小組活動中自己可以借助小組其他成員的工作什么都不做。19人(31.7%)旗幟鮮明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課堂經常會亂糟糟的,什么都沒有聽到,討論來討論去最終什么也沒有學到;很多案例都是國外的案例,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本土案例太少;一部分能力弱的同學在參與中被邊緣化。
2 在管理學原理中推行參與式教學法的對策
在參與式教學實踐中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沒有為教師進行參與式教學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教師缺乏實施參與式教學的技巧。因此要推進參與式教學在管理學原理中的應用,學校和教師都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做好份內的工作。
(一)學校既要給教師動力,也要給教師壓力
被調查的四所高校都沒有在參與式教學法方面做過任何的努力,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完全取決于教師個人的偏好,學校在教學方式方面沒有做過任何的調查分析也沒有任何的要求;一些責任心不強的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只求無過,不求創新,輕輕松松完成教學任務,拿到課時費是這些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而一部分有進去心的教師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過程中遇到諸多的困難,但是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其中部分教師最終放棄參與式教學法,選擇了比較輕松的傳統教學方式,而那些能夠堅持下來的教師,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也并沒得到學校方面的認可和贊許,他們完全依靠學生的贊譽和自身的責任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學校對教研室的教學交流活動缺乏必要的監管和激勵,各個教研室的教學交流活動也是應付了事,流于形式,各個學校教師之間基本沒有參與式教學法的經驗交流,就是學校內部也一樣缺乏這樣的交流活動,同是教授管理學的.教師,甚至是教授同樣專業的教師,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教學經驗交流,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時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由此可見,參與式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學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要想把參與式教學法較好地普及到《管理學原理》的教學中來,學校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對《管理學原理》課程強制性使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定時進行聽課觀摩、經驗交流活動和適當的培訓;選擇能夠勝任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教師;對于教師的課下輔導給予一定的補貼;對師生評價高的教師給予獎勵;盡量小班化;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和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為管理專業的學生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等。
(二)教學和自學相結合,參與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
(1)教材中包含的內容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拿到課堂中來解決,教材中相當一部分東西是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在課下完成,而教師只需要將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拿到課堂中來利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這就解決了課時過少與內容過多的矛盾,寬松的課時有利于教師引入更多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弄明白教材中哪些內容由學生自學完成,哪些內容需要課堂解決。
(2)在需要課堂解決的內容部分,教師還要下功夫搞清楚哪些內容需要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哪些內容需要應用傳統教學法。強調參與式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就要完全拋棄課堂講授等傳統的教學法,畢竟本門課程中許多的難點問題沒有教師的課堂講授,僅僅靠學生討論和自學是無法完全掌握的。因此,科學的處理好參與式教學和傳統教學之間的關系也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前需要認真規劃的工作之一。學生既要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也要有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的基本素質,學會有效的傾聽,在聽課中積極地領會知識,在參與中主動地思考和應用知識。
(3)課堂管理本身就是《管理學原理》課程實踐的一部分
既然管理是無處不在的,那么《管理學原理》的很多基本理論當然也適用于課堂的管理。作為講授本門課程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課堂管理的高手,將《管理學原理》中的很多基本理論應用于課堂管理,并和同學們討論課堂本身的管理,這樣即可以作為學生的實戰演練,也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管理的實用性和它的藝術性。例如:第一節課一上課,教師就要給學生介紹參與式教學法,讓學生討論分組管理的方式是否合適,如何進行分組比較好。
(4)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管理學的學習中來。
在訪談中發現部分教師把參與式教學法簡單的認同為案例教學,因此出現案例不好找,學生分析案例不積極等問題,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參與式教學法不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只是參與式教學中眾多教學手段之一。參與式教學包括案例教學法,項目策劃、情景模擬法,管理游戲、角色互換等多種教學方法,只有靈活的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
案例教學法中最關鍵的是能選擇合適的案例來幫著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案例的深度、廣度、和難易程度要恰當,盡量本土化,同時要控制案例的數量,避免使用過多案例,占用過多的時間。要走出案例教學就是參與式教學的誤區,沒有合適的案例寧愿不用案例,一樣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達到參與式教學的效果。案例不能過難,難度過大往往造成學生參與不積極,最終變成老師講案例,而不是學生分析案例。要提前通過教學平臺將案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通過查資料討論等方式做好充足的準備,課堂直接進行分析、討論、辯論。教師的任務是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和點評,最后根據學生的表現記錄分數。
項目策劃是指教師為學生提出項目,由學生小組在課下完成項目策劃,然后在課堂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現給大家,在教師引導下各小組之間互相提出意見和建議,并通過辯論和討論來完善各自的項目的過程。例如在《計劃》部分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個小型企業的年度計劃書,在《組織》部分由學生來為某個組織進行組織結構的設計等等。
情景模擬和管理游戲最好應用于本門課程的實驗課時中,教師設定主題,由學生通過情景劇或設計游戲等方法來表達主題,提出問題,并在模擬和游戲中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董巖.運用參與式教學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教育藝術,20xx(08).
管理學論文14
一、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意義
實踐教學是和理論教學相對應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推動學生從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換的重要保證,是當前高校特別是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大力推廣,對推動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來說:
(一)有助于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理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理論晦澀、難懂,甚至認為理論沒有直接的用途,進而忽略了理論課程學習的重要性。高校工商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堅持實踐第一,教、學、做相結合的原則。在實踐教學中,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案例、系統軟件操作以及參與企業日常運營管理等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情景中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決策分析“讓學生將所有的管理環節聯系起來,了解某一環節在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體驗真實的管理情景,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查漏補缺。”1另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好的了解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回到學校能夠以扎實的心態,并且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體會作用于理論課程的學習,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工商管理學科具有專業自身的特殊性,知識點來自企業管理的經驗歸納和總結,與企業實體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在工商管理學科的教學中,豐富的實踐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如同身處現實的企業情景中,實現理論和現實的連通,特別是帶著問題和任務的實踐形式讓學生必須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從被動的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應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從教師要求學生學習到學生主動要求學習的轉變。實踐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最好橋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容易形成親密、互信的師生關系,從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競爭力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是市場競爭條件下的企業經營環境,主要以現實問題和任務的解決為實踐目標,多以團隊形式進行分組對抗,充分挖掘學生個人的特長和融人團隊與他人協作配合的能力,團隊成員之間需要進行合理分工,通力協作。學生通過大量參與模擬實訓,甚至到掛牌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參與到企業的現實經營決策過程中,可以逐漸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競爭策略和競爭手段,增強合作和溝通協調能力。同時,教學實踐基地的“預就業”模式,也會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縮短了與實際工作的距離。[21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和勝任企業的日常運營工作,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主要依托校內模擬實踐和校外基地實踐兩種模式。兩種實踐模式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普遍問題。
(一)校內模擬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形式來看,校內模擬實踐教學主要借助于專業教學軟件來完成。從調查來看,多數高校引進了工商管理學科核心課程的各種模擬的教學軟件,對實踐教學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1、模擬實踐體系非系統化工商管理學科模擬實踐體系由多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模擬實踐組成,各門課程是其中的子系統,既相互聯系又有較明顯的差異,但從整體上看是一種系統和群組的狀態。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工商管理學科群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統設計,將子課程進行合理地劃分并設計成各個單項模塊并能實現各自功能和體現差異,同時使得各個具有單項實訓功能的子系統能夠有機的聯系起來,又能發揮系統整體功能的作用,是目前各高校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各高校工商管理類學科普遍設置了不同的實踐課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聯系,資源優勢分散,綜合性實踐較少,不利于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1而且大部分高校由于資金、設施等各方面的考慮,往往只選擇了其中的一種或者兩種模擬系統投人到實踐教學過程當中,這將制約或不利于高校人才系統化培養目標的實現。
2、模擬實踐過程非互動化
在模擬實踐教學開始時,學生往往對實踐的目的和動機以及實踐的步驟不太明確,指導老師往往自主編寫實踐講義,或者直接從模擬系統的供應商處購得說明書,在實訓開始前發給學生。由于講義或說明書不夠生動和形象,操作要點不夠明確,嚴重影響了學生實踐操作時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另外,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時,也往往更愿意向同學之間互相詢問,部分同學愿意向老師詢問,卻不知道如何與指導老師溝通。同時,部分同學在實訓過程中缺乏積極性,應付了事。部分同學在實訓結束后,覺得實訓枯燥無味,不能提高自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嚴重影響了后續的其他模擬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3、模擬實踐情景非動態化
在仿真企業環境中,由于市場的變化,企業內部經營理念和經營決策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模擬實踐系統的情景設計需要動態化。但目前高校購買的教學模擬系統往往不能模擬現有企業真實的經營過程。在專業教學系統價格高,學校的教學資源和投人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往往會選擇一些成本相對比較低的教學軟件,模擬的情景設計往往比較簡單,未能體系動態性的變化過程。有的模擬教學軟件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會偶爾出現死機,系統過慢,數據不能提交等問題。雖然市場上也有不斷推出的各類新的模擬軟件,但各高校往往選擇對以往已經購買的教學軟件進行系統補丁或者升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也無法體驗高仿真的企業運營過程。
(二)校外實踐基地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校外實踐基地而言,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企業、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形成緊密型校外實踐基地。從具體模式來看,或者以就業為目標,根據校企需要定期接納學生進行教學實訓、實習活動。或者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項目橫向延伸的驅動形式進行。
校外基地實踐教學一般采取學校統籌規劃、職能部門協調指導、二級學院具體運作、實踐基地協助管理的方式進行,學校根據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教學基地建設整體規劃、教學大綱。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校外基地多是企業單位,只是高校按照各類教學和人才評估的要求來掛牌一定數量的實習企業,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許多企業主觀上接受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很低,即便是給予學生實習的機會,也只是將學生作為低廉成本的勞動力使用,與學校鍛煉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學生參加實踐的初衷相違背,這也是近年來許多高校遇到的普遍性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學生到企業實習,進行合格的上崗培訓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不進行上崗培訓又會帶來隱患,從而會影響和擾亂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以盈利和穩定為目的天性不支持學生到企業實習這種行為。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的客觀因素和條件如人事安排、費用支出等制約了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的行為。再加上企業基于內部資料和資源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慮,很少讓學生實際接觸到企業的業務管理和核心流程。另外,由于實踐教學對時間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學習順序上比較剛性,與理論教學的推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觸。
三、完善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路
在學分制教學管理的趨勢下,工商管理學科如何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以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實踐教學目標
從培養目標來看,作為應用性學科的工商管理專業主要為企業輸送專業應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要與現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對接,發揮其作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的“試驗田”和“練兵廠”的作用。從現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企業往往希望招聘進來的學生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能較快的體現為企業做貢獻的價值,所以在人才選用時往往看重候選人的綜合素質、潛力或實習及工作經歷,這就需要學校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實踐體系來培養適應現代化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可行的方案是結合專業特點,由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實現人才培養訂單化。在實踐能力提高方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等創新創業項目的比賽和校外其他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創業有非常直觀的感受,能夠以更扎實的心態投人到學習之中,獲取走向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在培養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線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下,要求在實踐教學模式上,要大膽創新和探索,可以考慮構建以“兩體系(即課內實踐教學體系、獨立設置的綜合實踐體系)、兩平臺(即學校實驗教學平臺、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平臺)、三層次(即基礎實踐層次、專業實踐層次、社會實踐層次)”為特征的較為完善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51在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組織各課程組、各教研室分工協作根據課程特點,結合課程建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編寫指導書。同時由各課程組對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系統協調與銜接;最后組織進行各類型和各層次,各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三)提高實踐教學的師資水平
過硬的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專業實踐教學功能的根本保證。工商管理學科實踐課程主要以應用性為主,需要相關的指導教師必須具有企業管理的工作經歷或在企業進行過實踐鍛煉,也就是說要熟悉企業的生產運營流程和經營管理。為此,必須抓好實踐教學教師人員的培訓和引進,形成合理的梯隊。一是應加強現有實踐教學教師的實踐技能培訓和專業學歷的提高,以適應學校形勢的發展要求;二是應將一些科研能力強的教師轉到實踐教學隊伍中,充分發揮科研、實踐方面的優勢;三是有目的、有選擇的引進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充實到學校的人才隊伍中,最終實現實踐教學人才隊伍的全面優化。學校可以分期、分批將在校教師送到相關企業中去掛職鍛煉,或以項目合作的方式與企業對接,使教師熟悉企業管理流程,并將企業中直接獲得的知識融人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中,提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也可積極聘請企業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來學校擔任兼職老師,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充實和壯大實踐教學教師隊伍,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業務過硬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四)加強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載體,是實踐教學的展示臺。實驗室開放的內容、時間、范圍、覆蓋面、效果等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專業實驗室建設要逐步通過各省級和國家合格評估。統籌安排、調配、使用實驗教學資源和相關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的運行效率和實驗設備的利用率。
同時,高校要積極尋找合作單位,按照就近布點、分步建設、先易后難、互惠互利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能滿足本學科實踐條件的單位作為校外實踐基地。逐步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資格認定”制度,設立專業符合度、學生容納量等質量標準,規范實踐教學基地管理。鑒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借助別單位的設備設施,或是利用他們的教學場地環境,與基地單位僅是簽署協定而已,對其并沒什么實質性的投人或支持,學校可考慮通過這種途徑讓實踐基地單位也從中獲得一定的好處,比如:資金投人、聲譽的提高等等,提高基地的使用率。要認真調研、分析已建基地的情況,分類整合,延伸功能,逐步建成一批適應于多個專業的、具有一定綜合性的實踐基地,積極做好基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優秀實踐基地的建設及培育力度。
(五)強化實踐教學過程的管理
教學管理標準化是實踐教學實施的重要保證。從實踐活動的主客體來看,高校實踐教學普遍存在隨意性較大的問題。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提高教師對實踐教學的認識,把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納人到日常教學管理中來。教學管理單位應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學管理的體制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實踐教學的人員管理、現場管理;對實踐教學實施情況實行過程監控、督導,對實施效果進行考核和評估,確保管理措施到位。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安排上,要有明確目標和合理性。對校內實驗室,可安排在學期初由實踐教學指導老師提交本學期的實踐教學預安排表,由實驗室管理人員進行排課和核查。校外實踐教學環節可考慮安排在短學期和寒暑假等其他時間,讓學生有相對完整的時間和充足的精力進行現場實踐學習,同時也要提前和實踐企業進行溝通,讓企業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合理安排,避免與企業的工作日程相沖突,使得學生缺少實質性指導。
另外,要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實踐教學中可以采用360度的績效考評辦法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師生互評相結合的辦法對指導老師和學生分別進行整體評價。也可以按照實踐前的教學準備,如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計劃等的完成情況,學生對實踐項目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程度,實踐過程中的教師指導情況,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的現場表現,實踐后的學生實踐報告或成果等來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
管理學論文15
摘要: 建筑企業信息化是建筑業信息化的中堅,也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介紹了 “十一五”建筑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根據建設行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闡述了 “十二五” 建筑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建設內容,并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企業信息化; 發展模式
引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 20xx 年就建筑業信息化的建設明確提出: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高度重視信息化對建筑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導向,進一步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提升。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十二五規劃綱要》 進一步強調在我國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從 “帶動”到 “促進”; 從 “融合” 到 “深度融合”,充分表明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空前的重視。我國 “十五” “十一五”推動社會和企業信息化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大力實施信息化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工程建設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信息化建設的水平不僅體現了行業科技進步的水平,同時也反映了行業的綜合水平和實力。為加快推進建筑業信息化建設,促進建筑企業科學發展,做好做強做大,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結合行業和企業實際,在 “十一五”建筑企業信息化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礎上, “十二五”期間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和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以實現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1 “十一五” 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十一五” 期間,我國建筑企業緊緊圍繞工程建設行業的發展特點、企業發展戰略和核心業務,堅持 “政府引導、市場推進、企業主導” 和 “做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筑企業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 1) 據有關抽樣調查報告顯示, “十一五”期間我國建筑企業在企業戰略信息化方面有較快的發展和推進。其中采用企業戰略實施控制的占抽樣樣本的 58. 8% ,采用績效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樣樣本的76. 5% ,采用全面預算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樣樣本的65% 等。雖然抽樣樣本的數量不能覆蓋全部建筑企業,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國一些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的建筑企業,通過狠抓應用,強調效果,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件系統,建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和突破,為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 2) “十一五”期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了推動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開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和不同類型企業信息化的示范。
1) 完成了涉及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 10 項標準規范研究成果,涉及標準體系、標準術語、電子政務、施工、監理、企業信息化、基礎數據、產品分類等;
2) 信息技術應用領域有較快的發展, 如: 有7 個企業建設了 BIM 示范應用項目; 有 20 個企業實施了設計和施工一體化平臺建設示范應用項目;
工程項目協同管理信息化有 20 個企業參與示范應用; 建筑企業管理信息,包括知識管理、企業戰略實施控制 ( 企業全面預算管理) 等,在 50 個企業中等到實際的示范應用; 還有其他內容的信息化項目在 10 個企業中建設并投入應用。
雖然 “十一五”期間,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上看,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數量上,不管是應用范圍和還是應用深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擴展的空間以及發展的潛力,這也預示著 “十二五”期間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2 “十二五 ”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 1) 指導思想
1) 培育良好的信息化應用環境。 以各種方式促進、提高建筑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設市場競爭機制和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引導機制,促進提升信息化建設依托和服務平臺的水平,采用典型示范與普及推廣相結合,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營造出企業信息化建設環境,形成全行業、企業協同推進,企業應用信息技術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2) 以應用促發展。結合國家和行業發展需要,聯系本企業的實際情況,以支持企業防范風險,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為目的,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走科學、簡便實用,且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信息化建設道路。
3) 狠抓應用效果。以科學發展企業統領全局,以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轉型升級和做好做強做大主業為中心任務,積極研究、開發、推廣和應用信息技術。
4) 創價值見成效。 在原有信息化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和能力為目標,深化應用效果和領域,讓企業信息化建設創價值、見成效。
( 2) 發展目標
未來,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和推進,應實現如下努力目標:1) 以行業或專業領域為主, 基本建立與信息系統集成、共享、協同應用有關的關鍵信息技術標準規范,以及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引導機制。
2) 大型、 集團型企業, 繼續以企業管理標準化為抓手,要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安全建設、企業風險防范和主營業務信息化建設方面,形成一批達到或接近同行業的世界先進水平的企業。
3) 企業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水平較高的企業,要在企業管理標準化的基礎上,完成支撐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業務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形成一批達到宣傳有窗口、溝通有平臺、核心業務處理有系統的國內先進水平的企業。
4) 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 要在不斷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注重投資與成效平衡的基礎上,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保證企業滿足快速發展的現代市場競爭的需要。
5) 全面調查研究, 總結一些有代表性的、 不同企業規模、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且應用成效好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和優秀個人,建立信息化標桿,并加大標桿示范的推廣應用。
6) 深化工具軟件的研究、 開發和應用, 力爭在虛擬施工、設計施工管理一體化以及工程生命期質量安全遠程協同監控與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基本形成軟件產品或半成品。
3 “十二五”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 1) 企業是應用的主體。建筑企業應站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正確處理企業改革發展與信息化建設的關系,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管理模式、面臨的風險和所具備的資源,選擇 不 同 的 信 息 化 發 展 道 路、技 術 路 線 和 建 設內容。
( 2) 機制建設是保證。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應站在建筑市場發展環境的高度,對參與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發布有關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應用績效評價引導機制。采用各種有效的方式,統籌規劃,大力推進和指導企業信息化的建設。企業也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外部環境,建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保障機制或信息化治理機制。
( 3) 正確的技術路線是保障。建筑企業要在經營、管理、技術創新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特別是在管理模式創新、業務模式創新、流程優化設計等方面有效地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軟硬件產品和服務,大力推進集成應用技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采用正確的技術路線,建立基于基礎數據元共享的信息交流平臺和企業級信息資源數據庫,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工作和管理; 另外,還要不斷提高信息安全的綜合防護和信息系統安全運行能力。
( 4) 服務企業決策是目的。實現業務模式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應作為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要立足于企業實際需要,進行 “高層” 設計, “底層” 探索,建設能服務于企業決策、協調配置資源和支持企業業務發展的應用信息系統。
( 5) 應用效果是根本。要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和主營業務,以防范風險、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為根本,積極探索有效的信息化發展模式,制定企業中長期信息化建設規劃,加強標準化建設,確保信息系統建成后,可應用、見成效。
4 “十二五”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首先,建筑企業要緊緊圍繞行業特點、公司發展戰略目標和企業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可行的、合理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規劃和項目計劃,機構、人員和資金落實到位。
其次,要注重建設與應用并舉,著力提高現有應用系統的集成水平,及時解決應用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應用系統的完善升級。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力度,扎實推進系統深化應用工作,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的價值。
再次,建筑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積極打造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管控平臺,加快建設支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應用信息系統。在管理層面要建立保證企業發展戰略 “落地”、科學決策和資源協調優化配置的應用信息系統; 在業務層面要建立崗位職責明晰、流程規范、業務過程可追溯、風險可掌控的應用信息系統。在信息技術管控平臺方面,企業要統一系統規劃、統一技術平臺、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機制。其中,信息系統的建設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 1) 業務財務集成應用。建設以業務處理為基礎,合同、預算計劃管理為依據,成本、風險管控為目的,重點解決企業資金收支監控、執行與過程可追溯的應用信息系統。
( 2) 工程項目質量安全保證與監測。通過對建設工程項目的主材賦予 “電子身份證”,混凝土中植入芯片,記錄施工過程以及實施、監督和驗收人員,重點解決工程質量安全監測,為工程項目安全使用和維護提供科學數據。
( 3) 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管理集成應用。建立工程項目設計三維模型數據庫,重點解決優化設計、虛擬施工,為施工管理提供原型數據,尤其是工程量計算、施工進度管理、采購管理 ( 物資、分包) 、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
( 4) 基于標準化管理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確立項目管理思想和模型,以施工預算為基礎,優化設計項目管理流程,制定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標準,重點解決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效應用和移動應用。
( 5) 建立電子采購平臺。建立能滿足企業相關組織、項目部、供應商、評標專家,協同工作的采購平臺,滿足采購相關方的信息溝通、評審定標、簽訂合同、合同執行監控、支付與績效管理等。
( 6) 進一步完善和建立一批能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工具軟件。根據技術和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有關信息技術在建筑企業中的應用。一是通過建立或采用移動互聯網,建立企業資源協調調度系統 ( EIM) ,掌握生產要素需求,及時協調企業生產要素。二是建立項目管理及移動業務處理溝通平臺,實現信息和有關數據的快速移動和交換。三是研發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及時采集企業管理知識和生產知識,加強企業知識積累、傳播和應用能力。
( 7) 注重安全體系和標準體系的建設。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從規劃到實施和應用維護各個階段,都要強化安全意識,從物理安全、系統運行安全、信息安全和制度四個方面全面建設企業信息安全體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護水平,為企業信息化穩定應用提供保證。同時,建筑企業信息化要加強信息化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建設。遵循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加快制訂符合行業、企業自身特點的標準規范,保障數據共享和應用系統集成。
5 結語
建筑企業信息化是建筑業信息化的中堅,也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建設行業信息化,特別是建筑企業信息化任重道遠,通過十多年全行業不懈的努力,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十二五” 期間,建筑企業信息化應堅持走 “科學發展”的道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統籌規劃,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關注信息化建設的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以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和能力為目標,深化應用效果和領域,讓企業信息化建設創價值、見成效,實現提高建筑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宏偉目標。筆者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政府、企業和各界人士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共同推進,建筑企業信息化在 “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遠的未來,一定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管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經典]管理學論文06-29
管理學論文05-15
管理學論文11-15
【薦】管理學論文06-20
管理學的職能論文12-04
管理學組織的論文11-22
管理學原理的論文05-16
管理學論文致謝03-21
管理學基礎論文07-30
管理學論文標準格式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