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管理學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管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理學論文1
摘 要:工程造價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從項目決策到竣工驗收的整個過程,它涉及部門眾多,決定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整體效果。工程造價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使相關的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充分利用人力、資金和物力,使其達到完全合理化,最終保證質量并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而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對工程造價的信息化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建筑產品進入市場后,市場對工程造價信息的需求不斷膨脹著,我們只有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充分發揮我國工程造價的自身優勢,加強工程造價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使得工程造價管理向著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因此,高 度重視工程造價的信息化管理,并通過采用動態工程造價管理系統使工程造價信息作為一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共享是我國的工程造價領域乃至建筑業實現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 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發展對策
1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1.1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工程造價的降低
在我國的建筑工程安裝費中材料設備費占整個投資的 65%到70%,而且近幾年來,這一比例正在逐年加大。由此可以看出,控制 好建筑工程的材料設備費用對于實現工程管理的合理化高效化是很重要的。在實現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之后,其中的價格信息系統可為使用者提供材料設備的廠家最新報價,并且每一種材料都與相應的廠家進行了鏈接,用戶可以很清楚的選擇最適合的材料和設備。并且,系統中還備有價格欄,提供對工程造價有重要影響的主要材料價格,以及不同地區的橫向價格系統和縱向的比較走勢圖。通過研究這一欄,造價人員可以充分判斷建筑材料和建筑設備的價格走勢,并對造價信息有了更清楚和詳細的掌握,有利于進行合理選擇,降低工程造價。
1.2 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建筑市場管理服務的加強
所有與工程造價特征及其變動信息有關的內容組成了工程造價系統的核心。建立具有共享性的資源,完善工程造價信息系統,可以使得工程造價信息化有更大的普及,起到更大的作用。此外,建筑工程信息的共享可以使其更好的為工程建設市場和工程造價管理服務,可以為建筑項目的承包商、工程咨詢單位、業主及其他參與到工程各個方面工作的人員提供各類信息,包括工程法規、各個部分的造價、細化的各部分材料價格信息等,加強了建筑市場的管理服務。
1.3 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能夠為招投標工作提供合理依據
當下,在我國招投標相關制度不同的地區,工程造價信息中的人工費、材料價格和機械費等方面也截然不同。而且眾所周知,建筑施工企業流動性是很大的,而招投標活動卻不受地區限制,對于其他地區的施工單位,招標方可能并不了解其具體資質和實力,而通過工建筑程造價信息化管理的實現,招標方可以全方位的了解競標企業的相關情況,選擇出最適合的施工企業,這使得評標工作更客觀,減少了人為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實現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之后,建筑施工企業即可以通過工程造價信息系統來查看工程的相關情況,確定施工方案之前,可以先考察投標地區的材料價格、周圍環境等方面,據此規劃出更合理的方案。
2 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建筑工程的造價信息來源于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對這些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利用可以提高我國工程造價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減少工程造價管理中的.盲目性,有利于盡快發揮建筑工程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當前,我國工程造價信息管理體系由政府、專業團體和企業三個層次組成。政府層次中,政府相關機構發布全局性的造價指數相關信息,對各種工程的投標造價指數進行計算,并整理工程建設相關的人機料價格信息;專業團體層次中,專業團體根據政府公布的相關造價信息,并參照自己收集整理的相關造價資料,對工程造價指數進行計算和分析,來發布工程造價的市場信息,并有償提供給業界參考使用;企業層次則是指一些造價咨詢公司、工程承包商和造價工程師事務所發布的相關造價信息。各個企業通過分析公司過去所承接項目過程中的造價數據,對其進行系統的總結,生成公司的內部工程造價信息數據庫,對公司內部免費開放,并向業界有償提供信息服務。由于這些數據來源于實際工程,既反映了企業最真實的情況,又遵從著社會公共造價信息,是確定工程造價的有利保證。但是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的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仍存在這一些問題。
2.1 工程造價信息系統發展程度低
我國當下建成的工程造價管理信息網站和系統大多都很單一,只提供當地的政策法規、造價定額、以及材料價格等方面的信息,對信息收集、加工和共享缺少統一的編碼分類,很顯然這不利用造價信息的充分利用。而且,信息系統開發統分類和信息共享等部分都是各自獨立的,互操作性較差,從業人員所需的繼承性、綜合性數據信息只能從分散的系統中存取,而且有的數據有的只限于網頁上的使用,無法與智能化數據庫建立有機的結合。此外,工程造價的信息資料的規整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實現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融合,這些缺陷使得我國工程造價的信息化發展還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市場的要求。
2.2 工程造價信息發布滯后
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信息化的信息采集處理方法還達不到較先進的水平,信息量少,更新滯后,而且數據存取方式不一致,這些使得對信息資源的加工處理過程緩慢滯后,信息維護更新速度慢,落后于信息化市場的要求,不能滿足當下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而且我國多數造價管理部門采用月刊的形式發布價格信息,各類價格信息要經過采集、排版、復印、發行、調整等眾多環節,價格信息通常要滯后20 天左右。而且,由于起步較晚的原因,我國工程造價信息的網頁更新較慢,信息時效性較差,信息量的廣度和深度也達不到標準。這對于價格變化速度異常快的建筑材料市場來說,是無法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以及招投標市場的需求的。
3 實現工程造價信息系統與其他輔助系統的交互
我國的工程造價信息系統應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施工以及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等相關系統進行很好的交互融合,通過這一措施可以使得建筑產品實現從構思規劃階段,到設計階段,到最后的竣工驗收階段的全程自動化管理,可以為工程造價信息系統的時效性和實時服務提供有力的保證。眾所周知,網絡為我國的工程造價行業創造了良好的信息平臺,使其原有的陳舊工作方式得到了改變。在新形勢下的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中,還應當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來對歷史數據和新的工程數據進行動態的提取、分析和規劃,通過這些步驟最終實現對工程造價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實現工程造價信息系統與其他輔助系統的交互,可以使各參與方在工程項目的每一階段都能實現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增強了工程造價信息的時效性,實現了工程造價全生命周期的高效控制,提升了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4 結語
隨著人們對信息化進一步的認識和更多的經驗積累,信息化在工程造價中的應用還應當有更大的發展。我國的建筑市場正逐步開放,走向世界,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國工程造價行業的優勢,只有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更好的加強工程造價的信息化管理,最終實現與國際建筑市場的接軌,取得更好的發展。
管理學論文2
【摘要】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學之間的聯系一直都被廣泛討論,是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在西方,關于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爭論。主要是探討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是相互包含關系,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本文主要以公共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為切入點,對公共管理學與新政管理學的關系展開分析,重點分析二者之間的區別,以加深對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的認識。
【關鍵詞】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區別 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就需要更為全面精準的管理,那么,思考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一直以來,中外學者們對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之間的區別聯系都有各自的看法,什么是公共管理?為何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能引發許多學者的激烈討論?理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當下很重要并且必要的事情。本文就以公共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為立足點,圍繞公共管理的主體、對象、方式、目的來對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關系展開具體分析。
一、公共管理的相關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組織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通過公共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以及公共部門內部的事務。
(二)公共管理的主體
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主體被視為公共管理的兩大主體。一般來說,其他公共管理主體意指的是一些以實現公共利益為職能的非營利組織或者第三部門。
(三)公共管理的對象
1.公共資源。其包括了公共設施、產品、公共信息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
2.公共項目。公共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政策照進現實,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公共項目來實現這一過程。
3.社會問題。這里的社會問題并不是指所有的社會問題,而是在公共管理范圍內的部分社會問題。諸如市政、公共衛生、交通、能源等問題。
(四)公共管理的方式
根據管理方式與方法的雙重性原則,公共管理的方式分為實質方法和技術方法。實質方法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其體現了社會各階段特定的生產關系。技術方法是緊跟社會不斷發展而發展的,它與社會生產關系并無緊密聯系。
(五)公共管理的目標
公共管理的目標即為社會成員實現共享的資源和條件,包括了有形的物品,諸如公共設施。也包括了醫療、教育等無形的產品和服務。
二、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相同點
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與行政管理的研究對象是有交叉重疊部分的,即兩者都要以政府組織管理問題為研究探討的對象。無論是公共管理還是行政管理都要把如何高效利用資源來提供更優質服務或者是創造更多的公共產品列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為有同樣的任務,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會有一定的通用。
三、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差異點
(一)概念差異
公共管理學研究的不僅是政府組織管理的公共部門所出現的規律性問題和解決措施。公共管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還包括了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所出現的規律性問題和解決措施。可知,公共管理學的范圍要比行政管理學的范圍大,也可以狹義地理解為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個分支。從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范圍差異也可以反映出公共管理的對象多,更能受到廣泛監督,所以會更好的體現公共管理為社會成員實現共享的資源和條件的目的。而行政管理只能從管理方式上面去體現。
(二)管理方式差異
由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范圍不同,導致衍生出管理方式的不同。因為對不同事物也就有不同的針對性。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僅僅是國家和社會的公共事務運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從中去探索規律。而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是所有的公共部門所出現的同類規律性問題并發現適用這類規律性問題的解決方式。由此,行政管理學具有個別性,公共管理學具有一般性。也正是因為行政管理都是圍繞政府組織中出現的事務展開研究,所以管理方式就比較局限。而公共管理面向的是所有的公共部門,具有創造性的管理方式。
(三)管理主體差異
公共管理學注重的是公共部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公共的資源,去為整個社會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所有的公共部門在公共管理的視角下都是平等的。即便是政府組織,也一視同仁。公共管理的也要求政府組織要管好自身,從而由內而外地提供給社會更為優質的服務,生產更多的產品。而行政管理學對政府組織寄與管理好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公共部門的行政管理事務的期望。公共管理側重強調的是為社會提供服務與產品的責任與義務,而行政管理更加注重是政府組織的領頭羊作用。
(四)適用法律差異
因為行政管理更偏向于政府目標的執行,諸如立法、司法等。所以行政管理會更傾向于類似司法等的法律監督。而公共管理適用于普遍的法律下,社會公民的監督。
四、結束語
不論是公共管理還是行政管理,他們都應該立足于中國國情。從二者的研究范圍來看,可以把它們的關系類比于數學里面的包含關系。這也是行政管理被列為公共管理的二級學科的一個原因。從管理主體差異來看,有了行政管理的以政府組織管理為中心,再加上公共管理的研究所有公共部門的管理作為保護層,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中國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產出更多的產品。從管理方式來看,公共管理研究的是適用于一般規律性問題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側重的是研究政府目標的執行。本文認為,不必過分爭論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差異,二者是彼此聯系又彼此區別的關系,不能把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切分開。只要能為社會實現共享的資源和條件,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存在即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慶云.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綜合評述[J].中國行政管理,20xx,8.
[2]夏書章.現代公共管理導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xx.
[3]陳振明.什么是公共管理(學)一相關概念辨析[J].中國行政管理,20xx,7.
[4]帥學明.全國首屆公共管理理論與教學研討會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xx,3.
管理學論文3
[摘要]
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在后勤財務管理中所占比重較大,是后勤財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從審計的角度來看當前高校餐飲財務管理仍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物資采購以及管理的不規范、隨意性支出較多、成本控制不理想等,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對于高校餐飲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
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審計;后勤
我國高校餐飲部門近幾年在改革的進程中不斷開拓創新,向著聯營經營方向發展,向著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發展。
1高校餐飲財務管理的特點和作用分析
1.1高校餐飲財務管理的特點
在整個高校后勤管理當中餐飲財務管理是重點和難點,當前大多數的高校餐飲采用的經營方式有經濟承包制或者是公益性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去加強預算管理及成本管理。當前我國高校餐飲已經逐漸從行政部門管理當中脫離了出來,那么財務管理方面除了需要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之外還需要做到對師生菜品需求的滿足,為此認為提高高校餐飲財務管理至關重要。
1.2高校餐飲財務審計的作用
審計監察是財務管理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對財務活動進行規范,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高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同時增加,為了促進高校不斷發展,要積極加強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確保高校的資金、資產等得到充分利用,為高校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在高校發展過程中,餐飲服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項目,餐飲財務管理是確保高校餐飲服務水平滿足要求的重要途徑,在高校餐飲財務管理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財務管理的審計和監督,針對高校餐飲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意見和建議,以降低高校的餐飲管理風險,同時還能對高校餐飲服務過程中的各種違規行為、違規人員等進行懲罰,從而確保高校的經營活動更加合理、合法。具體來講,高校的餐飲財務審計管理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規范高校的餐飲管理行為。監察工作和審計工作的結合,可以實現對高校內外全面管理,對高校餐飲服務過程中的各種不規范操作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從而確保高校餐飲管理可以實現規范化發展,對于各種有損于高校發展的行為進行有效預防。第二,促進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為學生提供營養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過程,高效的餐飲服務,可以提高學生的飲食水平,從而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去學習、去生活、去工作,提高學校的整體競爭實力,從而促進高校實現長期發展。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必須要積極加強對高校餐飲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視,尤其是要加強對餐飲財務審計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解決。從審計的角度來加強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包括對被評審的單位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部控制活動等進行審查測評,從而提高高校內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的過程。審計包括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兩個方面,其中內部審計是高校內部控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從審計角度分析當前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宏觀上來看,一個企業要想保持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要具備完善的管理體系,涉及制度流程體系、人事框架體系、財務管理體系,所以企業進行財務管理首先就需要從制度體系的健全出發。那么從審計的微觀來看,高校餐飲財務管理的內容包括預算管理、餐飲物資采購及管理、成本核算和銷售額核算,現就針對這三個方面提出相關的問題。
2.1我國高校餐飲財務預算管理存在著規劃性的問題
從當前高校餐飲財務預算管理的角度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方面,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校的不夠重視,沒有將學校師生的就餐額度和就餐水平結合到一起,那么所做的預算成本編制則是沒有針對性的。另外,在審計的.時候還發現,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在成本和利潤回收方面存在落差,往往所付出的成本過高,獲得的收益卻非常少,這就導致高校餐飲長期處于虧損的狀態。再有,高校餐飲財務管理沒有預算規劃指導,這樣在原材料、包裝等方面就存在浪費的現象,使得高校餐飲成本過高。
2.2高校餐飲物資采購及管理規范性不強
審計中發現高校餐飲物資采購及管理規范性不夠強,表現為大多數的高校餐飲所采購的物質都有固定的供銷商,這就存在著供銷商壟斷高校餐飲食材供應的問題,非常有可能導致食材原料價格偏高的現象,或者是導致出現食材原料質量比較差的問題。
2.3高校餐飲成本核算和銷售額的核算存在一定的難度
由于高校餐飲部門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運營,故財務管理有著很多不規范的地方,很多財務基礎數據和指標是不夠準確的,這樣就使得高校餐飲財務管理難度加大,在成本核算和銷售額的核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難度。
3有效提高高校餐飲財務管理的措施
3.1加強高校餐飲財務預算管理
對于高校餐飲部門來說首先需要制定出年度財務預算,然后從制定、修正到最終的預算目標完成及評價,高校餐飲的運行都應該圍繞著所制定的預算目標去進行管理。其中包括預算的制定是不是合理,餐飲財務數據是不是完整、細致和準確。假如財務部門所分析的財務數據應該進行細化,具體可以從部門細化到個人,這樣才可以保證預算更加地貼近高校餐飲財務管理的實際;另外作為高校餐飲財務部門還應該對所做的預算進行有效的整合,最后再進行財務分析之后去對預算的合理性進行有效的判定。
3.2深化成本意識提高高校餐飲財務成本管理
對于高校餐飲成本控制來說成本意識是關鍵的環節,首先作為高校餐飲部門應該重視培育員工的成本意識,從而使其能夠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有意識地去進行降低成本可能性的挖掘,做到每個員工都參與到高校餐飲財務管理中。其次還需要做好員工自我管理意識的有效培育,只有將員工的自我成本管理意識提高了,員工才能夠將自己的利益和成本管理結合到一起,從而在平時的工作當中就做好成本自主控制。最后高校餐飲部門還應該引入一些能夠更加勝任財務管理的專業性人才,這些人才除了應該具備專業的財務知識之外,在高校餐飲管理方面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經驗,從而可以通過降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途徑有效地降低高校餐飲部門的財務成本管理。
3.3建立與高校餐飲部門相適宜的財務管理新模式
當高校將餐飲部門從后勤管理中剝離出來之后,其處于相對獨立、公平的環境當中,所以在經營和管理中產生的財務數據具有可比性和合理性,那么根據高校餐飲管理特殊性和財務管理理論結合在一起,將財務分析方法、成本控制等結合到一起,制定出全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指標控制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引導高校餐飲經營發展,對于獎懲、評價和考核來說屬于全程控制性的財務管理方法,具體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收入-成本-費用=結余那么從上面的公式我們不難看出,要想提高高校餐飲的利潤,就需要盡量地去降低成本、節省費用開支。
3.4加強高校餐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的餐飲財務管理也應該要實現信息化發展,要對傳統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要結合信息化時代的背景特征,對高校的餐飲財務制度進行重新設計,從而使得高校的餐飲財務審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能夠實現對高校各種經營管理環節和項目的及時監管,提高監管水平。要加強對餐飲財務審計信息系統的建立,并且對信息系統的功能進行完善,例如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統,將高校的餐飲財務管理過程、財務審計結果及時公示在高校的信息網站上,并且還可以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公示,確保高校員工以及社會群眾能夠及時了解高校的審計狀況,有助于積極發揮群眾監督作用。
4結論
當前高校餐飲財務管理在預算管理、餐飲物資采購及管理、成本核算和銷售額核算三個方面都存在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加強高校餐飲財務預算管理、深化員工成本意識、建立與高校餐飲部門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愛華.自主經營模式下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xx(9).
[2]于連美.高等學校食堂財務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xx(11).
[3]李洋.信息時代下高校食堂財務管理新策略[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xx(8).
[4]繆紅梅.高校學生餐飲財務管理探討[J].餐飲改革,20xx(5).
管理學論文4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之一,其發展基礎是農業,目前工業的發展是和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時代發展要求下,我國正朝著以城帶鄉的發展方向前行,為了能夠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消除城鄉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模式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1。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要求
1。1學科間交叉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不僅僅只是某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而是多個學科之間進行融合,然后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互補和融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科之間的疊加,而在從全局出發,把經濟發展作為基本的著力點,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學科之間的升級和發展。目前學科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同步成為趨勢,同時發展方向為多元化。因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做好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補工作,對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探究和綜合分析,最終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和互補融合。
1。2農業結構調整
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之一,人口基數大,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人均所占資源比例相對較小,沒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經營方式,這樣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在發展中處于效率低下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國傳統的農業管理結構與當前現代化農業管理結構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意識到當前社會是科技進步的時代,我們要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中,及時調整農業結構,配置并優化資源,同時要不斷地進行農業資源的開發,將農業經營導向組織化。與此同時,為了能夠促使當前農業產品符合要求,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根據時代和市場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及時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保證在經營過程中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所以在新時期我們應該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把握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1。3提高科技水平,重視團隊精神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貢獻,每一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都不是單獨完成的,它需要團隊之間進行協作,進而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隊伍主要是由國內的科研學者組成,但是在新時期,我們要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隊伍建設,積極吸納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不斷培養學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斷提高成員之間的科技水平,發揮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方向
2。1農業經濟應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中主要是由中小規模的農戶經營的,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國土遼闊,不同地域之間差異很大,所以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進行研究,然后將其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一直是把“三農”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在農業經濟中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樣就導致城鄉之間長期存在著隔離,改革開放后如何能夠根據國家政策進行農業經濟發展改革,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研究方向。
2。2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受到的壓力和影響越來越大,目前環保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發展,都需要考慮環保問題。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是緊密相連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人們生活方面的舒適性問題,同時也要將自然保護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夠充分考慮環保問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全貫徹到農業經濟的'發展中。
2。3農業經濟管理趨于國際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行業和領域中都充斥著這種形式,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不同國家之間的農產品差異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了能夠更好地在世界大環境中進行農產品的交易和往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在日常的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倡走國際化路線,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不斷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而將我國的農業經濟推向世界化,農業經濟管理中采用土地報酬遞減作為理論基礎,在知識經濟作為導向的現代社會,農業生產管理中知識作為基本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的深化應用,知識得以積累,這樣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農業經濟管理中要不斷深化知識資本,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倡導國際化觀念。
結語
總之,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要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要不斷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及時調整原有的農業結構,提高隊伍成員的科技水平和團隊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國際化發展,不斷進行農業經濟研究,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喜江。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xx。
[2]申紀云。關于全面準確把握高校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xx。
管理學論文5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在導師卜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我順利的完成了論文的撰寫工作。卜偉教授嚴謹治學的工作態度和博學務實的專業精神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影響。在此,衷心感謝三年來卜偉教授對我的關心和指導。
在本文的選題及后期的研究過程中,卜偉教授給予了非常全面的指導和寶貴的建議,極大地推動了論文的進展工作。在即將畢業之際,再次對卜偉教授曾經給予的幫助和鼓勵表示衷心的感謝。在論文寫作期間,董肖丹、於懷英、劉彬、李起龍等同學對我論文的研宄工作給予了熱情幫助,在此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多年來你們始終如一地在學業上支持著我,家庭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鼓勵著我。所謂君子豹變,希望未來能夠不斷修煉,不斷進步,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管理學論文6
摘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導向,進行管理學教學改革,是新時期高校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需要。本文秉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探索建構主義導向教學方法在管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管理學是高校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了解管理學原理普遍適用于各類不同組織的前提下,掌握管理基本職能及其內在聯系,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專業基礎。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管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經驗和技能,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體系意義建構的目的。傳統教育論下,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呈現方式,培養出的被動接受型學生不再符合社會發展對能力、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內涵
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柯爾伯格、斯騰伯格和卡茨、維果斯基等學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變“教師中心”說為“學生中心”說,提倡學生以協作、深入情境等方式實現既學習知識點,又培養起分析、溝通、協作、創新等綜合能力。強調由學生自身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教師為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提供組織、指導和幫助。教學成為一種不斷培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運用以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的過程。建構主義為進行傳統教學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論及實踐支撐。
三、建構主義導向下管理學教學改革探索
第一,團隊式“教”與“學”。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均以團隊方式進行。Schmucks(1997)曾指出,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分組、如何幫助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嘗試讓學生在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時,將其分成若干學習團隊,采取多種可行性、操作性強的協作方式,將單獨學習個體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以8-10人為一組,明確每個成員在團隊管理中的分工、任務,制定團隊規則和制度,確保團隊學習、討論、協作過程有序開展。引導一個成員主動參與解釋知識、建構知識;引導學習團隊完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六個環節:觀察、體驗情境、自主提出問題、為自己新舊知識結合搭建橋梁、組織協作、展示學習成果、反思過程,以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來對學生思維能力、知識建構能力進行檢驗。因此,學習團隊不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平臺,更是一個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來建構或認識管理學知識,并據此基礎,主動對新知識、新信息協作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知識結構體系的平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團隊合作、溝通交流、協調平衡的能力。對教師團隊式“教”授的設想:考慮不同教師在《管理學》各章知識的專業所長,以3-4人組成教學團隊,進行團隊教學,以團隊專業化分工教學彌補單一教師難以面面俱到的不足。錄制團隊管理學教學慕課,將慕課平臺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第二,情景模擬教學。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教師需在課前設計出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符合的情境劇,劇情只限于背景、角色、面臨的問題等要素,不作任何分析、不下任何結論,課堂上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面對情境難題,在仿真模擬中積極挖掘所儲備的經驗、知識,在情景體驗中獨立探究、協作溝通,培養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脫離學習只為應試的陳舊方式。如在“決策”這一章的教學中,我采集了一個“野外求生”的模擬情景,要求讓學生們以團隊為單位,分角色扮演人物。利用提供的十余種工具,在規定時間內,先由個人獨立思考,進行“個體決策”制定求生方案,并依次根據自己對各種工具發揮作用大小的認識進行排序編號;然后再以團隊為單位相互溝通、交流、討論,得出求生的“群體決策”,依據群體達成的共識再對各種工具發揮作用大小的認識進行排序編號。這一情景模擬設計的目的并非考察學生求生技能,而是要考察個人、團隊的決策能力以及領導能力、溝通能力等。個人、團隊兩組編號總和后的差值大小表示個人對團隊決策影響力的大小,以此說明個人溝通能力的強弱,差值大則表示個人溝通能力弱;反之則溝通能力強。最后拋出專家對求生工具的排序編號作檢驗決策正確性的參考,個人編號之和、團隊編號之和分別計算與專家編號之和的差值,說明個人或團隊決策正確性的大小,差值大則決策正確性低,反之則正確性高。通過場景模擬教學,學生們感嘆親身體驗才深刻理解了“決策者知識的有限性決定了對信息利用能力的有限”、“決策者為什么只能做出滿意決策,而非最優決策”,明白了”個體決策”、“群體決策”的內涵,并紛紛表示要通過進一步深入學習管理學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領導能力”等。貫穿于管理學教學過程中類似的情境模擬教學設計,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在這種積極活潑、生動直觀的學習場景中,有效增強了師生間、同學間的感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潛能也得到了創造性的發揮。
第三,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提供案例,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利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對案例中的特殊情境和疑難問題進行合作式探討的一種學習方法。本質上是提供一種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教師在教學中僅充當設計者和激勵著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通過面對復雜的管理情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結合一定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摘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導向,進行管理學教學改革,是新時期高校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需要。本文秉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探索建構主義導向教學方法在管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著決定性的影響,而教育就是學校的最高利益,所以與其利益相關的`人員,也就是師生、家長都應該參與到管理當中。對此,學校應構建多元化的監督機構,并積極借鑒日本、英國等國家在校級教育行政層次上的安排,科學設置董事會、家長會等機構,并將其納入學校事務管理監督當中。因此,中國中小學應結合自身情況,積極鼓勵家長、社會參與到學校教育管理當中,并以此來避免行政化問題的產生。第五,社會、家長參與教育管理。學校可以讓社會賢達、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等參與到學校的決策中,組建上文所提到的董事會,他們可以通過學校董事會會議來了解學校最近運營情況,并且了解學校的招生、基礎建設、財務和人事等情況,進而發表他們獨特的看法。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家長開展家長溝通大會,讓家長參與到家校互動和學校建設中。學校的一些選修課程可以聘用一些社會專業人士來進行教學。進而實現社會和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學校的校服可以交由家長來設計選擇,教學評價也可以參考家長的建議。
四、結束語
總之,雖然現在很多中小學都存在較為嚴重的行政化問題,但是學校教育的發展還不能完全擺脫行政管理,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對中小學教育管理現狀進行深入、全面分析,引導行政部門正確認識到,其主要職能是要為師生提供相應服務的,而非相反情況。同時,在實施行政化管理措施中,應對教育、人才成長規律做出綜合考慮,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出更科學有效的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1]遠小紅.談中小學教育管理行政化問題[J].赤子,20xx(6):195-195.
[2]山東省事業單位的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專家辦學,濰坊中小學校去行政化改革探索[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xx(7):38-39.
[3]劉月蘭,劉雅.對中小學管理行政化問題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xx(3):48-50.
[4]王晶.烏海市中小學教師管理“以人為本”的探索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xx.
[5]徐林.作用制度改革對中小學校長的績效影響研究——以四川省南江縣為例[D].西南大學,20xx.
管理學論文7
摘要:21世紀,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歷史任務必然對我國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實加強行政管理的理論研究,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是必然選擇。本文首先詳細論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內涵,進而闡釋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最后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務,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穩定運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為一個名詞術語,在我國和其他國家,其使用范圍都是很廣泛的。無論是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還是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專有概念,我國理論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義為“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一下三個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實質是國家權力的運作過程。明確行政管理的實質,可以把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同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活動明確的區分開來,有助于人們深刻地認識政府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實質及其規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管理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組織活動。明確國家行政活動的管理屬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國家的立法活動、司法活動區別開來,突顯行政管理的“執行”功能,這有助于更好地借鑒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動中的有益經驗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術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有著明確的規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
1.精簡原則。
所謂精簡,就是各級政府的規模要適度,行政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少而精。新時期堅持精簡原則,一是機構、層次、編制定多少,必須嚴格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凡屬重疊和多余的機構、層次、人員,一律合并和撤銷。二是隨著行政工作的發展,應把某些事務交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種工作制度,提倡科學方法,以降低國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統一原則。
所謂統一,就是保持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的完整統一性。任何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因此,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無論是權力下放,還是分級管理,都不能破壞國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統一性。遵循統一原則,首先是要堅持行政目標的統一性,各級政府必須以共同的總體行政目標為基礎,進行目標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標統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職能,建立政府內部的各層次和各部門,并依此明確它們的職、權、責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是要堅持行政領導的統一性,實行首長負責制,形成明確的上下級行政領導關系,防止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現象,保證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3.效能原則。
所謂效能,就是各級政府應具有迅速回應社會需要,高效率地實現行政目標的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組織作為一個系統,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過各個行政部門的行政效率體現出來的,而政府的各級組織及所屬部門只有通過整體才能表現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須按整體效能原則組合各部門和各單位,做到組合緊湊、職責分明、運轉自如、便于指揮,成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有機整體。
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
1.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權限。
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事權不清,導致權限不明,職能交叉,既影響了行政效率,也損害了行政職能的發揮。黨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又要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依法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行政管理權限,這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新思路。依法明確規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權限,包括中央政府的專省權、地方政府的專有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共有權,使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有法可依。
2.繼續推進機構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逐步實現行政決策權與執行權相對分離,實行決策職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過科學規范部門職能,按綜合職能設置政府機構,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交由一個行政部門承擔。同時要改革行政執行體制,建立綜合執行機構,推行政府事務綜合管理,將分散到部門的行政權原則上收歸同級人民政府。改革行政執法體制,設置精干、統一的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執法。
3.健全公務員制度。
當前,公務員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健全公務員制度要始終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一出發點和根本點。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和改革的難點問題,重點抓好考試錄用、辭職辭退、競爭上崗、輪崗、開展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活動,強化公務員隊伍的思想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聲,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而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順利進行。積極營造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鼓勵人們于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
4.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
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我國新世紀機構改革的重點。根據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開必須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和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為突破口,加快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步伐。要將承擔部分行政管理職能或者行政執行職能的事業單位,改組為行政執行機構。對承擔政府交辦任務、提供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實行宏觀調控。對一般帶有開發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逐年裁減財政撥款,逐步推向杜會。同時,要加快機關后勤保障體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門所屬的經營性后勤服務機構推向市場,依法改制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參考文獻:
崔彥,吳成鋼,代中現,《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學刊,
李金波,《試論加入WOT后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延邊黨校學報,
陳素江,《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換》,載《南方經濟》,
陳東琪,《進一步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若干設想》,載《經濟縱橫》,
管理學論文8
一、課程內容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具體情況,土地管理學的內容體系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概念和特點、土地管理的經濟學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管理原理。第二部分為土地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權屬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場管理四大部分。就四大內容在土地管理系統中的作用來看,地籍管理是基礎,土地權屬管理和土地市場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共同構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內容體系。第三部分為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實務[3]。
二、“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式
基于土地管理學課程所具有的先導作用和課程特點,在教學中應綜合考慮,由淺入深、理論結合實際,多種教學手段有機融合的模式展開課程的教學活動。
(一)“圖表”教學方式
“圖表”教學是一種以圖形、表格為材料呈現方式,展示地理事物或揭示其本質特征,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增強學生地理素質,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4]。該方法雖然在地理教學中應用較廣泛,但在土地管理學的教學中巧妙使用后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土地功能這部分內容時,針對土地不同的功能,首先給學生展現土地功能的不同圖片,之后讓學生指出每一種圖片所表示的土地功能,從而總結出土地5大功能,并用一句話概括土地的功能即土地的有用性。這種圖表教學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通過圖片的直觀教學可起到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土地,了解土地的屬性及土地的功能,感受到土地與人們生產活動的密切相關性,進而使學生自發地產生重視土地、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二)“主題引導”教學方式
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但在具體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實踐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規程等都在發生變更,這樣就導致教科書上的部分內容與實際土地管理活動產生不一致的問題,基于這種情況在教學中給予直接補充完善是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巧妙地設置一個主題并圍繞該主題讓學生廣泛的收集和整理資料。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2-4人為宜),其次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要求各學習小組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搜集、整理資料并自己動手制作課件[5],之后每一組派一位代表就所準備的內容向全班同學講解,同時要求各小組的其他同學做記錄,主要記錄其他組的講授內容與本組內容的不同之處,之后要求各小組將聽課記錄整理后統一提交給老師。因為面對的是剛踏入大學的一年級的學生且初次嘗試講臺講課,所以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講解情況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最后就設置的問題進行統一的歸納與總結。其教學效果可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客觀的肯定與鼓勵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案例”教學方式
案例教學最早于1870年首先在美國哈佛大學興起。案例教學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學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學目標,由在實踐中所收集或撰寫的原始材料、案例報告或案例研究等組成的教學案例[4]。在土地管理學的教學中可根據本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將土地領域中發生的案例或從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案例中心案例庫中選取典型案例引入課堂。具體做法是,把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和選取的'案例事先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理論,熟悉案例。在課堂上,教師把學生已經了解的案例故事情節,通過簡明扼要的方式重現給學生,從而盡快引導學生進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其次以將要講授的理論為基礎,圍繞提前布置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和辯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把握不偏離設置的主題。討論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提煉,對達成的共識給予肯定;對討論中遺漏和模糊不清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講解、梳理,使學生通過案例掌握理論,對理論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此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案例教學重在原理,重在舉一反三,案例本身不是學習內容。
(四)“框圖”教學方式
框圖是用框型符號如流程圖、結構圖等圖式,將抽象事物具體化,描述系統中部分之間聯系的一種手段。“框圖”教學方式可以將相對分散的知識單元進行有機融合與銜接,使學生既可以看到一個整體、全局的知識體系,又能明確各知識單元的位置與聯系[6]。在內容的講授中可使一個章節的內容,在整體框架下,沿著層次結構逐層深入細化。例如,土地管理學中土地利用管理這一章內容,共包括了5個小節,而且第一小節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土地利用管理理論依據,使得教學內容的涵蓋面過大和層次不突出,基于此在講授這一章內容時通過拆分和歸并,首先把全部內容整合成3大模塊構成框圖的第一層,其次根據知識結構的從屬性和關聯性構筑框圖的第二層,第三層,逐層細化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強化重點內容,第四層,根據需要進一步細化個別知識點。這樣既從整體框架結構上做了全部內容的概括,又把分散為各小節的知識塊,通過框圖有機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教學效果,教學框圖見圖1。
三、結束語
國家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針是“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環境”。吃飯需要農業用地,建設需要建設用地,在滿足了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顯得更重要。所以如何將土地管理學的理論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是該門課程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所在。因此土地管理學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性原則,而教學手段可以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選取多種方式。
管理學論文9
[摘 要]本文就公共管理的內涵衍變以及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框架為主要分析點進行具體分析,以更好地促進我國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更好地促進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切實為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學;內涵衍變;縱向學科框架
公共管理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而興起和完善的概念,籠統而言,其主要是指對社會的公共事務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管理是以西方的社會結構以及理論體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公共行政管理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是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與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相分離而獨立出來的一大新概念。公共管理在本質上而言,是一個歷史范疇。可見,在不同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公共管理的內涵不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公共管理的內涵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1 公共管理的內涵衍變
20世紀初期,是西方古典行政管理理論的產生與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在堅持行政同政治相分離的前提下,對國家行政組織以及行政效率進行研究,并探討行政管理的原則,將科學的管理理論運用于行政研究中,奠定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為行政管理的發展打下基礎。
同時,由于政治與行政相分離,忽視了政治因素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作用,且沒有充分重視人際關系、非正式組織及外界環境等對管理的主要影響。20世紀30至60年代,傳統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該時期人際關系學說、決策理論的興起對行政管理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人際關系學說使公共行政管理開始注重人的作用,而決策理論中強調政治與行政之間的關系,兩者不可完全獨立。
同時,這一時期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廣泛吸收了政治、社會和運籌等方面的理論,使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的綜合性以及應用性得到了極大提高。由于該時期國際經濟的自由化趨勢,使得人們對公共管理進行反思,從而思考政府管理的創新及出路,對于公共管理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80至90年代,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公共管理出現了重要的改革運動,其標志之一是公共管理代替了行政管理。綜合上述公共管理內涵的發展歷程,認為公共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他相關機構,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要求這一核心,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公共事務所實施的有效管理。
2 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框架
公共管理學是現代管理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公共管理理論進行研究,并不斷探討其結論的新知識體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幾大方面的基本內容。
2.1 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公共管理學體系構建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抽象意義上也就是籠統概念上的理解,公共管理主要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因此,只要存在公共事務或者公共組織活動,那么就存在公共管理。其次,公共管理分為初始、傳統、以及現代三大部分。就初始的公共管理而言,其主要是原始的公共組織管理,而傳統公共管理主要是指國家產生后對公共事務進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后經過理論變革而形成的公共管理則稱之為現代公共管理。在對公共管理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就這三大方面的公共管理進行分析、比較和探討。再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所存在的狹義及廣義方面的探討。最后,在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觀念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社會性及管理性的特征。充分認識到公共管理是一種注重原則及績效的管理活動,注意公共管理所肩負的使命。
2.2 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的確定對于理論體系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正確、恰當的邏輯起點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公共管理是以解決公共問題為最終目標的活動,可見公共問題是公共管理學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的邏輯起點,在公共管理學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以公共問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為中心。
2.3 核心內容
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公共領導貫穿在公共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具體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心樞紐的.地位,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型的作用,這決定了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共領導是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其他要素作用的發揮。
2.4 基本問題
在公共管理過程中要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切實使用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從而使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擁有同等機會、享受平等權利。由此可見,社會公平問題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問題。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問題的明確界定,為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關系著公共管理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5 公共管理改革
公共管理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因此,公共管理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革新,并貫穿于公共管理活動的始終,從而實現公共管理的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可見,公共管理改革在公共管理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公共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結 語
在我國,公共管理是剛剛興起的一大概念,我國對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無論是對公共管理內涵的理解還是公共管理學學科架構的構建尚處在不斷研究和探討之中。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樂夫.試論公共管理的內涵演變與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體系[J].管理世界,20xx(6):111-113.
[2]邱法宗.管理科學新領域――公共管理[J].求實,20xx(z2):123-124.
管理學論文10
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
摘要:隨著我國整個經濟社會進入轉型期,農業經濟也進入了轉型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面臨著新的機遇和調整,并產生了新的特點。這些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將帶來新的變革和挑戰。鑒于此,本文在對轉型期的農業經濟新特點及其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新變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
一、農業經濟轉型期的主要特點
工農產業結構的質性變動。農業經濟進入轉型期的一個典型標志是工業與農業這一產業結構內部開始變化,由原來的利用剪刀差犧牲農業發展換取工業發展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國家出于產業結構均衡發展的考慮,會加強相應的宏觀調控,力求通過工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發展,從而完成以工促農這一反哺過程。我國的工業已經獲得了很大發展,已經具備了支持農業發展的能力,目前我國正處在以工促農的新階段。
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我國經過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榮的城市的同時,也造成城鄉的差距拉大,農村在城鄉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經濟增速等各個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國城市化的水平已經具備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國家以城帶鄉的戰略開始付諸實踐,城鄉由二元割裂開始走向一體化。這一質性變化將極大地改變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模式,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在城鄉一體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極大地提高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水平。
二、農業經濟轉型期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新變化
工農產業結構的質性變動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農業產業鏈的拉長將是今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重點,特別是由于工業對農業全面反哺的鋪開,傳統學科研究的農業結構將隨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從產前、產中、產后對農業經濟進行全局性探究,對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農業大物流的構建、農村綠色生態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健全等等都將是今后學科研究的重點。
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漸解除,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快,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變化予以足夠重視,才能跟上實踐的變化并更好地服務于實踐。伴隨著城鄉一體化在城鄉各個發展領域的陸續展開,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大流通將是今后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新變化:一方面,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要實現發展生態化,這種可持續發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對農業發展方式領域的研究將更加注重在環境保護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的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比較緩慢,我國農業經濟在國際先進農業經濟面前缺乏競爭性,如何應對國際化帶來的挑戰也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重點。
三、積極面對新特點、應對新變化,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差異化學科戰略。針對上述分析的處在農業經濟轉型期的'三大特點以及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新變化,可以實施差異化學科戰略,即把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的重點放在對產業結構質性變化、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農業現代化戰略驅動這三個方面,著重從產前、產中、產后對農業經濟進行全局性探究,著重加大城鄉生產要素大循環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著重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應對農業國際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戰略。要根據差異化學科戰略,有選擇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工程設計和實施。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教材、教輔資料以及理論的更新引進,也應根據研究重點的調整進行相應的調整,將契合研究重點的新知識、技術和理念融入到具體的人才培養和農業經濟管理中去。同時,從國家層面來講,要加大教育規劃力度,出臺扶持性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政策,加大培養投入力度,對有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和長期在農業經濟管理一線從事研究工作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支持和培養。
學科互補性戰略。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兩門學科,與之有直接聯系的學科就有數學、法學、金融學、環境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這些學科間不能割裂開來進行研究。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應對由農業經濟轉型期催生的新特點并由此對科研帶來的新變化時,“關起門”來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條,只做簡單的“1+1=2”的疊加研究也是沒效果的。正確科學的路徑應該是以農業經濟管理這一學科確定的研究重點為核心來確定所涉及的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并由此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不斷付諸實踐,在大量的鮮活的農業經濟管理現象和事件中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四、結語
應對農業經濟轉型期產生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新變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只是從理論上進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決農業經濟轉型期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還是要集合廣大科研專家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諸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從而適應轉型期新特點新變化,服務于農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忠偉,王艷霞.夏龍.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xx(S2).
[2]任保平.工業反哺農業:我國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發展戰略轉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4).
[3]黃季.農業經濟管理與政策研究的新進展[J].政策與管理,20xx(12).
作者簡介:孫海平(1976-),男,江蘇省射陽縣新坍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經濟師,從事農業經濟管理方向的研究。
管理學論文11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市政工程建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市政工程要建立全面的量管理體系,來提升我國市政工程的質量管理水平。本文從市政工程管理中質量控制的重要性與控制關系進行闡述,對市政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控制對策探析。
關鍵詞:市政工程;管理;質量控制
隨著我國市政工程投資項目的不斷增加,工程管理和控制問題不可避免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市政工程的管理與控制好壞將直接影響了工程的施工安全、質量、施工環境乃至城市環境的質量,甚至也會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依據城市發展規劃來制定適合本地發展、具可操作性的市政工程管理辦法,規范施工行為,才能使市政工程的管控做到有法可依,這不僅有利于城市建設的平穩發展,還能增強施工企業的生存競爭能力。
一、市政工程管理中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 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基建投資項目的不斷增加,使得市政施工企業也隨之大量發展。 但由于未能進行有效地控制施工質量, 出現了一批粗制濫造的“豆腐渣”工程,重大工程質量事故也時有發生,給人民和國家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危害和損失, 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工程質量問題已成為發展國民經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實施擴大內需等重大決策成敗的關鍵。在施工過程中, 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影響質量的因素, 如施工工藝的改變、施工設備的磨損、施工時材料的質量差異、天氣環境的變化等, 都會造成質量事故,產生質量變異。因而, 把握市政工程項目質量控制方法,分析市政工程項目質量控制因素, 對加強工程質量管理,提高工程質量水平極其重要。
二、正確處理工程質量控制與進度控制、投資控制的關系
進度控制、質量控制、投資控制,是進行建設項目管理的重要控制目標,它們之間有著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進行市政工程項目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在預定的工期內, 以較少的投資, 完成符合工程質量指標的建設項目。 然而,單純過高的質量要求會造成進度的延長和投資的加大;相反,對質量要求過低, 會導致質量事故劇增, 嚴重的也會拖延工期, 造成投資費用增加,且對整個項目的產出質量造成嚴重后果, 這就要求我們要確定出符合實際需要的質量標準, 從實際情況出發。
三、市政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施工質量不高。一些市政工程項目比較隱蔽,而且附屬工程質量較差,促使整個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不高。比如軟土地基施工期間,需要開展回填土施工,有些部位處理不到位,便促使地面產生裂縫,有的甚至被破壞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屬于附屬工程,特別是人行道基礎部位沒有處理到位,使其出現松動塌陷現象,進而導致整個路面平整度都很差。
2、管理人員安全意識欠缺。市政工程本身具有特殊性,在整個市政工程項目的規劃中,往往會把市政工程看作一種形象工程進行宣傳,只注重外在的面子工程,忽視了其總體上的質量問題。
3、工程監理工作沒有做到位,市政監理人員素質比較低。一些監理單位對一些細節性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嚴格控制整個監理程序,便促使市政工程項目中出現了各種質量安全問題。
4、缺乏建設資金作保障。市政工程項目的資金局限性很大,由于很多市政工程項目的資金來源于地方財政,一旦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便會影響到工程的施工,促使其不能如期竣工。
5、缺乏市場規范化管理。一些市政工程項目的招標過程不夠公正,還有些單位及個人為了私人利益以權謀私,以及很多工程項目的建設單位為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一些授權單位,導致市政工程的市場現階段還不夠規范,這些不公正的腐敗現象會對后期運行過程中產生不少質量問題,給市政工程留下了安全隱患。
6、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我國市政工程項目的監理機構發展程度不同,一些中小城市的監理機構常有專業監理人員匱乏的現象出現,而有些監理公司根本不能承擔起監理工作的重擔,,現有的管理人員素質較低,以至于監理工作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在市政工程的監理方面,需要加強有關制度和政策上的激勵和管理,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質量監控法規體系,使得工程的質量得以牢靠保證。
四、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的原則
1、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原則
市政工程可以作為一種產品,人們的生活與工程質量的好壞息息相關,工程質量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生命,還關系著人們財產的安全。
2、堅持“以預防為主”原則
這項原則主要是指工程質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對各個工序的質量、各個環節的工作質量、工程中涉及到的中間產品、最終的工程產品質量等,都要做好檢查質量的工作。
3、堅持以人為控制核心原則
市政工程的質量控制必須“以人為核心”,加強對人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增強其責任感,嚴把工程質量關。
4、堅持質量標準,依據數據原則
質量的評價就要依據質量標準,而數據就是評價質量好壞的重要依據,所以,在市政工程檢查質量的時候,要注意檢查的工程質量的檢驗方法、規定值、允許偏差和頻率等。
五、市政工程管理中質量控制的對策
1、加強質監站的管理
質監站的職責在于對市政工程質量的管理和監督,是市政工程質量管理中重要的一個部門,加強市政工程質量的管理和監督,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規劃機制,進而可以使市政工程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質監站要根據具體的市政工程項目的特點,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指導計劃,并組織好各部門工作人員將質監工作落實到位,對其監督方案進行分類制定和整理。在工程項目的監督過程中,可以采取工作人員對重要信息進行公開處理、詳細登記信息的方法,來強化各方質量管理行為,監督他們是否履行好相關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還要加大新工藝以及新技術的宣傳及推廣,對于一些質量違規行為一定要嚴格進行處理,這樣就能確保市政工程管理的質量得以提高。
2、確保工程工期合理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投資的目的'則是滿足工程項目基本建設所需,工程項目的成本影響著市政工程后期能夠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反映出整個工程項目建設期間的質量以及工程的成本。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工程項目施工材料、管理上的費用、施工人員以及施工所需機械設備比較固定,假如質量標準固定,工期過慢或者過快都會促使施工成本增加;而一旦施工成本固定,其對工程的質量便會有很高的要求,這時便會延長施工工期;倘若施工工期不便,施工質量要求又很高,這便會加大施工成本。所以市政工程項目的施工單位一定要結合客觀規律,處理好施工工期、質量以及施工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3、加強監督,強化對施工行為的考核與獎懲
施工的責任主體對工程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加強對施工單位的施工質量和施工現場的監控,尤其是對現場進行臨時抽查、定期檢查等,時刻掌控施工現場的整體運行情況,對于重要環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與監督。 同時對工程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施工單位的施工投入情況,也要做定期的檢查工作,監督工程承包單位和承包人是否有違法行為,以及責任的落實情況,對施工方案、施工設備、材料質量控制情況等都要進行檢查與考核。
4、完替市政工程管理機構,規范市政建設行為
完善市政工程管理機構以及規范市政建設行為,可以有效提升市政工程建設監管質量和效果,考慮將群眾評價體系納入市政工程建設的全過程,這樣就會讓市政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完善市政工程管理機構,是為了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市政工程的施工行為,首先,要加強建設單位業務人員和監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培養其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提高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其次,要有完善的管理機構,把材料采購、工程質檢、資料整理、工地實驗等具體業務進行層層分工,分級管理,嚴格按照崗位責任制執行質量監督管理;最后,要對市政工程建設實行動態化管理的質盤監督管理模式,通過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對施工行為進行不定期的質量檢測和安全排查,對違規操作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綜上所述,從市政工程的建設開始,就要向民眾進行公布,并能聽取民眾對市政工程建設的意見,以此來杜絕市政工程有可能存在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通過層層監管機構對市政工程進行把關,使市政工程的管理和控制更加行之有效,促進了市政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5、市政建設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
綠色施工是以環保、節能為理念,在市政建設中實施“綠色施工”,堅決摒棄危害資源和環境的工程,使環境保護和市政建設融合為一體。首先,要對施工控制和管理的環保要求形成文明規定,確定項目經理的環保責任,使施工單位需建立與施工行為協調一致的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和環保目標,從能源和材料的采購,電、水及建筑機械的使用,廢棄物的使用和回收,以及整個施工過程,節約原料的使用和不可再生材料,減少因為市政施工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環境污染,全面滲透綠色施工理念,實現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雙項有序可持續性發展。其次,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對有害、有毒的建筑材料限制使用,為了規范市政工程管理中的環境保護行為,需要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程度等進行立法規定。綠色施工要求施工單位掌握環保技術,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等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設與自然相融合的舒適、健康的環保建筑。
結束語
市政工程項目的管理離不開專業的人才,,所有市政工程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工程質量控制和監督,樹立嚴格的質量管理意識。與此同時,工程項目的施工人員的施工技術水平也要提高。伴隨著經濟的進步發展,今后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將會有更多的市政工程項目投入到施工建設中去,相應的市政工程的投資和規模也會不斷加大,使得相關施工單位和政府重視工程質量的控制,改善工程質量,使其能夠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志強.市政工程管理中的質量控制[J]科技信息.20xx(36).
[2]應杰.市政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xx(05).
管理學論文12
1、管理倫理與現代公司經營
[提示]管理倫理實際上是將管理活動中的很多"他律"轉化為"自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達到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激發員工潛能等目的。本題目可以首先總結管理倫理的基本內容與作用;然后通過案例分析不同類型或行業的企業(如創新型企業與傳統型企業)管理倫理與經營活動的匹配;最后結合我國經營管理變革討論我國企業管理倫理的建設。
2、網絡經濟時代的管理變革
[提示]總結網絡經濟時代經濟運行模式或規則的改變,分析發生這些改變后,組織結構、生產管理、營銷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對傳統管理模式和方式的變革。
3、風險資本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治理
[提示]比較美國、日本、印度等不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模式;總結風險資本與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一般關系;探討我國如何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處理好風險資本與高新技術企業的關系以促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4、全球化背景下我國IT企業的發展戰略
[提示]人世后,我國的IT企業至少有三類:一是如聯想等從事IT產業多年的企業;二是如TCL等由別的行業延伸至IT產業發展的企業;三是如英特爾等國際性大企業。本題目可以具體剖析單個企業的發展戰略,也可以綜合研究不同類型企業的發展模式。
5、面向新經濟模式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提示]為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需要,海爾等公司引入了建立在業務流程重組、計算機軟件編程基礎上并覆蓋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統,包括BBP(自我掌控的電子采購)、ERP(企業資源重組計劃)、DRP(分銷物流系統)、CPM(顧客關系管理系統)等內容;而通用汽車公司在長期的經營中也建立起了將JIT、柔性生產線、按需定制、供應商管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統。本題目可以以案例研究的方式選取不同行業中不同企業的實踐來分析如何建立這種面向新經濟模式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6、資本經營方式研究
[提示]對下列主要方式進行重點研究。
(1)并購方式:并購的差別效率理論表明,一家效率高的企業并購效率低的企業,使其效率得以提高,不僅會給個別企業帶來利益,而且會帶來社會效益。行業內的高效率企業更懂得如何改善被井購的低效率企業的經營業績,促使社會資源從劣勢企業向優勢企業集中,使資源在市場經濟中達到最優配置,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實力。并購按行為方式可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
(2)戰略聯盟方式:戰略聯盟方式,能使企業之間存在的資源相互依賴性和經濟活動互補性在聯盟中得到新的組合和延伸,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更多的潛在利潤,并且企業在聯盟中相互學習,可以實現共贏。戰略聯盟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股權參與、合資企業、聯合開發與經營的伙伴關系、許可證轉讓等。
(3)資產重組方式: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不具備發展條件、產品缺乏競爭力的非核心產業,應采取拍賣、租賃、資產剝離、資產置換等方式,出售產權,變現資產,將盤活的存量資產,投入核心產業;對虧損嚴重、無法生存的企業應果斷進行破產重組;對仍有發展前途、債務負擔較重的企業應進行債務重組,對國家重點扶持的債務負擔很重的核心企業,應積極申請債轉股政策:對長期未收回的債權應采取以讓步為特點的債務重組方式,盡可能減少損失。
7、企業并購研究
[提示]并購可按產業類型或典型企業進行研究。
(1)我國加人WTO后,國內企業可通過并購來提高競爭能力,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2)并購的理論分析可結合交易費用理論或并購的效率理論等進行。
(3)并購的運作過程及注意事項。
8、管理者收購研究
[提示]管理者收購的涵義;管理者收購的方式;管理者收購的運作過程;管理者收購的稅收和法律規定。
9、戰略聯盟研究
[提示]戰略聯盟的意義;戰略聯盟的基本動機;戰略聯盟的運作;戰略聯盟的管理。
10、租賃經營研究
[提示]租賃經營的.特點;租賃經營的業務程序。
11、定制生產模式的系統設計與管理
[提示]定制生產模式概述;定制生產模式的前景與應用范圍;定制生產模式的產品設計要求;定制生產模式的生產系統設計要求;定制生產的計劃管理模式。
12、全球化與企業生產戰略選擇
[提示]企業經營的全球化戰略選擇;全球化條件下企業的價值定位;全球化條件下生產戰略的特殊性;企業生產戰略的選擇。
13、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支持體系的設計與管理
[提示]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支持體系;支持體系的設計與運行管理;各支持體系的系統協調。
14、JIT我國企業的運用
[提示]JIT的基本知識;JIT在國外的發展;JIT在我國企業運用的現狀;JIT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實際的解決措施。
15、MRP在我國企業的運用
[提示]MRP的基本知識;MRP在國外的發展;MRP在我國企業運用的現狀;MRP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實際的解決措施。
16、企業生產計劃系統的研究
[提示]計劃及生產計劃的特點;生產計劃系統的設計原則;生產計劃系統的選擇;生產計劃系統的運行與協調。
17、企業生產性資源的計劃管理
[提示]物質供應網絡建立與管理、設備管理等;資源的特性;管理理論與管理方法;在我國運用存在的問題、問題分析及措施。
管理學論文13
1引言
信息管理學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學課程主要采用傳統授受式教學模式,即圍繞教師、教材、課堂這三個中心進行集體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學習內容上重視對教材現有知識的灌輸,卻忽略了對教材外最新知識的延展,學習方法上強調對教材知識、答案的記憶卻漠視學生探索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過一份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該報告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生生存”[1],并著重強調在學校教育中不應該僅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書本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具備獲取更多知識的方法,這樣所培養的學生才能具有更高的科學素養,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圍繞這一觀點,國內學校教育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并通過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尋找能夠彌補“填鴨式”教育模式缺陷的有效方法,其中,探究式教學是體現這一教育宗旨的有效途徑。
2探究式教學概述
2.1探究式教學的思想起源
探究式教學思想是在現代教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探究的思想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18世紀,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思想的提出,最初是由杜威提出。杜威是美國的著名教育學家,他認為“探究是人類四大本能之一”,并極力主張“學習應該從做中學”[3]。而明確將“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的是美國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J.J.Schwab),他認為“傳統課程是對科學進行結論式的靜態描述,從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科學知識不斷發展的真相。”他還極力主張,“學生應該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和培養能力。”[4]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在世界各國被廣泛接受和快速發展,并成為世界范圍內學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5]
2.2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所謂“探究”,“探”指的是對問題的“探索”,即發現問題和探本求源;“究”是指對問題的“研究”,即研討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6]簡單地說,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特點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探究教學是以實際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為載體,通過設計一定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圍繞特定問題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索學習,目的是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從探究中領悟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提升科學思想的一種教學過程。[7]
2.3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發展,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核心,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更能讓學生通過主體學習體驗知識的動態構建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1)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全面提高。像科學家一樣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主知識學習是探究式學習的主旨,而興趣是自主學習的最好引導者。合理地設置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探求知識的方法,領悟科學研究的精神。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更能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變化主體角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和中心,而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傳統灌輸式教學相比,教師不再單向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教師鼓勵學生攀登知識高峰,并在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持和幫助,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補充。探究中,由于同齡人之間認知方式相近,同學之間的交流意愿增加,學生通過交流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增強,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化思維,更能提高其主動探求、動態認知知識的能力。
(3)參與性強,重視知識的構建過程。探究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主要特點。通過學生自身參與實踐,在問題的分析、信息的搜集、結論的整理中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不僅積累學習經驗,更能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結論雖然很重要,但是在體驗知識動態構建過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識,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更有意義。
3探究式教學在信息管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實踐
(1)探究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是探究式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學前要將授課中的教材內容與授課對象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真實經驗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創設情境,制造玄機,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萌發靈感。具體包括問題情境創設、思維情境創設、活動情境創設和環境情境創設四個類型,教學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情境創設類型。
(2)探究問題提出。探究問題是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起點,是整個探究教學活動的焦點。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探究基礎水平,問題可以直接給出,也可以把問題隱藏在某種情境下,讓學生自己提煉問題。
(3)探究活動展開。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探究活動,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踐中主動獲得的知識比被動式接收的知識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同時通過探究活動學生更能了解知識的動態構建過程。
(4)探究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探究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不僅重視探究過程的體驗,也要重視探究的結論。通過成果的展示,學生們可以將自己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通過文字或者語言表達出來,不僅鍛煉綜合能力,更能夠在展示中獲得知識的升華。
(5)探究結果評價。探究教學能否取得好的結果關鍵在于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待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同時要求教師對探究進行過程監控和成果評價,并引導學生通過對探究過程的回顧進行反思與總結,為下一次探究積累經驗。在信息管理學的實際授課中,通過近4個月的探究式教學實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學生整體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不僅積極參與課外調研活動,尋找方法解決所遇問題,而且樂于與同學們分享探究過程和成果,整個班級形成了自主積極、良性互動的學習氛圍。
4探究式教學課堂應用實踐中的教學啟示
作為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的補充,探究式教學方式理論上有著諸多優點,但若想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教師在應用中應該遵循幾個原則:
(1)課堂植入時要循序漸進。一般來講,我國的學生習慣講授式教學模式,剛開始對這種學習模式會比較陌生。所以剛開始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時,要采用學生參與度高、能夠普遍接受的一種方式進行。等到學生適應了這種模式,再拓展更多的探究活動。
(2)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實踐中,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方式,恰當選擇不同類型的創設情境,通過調查探究和討論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3)對教師組織駕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探究式教學具有小組討論、課堂辯論、課后調研、資料查閱等不同的操作方式,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場所從課堂內擴展到不同場景中,教師需要對各種環境下的學習進行指導,對教師的組織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4)要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觀。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式教學,首先要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淡化教師的權威,避免情緒過于嚴肅,通過自己的民主教風影響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緒動力。
5結語
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發展,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和核心,教師起引導作用,將其引入到信息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對所篩選的、與信息管理學課程密切相關的研究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采用網絡學習、分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多種學習形式,啟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變學生單向被動接受知識為多向主動探求知識,著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管理學論文14
呂春霞摘要:對當前事業單位轉變人力資源觀念的研究,參考企業管理,重點探討和分析各種人力資源激勵方式,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激勵方式
一、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與企業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競爭事業單位的的社會負擔過重。除負擔正常的事業費支出外,還負擔離退休人員的福利待遇。過去作為各種優秀人才大本營的事業單位原有的令人難以舍棄的優惠福利條件,或者說是能夠吸引人才的優勢,如住房、養老等,隨著各種福利制度的改革已經消失,或已被貨幣化福利所替代。事業單位在用人機制、工資制度、激勵機制等方面條條框框較多,而企業在上述方面的機制要靈活得多,人的價值能得到充分體現。
2.事業單位普遍無力
進行人員再培訓、再教育雖然各級政府不斷提高事業經費投入,但事業單位經費水平并沒有在本質上得到提高,人員無法得到系統培訓。
3.人才市場發育滯后,人才市場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人才流動滯后,制約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人力資源還處于粗放配置狀態,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尚未健全,而且價值規律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流動方面發揮作用還很小;而政府行為、計劃機制和行政手段起的作用依舊很大,這使得人才積壓和人才短缺的矛盾尚難以有效化解,嚴重影響了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整體性開發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增長。
4.人才進入和退出市場壁壘高,流動受限制人才流動成本太大,人才尚難得到有效配置。事業單位招不進人才,留不住人才。來自企業的人才爭奪和來自政府部門的人才吸引,使事業單位難以保留人才。
5.事業單位管理者者缺乏緊迫感,人力資源投資不足內部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既人滿為患,又人才奇缺,并忽視職員的整體發展。
二、對人力資源認識觀念轉變的重要性
當今時代是開發人力資源經濟的時代,人才作為一種資源的生產要素地位空前提高,人力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知識成為人類實現一切預期目標的前提和經濟社會生活的中心。許多研究成果表明:事業單位能否保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持續增長,主要靠的是高素質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因此,提高政府和事業單位對人力資源重要性的認識非常重要。事業單位要吸引人、留住人,必須營造良好的內外部人才運行環境,特別是內部軟環境建設,塑造單位形象,強調尊重、理解、關心、愛護人,倡導具有事業單位特色的單位文化,以此來統一職員思想觀念及行為,激勵大家奮發向上;要為事業單位內各層次間增加相互接觸機會,加深了解,減少隔閡,緩和緊張的工作氣氛,協調一切力量為事業單位謀發展。
三、對人力資源科學務實的激勵方式
1.激勵應以職員需要為中心職員是單位主體,單位成績的取得來自職員的努力。所以,要創造更大效益就要充分調動職員的積極性,從不同層次了解和滿足職員需求,避免單一化。作為管理者來說,要根據職員的基本需要實行激勵,以多種報酬作為手段來滿足職員的基本需要,而不局限于以工資多少讓人才去留的絕對論。報酬有內在的報酬和外在的報酬。內在的報酬包括參與決策、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權限、更多的責任、更有趣的工作、個人成長的機會、活動的多樣化等,職員在社會需要、尊重需要等層次得到滿足才可得到激勵;外部的報酬有直接報酬、間接報酬、非金錢性報酬。直接報酬包括基本工資和薪水、加班費、假期津貼、績效獎金等;間接報酬包括保險、非工作日工資、服務和額外津貼等。非金錢性報酬包括滿意的辦公設備、分工、有魅力的頭銜等。職員的需要與組織的目標常常不盡一致,這就需要通過激勵來使二者協調起來,首先要增加個人實現工作績效的可能性,采取措施進行強有力的控制,比如以加薪、減薪、晉升、降職、淘汰等方式推動個人付出更多努力。個人需要考慮實現組織目標之后,組織對個人需要的滿足。管理者在獎酬職員時既要以工作績效的大小為標準,又要考慮職員想要的是什么報酬,考慮職員需要的差異性,盡可能地做到職員獎酬的個性化與靈活性,但應在客觀上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2.從目標、強制、競爭和合作四個方面實施激勵目標管理是在實踐中直接倡導具體的目標和績效作為有效激勵方法被人們當作一種管理科學。目標管理強調把組織的整體目標轉化為個人的'具體目標。所有的目標構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當個人目標、群體目標都實現時,組織目標就會實現。在目標管理過程中,要注意目標要具體,盡可能量化,而且在目標的制訂過程中強調參與性,即不是由上級制定好目標后分派給下級,而是下級也參與制定目標,上下級共同制定目標,達成一致意見。在目標管理中,對每一個目標的完成都規定具體的時間階段,并在整個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都伴隨著信息的反饋,使職員了解實現目標的情況,以便讓職員控制和修正自己的行為。
強制會給職員以巨大的推動力,不論職員喜歡與否,迫于這種強有力的推動,職員會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組織中,強有力的控制應該是激勵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個體角度來說,自我實現需要占主導地位的人,成就需要為優勢需要的人和自控能力非常強的人畢竟是少數,從群體、組織角度來說,僅僅是出于對實現目標的強烈渴望而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人也是少數,努力地提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強制的推動作用。控制包括個體、群體、組織三個層次的控制,它們可以來源于環境和競爭的壓力,也可以來源于組織、群體、個體的自我要求。
競爭是激勵的重要方面。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雖然職員可能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是當存在競爭時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會發揮得更充分。
合作也是激勵的必要方面。通過合作可以綜合運用不同職員的技能、經驗,使工作績效更高。職員的個性因素會影響合作的效果,進行合作的成員之間要互相信任,這就要求職員要誠信、正直、可依賴、具有技術技能與人際技能、愿意為別人維護和保全面子、愿意與別人自由地分享觀點和信息、行為表現前后一致、處理問題時具有較強的判斷力等。
管理學論文15
【摘要】針對高等職業技術《管理學》教材現狀,高職《管理學》教材建設應在教材目標、教材內容、教材內容的組織、教材材料的呈現和表達等方面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基本保證。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管理學 教材特色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的科學。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在財經管理類專業中開設了《管理學》這一基礎課程。
高職《管理學》教材作為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知識載體和教學的基本工具,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為一線崗位培養符合要求的高技術應用性人才,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本保證。然而,現在的這些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應用性人才的需求。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對口”教材嚴重不足。因此,開發具有高職特色的《管理學》教材成為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認為,教材應在如下幾個方面突出自己的特點。
一、教材目標上的特點
首先,在教材的知識目標方面,高職《管理學》教材應突出其服務基層的特點。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是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高職人才畢業去向具有很強的基層性,因此教材應使學生掌握管理學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
其次,在教材的技能目標方面,高職《管理學》教材應突出其實踐性特點。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級應用人才,必然要求高職學生對工作過程有著深刻的理解,以利于高水準地、甚至創造性地完成這些任務和項目活動,因此在教材內容中將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與學生未來職業緊密聯系,幫助學生解決未來職業中的問題。
再次,在教材的方法目標和態度目標方面,應以提高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全米素質教育為目標。我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法規、文件都強調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高職《管理學》教材應立足以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技能為重點的全面素質教育或素質培養的根本,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把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與體驗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謙虛好學和與人合作的精神,樂于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
此外,職業教育的`區域性和適應性特點決定了高職《管理學》教材必須體現區域性和適應性。高職《管理學》教材建設要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編寫教材。
二、教材內容上的特點
首先,在內容的廣度方面,高職《管理學》教材應有別于普通高校的管理學教材。管理分為高層管理、中層管理和基層管理,其中高層管理以經營戰略管理、組織結構管理、企業文化管理為主要內容,中層管理以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等為主要內容,基層管理以目標管理、績效管理、問題管理、重點管理、團隊管理等操作管理技術為主要內容。由于高職培養的是服務于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能人才,因此教材應將基層管理所需的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績效管理等主要技術技能作為主要的內容。
其次,在內容的深度方面,高職《管理學》教材內容應按教育部對高職“必備理論知識”的要求,突出“夠用”、“實用”的基本要求,刪去部分偏難、偏深的理論,體現基于市場需求的基層管理人才培養的特點,并將課程內容的重點放到管理學的基本職能上。教材的主要內容應包括管理學概述、管理學的計劃職能、管理學的決策職能、管理學的組織職能、管理學的領導職能、管理學的控制職能。
三、組織上的特點
教材應與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規律相適應。就讀高職的學生大多高考的分數較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這個特點,在編寫高職《管理學》教材時,要改變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嚴密、完整的做法,精選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學生身心發展及掌握知識的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需求的內容,即教材要體現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三者有機的統一。教材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論述要深入淺出,清楚明白;對內容的編排應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并注重教材的連貫性、銜接性。
專業技能的形成遵循八個步驟:感知—理解—識記—示范—模仿—協調—自動—綜合,按照這個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學》教材編制的邏輯順序應為:首先,明確專業技能所包含的各個技能點,先簡后繁,順序漸進。其次,呈現各個技能點之間的聯系;然后將有相互關聯的技能點整合起來形成大類技術并將單項技術擴展為多項技術,加以綜合化應用,從而實現創造能力培養的目的。在編制教材過程中,將以上技能的展開順序與學生的心理認知順序結合起來,組成不同的模塊,最終編制出高質量的教材。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增加可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呈現和表達上的特點
在教材的編寫中,文字敘述要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在內容的體現過程中淡化推導、加強應用、突出能力,以問題、案例、實物為載體,避免學科化、陳舊老化的弊端。
教材的編寫應從應用和實際出發進行,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增加實踐環節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加實例、案例教學內容。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材組織編寫時,應盡可能地展現出探索問題所經歷的具體過程,理清其來龍去脈,闡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組織體現。在教材中加入實踐性教學材料,通過感受、制作和創造使學生養成注意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習慣,激發其創新意識、職業興趣和創造信心、激發其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強烈追求。在習題中突出崗位處理問題的能力,注意教材習題及答案的開放性,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和可能性。
此外,應采取多樣化的教材形式。將各種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媒體和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多樣化教材,為《管理學》教學提供一種教學資源的整體解決方案,以促進和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歐陽育良。論職業教育教材的區域性與適應性。職教論壇,20xx,(21)。
[2]楊延。學分制、彈性學制下的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職業技術教育,20xx。7。
【管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管理學論文05-15
管理學論文11-15
管理學組織的論文11-22
【薦】管理學論文06-20
管理學論文致謝03-21
管理學原理的論文05-16
管理學基礎論文07-30
管理學的職能論文12-04
項目管理學有關的論文03-11
管理學論文標準格式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