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創新模式論文
1研究背景
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既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國內應用技術大學戰略轉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建立更加靈活開放的學習制度平臺、資源更加豐富的實踐育人平臺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內容。工商管理類專業屬于應用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無論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還是從社會人才需求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教學工作者去探索應用技術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問題更加艱難。2012年教育部通過分析發現,畢業生最難就業的院校中,多是1999年以來“升本”的地方高校,有640多所,占全國本科高等學校的55%左右。地方應用型本科大部分都開設了工商管理類專業(如工商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畢業人數中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一般占當年在校本科生畢業人數的16%左右,數量十分龐大,就業壓力巨大,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也與實踐創新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有關。從社會需求上看,社會更需要應用技術人才,而不是科學研究型人才,這已經被歐美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所證實。為了扭轉困局,2013年6月28日,在教育部推動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發起的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在天津成立。聯盟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為60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進行先行探索。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核心特質在于其技術應用性以及實踐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我國的教育實踐領域“新生事物”的應用技術大學的背景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創新教育改革顯得更加迫切。從我國目前的實踐情況看,應用技術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與創新教育模式改革存在“三個少”:一是國內應用技術型高校少。在我國的教育實踐領域,應用技術大學尚屬“新生事物”。比如,一些大學雖然名稱帶有“技術大學”、“技術學院”,但沒有真正深入開展高等技術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工作;而有些大學也稱“技術大學”,但不一定是應用型高校。二是專門研究少。從目前開展的研究情況看,研究理工類專業工程實踐能力的多,而研究工商管理類尤其是理工高校中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與創新教育模式改革的少。三是可操作性的方案少。從目前的研究看,研究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實證對比研究。應用技術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與創新教育平臺的構建問題,包括為什么建、如何建、建成什么、建成之后如何管等綜合問題,實際是要嘗試解決應用技術大學轉型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系統性、有效性、培養手段的綜合性問題。為解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度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與行業、產業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提供可行的方案。
2研究基礎與研究思路與方法
在我國的教育實踐領域,應用技術大學尚屬“新生事物”。但在我國教育學術領域,應用技術大學研究卻不是新事物。其中最多的是對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研究,以此類型高校作為應用型高等教育的典范來參照、學習。重慶科技學院為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正在全力推進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經過近三年的摸索整理,進行了系統化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創新教育模式模式。同時也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證研究實驗基礎。整體研究思路為從四個角度進行總體研究,即分別從教師-學生、學校-企業、理論-實踐、機制-環境四個維度考慮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再從整體的角度,系統的思考如何合理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多維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技術路線為“從文獻調研———社會實際調研———理論分析———提出方案———進行試點———查看效果——改進方案”其核心要素在于在應用技術大學轉型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如何通過實踐創新教育模式改革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問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①問卷調查法。對高校教學管理人員、重慶市合作企業的相關人員、部分本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充分了解重慶地區企業對實踐技能要求,預測、明晰它們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給對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目前大學生實踐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②個案研究法。在重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里面,隨機選擇若干班級作為試點。通過試點與非試點班級之間的比較,對相關的研究假設、方案設想等進行實證對比研究,以進一步掌握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規律。
3應用技術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與創新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應用技術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與創新教育模式改革主要內容包括:①師生維度。老師和學生是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中的兩大主體。如何實現師生良好互動,基于問題導向(PBL)激發學生探究式學習是其中的關鍵問題。典型案例是學校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師資自主開發了《企業綠色管理》MOOC課程,通過試點班的應用,教與學雙方都把時間投入到了最有價值的方面,學生真正學會了學習,學生的創新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開發課程的積極性得到了提升,開發出了基于SPOC的四階段九環節的.校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②校企維度。創新“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打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施雙導師制度,推動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管理人才。例如物流專業學生從進校開始,學院就安排專業課教師擔任專業導師,在大學二年級開始配備企業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實踐學習。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組建教學隊伍,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評價學習效果”。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共同開發和實施《汽車生產物流管理》、《整車物流管理》等8門針對性課程。③理論-實踐維度。通過教學改革來拉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通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基礎性工作來推動教學基本建設,改善教學條件,組建緊密結合企業實際、能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體系。例如為了切實增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增強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在課程設計上融入校企“工學交替”的思路,讓每位學生每學期都進行1-2周的專業課程實習。同時,在學生大學三年級的第一學期和大學四年級的第二學期安排兩個階段的酒店企業實習。通過專業課程實習和酒店集中實習,形成“工學交替”的格局。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模式,使學生對酒店的認識更加直觀,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更加深刻,其理論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應變處理能力等都得到較大的提升。④機制-環境維度。校企共建實驗班和教學實踐平臺,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構建戰略協作型、緊密合作型和松散型實習就業基地。例如與凱萊酒店集團開展合作,開設“凱萊班”。與北汽集團子公司中都物流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開設“中都物流經理班”,與納德集團投校企雙方共建“國際郵輪管理訂單班”。通過以上維度的建設,構建出適合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求、符合社會、企業對人才要求的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平臺。
參考文獻:
[1]劉軍峰,王愛蓮.工商管理大類專業實踐教學監督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5(2):54-58.
[2]張余華.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6):89-92.
[3]張琦,金玉然,宋偉.“創新創業”引領下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6(14):11-12.
【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創新模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