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范文(通用10篇)
時間過得真快,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畢業前大家都要寫畢業設計,而我們做畢業設計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我們該怎么去寫開題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1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后、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高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高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類型,一個類型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本一交,腦子里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類型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通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盡可能豐富些,以此提高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并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致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通過講故事,使學生勇于展示善于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
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高的研究。通過研究提高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欲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輔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
利用校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廣泛搜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后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
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
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通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于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于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干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4、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于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2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中培養情感方法》
二、課題的提出
法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指出:“語言是認知的手段,是思維的載體,是邏輯分析的工具。”可見,語言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千遍,其能自備。”可見讀是學生理解課文、領會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鞏固認知字詞,提高表達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是一項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訓練,更重要的是它落實了素質教育,是學習語言藝術的主要途徑。
結合我校目前實際的教學狀況,我們確立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朗讀方法研究”為研究課題。在我們學校大力的支持之下,我們課題小組申報的課題獲得了濟源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被列為濟源市教育科學個人研究課題,這里將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報告如下:
三、課題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讀,能幫助理解語義,能幫助再現情境,能幫助領悟內涵,能充實認知結構,能提高語言水平,能發展思維水平。但從教學第一線的實際情況看,首先,朗讀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朗讀在一堂課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輕,平均不足7分鐘。其次,朗讀教學質量低下,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更談不上美讀。最后,由于受教師朗讀水平的影響,教學中,教師范讀極少,好的文章讀不出美感,對于這些不良狀況,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為了充分發揮朗讀教學在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方面的作用,我們提出了“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探究”這一研究課題。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不然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那種反復多次重復性的訓練是排斥和不接納的。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去盡情領略色彩美;進一步深讀課文,體味意境美,理解感情美,用優美動聽的聲音表達出來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文化素養的熏陶,是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依據。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1、內容與方法
一是根據漢語言學習的規律,將語文教學回歸到以誦讀為主的傳統地位,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讀懂每一篇課文,課堂上書聲瑯瑯;二是形成了以讀為主、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走出了將語文知識當作能力,把語文教學局限于語文課本的誤區。克服了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講得太細、統得過死的弊端;三是確定了以與興趣相結合、與教學相結合、與學科相聯系的閱讀指導原則,采取了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形成了勤奮閱讀的好習慣。
2、課題研究目標
(1)培養朗讀的興趣。
范讀激趣,使學生愛聽愛讀。
講讀結合,使學生嘗到甜頭。
形式多樣,使學生興致加濃。
(2)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重視漢語拼音教學。
注意聲音清楚響亮。
培養能聽善“挑”的本領。
養成多讀多練的習慣
3、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狀態下的經驗篩選法和經驗總結法。
五、研究的原則
更新教育觀念,以新的教育理論指導教學,以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為目的,以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原則。
六、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一年,分三個階段完成,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一)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組: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調查分析學生情況,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和謀劃。學習、研討如何指導朗讀教學,使之適應新課程標準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實施階段:
1、課題實驗的起步、探索。
(1)學習《語文課堂教學論》,轉變本組成員意識,提高認識,努力形成"學習―認識—實踐"的格局。
(2)根據研究方案和計劃,在實驗班級開展研究工作。
(3)適時召開課題指導小組會議,交流匯總實驗情況,進行研討分析,提出下階段的實驗建議。
2、課題實驗的提高、完善。
(1)課堂教學作為實施課題的主渠道。
(2)認真備課,組織好第一次研討課,組內進行集體討論,討論怎樣更有效的讓學生的閱讀中欣賞語言的美,感悟課文內容。
(3)積累經驗,寫出有關論文和報告,寫好自評,及時總結,提高研究成效。
3、課題實驗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動展示:課堂教學展示,進行集體教研。
(2)結合研究活動,討論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與收獲,約請專家針對研究情況進行指導,以答疑難、指問題為主。
(3)收集好研究資料,配合課題做好階段總結。
(三)研究總結階段。
根據研究內容,收集、整理、歸類材料,綜合研究材料,最終以教學經驗總結、典型課例、論文發表。
七、明確課題人員的分工:
組長:聶利莎。
組員:孔紅梅。
八、課題研究的機制保證
1、領導高度重視,為本課題的實施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2、資金保障,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我們學校能夠為資金擔保,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同時我們課題組珍惜經費,合理使用;
3、組織保障,我們課題組的規章制度健全,成員分工明確合理,務實勤奮,真抓實干,富有創造性。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3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是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認為教會學生學習有時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對于小學生而言,自學的主要表現就是會進行課前,而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其語文學習的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培養上。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因此結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語文自主學習研究”這一課題,個人提出了《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小課題,旨在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提高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
2、培根說的:“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現狀,從中發現存在問題。再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培養計劃。
2、思考語文的預習有哪些自身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探究適合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的數學預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后,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爭取取得預設的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4、使學生學會預習、樂于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預設研究計劃,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對癥下藥。
(2)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對如何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等方面的研究。
(3)文獻資料法:學習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等基本理論,吸收借鑒優秀成功的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理論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及時進行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材料。
(二)課題實驗研究步驟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學習、查閱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形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深入開展各項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收集活動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五、評價方式
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預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時候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4
一、課題名稱: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布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于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于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為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鑒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于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通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為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2、能初步總結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創造一種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優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信息,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優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優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為設計出源自于師生雙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盡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為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信息搜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08年12月—2010年5月)
(1)、第一階段:通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采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小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匯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小學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為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5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于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信息。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并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小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愿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于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欲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并善于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于小學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于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于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并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并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并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匯總活動。b. 寫好研究報告。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鑒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后,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為全面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報了此課題。
2、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贊賞地結合,并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為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4、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完善 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作準備。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6
一、課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怎樣讓兩者有機融合,是作業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語文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業應在大量實踐中承擔掌握運用語文規律的角色。因此,對語文作業我們要提高認識,精心設計,讓作業成為學生自我策劃、自我表現、超越自我的一個平臺,從而發揮語文作業的真正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然而在傳統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導下,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局限在再現式的范疇內,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因此,要想徹底地改變當前小學語文作業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必須從作業設計這個層面切入。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作業的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作業是為了學生的成長進步,那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承受能力,注重作業的科學合理性和實際有效性,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就應該是我們老師必須把握的最基本的原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就要求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布置應由統一、專制走向“自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助合作。在作業設計中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合作性、實踐性、整合性,讓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發展個性的舞臺。“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智力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同時,應將其優勢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從而促使其弱勢領域得到盡可能的發展。所以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于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激勵的評價。
為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其目的是探討怎樣進行作業設計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總之,通過實踐和理論,來規范小學生語文作業優化和設計,重新審視小學生語文作業的新內涵從而促進小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激發,促進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的和諧發展。
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要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注意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初步具備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我們在實踐中設計作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倡導學生在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作業在大量實踐中承擔運用語文規律的角色。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施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就要求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布置應由統一、專制走向“自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助合作。在作業設計中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合作性、實踐性、整和性,讓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發展個性的舞臺。
三、研究設想
(一)研究內容:
1、作業形式的多樣性
生動活潑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學生作業的欲望,應當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以吸引自制力尚處于薄弱階段的小學生,使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每一項作業,而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負擔。可以設計以下三種形式口頭作業。口頭作業指說、讀、背的作業。讓學生說說故事、讀讀課文并錄音、背誦精美篇章等,主要為學生創造口語交際環境,提高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布置數量的多樣性
教師布置課外作業的數量在方法上要多樣化。
教師規定數量。教師為使學生形成能力,要求學生必須要完成一定的作業數量。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規定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至少頁,這樣就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定數量。對作業的數量,教師不作統一規定,讓學生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數量。如,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流利,沒必要強求學生讀五遍或十遍,可讓學生在數量上自主選擇,可以讀兩遍,也可以讀五遍,只要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就行,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完成時間的多樣性
現在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大部分都相同,其實應該使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多樣化。即時性作業。要求學生在當天就要完成作業。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后,讓學生回家背誦文中的好段落,使課堂上的內容得到及時的鞏固。短時性作業。要求學生在雙休日或一周內完成作業。可以讓學生在雙休日寫日記,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寫作素材,這樣學生的日一記就會言之有物。長時性作業。在完成作業的時間上,教師不作統一規定,只定下限,給學生一個較為充裕的時間完成作業,可以是一學期或一學年,使學生有一個自己安排的較長的過程。
4、作業內容的多樣性
由于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性,作業的內容要多樣化,既要有基礎作業,又要有綜合作業,還要有提高作業。要讓作業的內容具有階梯性,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盡可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相應難度的課外作業,減輕學生作業的壓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時了解本課題的研究進程,全面正確的掌握本課題的相關信息,為本課題及時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益。
2、調查法:調查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使全面了解、掌握實驗對象發展的具體情況。
3、對比分析法:通過對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對比分析,及時了解本課題研究的階段性變化。
4、案例研究法:對某個學生,某一類學生、某一節課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5、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6、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三)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1)填寫課題評審書,申報課題;
(2)制定準備階段;
(3)制定研究方案;
(4)理論學習;
(5)設計調查問卷;
(6)課題開題。
2、實施階段(2021年4月—2021年6月)
(1)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并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查閱中外理論研究有針對性的文獻和資料。
(2)分析語文課堂作業設計和學生的學情,進行參與、觀察,從中研究多樣化、科學化作業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3)及時根據研究反饋的信息作出相應的對策調整,進行實踐反思實踐。
(4)關注與本課題相關的科研信息,學習借鑒,解決課題研究中產生的相關問題。
(5)在相關理論的指引下,進行個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確定和推廣多種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從而為后進生減壓、減負。
(6)開展作業評價活動,引導教師設計多樣化、科學化的語文作業,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7)采用多渠道分析、反饋方法,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并及時對課題反思,完善理論和實踐的總結,提高實驗成果。
3、總結階段(2021年7月)
進行課題全面性的總結,形成行之有效的小學語文設計化、科學化課堂作業設計模式,推廣應用,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整理各個階段試驗資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四、研究對象
杭錦旗億利東方學校2年級學生
五、課題預期成果形成
(一)通過課題研究,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語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1、學生都能自覺完成作業;一半的學生能認真完成作業并有良好的作業習慣;少數的學生對待作業極其負責。
2、學生的作業興趣有所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
3、激發了作業興趣。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興趣有比較明顯的提高,特別是以前對語文作業不感興趣的學生,在態度上對語文作業有比較大的改變。
4、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以前做語文作業沒有思考的習慣,拿起筆就開始做,現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喜歡動腦筋去獨立思考了,也愿意和別人去探討與交流了。
(二)教師教研水平得到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批改作業更認真細致,作業講評更有針對性,課堂教學更注重有效性,平時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最后,通過專題學習,課題組教師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按科研的程序參與實驗的全過程,鍛煉科研能力,提升理性思維,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專業得到了成長。同時教師能夠探索出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業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總之,通過課題研究,達到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課題實施以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作業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孩子們不僅僅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7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作業這一環節如何體現,如何通過學生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設計改革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
2.《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我們語文教師應構建語文作業的新形式,講究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需要
學生家庭作業繁重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沉疴,極大地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呼聲。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卻整天埋頭于“作業堆”中,作業形式簡單枯燥,訓練要求統一,浪費了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甚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因而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的作業設計,雖然在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形成,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語文的能力,發展綜合語文素質存在許多問題。致使部分學生的“等、靠”觀念很強,每個班總有或多或少的學生完成不了作業。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后,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如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為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么, 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顯得有意義。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小學語文作業”指小學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 “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著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小學語文作業。
2.通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小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并樂于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為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筑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并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2012.5---2012.8)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2012.9-2012.12)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并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2013.1--2013.3)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鑒定階段(2013.4-2013.6)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布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理論學習材料集(包括理論學習文章、書籍、學習筆記、心得等)。
2.論文集(包括本課題研究的課題報告、總結、論文、師生發生變化的相關案例、反思等專輯)。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4.學生課外作業優秀作品集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8
1、選題意義和背景。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
(一)理論意義從理論上來講,本文以小學語文中低段的朗讀教學為研究對象,較為系統地闡釋朗讀及朗讀教學的相關概念,揭示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借鑒與其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探索朗讀教學的內在規律,分析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教材及實際教學現狀,探究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朗讀教學的實踐策略,以上這些首先可以從意識形態層面上糾正部分一線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有關朗讀教學的有失偏頗的觀念,喚起一線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關注,共同達成“還語文課堂以瑯瑯讀書聲”的教學理念,從而更好地使認識指導實踐;其次,本論文的研究將有助于豐富該學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其提供包括心理學、朗讀學理論、朗讀實例研究、朗讀實踐策略等方面在內的理論依據。
(二)實踐意義從實踐上來講,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有利于改善當前很大一部分一線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中無理可依、無法可循的困境,使其朗讀教學的方法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本論文擬采用問卷形式展開調查,調查提供的數據可以更加直觀、具體地分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為我們的朗讀教學明確改進的方向。本文將結合具體教材內容逐層深入地探討朗讀的基本功訓練,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朗讀教學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探索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能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的具體問題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與幫助。
筆者希望能通過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使朗讀能更好地服務于語文閱讀教學乃至語文課的系統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及審美情趣,充分發揮這一傳統教學方法的巨大魅力及作用。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研究整理發現,研究者們對朗讀教學的意義和作用、現狀及成因、朗讀教學的策略這三方面業已作了一些較為集中、詳盡的探索,為本課題的研究莫定了較為豐富而深厚的基礎。
但需指出的是,在筆者查閱的110多篇朗讀教學相關的研究文獻中,立足于新課改背景及新的課程標準,在新課改及新的課程標準視域下的小學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研究文獻僅寥寥數篇,而針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相關研究論文更是少之又少。且其在對朗讀教學的理論研究上尚比較缺乏或者深度不夠,缺乏或鮮少有科學的心理學、朗讀學等方面的理論支撐,在探討較為系統的、操作性強的朗讀策略上也還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
基于此,本文試圖將心理學、朗讀學等相關理論引入小學中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研究,分析該學段朗讀教學的特殊性及其所應遵循的規律;通過對人教版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朗讀內容及目標要求進行梳理,闡析新課標理念滲透下的該學段教材中的朗讀現狀;通過對杭州四所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師的小范圍的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對小學中低段的朗讀教學現狀及其成因進行探析;同時依照朗讀字、詞、句、章這一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朗讀基本功訓練。
闡述并結合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示例分析;此外,本文還將結合部分具體的、較為典型的朗讀教學謀例探討一些朗讀教學的方式、方法。本研究試在專業化、科學化的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指導、較為有效的朗讀教學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思考與研究,希望對有志于朗讀教學研究的同仁能有拋磚引玉之用。
3、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頌.朗讀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竇桂梅.跟竇桂梅學朗讀〔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4
[5]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8]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l0]唐全騰.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1]韓向東.還語文課以朗朗的讀書聲(上)[J].沈陽:《遼寧教育》2000年.4
[12〕高珊.新課標下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2.7
[13]余勁梅.小學中年段語文朗讀教學四步驟:基于《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閱讀,2012.8
[14]汪啟忠.關于朗讀與朗讀本質的再思考[J].文學教育,2012.9
[15]李金國.從遮蔽到重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例析[J].鄭州師范教育,2014,(6).
[16]張子靜.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5,(1).
[17]馮國麗.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策略[J].學周刊,2015,(5).
[18]孫航鷹.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19]鄭如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解決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5,(4).
[20]顏秀峰.談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
[21]劉惠春.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12,(2).
[22]于雙全.論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2,(6).
[23]肖洋.淺談如何搞好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12,(8).
[24]王梅芹.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20).
[25]齊敏,李維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6]徐浪.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文學教育(中),2010,(3).
[27]林萍.小學語文朗讀指導與評價的螺旋促讀模式的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6).
[28]毛明月,王玲玲,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30).
[29]余兆兵.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朗讀初探[J].江蘇教師,2013(5).
[30]陳海麗.以讀悟本一一探索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31]竇金環.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網友世界,2014,(2).
[32]錢莉.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3]李毅.小學語文個性化朗讀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34]王曉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朗讀的教學現狀及實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2014.
4、論文提綱。
1、緒論
1.1、研究緣起
1.2、研究現狀
1.3、研究意義
1.4、研究方法
2、朗讀與朗讀教學
2.1朗讀及朗讀教學的定義
2.1.1、朗讀
2.1.2、朗讀教學
2.1.3、新課程理念下的朗讀教學
2.2、朗讀教學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2.2.1、朗讀教學有利于小學中低段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2.2.1、朗讀教學有利于加深小學中低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味
2.2.3、朗讀教學有利于發展小學中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
2.2.4、朗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小學中低段學生的審美情趣
2.3、朗讀教學遵循的基本規律
2.3.1、依照小學中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2.3.2、依據小學中低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特點
2.3.3、依循朗讀的朗讀學規律
3、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教材及教學現狀二
3.1、《新課標》理念下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朗讀教學
3.1.1、人教版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朗讀內容及目標的梳理歸納
3.1.2、《新課標》朗讀教學理念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滲透
3.2當前一線小學中低段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
3.2.1、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現狀的小范圍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
3.2.2、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4、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中的朗讀基本功訓練
4.1、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字訓練。
4.1.1、讀字的要求
4.1.2、讀字的訓練
4.2、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詞訓練
4.2.1、讀詞的要求
4.2.2、讀詞的訓練
4.3、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句訓練
4.3.1、停連
4.3.2、重音
4.3.3、語氣
4.3.4、節奏
4.4、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章訓練
4.4.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4.4.1、領會文章的主題
4.4.2、培養角色意識
5、探求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5.1、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方式
5.1.1、教師的朗讀
5.1.2、學生的朗讀
5.2、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方法
5.2.1、制定具體、明確的朗讀教學梯度性目標
5.2.2、擬定周密的朗讀教學計劃
5.2.3、給子具體的朗讀教學指導
5.2.4、建立具體有效的多層次評價體系
5.2.5、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5.3、小學中低段不同體裁的朗讀教學課堂實施
5.3.1、記敘文的朗讀教學
5.3.2、散文的朗讀教學
5.3.3、詩歌的朗讀教學
5.3.4、童話的朗讀教學
5.4、利用多媒體及公眾平臺輔助小學中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
5.4.1、多媒體技術在朗讀教學中的使用
5.4.2、公眾平臺在朗讀教學中的嘗試應用
6、結論與反思
6.1、研究結論
6.2、研究反思
5、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以《新課標》為依據,以相關的心理學、朗讀學理論為指導,以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鑒于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研究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性課題,因此本文在實踐策略研究過程中,將把朗讀的相關理論與具體的課文教學相結合,并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課堂觀察法、課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
6、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國存在的問題做一淺顯的探尋,并簡要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一)朗讀教學重視不夠,課堂朗讀時間不充分《新課標》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應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不少教師已經意識到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中低段,尤其是小學低段,是學生識字寫字的重要階段。教師花很多時間在字詞的筆畫、筆順上,教學生怎么讀、怎么寫。這個時候的念字,不是我們所說的朗讀教學。單單會念會寫,沒有將字詞放回到具體的語句、語篇中,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字詞的意義,更不用說形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教師自認為已讓學生充分讀,反復讀了,但其實這樣的朗讀,實則是缺乏有效性的。
其次,由于中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教師總是擔心學生沒聽懂、難掌握,所以“滿堂問”“滿堂灌”,而忽視了學生們的大聲朗讀。在筆者聽到的語文課中,有不少是40分鐘的課上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到5分鐘的。有的即便是有朗讀也只是“為讀而讀”,匆匆忙忙,“雁過無痕”.教師在課堂上用于朗讀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如此之少,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上課伊始,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課文有整體性的感知,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的字音及注釋,掌握詞語的音、形、義,疏通文章大意。有時教師還會讓學生帶著任務邊讀邊思考。這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的課堂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學生的讀書聲還未落,不少學生連課文都還沒有讀完,教師就“啪啪啪”地鼓掌讓學生停止朗讀,繼而開始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此時的朗讀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在課堂上沒有充分地朗讀,課文字里行問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與情感學生將無法仔細感受、體悟、品味,更不用說引發學生的共鳴了。
(二)朗讀教學指導方法乏而不力,缺乏科學性問卷結果顯示,半數以上教師認為自己在朗讀教學中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有效的科學方法,甚至有不少教師表示自己的朗讀水平有限。在筆者的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在學生的朗讀前后,教師對朗讀的指導往往比較少,此可謂“乏”;或者就是即便有教師的指導,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字詞讀音、有無添字漏字、語序是否正確等一般層面,真正按《新課標》內容與目標進行細致而規范指導的只占極少數,此可謂“不力’夕。甚至是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朗讀時,不注意聽,而是自顧自地寫板書或看教案,至于學生究竟讀得怎么樣自是無從評論。還有的教師因為自身的朗讀水平有限,結果就是”以其昏昏“難以”使人昭昭“.
(三)朗讀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朗讀具有隨意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打破沉悶、沒有生氣的語文課堂的重要性,課堂上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朗讀。問卷調查顯示,差不多半數的教師在備課時”有時設計朗讀方案“,僅16%的教師表示是”經常設計“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備課時,對朗讀教學的目標、教法、步驟往往是沒有完整的預設的。有的教師并沒有把朗讀作為一種成熟、獨立的教學方法來加以設計、使用,而是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輔助手段穿插在講解、討論、分析的過程中。誠然,朗讀常常要和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整合使用,但如果學生的朗讀總被置于一個可有可無、有時間就多讀一下啊、沒時間就少讀甚至不讀、可以被隨意擠占的地位,該朗讀的文章不朗讀,該朗讀的環節不朗讀,顯然是違背語文學習的規律的。
(四)朗讀教學的對象涉及面窄,朗讀方式單一一些語文課上,尤其是展示性的公開課上,教師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幾個朗讀能力突出的同學身上,讀來讀去就這么三五個學生,這幾個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展示,大多數的學生被”邊緣化“
(五)朗讀教學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具體有效的多層次評價系統教師較少把機會留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更鮮少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對朗讀缺乏自己的判斷。
7、預期的結果。
1.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施策略。語文閱讀教學與正確、有效的朗讀訓練的有機結合,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通過將語、文本解讀能力、語文學科思維能力以及語文審美能力都得以鍛煉、提高,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任何一種技能的訓練與教學都需要教師自身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與素質,朗讀的訓練與教學自然也是其中一項基本且非常重要的技能。開展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的研究,教師必須自己先深入文本,對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才能在朗讀中傳遞出恰當的感情,進而指導學生朗讀。因而朗讀教學及研究能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其次,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及研究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了解與朗讀教學相關的心理學、朗讀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知曉朗讀教學的規律及特點,掌握朗讀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拓寬教師自身的朗讀知識儲備。還有,在開展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搜集一系列朗讀教學的相關案例,并嘗試開展各種課堂朗讀教學的實踐活動,這些都將成為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凡此種種,教師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其專業化發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進。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05-06:文學資料收集和文獻閱讀,
06-07: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調查研究,
09-08: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數據分析,
10-09:論文撰寫和發表,
09-12:論文編寫、修改與答辯。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9
課題研究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理論依據。
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居于主導和中心地位,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新課程標準》指出: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 。那么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如今,學生的知識構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建構獲得的。而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于是逢課必是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導致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甚至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旨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引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題研究的意義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編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作為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創設情境,給小學課堂帶了積極的影響。情境作為課堂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然而對情境的創設不乏有教師對它非理性的熱捧。我們要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帶來的影響,合理創設有效的情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面對豐富的新課程資源,更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而搭建知識橋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探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尊重,使教學活動成為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建構適當的問題情境,注重現有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有效教育理論
有效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
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開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創新之處。
研究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實現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不同的教學情境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標準也是不同的。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促使教師能更理性地思考課堂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每個學生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 10
一、課題的提出
1、背景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來是教育界人士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我們作為一名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泛存在著“學生學得很苦,教師教得很苦,但大多數情況下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效益差”的現象。不少學生依賴教師,被動地接受性學習,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運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師生互動,注重師生交流,重視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過去的主角、獨角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與合作者。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究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形成符合學生學習實際且富有個性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
2、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
有效教學問題國內外近年來已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如,國外已有的側重從教師的特征或品質、教學行為來研究有效教學;國內典型的把課堂的有效教學分為基礎性與發展性兩個緯度的研究;還有從教學基本理論角度的思考,等等。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開展,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已經有了較明顯、深刻的變化,教師的課堂民主意識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明顯增強,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都已成為較為常見的課堂學習方式。但是,淡化或忽視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期望能明確教學中所適用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以期由點到面產生指導作用,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的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鐘內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于教師有效的“教”,并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的具有明顯優化特征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征)、過程變量(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于“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并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師做什么。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預期的”是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的、符合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要求的目標與任務;“應有的”是指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達到的“進步與發展”目標。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節課中獲得的“進步與發展”也不盡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為是“有效教學”。
1、關注教育教學效益
圍繞“用較少的師生的精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展”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效率。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師“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而是取決于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進展情況。有效教學旗幟鮮明地反對缺乏效益的“奉獻”,因為這種意義上的“奉獻”其實是在耽誤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2、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
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盡可能地明確與具體,只有目標具體,措施才有針對性,也便于檢驗教師的教育教學效益。有效教學既反對拒絕量化,又反對過于量化,應當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生成績和老師的工作實績。
3、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努力實施有效的學習過程。
學生參與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三個方面。學生的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成正比的,相關影響,而且二者對高層次思維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參與對高層次思維沒有顯著的影響,但對學生計算能力和解決簡單應用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學生的廣泛參與,將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啟發,激勵從而優化知識結構,乃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4、有效教學也有一套策略。
它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選擇,以至于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它并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不過教師還應當按照新時代的要求無能為去充實提高相應的新的教育教學技能,譬如:課程開發的基本功、教學策劃與設計的基本功、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的基本功,幫助與指導學生積極.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的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六、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對于本課題,我們擬從建立體系和結構框架的維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去研究語文課堂教學。比如從教學過程與教學組織、教學結構與教學要素、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等范疇去研究和把握語文課堂教學,進而去構建融合新理念、新行為、新變化的新課堂。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方法進行。
(1)因素分析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語文學科進行實驗。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4)文獻法。搜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2、研究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的思路是重建課堂。重建課堂,意味著我們要按照多元智能,建構主義理論和新課程的理念研究、改變和重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索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會體現在教師的思維中,而且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操作和教學行為中,更要體現在現實的課堂中和學生當前的學習和發展中。
七、課題的研究原則
1、課堂中心性原則:不管哪一教學層面的研究,都要以課堂為立足點和歸宿,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逐步優化,推動課題研究的全方位開展。
2、全體參與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有效的途徑。
3、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啟發探索性原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新事物。教師的啟發,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學生探索。
5、求異擇優性原則:引導學生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盡可能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從“異”中擇“優”。
6、民主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啟發,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
7、評價激勵性原則: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情感,對學生創新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八、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兩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構建階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主要工作: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
(2)召開課題組會議,學習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查看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階段成果:形成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全面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主要工作: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
(2)召開課題組會議,學習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查看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階段成果:形成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全面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主要工作
(1)課題組教師按實施計劃進行實驗。
(2)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
(3)召開課題研討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比賽。
階段成果:相關論文,課題小結,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改進、提高與完善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主要工作
(1)調查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
(2)撰寫研究報告
(3)完成課題實驗,各項成果資料工作,做好課題結題和成果論證工作。
階段成果:研究報告,相關論文
九、課題組織:
(1)課題主持人:
田麗智四年級語文教師
(2)課題組成員:
中段語文組教師
十、本課題的成果形式
【小學語文微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題開題報告03-22
小學語文小課題開題報告11-12
小學語文小課題開題報告12-08
小學課題開題報告01-30
語文小課題開題報告范文03-24
語文教研課題開題報告11-23
高中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語文03-29
初中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1-15
小學音樂課題開題報告12-05
小學小課題開題報告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