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與校本課程整合研究》開題報告范文
篇一:《學校文化建設與校本課程整合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界定
1.關鍵詞:學校文化建設 校本課程
2.關鍵詞解讀
“學校文化建設”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而是以所有的工作為載體,在各種工作中,在各種活動中,點滴建構,點滴積累,是一個由外在的口號,逐步內化、形成共識、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過程,是一個內涵發展的過程。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崔允漷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32)也有學者簡潔地表述為:“人們習慣上將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稱為校本課程。”(許潔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
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辦學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學校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在學校有效實施。
學校文化建設為課程建設提供了豐富資源,課程模式為學校
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操作范式。按照課程的操作范式來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可以使學校文化建設工作更具目的性,操作的規范性因而自然會有高效性特點。學校新課程文化重構需要載體,需要操作思路;校本課程建設需要內容和資源;學校文化建設為校本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內容,校本課程建設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形式和操作思路,一體二用,形成互補,一為載體,一為內容。從這一角度看問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需求。理清這一關系的重要意義,在于形成了學校課程開發的需求因而也產生了課程開發的動力,課程開發也有了取之不盡的資源。
3.課題界定
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是相關聯的,校本課程開發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學校中心課程規劃(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是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中開始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課程開發策略。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進行的適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開發策略。“以學生為本,建設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是在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學校自己的辦學宗旨、育人目標,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并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是針對地區、學校、教師、學生的差異性,
著眼于盡量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也有利于滿足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需要,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整合并起補充的課程體系。
學校文化是一種具備系統性要求的組織文化,它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它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及其它實踐活動中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學校主體成員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及行為方式。從根本上講,無論哪一種要素,都必須圍繞學校的精神核心,形成一種氣勢、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現象、一種強力的磁場效應,使身處其中的個體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應,對學生氣質、性格和人格的塑造產生積極的意義,對學生的終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2001年9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的38個實驗區開始啟動、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新的課程、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新的教師觀、學生觀強烈地沖擊著基礎教育領域。教師的角色開始發生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有了一定的突破和改進,教師的觀念有了一定的更新。 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文化這一內隱性的因素已經在課程改革的推行中發生了制約作用。同時,新課程
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學方式蘊涵著新的學校文化,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就是建設現代化學校文化的過程,也是以人為本、實施文化管理的過程。讓我們用新理念建設學校文化,打造先進的文化管理,在建立新課程體系的同時,建設現代學校文化。1932年,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協會組成的 “中等學校課程檢討委員會”針對社會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提出了進行大規模的知識協同教學的必要性,進而強調學科間的整合,一些國家先后出現的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等就是這種課程整合模式的發展。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受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整個世界掀起了兒童經驗主義的教育思潮。針對傳統學科課程將知識割裂開來的弊端,主張學習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經驗的連續改造,要求把兒童的經驗和興趣作為課程整合的核心。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學校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一個學校特色和理念的體現。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在內容還是途徑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校本課程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文化的建設有了依托,把校園文化建設融進校本課程,既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又展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二者的有效整合可謂是相得益彰。
一個學校,從建校起,建設自己獨有的文化是每一個領導者的職責,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因為學校文化建設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更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四、研究目標
結合農村特點開發農村小學校本可用資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潛在資源,根據教師特長、能力和學生特點,進行課程整合。以服務全校師生為宗旨立足實際,突出特色,通過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拓展校園文化的領域,規范校園文化活動的模式,努力構建我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從而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是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本地區、學校和學科的優勢和特色 , 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校園文化課程資源 ,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 , 使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最大效益和價值。
五、研究內容:
將校園文化整合到校本課程當中,在校本課程中充分展現校園文化。
篇二:開題報告 體驗式生命教育小學校本課程的實踐與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和倡導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生命教育的開端。從研究領域來看,關于生命教育,很多學者都生命教育展開研究發表過不少觀點,許多學校和相關機構也開始在實施生命教育,但從體驗式角度進行生命教育研究的個案和經驗,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我們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及課題研究方向,找準切入點,提出具有我校辦學特色的“體驗式生命教育”,力求突破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并推廣其價值性。所以我們鄭重申請了此課題。上級教研部門審核通過了此課題,并給予了立項。這對我校課題研究給予了正面的肯定,此課題的研究價值和對我校的發展是深遠的,懇請專家為我們點亮前進的明燈。接下來,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作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與研究準備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式下,校本課程的研究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校本課程的價值體現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它必須以人的發展為起點,以學校的主客觀因素為前提,從而有目的、分階段地具體展開,校本課程要能凸顯自身特色。為此,我校全面分析主客觀因素,更切合實際地展開此項課題研究。
1、 客觀的經濟、文化、地理因素。
順德區是珠三角主要的工業區之一,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同時,我校地處城鄉合部,學校的大部分生源來自農民工子女,生源流動性大。這些流動兒童由于其自身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等原因,表現為缺乏主動性、適應能力、自身體驗和生命意識單薄。由于他們往往會呈現出自卑、孤僻、沉默寡言、暴躁、隨性等不良性格。
2、 主觀因素:學校教育教學和課程展開特點
我校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新時代、新社會接軌,但由于受傳統的課程制度觀的影響,體現在教師的課程設計沒有更好地打破原有的大統一的課程體系,脫離了學生自身的體驗和學習,以致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學生依舊以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其次,課程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綜上所述,“體驗式生命教育小學校本課程的實踐與研究”的提出既符合當代三級課程的發展方向,又是提高我校學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研究的準備
我校2012年正式被批準掛牌成為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訓示范基地的
“生命彩虹聯絡點”示范學校,開展“體驗式生命教育”活動已經一年。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對該活動相當重視,校長多方奔走,自籌經費多次聘請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專家到學校指導研究工作。并促成了學校和《珠江少年雜志社》合作,在2012年3、4月份聯手組織了六年級“小鬼當家”、五年級“出行so easy”、四年級“小眼看民生”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廣大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取得的成果也非常顯著。目前,廣大教師正攜手共進,積極投入到本課題的研究中,爭取達到預期的成果。
二、 課題的界定
“小學體驗式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是指學校根據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對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研討、設計或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社會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出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領悟世界的豐富性,培養學生獨立審視問題的能力,師生共同經歷生命活動或歷程,并且在這樣活動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從而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它還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將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結合校內外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整合學校教育教學的資源,增強學校的育人功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形成。
三、課題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精心規劃系列體驗活動,引導學生經由體驗、反思、討論與分享中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將所學的知識、態度等化為行動,實踐于實際生活環境中。
2、通過體驗式生命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幫助學生尋求理智地生活。
3、通過系統的教師培訓與實踐活動,讓教師了解到更多生命教育的經驗及教學策略,找到教育工作中的切入點及理論基礎。
(二)研究內容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生命教育”課程的基本模式。開發實現學生自我生命的健康、豐富、和諧與多樣發展的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
2、豐富學校德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體系,形成學校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德育特色。
3、提升教師教學理念,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促進教師豐富正確的生命觀及相關知識,多充實認知、情感與技能方面的專業智能,以身作則,珍愛與尊重生命,去影響、感染學生。
4、營造學生自主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主動去認識自我,培養社會實踐能力,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
5、結合學科教學、德育理念和學生特點,將體驗式生命教育進行學科滲透,融入班會、活動等教學過程中。
四、課題研究預計有哪些突破
本課題的研究運用體驗式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內涵,通過拓寬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等有效途徑,探索學校生命教育的規律和實施途徑,幫助學生體驗生命、感悟生命,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品質,實現生命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具體突破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資源管理方面
整合課程資源,使得體驗式生命教育與各學科滲透,探求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優化校園人文環境,營造快樂成長氛圍;
挖掘家長、社區等社會教育資源,利用活動基地來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
2、活動設計方面
按生命教育的主題分年段、進階式地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學生體驗生命的載體;
3、學生發展方面
提升生命教育的實效性,為把生命教育融入常規課程,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使學生具有積極的、陽光的、包容的'心理特征。
五、研究措施(活動設計)
課題的順利開展得益于嚴謹有效的研究措施,為了保障本課題開展的有效性,體現課題研究的價值,我們在研究措施上力求全面周密,既有總體的研究措施,也有具體的活動設計。
總體研究措施:
(一)成立課題組。組織、管理好研究隊伍,制定好研究實施方案,并對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調控,及時總結研究成果,確保課題研究正確、有效地開展。
(二)堅持“體驗式生命教育”的理念,激發老師的研究熱情,促使教師課題研究的深入。
1、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理論,重點學習關于生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強化教師的“ 生命體驗”的意識,提高教師的轉化策略方法等。
2、加大經費投入,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訓課題組教師,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可采用自學、集中學、講座、錄像、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參與熱情。
3、加強督促檢查,及時反饋檢查情況。
(三)加強課題研究,讓課題研究深入課堂。
1、形成課題研究的氛圍。由各科組長親自承擔學校的主課題,定期撰寫階段報告書,各科組長和相關教師全員參與,積極探討,形成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加快課題的研究進程。
2、各科組長圍繞課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教學科研不分家,使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使課題研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四)及時總結,落實獎勵措施,調動教師的教科研激情。
按學期開展工作,各科組學期初上交工作計劃,期末做好總結,并做好資料搜集整理工作,上傳肖莉鋒老師。
1、組織教師圍繞課題,開展教案評比和教學評比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成果,撰寫論文、個案分析和教學反思。
2、發揮集體的智慧,加強集體研究和討論,精心設計研究課、公開課的教案,推出優質課,培養優秀教師。
3、采用激勵機制,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優秀者,對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師落實獎勵措施,更好地調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激情。
具體活動設計: 第一階段: 教師及家長的準備活動
培訓教師,讓教師知道生命教育及課程規劃的內涵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通過參與過此次活動的同事進行經驗分享。各教師要了解體驗式學習的相關理論,了解此項活動的意義,是否適合這個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是否符合本班或本校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經驗;如何引導方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參與動機;并依據體驗活動欲達成的目標以及學生程度,預擬討論或分享的題項,并為可能無法達成目標的學生預擬配套的補救活動。讓教師未來在進行生命教育活動時,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及理論基礎。
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其了解在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學校實施各項體驗活動的目的;愿意配合或支持;樂于在體驗活動過程中協助或陪伴子女,并能不時與子女討論與分享。 第二階段: 參與體驗式活動
透過分級體驗活動,以學生年齡階段特性為基礎,實施不同主題教育的培訓,在體驗活動中營造一種自由、開放、人性化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然、安全的情境中充分探索、體驗與省思。讓學生透過親身的經歷、實踐、分享和討論,體驗人生不同的課題。 第三階段: 學生在活動后的總結與反思
活動本身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所謂“一分活動,三分討論與分享”,體驗活動后提供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與討論。想一想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想與心得。先在組內分享,然后自由發言。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充分分享個人經驗。
在學生活動分享中,老師應適度提出個人看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也可以請家長與孩子對話,或解答孩子的疑惑或分享彼此的看法。 第四階段: 教師的反思與學校的評價反饋
活動結束后,學校組織領導小組評價,參與教師要針對該項活動進行必要的反思,將生命教育融于入平常的教學與活動、融入日常生活與行動中,并為無法達成目標的學生擬定配套的補救活動以及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明確的方向。
【《學校文化建設與校本課程整合研究》開題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5.學校書法課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