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典文學閱讀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經典文學是指在歷史潮流中得以脫穎而出的文學精品,具有極大的閱讀價值。經典文字經典的標準,是看它的文學價值,還是看它是否能伴你到久遠的以后,還是看它是否寫出了一些可能被壓制或淡忘的人和事,作家們自己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在蒂姆·洛特看來,經典必須“講出一些永恒的東西,不局限于這個時代”。而魯思·倫德爾則認為經典必須是完全自出機杼的作品。
摘要:本文通過對文學經典的再認識和對當前大學生疏離文學經典原因的探究,闡釋了文學經典閱讀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及對高校教育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學經典;人文素養;閱讀;大學生
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為高等教育發展明確了方向,即要求高校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2013年,國務院將“全民閱讀”列入立法計劃。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呼吁應在大學生中推廣經典文學閱讀,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引起社會熱議。
一、對文學經典的再認識
“經典”原本特指儒家經典書籍。近代以來,其含義擴展為: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作品或著作。“文學經典”就是指那些超越時空局限,對人類社會持續引起震撼力的權威性、典范性文學著作或作品。按照孫建江先生的說法,文學經典應該具備典范性、普適性和獨創性。但是,具體到文學經典的界限,這仍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以中國文學經典來說,胡適和梁啟超都曾給大學生們開過經典書目。胡適給我們列出的經典文學為87種,梁啟超所列的文學經典是他認為的最低限度的書目,包括《詩經》《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他沒有將小說類的經典列入。還有就是屬于現當代文學范疇內的經典作品,因距離年代較近,存在爭議更大。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現當代文學方面,大學生的閱讀率和認同感較低,較為認可的作家主要集中在巴金、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金庸等。筆者認為“經典”是一個動態概念,不能局限于既定經典序列,而應吸納新的經典,包括網絡、電子媒體上的經典。
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閱讀外國原版存在難度,讀譯作也應算作閱讀經典,但需要注意選擇翻譯版本。閱讀古代經典作品,對一些同學來說也會有難度,參考注釋和白話翻譯也不失為經典閱讀的一種方式。但是,將經典作品改編成為影視作品,就改變了閱讀方式,閱讀接受信息效果大打折扣,就很難歸類于經典閱讀。
二、探究大學生疏離文學經典的多層次原因
針對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狀況開展的專項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閱讀普遍存在疏離文學經典的問題。其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當前社會進入消費主義時代,其文化上的反映就是大眾文化的盛行。正如錢理群先生曾經尖銳地指出:現代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在這樣一個實利主義、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時代里,人的.心靈越來越粗糙,喪失了對美的感悟能力,精神沒有了,心靈的根失去了。而沒有閱讀經典名著的心靈,是粗糙且干枯的,這樣的心靈無法感受宇宙的奧妙與無窮、世界的偉大與深邃、生活的美麗與痛苦。消費文化的特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和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等。學者廣泛討論現在流行的淺閱讀、平面化閱讀和快餐式閱讀等現象,其時代文化背景就在于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并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的盛行。而經典文學作品作為人類文化積淀下來的精華,從其屬性上講,應歸于精英文化范疇。按照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的說法,精英文化是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為受眾,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一種文化。所以說,經典文學的閱讀被疏離有其深層次的社會背景。
其次,在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多媒體融合讓人們獲得信息資源的途徑增加,獲得信息更加便捷。當下的視覺圖像確實使文化接收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這一轉變對文字閱讀沖擊很大。圖像的鮮活、鮮明而富有沖擊力的表現方式使得部分大學生逐漸疏遠文字閱讀,而傾向于電影、電視、網絡、游戲和動漫等圖像閱讀。這種方式與娛樂化、碎片化等的閱讀心態聯系在一起,降低了閱讀深度,使大學生對紙質經典文學自然會產生排斥心態。
最后,大學生對文學經典與個人成長的關系認識不足。現在的大學生面臨升學、就業等現實壓力,在沉重壓力之下,大學生閱讀更愿意選擇可操作的、能夠產生實際效益的快餐式非文學經典作品,而認為文學經典作品沒有實際效用。大學生忽視文學經典具有的拓展心靈、啟迪思想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價值,反映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社會存在著普遍浮躁的心理。
三、重視文學經典閱讀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意義
人文素養的核心內涵即人的個性修養。人文與科學相對應,“人文”是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和價值世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價值理性,塑造有理想和人格健全的人。“科學”提供工具理性,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為人類生活服務。當今世界科學和技術飛速發展,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給人類發展帶來優越的物質生活,但也產生了負面影響:人們沉迷于物質享受,忽視了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潛能的全面發展。現代社會,人們功利主義橫行,價值取向偏軌,道德修養滑坡,環境問題突出,這些情況不容忽視,而在教育領域,功利色彩也日益濃厚,教學過分偏重職業素質教育,忽視人文素質的教育。因而,提倡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發揮文學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幫助大學生提升人文素質在當今社會非常必要。
1、博覽文學經典著作,增長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包括歷史、文學、政治、法律、藝術、哲學、道德和語言知識等等。而文學經典作品經歷了歷史的淘洗,是人類語言藝術領域中的精華,其廣博而深厚的內容是大學生獲得人文知識的重要途徑。經典長篇小說,篇幅長、內容豐富,往往涉及社會人文知識的多方面。恩格斯對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曾有一個重要的評價:“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的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其實文學經典本身就是人文知識的組成部分,我們讀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讀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讀“四大古典名著”,實際上我們就是在積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讀名著經典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2、從經典中汲取能量,確立人生理想
文學即是人學,文學的核心內容就是描寫人,抒發作者的感情,表達作者的理想。文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所塑造的人物給人樹立榜樣,表達的感情給人以震撼,讀者能夠從中汲取能量,從而激發人的動力,鼓舞人的志氣,催人向上。“文學的目的是幫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發他對于真理的企求,同人們的鄙俗行為做斗爭,善于在人們身上找到好的東西,喚醒他們靈魂中的羞恥、憤怒和勇氣,做一切使人能變得高尚堅強,能用美的、圣潔的精神來活躍自己生活的事情。”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中的人物,雖身處逆境,但他們不喪志,不氣餒,頑強地與命運抗爭,最終實現了人生的超越,顯現了生命的價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有些經典作品給人以信仰的力量,如伏尼契的《牛虻》、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疾惡如仇,愛憎分明,和牛虻一樣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為理想而奮斗終生。
3、學習經典人物的品質,提升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學經典滲透了儒家思想內容。儒家教育觀念的核心是道德人格的培養,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孟子》提出獨立人格的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們讀《三國演義》,感受到了關羽的義,諸葛亮的忠,劉備的仁,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觀;讀《水滸傳》,我們感受到的是梁山泊好漢除暴安良,為社會伸張正義的群體形象;“三言”“兩拍”可算作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教科書,從中我們可以有分辨地學習中國傳統道德的可取之處,完善我們的道德修養。修養最后一定要達到某種境界。我們讀陶淵明的詩歌,可以學習他不為權貴折腰,回歸自然生活,追求自由精神的人生境界;我們讀王維、孟浩然的詩歌,會感受到山水田園的生活樂趣,甚至感受到王維詩中濃濃的禪意,給我們生命更多的啟示。
總之,高校擔負著“育人”職責,應該重視文學經典的宣傳與推廣平臺,培養大學生高雅的閱讀趣味,讓大學生在高雅、深刻、美好而純凈的文學經典閱讀氛圍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1] 孫建江. 向經典致敬[J] . 出版廣角,2015(2).
[2] 王利平. 當前大學生文學經典觀念與閱讀狀況研究[J].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4(8).
[3] 何會芬,李莉. 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現狀與對策[J].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31).
[4] 倪文錦. 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
【論經典文學閱讀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