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教學哲學化與高職德育課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道德教學哲學化著眼于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旨在讓學生以理性指導生活,倡導以討論、探究和體驗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一觀點啟示我們,在高職院校的德育課教育中,應加強道德知性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德育實效;激發學生主體性,引導其建立自律道德;提高教師素養,優化師資隊伍。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道德教學哲學化”
小原國芳(1887-1977)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日本教育家,為實現其全人教育的思想,他提出了道德教學哲學化的主張,了解這種觀點的內涵和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改進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課教學。
一、道德教學哲學化的內涵
啟發道德知性,鍛煉堅強意志,陶冶純美情操,引領道德行為是所有途徑的道德教育都肩負的使命。就專門的道德課教學來說,啟發道德知性應成為重點。“道德教學或道德課的主要目的必須是,開發道德知性,培養道德的批判能力,啟迪道德生活的指導理性。換句話說,我主張道德教學哲學化,道德教學理智化”。
道德教學哲學化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道德,自己創造道德”的能力。實現這樣的目標,道德教學就要把“為什么”“怎么辦”作為問題來研究,引導學生對道德概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進而對道德項目進行根本性解釋,幫助學生脫離習慣和盲目性的支配,從而樹立起堅實的道德基礎。
道德教學哲學化要求在方法上擯棄對道德項目的教條式解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但并不是僅僅進行哲學的思辨討論,而是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進行體驗、評判,進而對道德產生獨特、深刻的認識,并以此建立自己的道德感情、道德信念。同時,它也要求避免傳統教學的誤區,不能僅僅采取以考試、評比為主的教學方式,不能局限于現成的教材、模式和范疇。小原國芳主張將童話故事作為低年級的教學材料,例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和印度的佛陀故事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修養書。至于高年級學生,宗教式的小說和偉人傳記的效果就會更好。之所以如此,因為“勸善懲惡要含蓄些”,而且“沒有比活生生的事實更能吸引人的了”。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須具有可行性才能付諸實踐。小原國芳專門測試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為兒童是真理的熱愛者,兒童有驚人的能力,完全有能力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道德教學哲學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哲學素養,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而且還要走進學生的內心,“道德是內心的問題,既然二元糾葛問題是道德,那么不能深入他們內心的人畢竟不能進行生動的道德教學的。”
二、道德教學哲學化的特點
區別于家庭、社區、團隊等德育途徑,德育課堂教學有特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便于系統、集中地進行道德知性的開發。道德教學哲學化就是小原國芳針對德育課堂教學的改進提出的。從目的、內容和方式三方面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1.目的旨在引導學生理智地生活。小原國芳認為:“日本人是有心胸的國民,而不是有頭腦的國民;是有感情的國民,不是理智的國民。所以訴之感情的德,即忠孝、勇氣、同情、親切,等等則易行;而訴之理智的寬容、自律、義務、紀律的德,則難備。”社會需要的不是感情脆弱的人,而是有道德判斷力的人。因此,小原國芳力主開發道德知性,引導學生理性生活。所以,德育課有必要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在理智與情感產生沖突、在遇到重要決策或左右為難的兩難情境時,引導學生能夠理性地做出選擇。
2.內容指向道德知性的培養。在道德教學中,知、情、意、行的培養都非常重要。道德知性則起著奠基性和導向性作用。道德知性的培養絕非單純指對道德知識的授受,它更側重于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原國芳對于“過于感情用事了,有時甚至是感傷的。對于忠和孝的解說方法,過于訴諸眼淚了”的道德教學非常不滿,認為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固然是教育的成功,但對道德規范沒有深層次的認知,對道德現象沒有自己的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就缺乏依托,道德行為也就難以踐行。 3.方法注重討論、探究和體驗。傳統道德教學比較注重對道德范疇的解釋、分析和識記。道德教學哲學化則要求教師改變灌輸教材內容為主的教學方式,以寓言故事、真實案例等為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研討、探究,引導學生體驗真實的道德生活,從而對道德問題生發出獨特、深刻的認識,逐步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
三、道德教學哲學化對高職德育課的啟示
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德育課的實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及相關教輔資料。但是通過觀察、研究不少學校的德育課堂教學后,筆者發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表層的“哲學化”太多,深層的“哲學化”不夠,即普遍重視道德知識、范疇的授受,灌輸說教痕跡明顯,學生道德思維的激發與培養不夠,有效的體驗活動缺乏。因此,有必要學習借鑒“道德教學哲學化”的思路來改進我國高職院校德育課的教育教學。
1.加強道德知性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涉及到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社會公德、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范疇。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轉變關注重心,由道德知識的授受切換到道德知性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范疇,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增強其道德發現、判斷和創造的能力,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培養打下扎實根基、提供理性指導。
2.轉變教學方式,增強道德教學的實效。教師應盡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以考查學生記憶為主的評價方式,積極創設情境,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對道德范疇的思考和探究,強調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進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應適時組織學生有效運用案例探究、活動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內化道德規范,確立道德標準,踐行道德生活。案例探究就是引導學生針對道德生活中的真實事例深入思考、辨析、交流、質疑,從而增強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深化理性認識。活動體驗則意味著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道德規范,深化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品位。
3.激發高職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建立道德自律。小原國芳認為,無論在訓育方面,還是在德育方面,有教育價值的是自己的精神辛勤,是自我的發問,是探求,是研究,是創作,是發現,是對真理的熱烈欲望,是真理感。在道德教學中,不要灌輸道德,應該造就那種自己發現道德、創造善的兒童。因此,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在道德生活中自主、能動、創造性地建構自身的道德品質,就成為德育教學的關鍵。高職院校的學生都已成年,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不能將教材結論或教師的主張強加給他們,而應該引導其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身的價值標準,幫助他們建立道德自律。我們必須敢于放手,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體驗、發現和創造道德,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進行道德判斷、道德評價和價值選擇。
4.提高教師素養,優化德育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在道德教學中至關重要。雖然高職學生已經步入青年,不會再像兒童一樣模仿、學習教師的個性與言行,但教師的素養依然制約著教學的效果。小原國芳認為,道德課教師至少符合以下兩個方面的條件:首先,有良好的哲學修養、深刻的思想和扎實的知識功底。“深刻的人才能進行深刻的教育,這完全是相互深化和自我深化”,而“通俗的、平庸的、淺薄的道德教學,實際上是愚民的方法。”其次,還必須有愛心、耐心,能夠關注學生的內心,要認真理解、處理學生內心潛在的苦惱、煩悶。小原國芳的觀點啟示我們,要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優化德育課的師資隊伍。在我國,擔任高職德育教學的教師一般都受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培養,但是我們依然要通過在職進修、自我反思等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朝著研究型教師的目標邁進。此外,還要加強德育教師自身的師德建設,引導他們和學生建立密切聯系,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者,幫助學生緩解生活、學習和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與煩惱。
【道德教學哲學化與高職德育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體育教學的生命化研究的論文09-10
高職體育教學的生命化研究論文07-26
高職英語行業化教學淺析論文06-11
高職藝術專業個性化教學的論文09-16
談高職院校語文模塊化教學論文08-30
談高職哲學課教學質量的著力點論文06-08
道德價值的生存哲學論文10-08
試論高職英語語音教學論文08-27
高職旅游教育實踐教學的論文07-25
略論高職英語教學論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