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儒家哲學形上學建構的創造性詮釋論文
在北宋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二程的思想最為成熟。二程無論是對于《中庸》、《易傳》之天道誠體,還是對于《論語》、《孟子》之仁與心性內容,都有深入的探討,形而上的理學體系得以在中國哲學史上凸顯出來。由于二程門人弟子多而賢,頗能傳承師門之學。故北宋理學唯洛學最盛。但是,在儒學發展史上,往往因為開山立宗的二程的思想光芒掩蓋了后學的思想創發,因而,挖掘思想史上湮沒不彰的二程弟子的心性論,揭示它們在儒學形上學建構中的貢獻,是一項既有價值,又十分艱難的工作。王巧生博士的《二程弟子心性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的出版,無疑是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該書表現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該著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該著依據對《伊洛淵源錄》、《儒林宗派》、《宋元學案》的考訂,指認二程的親炙弟子(不包括再傳弟子及私淑弟子)共有70人。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有楊時、謝良佐、游酢、尹焞和呂大臨等人。弄清楚二程弟子有誰,是研究他們有何貢獻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放眼思想的脈絡就可以看到,作為二程弟子的楊時開辟了道南學派,一傳為羅從彥,再傳為李侗,三傳為朱子,朱子集理學之大成。此一系為理學之大宗,合稱為“程朱理學”。沒有這些弟子,特別是四大高弟和呂氏兄弟,在傳承二程和前輩學人思想的基礎上推進理學的發展,理學就不可能以今天的面目出現在時人的面前。因而,他們的思想創發作為理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非常有必要展開系統、深入的梳理和專題研究。
第二,該著觀點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心性論也可稱為心性之學。中國哲學雖然是圍繞天人之際展開的,但是天人之際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回答何為人的本質就表現為對于“心性”問題的不同覺解。心性問題一直是儒家哲學的基本理論。當代學者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學中“心”與“性”的關系厘定為三大系統,即伊川、朱子系--心性為二(性是理、心屬氣);象山、陽明系--心性是一(性是理,心亦是理);五峰、蕺山系--以心著性(心之靈覺,可以形著潛隱自存之性體)。顯然,按照牟宗三的觀點,二程弟子的思想發展正處在心性大架構尚未完成之時。這為今天我們把握二程弟子的心性義理提供了極大的開拓空間。該著的價值恰恰在于對儒學心性論的早期理論形態作了創造性的拼圖。從現存的文獻資料出發,該著論述了二程弟子的性論,指出他們大都認為人的天命之性或性之本即天道或天理,是至善無惡的。天命之性由氣稟表現,氣稟對天命之性或有遮蔽。在論述二程弟子的本心論方面,該著認為二程重要弟子都有形上本心論及相應的工夫論,他們的形上本心論是道德實踐中真切的體認,即形上本心觀念(與工夫)的彰顯。另外,該著還討論了二程弟子的仁論及其對愛有差等的看法,以及一些未發問題。這些內容與本心論、仁論、性論一起,通過根本的義理原則緊密地關聯于整個心性論。正是在這種抉微闡幽的深入解讀中,二程弟子的心性論及其思想貢獻得以全方位地呈現出來,為此論題的深入探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該著以中國哲學話語來闡釋中國哲學獨特的問題。心性、本心、未發、仁論等都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很難與西方哲學中的相關范疇進行平行比較。該著在理學一般義理的參鑒之下,以中國哲學話語嘗試性地對二程弟子的心性論中顯著的共同特征與趨勢作一更深刻的、整體性的理解或解釋。尤其是該著認為,(形上)本心論的彰顯是二程弟子繼承北宋三家(濂溪、橫渠與明道)義理發展的必然;而體認道體、性體是能發用的,也是二程弟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共同特點;二程弟子學問發展的趨向與象山之學的興起有一定的關系。這些觀點清晰地展現了二程弟子在宋明理學中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
總之,該著選取宋明理學發展中二程弟子的心性論這一重要方面,揭示出理學形上學發展環節的獨特性,為深入把握心性論在儒家哲學理論建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一個頗為獨特的理論視角,是宋明理學研究中一部值得學界重視的理論成果。
作者簡介:梅珍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對儒家哲學形上學建構的創造性詮釋論文】相關文章:
古代哲學傳統的詮釋與現代中國哲學的建構02-27
試論儒家的心靈哲學國學論文11-27
儒家倫理政治與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構03-18
論“致良知”的儒家詮釋學思想意義03-05
儒家哲學的主要課題:理性與情感01-07
談儒家中庸哲學及現代意義11-18
莊子哲學中的心與形03-06
有關哲學論文11-29
“域”的形上學意義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