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由公理演算系統和對應規則的句子兩部分構成,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發展影響,供大家閱讀查看。
正如哲學的研究離不開自然科學的研究一樣,經濟學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哲學的進步。研究表明,邏輯實證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不僅改變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方向,而且改變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內容和形式,影響重大而深遠。
一、邏輯實證主義是經驗主義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產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理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發生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特別是量子論和相對論的創立,動搖了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大廈的根基。于是,科學主義大行其道,以致出現了“物理學的帝國主義”。與此同時,數理邏輯也得到相應發展。在科學主義浪潮沖擊之下,無論是源于英國培根的經驗主義,還是肇始于法國孔德的實證主義,都由于過度強調經驗在知識形成中的作用、貶低科學理性的作用,漸漸被淡出學術視界。但是,對于科學主義者而言,反形而上學需要繼續,物理學方法作為標準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推廣也需要以新的形式繼續。于是,羅素和石里克等人把實證主義的經驗主義同現代邏輯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創立了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的創立,旨在通過邏輯分析找到知識的基礎和科學的根據,以建立大一統的科學體系。
作為科學哲學的第一個完備形態,邏輯實證主義是在對近代認識論進行改造基礎上得以創立和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繼萊布尼茲區分了理性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之后,休謨在真理問題上進一步區分了觀念的聯系和事實的聯系。休謨認為,觀念之間的推理是無須事實根據為真的,事實問題則可能是一種偶然的真理。在此基礎上,康德為了解決唯理論和經驗論之間的存在矛盾,區分了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并把分析與綜合的區分視為概念和判斷的基本特征,從概念內容和句子的主謂結構上確定了區分分析與綜合的語言根據。邏輯實證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這些思想。首先,把有意義的陳述區分為因形式而為真的陳述和經驗陳述。他們認為,因形式為而真的陳述不是對事實的陳述,是同義反復的;而經驗陳述的真假則完全取決于對事實的記錄。邏輯實證主義者對于陳述的這種區分,一方面用以反對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用于經驗證實原則的提出。其次,對康德所謂分析與綜合的區分做出進一步的厘定,在排除先天綜合命題存在的同時重新界定分析和綜合命題。他們把分析命題簡化為“沒有任何經驗內容的重言式”或“僅僅依據命題所包括的那些符號的定義”;把“先天”、“必然”“、確定”等概念等同于“分析”。顯然,這兩方面的發展是秉持經驗主義原則的,堅持認為一切真知源自經驗,邏輯命題和數學命題因形式為真。這體現了邏輯實證主義者既繼承了經驗主義歸納法的傳統又堅持了現代邏輯分析方法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把二者結合在了一起。
因為邏輯實證主義對近代認識論的改造使經驗主義在新形勢下得以發展。所以,邏輯實證主義又被稱為邏輯經驗主義。其秉持的經驗主旨和實證原則的精神實質對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影響主要是科學理論構成對經濟學形式化的影響以及實證原則對經濟學可檢驗性的要求,分別體現為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和計量經濟學的發展。
二、科學理論構成對經濟學形式化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由公理演算系統和對應規則的句子兩部分構成。其中,前者包括特定原始術語和初始假說兩個要素;后者是要對術語加以經驗解釋,讓公理演算系統具有經驗內容,旨在使理論接受經驗的檢驗。為此,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理論結構的要求表現在理論公理化方面。其一,把理論的陳述建構成為一個主要由公理組成的演繹系統,陳述可以由公理借助于演繹邏輯推理得出;其二,把理論的概念設計成為一個由基本概念組成的系統,這些概念是對直接經驗的反映。邏輯實證主義對理論構成的公理化要求對經濟理論形式化具有很大的影響,決定著經濟理論的形式化進程。在邏輯實證主義哲學方法論影響下,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化和形式化形成了西方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即主要是通過數理分析以及數學化表達來說明某一經濟現象和規律。
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以來的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史表明,經濟學的科學化正是得益于經濟學的數學化和邏輯化。19世紀中后期,瓦爾拉、帕累托等人創立了經濟學數理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先后采用了基數和序數分析方法,馬歇爾采用了經濟學靜態分析方法,林達爾采用了經濟學動態分析方法。20世紀30年代,隨著弗里希和丁伯根創立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中又采用了數理統計、數量分析、數學模型等數學方法。相應地,經濟學形式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20世紀40年代末,薩繆爾森把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數學化,終結了以微積分為基礎的邊際主義時代。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主流經濟學又引進集合論和拓撲學方法,建立了阿羅—德布魯模型,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論的證明,實現了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公理化。
經濟學的數學化和邏輯化對于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不僅增強了處理經濟學問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進一步提高了處理經濟學問題的條理性和精確性。利用數學方法研究復雜現象具有語義共同性,且推理過程不會喪失其可靠性。不僅如此,當偏導數、全導數、全微分公式一旦被用于經濟學釋義時,復雜的經濟問題就變得非常清晰可辨。
三、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根據經驗證實原則即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可以把命題或陳述區分為有意義的命題或陳述和無意義的命題或陳述。由此,所謂實證原則就包含著兩層意思: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取決于能否指出檢驗它是真或假的辦法;只有一個命題表述了經驗事實并在原則上可以被經驗證實時,這個命題才有意義,否則無意義。在邏輯實證主義者看來,這既是科學的基礎,又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標準。按照實證原則的要求,經驗必須對構成理論的前提假設和理論的推論結果進行檢驗。可見,如果說理論的公理化是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理論構成形式的內在要求,那么實證原則則是檢驗理論優劣的外在標準。具體地,對經濟理論與前提假設的檢驗判斷方法主要有兩種,或者通過經濟事實的結果來檢驗,或者利用歷史資料和統計數據對理論涉及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表明,實證原則對經濟學可檢驗性的這種要求促進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弗里希和丁伯根創立了計量經濟學。20世紀50年代,克萊因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庫普曼、迪魯布也都做出了貢獻。之后,貝克爾將經濟計量原則首次引入愛情、利他主義、慈善和宗教等方面,拓寬了研究領域。近年來,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又進一步把研究引入微觀計量經濟領域。這樣,微觀計量經濟學就可以在個體層面上對諸多問題進行經驗性研究。
經濟學數學化無疑有助于人們對社會經濟活動認識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當然,用大量的數學公式來表達經濟規律、用理論模式的演繹來代替對實踐問題的體驗,將使經濟理論成為一種過于形式化、數量化的數學游戲,日益脫離經濟活動。所以,我們對經濟學數學化問題應當采取科學的態度,進行辯證地分析,切忌簡單化。
參考文獻:
[1]高鴻業,劉鳳良.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胡代光.西方經濟學說的演變及其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楊建飛.科學哲學對西方經濟學思想演化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謝拉·C·道.經濟學方法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5]托馬斯·A·鮑伊蘭,帕斯卡爾·奧戈爾曼.經濟學方法論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6]丹尼爾·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