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劣勝優汰現象的內在機制及其基本對策思路
自1859年達爾文的偉大著作《物種起源》一書出版以來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物經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已經廣泛地傳遍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差不多已經成了“鐵”的定律,絲毫不容懷疑。特別在中國,由于1840年以后100多年半殖民地的屈辱,感同身受,人們更普遍地相信“落后就要挨打”。然而,經驗的、歷史的事實卻告訴我們,實際并不完全如此,人類有很多情況,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不僅落后要挨打,先進也常常要挨打。;一、劣勝優汰事實例舉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數不勝數的例子,支持“劣勝優汰說”。中國自古就有一句俗話,叫:“人怕出名豬怕壯”,就是因了這太多的事實教訓而得出的寶貴經驗。
遍查史料太麻煩,且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先舉一個中國古代的例子,如(公元前551-前479),他創立的思想曾統治中國長達2000多年,至今仍然在中國以及亞洲一些國家存在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怎么說,孔子都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但孔子活著的時候,周游列國,卻處處碰壁,無人買賬。到晚年,只好靠教書糊口,籍整理古書度日。所以,他老人家說:“郁郁乎文哉”。
再舉一個中國現代的例子。鑒于中國今日法制日益完善,為免遭名譽權官司起見,就請恕我不指名道姓,僅泛泛指出一種現象吧。例如,時下各行各業都在評職稱,是否評上高級職稱者一定學術造詣高深,評不上者一定不學無術?非也,豈不聞個別高校連膳食科長都能申報博士生導師嗎?僅此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舉完中國的例子,再舉國外的。如馬克·吐溫有一部短篇小說,叫《競選州長》,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相信許多人都還記得。在小說中,一開始“我”還自覺名聲尚好,有望一搏,但很快就被對手運用了種種造謠誣陷的手段弄得聲名狼籍,不得不宣布退出競選。雖然小說所敘述的不是真實的事實,但卻是以真實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真實的現實生活的典型反映。
可見,劣勝優汰,實在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有著一定的規律性的。所以,我們的古人又道:“不為禍首,不為福先”,什么事都要隨大流,這可謂深得社會人生之真諦。
二、劣勝優汰的內在機制
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僅靠舉例是不足為信的,即使舉出一萬個例子來證明某一命題的正確,也還可以有一萬個以外的更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一命題的錯誤。所以,個別的例子,在科學發現中,至多只能給人以一種啟發,最終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還須借助的力量。這也是筆者不愿意遍查史料,旁證博引的原因之一。;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存在“劣勝優汰”這種看起來很奇怪、很費解的現象?
首先,我們注意到,所謂“優”與“劣”的判斷標準,一般都是比較片面的,不過說是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優勢或劣勢。如時下評職稱,在評論一個人或優或劣的時候,一般僅指他的學術水平或高或低,而不是說此人的全部才能或優或劣。
其次,在生活中談論優或劣時,許多看法不過是“事后諸葛亮”式的評價。如前述孔子的遭遇,當著孔子活著的時候,并不以他的學說為優,是后人將他尊為“大成至圣先師”的(這個尊號我有點記不清楚了,遍查手頭資料也未找到,哪位網友能幫我訂正一下,本人非常感謝)。
再次,不同的人對于什么是“優”,什么是“劣”,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常常會對同一個人作出不同的評價,或以為人才難得,或以為不學無術,針鋒相對,相持不下。這可比“是騾子是馬,出來溜溜”要復雜得多了。
在明確了以上這幾點以后,接下來再具體分析劣勝優汰的實際情形。原來,所謂劣勝優汰,只限于一定社會組織內部的競選活動。這里“競選活動”一詞,是從廣義上泛指一定社會組織內部人員之間的各種評選鑒定等活動,其中既包括上級領導選拔提升下屬干部,也包括由普通組織成員選舉組織領導人等。在這種競選活動中,一個侯選人或勝或汰,并不決定于自身的才能,而是決定于選民的選擇。當選民在侯選人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作為理性人,其基本的選擇標準是選民自身的利益,哪一個侯選人更善于迎合選民的利益,哪一個侯選人就會獲勝。這種選擇標準與人才素質標準的不一致,是導致劣勝優汰現象的關鍵和基礎。
一個人如果既善于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同時又善于討好選民,自然會在競選中獲勝。但問題是,在一般情形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夠精通某一專業的優秀人才,往往無暇顧及或不愿顧及人際關系事務。而一些在專業方面并不精通的人,則常常更有時間更有精力且更善于千方百計討好選民,于是,劣勝優汰現象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選民到底是具有理性的。一旦選民認識到自己的選擇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時,選民還是會盡量選擇更加優秀的人才。因此,要產生劣勝優汰現象,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這就是社會組織規模要足夠大,以致選民對侯選人的選擇與其自身利益無直接的明顯的關聯性,選民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都不會立即直接影響其自身利益。同時,由于社會組織規模足夠大,選民對侯選人也難以做到全面、深入和詳細的了解,而只能根據侯選人的競選宣傳來進行選擇。
此外,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那就是相互競爭的侯選人,由于處于同一個社會組織內部,因而他們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抗關系,而是一種合作共事的關系,他們的共同利益要大于他們之間的利益分歧。這就從根本上束縛了侯選人的手腳,使其難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難以憑借自己的全部能力徹底戰勝競選對手。
概括起來,產生劣勝優汰現象的條件是:(1)社會組織內部競選,各侯選人之間既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更存在廣泛的合作與利益的一致性;(2)選民根據自身的利益進行選擇;(3)社會組織規模足夠大,選民所作出的選擇不直接影響其自身利益,同時選民無法了解每一個侯選人的真實情況,主要根據競選宣傳作出選擇。
此外,如果侯選人同時也參與投票的話,則侯選人往往會從自身利益考慮,傾向于投劣于自己的侯選人的票,而不愿投優于自己的侯選人的票,其目的在于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競選優勢。在這種情形下,劣勝優汰出現的概率就更大了。
三、優勝劣汰的適用條件
在作了以上分析以后,就不能再到處套用“優勝劣汰”的說法了。與劣勝優汰適用于內部競選相對,優勝劣汰一般只適用于相互為敵的競爭對手之間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
如一只狼與一只羊相遇,狼強羊弱,結果幾乎肯定是狼勝羊死。再如兩軍交戰,最終只能是綜合軍力更強的一方戰勝。在這些場合中,競爭的雙方會使出其全部力量來與對方拼命爭奪,最后的結果反映了雙方綜合競爭力的差異。在這里,的確是優勝劣汰,毫不含糊。這與社會組織內部競選中,競選人無法施展全部能力,只憑一張嘴來爭取選民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四、克服劣勝優汰的基本對策
不管怎么說,劣勝優汰總不是一件好現象。一個社會組織內部,在人才競選中,出現劣勝優汰,雖然短期內不一定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立即產生什么嚴重的后果,但從長遠來看,遲早總有一天會面臨滅頂之災。
如春秋戰國時期,周赧王55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老將廉頗迎戰,因秦強趙弱,戰斗失利,廉頗便采取堅壁不出的戰法與秦軍對壘。趙王對廉頗堅守不出的做法很不滿意,再加上受了秦軍反間計的迷惑引誘,便撤了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導致全軍覆沒,四十萬人投降秦軍,后全被斬殺。這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了。
那么對此應該怎么辦呢?根據上述分析,基本思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面向外部競爭。如果沒有外來的競爭壓力,我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方法能夠消除社會組織內部劣勝優汰現象。一個英明的組織領導人,應時時刻刻關注外來競爭壓力,并有意識地引導所有組織成員眼光向外,將個人的升遷與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切實認真負責地、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和其他組織成員的工作能力,或勇挑重擔,或主動讓賢。若果然如此去做,則組織事業可以戰勝外來挑戰,不斷向前發展,個人前途也可因此得到光明美好的保障。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論劣勝優汰現象的內在機制及其基本對策思路】相關文章:
供給鏈:牛鞭效應現象及其對策03-21
論自主品牌及其發展對策03-20
論環境的變化對審計的影響及其對策03-22
論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及其途徑03-21
淺論大學英語學習中的僵化現象及其對策03-19
淺析大學英語學習中的僵化現象及其對策03-18
論社區護理現狀及其發展對策12-20
課堂教學中的不等式現象及其對策03-27
論科學消費的基本內涵及其實現途徑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