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素”-陶淵明詩歌的審美追求
; 內容提要:“素”在中國古典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價值。追求“素”的美是陶淵明詩歌之重要特點,也正是其以“素”為美的態度使平淡素樸的田園生活具有了獨特的審美意義。陶淵明在“素”中發現了意、道之真,并且體味到了真美,從而歸田園居,愛在其中,樂在其中,游在其中,靈魂獲得真正的自由。田園是陶淵明的心靈家園。
; 關鍵詞:; 素; 真; 美; 愛; 樂
Abstract:; SU (simple ; plain) has had important status and great value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Seeking Su-Beauty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of TaoYuanming’s poetry . It is his aesthetic manner which looking Su as beauty that made the commonplace pastoral life to show an unique aesthetic meaning . TaoYuanming found the true essence of Yi and Dao in Su , and taste the true beauty in it . Thus , he went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and dwelled there , loving deeply of it , enjoying it, and amusing himself in it .His soul then got a true freedom . Surely , the countryside is the true house of the free soul of Tao Yuanming .
; Key words:; Su; true ;beauty ;love ;enjoy
;
;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不足萬言。從題材和內容來看,大體可以分為詠懷、田園、哲理三類。其中重點描寫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宜劃入田園詩的,約30首左右。其詩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蘇軾《東坡題跋·評韓柳詩》)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衍變,這種“素”的美愈來愈現出其光輝,倍受人們推崇。我們認為,陶主體個人對“素”的審美追求,詩化了平淡素樸的田園生活,使得普通的農村生活具有了獨特的“田園風光”之美學意義,這也給現代審美追求以重要啟示。
; “素”在中國古典美學中一直有著重要地位和價值。《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無咎。”強調“素履”;《詩經·國風》之《揚之水》篇中有“素衣朱衣暴 ”、“素衣朱繡”的審美態度,即樸素(白色或者其它不艷麗的純色,面料普通)的衣服上外加一件紅色的衣服或者刺上紅色繡花,“素”與“朱”相互襯托為美;《詩經·國風》之《素冠》篇也提到“素冠”、“素衣”;《論語》中也記載,與學生討論《詩經》,學生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孔子曰:“繪事后素。”中國美學極為推崇“素”之美。
; 陶淵明的詩歌中多次寫到“素”: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雜詩八首》,其二)
素礫修渚,南無馀云。(《述酒》)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詠荊軻》)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雜詩八首》,其七)
素顏斂光潤,白發一已繁。(《歲暮和張常侍》)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二首》,其一)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答龐參軍》)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飲酒二十首》,十五)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詠二疏》)
; 從以上詩句我們可以看出,在陶詩中,“素”主要指:1、自然界的景、物、季節之“素”,如“素月”、“素礫”、“素驥”、“素秋節”;2、人的膚發容顏氣質之“素”:“素標”、“素顏”;3、人的思想心愿、胸襟抱負和生活行為等之“素”,如:“檢素”、“素襟”、“素心”、“體素”、“素抱”、“平素”。陶的思想抱負、性格愛好、審美情趣,都是喜“素”的。
; 在里,“素”的含義大致如下:①本色,白色;②顏色單純,不艷麗;③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葷”相對);④本來的,原來的;⑤帶有根本性質的物質;⑥素來,向來。[1]那么在陶詩中,“素”具體指什么呢?
; 田園之“素”。陶之“田園”具有以下含義:1、家園和故鄉。“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陶淵明自幼生活在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的廬山腳下,他熱愛這里,不完全是因為這里風景十分優美,更重要的是,這里是他的故鄉和家園,不是陌生的“異”地。敦親睦族、友于兄弟、命室遠游、交歡稚子、解顏勸農、雞招近局,他可以盡情享受天倫之樂、朋友之情。2、與官場和世俗間互相對立之隱居地。“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農村事簡人靜,沒有都市的喧囂紛擾和凡夫俗子所追求的功名利祿。因為對世俗生活和名教禮法的厭惡和鄙棄,他選擇了“園林”,“隱居以求其志”(《論語》)。3、躬耕自資之田地。他不以躬耕為恥,不以仕進為榮。仕宦歸來以后,更是“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之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晉書·隱逸傳》),以“老農”自期自許。他從普通的農村躬耕田地中品出清淳的素美。4、身心歸宿之自然。他和自然有著不可分離的血緣關系。“千真萬確:心靈愈無邪,愈美,它就愈加與其它被稱作沒有心靈的幸運的生命親密無間。”[2]飛鳥、游魚、蒼松、籬菊、炊煙、新苗、濁酒、清澗,都是他親密的朋友,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不是過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風雅者,他是自然界的一員,完全地歸化自然。5、寄寓理想之樂園。《》中描寫的“小國寡民”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西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詰鮑篇》:“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爾自得。”沒有君主、沒有剝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人間樂園,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向往和平勞動、幸福社會的美好愿望,是他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之《桃花源詩》進一步描繪和改善了這種理想。[3]總之,田園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園即陶,陶即田園。
; 生活之“素”:耕種、讀書、飲酒、。1、耕種。其實中國傳統起初是重視躬耕生活的。《尚書·虞書》之《大禹謨》篇曰:“天之歷數在汝耕”。《尚書·周書》之《無逸》篇也多次提到“知稼穡之艱難”。陶淵明認為:“舜既躬耕,禹亦稼穡。”反對“孔耽,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不履。”而以“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的實際行動重新提倡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重農思想,過著“朝為灌園,夕偃蓬廬”的躬耕生活。2、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使他打破了現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載,發現許多可當友的古人。他“用讀書來充實人生,擴大生活空間”,“他的精神因此獲得新的超越和自由。”(朱光潛《陶淵明》)3、飲酒。他的酒與詩合二為一。蕭統《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確實,陶淵明醉翁之意不在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于“味”,在于“適”,在于超然物外、物我皆忘。另外,喝酒還能夠盡情發泄郁積胸中的煩悶,帶給他生命的深層感悟和沉醉以及極大的愉悅。“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4、寫作。“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陶淵明寫詩目的在于自娛,樂其志、示己志、寄其意。他寫詩完全是一種自我的行為,自然而然的行為,是愛好和情感的真實渲泄,而不是嘩眾取寵,邀取功名。朱熹曰:“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吳瞻泰《陶詩匯注》引朱子文集)陶淵明耕地、讀書、喝酒、吟詩的生活,在崇尚虛榮的人看來,無疑是枯槁平淡的,但這正是樸實中的大美。素靜、平淡、悠閑、自由,這種生活是詩化的生活,是多少人渴望而又不可得的生活(大多數表面上喜愛“素”的人不過是葉公好龍罷了,他們不能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夠真正甘于“素”)。陶之人生是的人生,是自我本性覺醒之真正人生。; 性格志趣之素。閑靜之性:梁朝蕭統《陶淵明傳》:“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真自得。”他追求“傲然自足,抱樸含真。”也意識到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性剛才拙,于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便索性“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懷玉之志:陶淵明早年“猛志逸四海”,晚年“猛志固長在”,是一個很有思想抱負的人。可是所處時代的紛亂和黑暗不允許他實現個人抱負,“但恨殊世,邈不可追。”他不屑于與“清醒”的世俗之徒為伍。既不能實現大鵬之志,便樂于做在泥中弋行的烏龜,“見素抱樸”,“被褐而懷玉”(《》)。自由之思:他是一個酷愛自由的人。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命本身的自由,田園是他的家園,他可以在此通過生產實踐找到生命的價值,做他自己,而不必去面對自己厭惡的那些俗人。陶所喜歡的是與自然萬物共伍,悠游自在的生活。正如《論語·先進》中所描寫的那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身心完全的自由。
; “素”,是一種寧靜平和的田園生活,是個人性格志趣的本真表現,更是自我心甘情愿的自由選擇。為什么陶淵明對“素”如此情有獨鐘呢?因為他在這種平平淡淡的田園生活中,悟出了“意”、“道”之“素”真;在普普通通的山水自然中,發現了天然的“素”美,從中得到的樂趣,心靈得到極大解放。
; “素”是生活和襟懷,是甘于平凡,而“真”則是“素”的哲理化,是一種對人生的終極關懷。陶詩之真主要表現在“真意”和真“道”。陶詩中“意”的含義有意思之本意、知己之意、世俗之意、固貧之意、自由之意、素之真意等等,最為突出表達的無疑是“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認為自然的平凡、普通不是平庸,其中有真意,有不平凡,這正是他思想的深刻之處。陶在“素”中發現“真意”,他之意境可謂真境界也,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評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曰:“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這種“真意”是自身的生命意識與大自然的生生氣韻相融合,并最終達到物我兩忘。陶發現了天地萬物本性的真意,“大象無形”(《老子》),自然的和諧境界只能是一種不可言說之言說,只能是“余味曲包”(劉勰《文心雕龍》),“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這就是天地之大道。
; 那么,何謂陶推崇之真“道”也?其一、自然之道。老子主張萬物“復歸于樸”(《老子》),主張“天道無為而自然”(《莊子·至樂》)。思想對淵明有很大影響。恰如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中所說:“……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果及依據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改之新自然說……又新自然說不似舊自然說之養此有形之生命,或別學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運化之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陶深諳自然之“道”,并且認為人道即天道:“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人保持天性的途徑就是回歸自然之道:“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由自在,順化自然之“樸”。其二、內圣之道。思想也對陶影響很深。陶的歸田,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遁世。“他沒有那種后期封建士大夫對整個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4]他依舊關心時事,不能“外王”,便力圖“內圣”,追求人格的完美,“窮則獨善其身”(《孟子》),恬適地過著一種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他的行為是真正意義上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論語·衛靈公》)。恰如蘇軾所言:“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者,貴其真也。”(《書李簡夫詩集后》)實際上,普通生活正是道的表現形式之一,道就存在于“素”的生活中。陶在超越物欲,追求精神的同時,也就實現了“道”。他達到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的真圣人的境界。回歸自然、生活田園、張揚真我,這就是道,就是圣,就是真。陶淵明化道家、儒家思想為自己所有,而又不拘泥于儒道,這是一種人性的活化,而不是簡單的僵化和盲從。“誰云其人亡,久而道彌著。”陶淵明的思想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光輝的化天道、圣道為己道的典范。
; “真”可以說是陶淵明思想的全部,沒有矯飾,沒有虛偽,沒有違心。陶在“素”中發現了“真”,“含真”、“任真”、“養真”,并且以真率的赤子之心寫詩,把哀樂、愛憎、理想、希望,都毫無掩飾地寫入作品。真率自然是他的詩文最震動人心弦的奧妙所在。
; “意”“道”之真是追求“素”美的思想基礎。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來就是美。因為獨具慧眼,對生活進行哲學思考,認識到真就是美,陶淵明才能將平凡生活藝術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敞顯,使“素”為之一亮,煥發出美。同時,在對“素”的審美中,他的思想得到凈化,精神上達到極大滿足,體味到“樂”的審美最高境界。
; 他所描寫的往往是平常的事物以及生活場景,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這些在旁人看慣了,平平淡淡的東西,在他寫來卻新鮮,物我契合,在沖和平淡中有了濃郁的美感。“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自然之大美——“素”,也正是陶之審美追求。而許多人對之卻置若罔聞,沒有發現其美,或者根本不認為其美,因為他們缺乏對“素”進行審美的潛能,最根本的是缺乏陶淵明那種對自然天地萬物的博愛。
; 陶詩中表達的愛,有田園之戀、自然之感、酒中深味、懷古之情、親朋真情、壯志豪情等等。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是真情流露。陶對自然的愛是真愛,審美之愛,非功利的愛,全身心投入之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見林情依。”“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陶對自然由“愛”而“戀”而“依”,如“魚不可脫于淵。”(《老子》)而不能離析,害怕失去。這種愛,是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素的自然正是因為這種無私的愛而光輝,而展現其真,展現其美。
; 樸素的美充實了陶淵明的感情生活,培養了他對自然之愛,并帶給他人生最大的快樂。“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揮茲一觴,陶然自樂。”“介然安其業,所樂非窮通。”“被褐欣自得。”“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自然歡心、幽居是樂、親朋同好、飲酒陶然、躬耕解顏、安貧知足、讀書樂古,田園風光和生活帶給他真正的愉悅和滿足。這樣的快樂是一種平凡的快樂,又是真正的心靈之樂,是人類千萬年來追求不息的快樂。是一種審美之樂。而在這種快樂中,又有其“趣”。“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趣其實就是樂的意蘊。酒中有味,這是醉之趣;林園有情,這是自然之趣;返樸歸真,功成身退,這是智者之趣。恰如梁啟超言陶淵明:“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這是由“素”而生之雅趣,是素雅,是陶淵明相對“素樸”之外另一方面美的追求,是中國文人之特有之趣。
; 而“樂”、“趣”的極致,審美的極致無疑是“游”。“游”是“心”之游。求心、用心、稱心、歡心、縱心、悠懷、遠游。“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在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素樸的田園生活中,陶淵明找到了自由和逍遙,“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這是純天然的隨心所欲。譬如“高鳥”和“游魚”,他和自然融為一體,和自然消弭距離,平等對話,并且無拘無束地游戲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是他生命意義之所在,是他心靈的家園。在樂、游中,他達到了真正中國意味的“天人合一”,而在這種天地人之境中,他實現了的自由。從而達到中國古典追求的最高境界:“樂”。只有“素”美才能夠帶給他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總之,陶淵明是一個“素心”之人。他將日常平凡生活詩化,從普通田園的“素”中發現“真”意和“真”道,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美,由衷賞識,真心表達,從而達到“樂”,情感得到了自由的張揚,靈魂找到了真正的家園。這就是以“素”為美,是妙賞,是對于美的感悟。“天地一東籬,萬古以重九。”(宋僧人道燦)陶淵明,孤獨、脫俗、不可企及。現代生活絢麗多彩,審美追求也光怪陸離,但是,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素”在當代的美學意義呢?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素是大美,真正的美。
;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詞典》,第1096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1月第2版;
[2]荷爾德林,戴暉譯,《荷爾德林文集》,許佩里翁或希臘的隱士(第一部,第二卷),第53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第1版;
[3]關于“田園的含義”有些部分參考了:唐滿先、(韓國)崔雄赫,《陶淵明田園詩之審美方式》,江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1995年8月;
[4]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新1版;
[5]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6]鐘優民,《陶淵明論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7]袁行霈、楊賀松編校,《陶淵明集》,遼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所引詩句沒有標明出處的一般皆引自《陶淵明集》。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素”-陶淵明詩歌的審美追求】相關文章:
外淡而內奇:陶詩的審美追求03-06
服裝設計中模糊性的審美追求11-22
劉禹錫詩歌理論的獨特審美價值探析06-21
審美 美學 設計03-01
旅游的審美功能03-21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03-18
從陶淵明的詩文漸變來看陶淵明的人格魅力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