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論儒道哲學之入世與出世
圍繞儒、道兩家是入世還是出世的問題,爭論不一,但主要都集中在道家一派,因為縱觀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我們不能不說儒家是倡導入世的,而且,儒者本身也積極入世。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儒家哲學處處體現(xiàn)出積極的“入世”精神,以孔子為突出代表。而對于道家哲學來說,雖然老莊派出同源——“道”,但從其與統(tǒng)治階層關(guān)系角度來看,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前者是入世的,但后者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游世。一、儒家哲學:入世
春秋中后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筑與已成體系的周禮制度產(chǎn)生不相容的局面,如勢力強大的諸侯變王天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政權(quán)不斷下移,周天子權(quán)威失墜,諸侯競相爭霸,戰(zhàn)亂連綿而至民不聊生,社會一片混亂,整個時代遭遇禮崩樂壞。這時,為了挽救崩潰的社會秩序,儒家的主張作為諸子思想之一跳出來,為病態(tài)的社會開出藥方。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入世”情結(jié)尤為突出。
首先,從為學的角度來看,孔子從小聰敏好學,他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然而,在他的意識里,“入仕”才是他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因為他對分崩離析的社會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想將其施展開來,企圖改變現(xiàn)狀,這自然就把“志于學”和“志于仕”結(jié)合起來。也就是說,孔子為學,其實是為為仕作準備,為其服務。
“為學”是修身的過程,是完善個人情志的途徑,從而向仁人靠攏。自己做好了,可以影響更多的人,然而孔子最想左右的卻是君王的思想,想利用其推行自己的“仁政”,從而恢復禮樂秩序。有人曾問孔子為什么不做官,他說:“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彼南敕ㄊ牵菩行㈨樦琅c兄弟友愛,再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也算是參與政治。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個人、家庭中提倡“孝悌”、“仁”、“愛”的背后,其實有著更遠大的打算。即使不能為官,也想從其他方面摻入到國家政治中。
其次,從為仕的態(tài)度來看,孔子對其的渴望更是明顯。從孔子周游列國的行徑也可以看出,他總是期待進入并干預這個社會,介入國家政治生活,借助君主來實現(xiàn)自己政治抱負。子貢問孔子:“有美玉于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者而沽諸?”孔子亟不可待地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借美玉喻己,渴求得到善者(君主)的賞識,其對入世的迫切之情躍然于紙上。即使是后來如孟子的儒士,也都在徘徊齊梁之間表現(xiàn)出這種熱烈的救國之心。由此可知,儒家其實是有著強烈的入世情懷的。
再次,從其思想來看,儒家哲學一直是主動、積極地為統(tǒng)治者指出為國之道。首先是勸誡君王自己要“仁”,要“德”,進而在國家事務管理上勸導君主實行仁政、德政!白訛檎捎脷?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倡導修己安人。這些主張在《論語》中是以孔子的口直接講出來的,即使在統(tǒng)治者面前也不拐彎抹角。他恨不得自己就位于高位,快速直接地付諸行動,而不用再“累累如喪家之犬”地游走于各國之間,擔憂著遭受迫害的同時又放不下理想,在君王面前費盡口舌。
孔子就是懷著這顆澎湃的入世之心而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后來的學派發(fā)展者都無不朝著這個方向向前邁進。曾子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整個儒家學派的共識。
二、道家哲學:無為地入世,逍遙地游世
我們比較熟悉的道家學者有老子和莊子,有人看到老、莊主張“順道”、“無為”、“逍遙”,加上都是道家學派的,都會覺得他們兩個都持出世態(tài)度,進而得出“道家哲學是出世”的結(jié)論,其實并不然。道家的統(tǒng)一在于他們認為宇宙本源是“道”,“道”存在于“自然”當中。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明確地從時間本根和邏輯本根兩個方面闡述了“道”的含義:
①時間本根!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道”是產(chǎn)生萬物的造物者。
②邏輯本根!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萬物存在的依據(jù)。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道德經(jīng)》。從其主要內(nèi)容來看,所講的是“君人南面之術(shù)”(《漢書·藝文志》),即告訴君主統(tǒng)治百姓、治理國家的方法與途徑。顯然,老子對話的對象是君王,是統(tǒng)治者。因此,老子的哲學是入世的。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宗,因此我們?nèi)藶榈男惺卤仨氻槕暗馈,而又由于“道”無形而變化無常、由世間的“自然”所牽引,所以他一再強調(diào)“柔”和“無為”,以適應不固定的、自然而然的“道”。這兩個主張也是老子的統(tǒng)治之徑,貫穿整部《道德經(jīng)》。
首先是“柔”。什么是“柔”?老子的“柔”不是一種實力的表現(xiàn),而是一種處事的態(tài)度,具體表現(xiàn)為謙卑遜讓、內(nèi)斂含藏、以退為進。他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jīng)·七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道德經(jīng)·三十六章》),認為柔弱的人其實比表現(xiàn)突出的強者更強,因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ā兜赖陆(jīng)·九章》),鋒芒畢露的人往往容易招惹禍害,不可持續(xù),不得善終。對于那些善于柔弱的人來說,柔弱不是他們的目的,而僅僅是通向某個目的的工具。就如人們都想到達同一個目的,都認為直線走去是最近的,但同時很多人走這條路,會導致大家互相拉扯排擠,反而走得更慢;懂得柔弱之術(shù)的人往往不走直線,而走彎路,在適當?shù)臅r候向別人示弱,那他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反過來會比走直線的人更快達到目標。因此,這些人通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正所謂“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這個道理了。
接著來看看老子的“無為”。為什么要“無為”呢?這不是要世人消極地“無所作為”嗎?其實也不然。老子認為“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大概可以理解為萬物產(chǎn)生發(fā)展得順應的不受人為力量牽制的規(guī)律。舉個例子,把種子撒在土地上,人大可以對它撒手不管,而它最終也能發(fā)芽、成長,這個過程不需要其他不相關(guān)的力量參與,順其自然就好了。這剛好與儒家哲學要求人們的行為語言遵循道德禮節(jié)等“有為”做法不同,如果是儒者來處理這顆種子的話,一定是每天澆澆水、施施肥、除除草!盁o為”不像儒家的“有為”那樣要求強迫人們的行為必須遵循禮法,因為老子認為所謂的“禮法”“道德”都是人規(guī)定的,不是人本身心性的自然體現(xiàn),所以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都不是人的自然情感;“無為”就是依循天道來展開行動,不肆意妄為。
就上面這兩點,老子的入世哲學內(nèi)涵和方法論就與儒家的入世哲學的大不相同。儒家提倡以“仁”“德”來規(guī)范個人言語行為,從而使社會保持和睦狀態(tài);老子則呼吁返璞歸真,摒棄刻意的“有為”。老子曾經(jīng)根據(jù)“無為”思想提出很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主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三章》) 產(chǎn)生、發(fā)生的一切,不侵為己有;有所為而不為已,所以不恃之以為資產(chǎn);身居高位卻不以主宰自居而專制橫行。這些思想表現(xiàn)就是玄德。有權(quán)力的人總有以權(quán)力征
服他人的沖動,愛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任意支使在下面的人,而無為則意味著對權(quán)力的節(jié)制和對占有欲與支配欲的消解。這是老子入世哲學的主要方向。
(二)莊子
莊子反對出世與入世,卻愛游世。游,若即若離不即不離也,介乎“避”與“入”之間。
那些拋棄社會與自身的責任義務而隱逸山林、完全不問世事的避世者(出世者),最為莊子所不齒,因為他們借“凈心”之名,拋棄了基本人倫,把作為人最起碼的責任與義務都推卸得干干凈凈,事實上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另外,這樣過于刻意,甚至更有人將其作為一種沽名釣譽的工具,后諷之“終南捷徑”,實屬虛偽。
至于那些把自己卷入國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廟堂的入世者,老子也表示反對,甚至還帶有同情。莊子具有濃重的“貴生”思想,把它推向了極致,認為生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任何以生命為代價追求身外之物(名利、道德、知識、情感等)的行為無疑都是舍本逐末。由于莊子生逢亂世,個人的生命在艱險危惡的世道中猶如蟻螻般脆弱,莊子極其關(guān)心養(yǎng)生與處事,以能在亂世中保全,因此儒家的積極入世在老子看來是一種無效的、損害生命的愚蠢行為,因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不僅對精神甚至對肉體都是一種深度的摧殘。
于是,莊子選擇了“游世”,就是“順人而不失己”(《莊子·外物》),“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通過外在的“順人”,作出行為上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來保證其現(xiàn)實意義上的“在世性”,從而避免了避世之人對其所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放棄;另一方面又通過內(nèi)心的“不失己”,保持自我,來保證其精神意義上的“遠世性”,從而避免了入世之人極有可能遭受到的精神疾患。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高明的生存智慧。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
【淺論儒道哲學之入世與出世】相關(guān)文章:
淺論伊秉綬隸書空間美之管窺05-02
淺論歐05-28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04-28
淺論廣告創(chuàng)意05-28
淺論形式美05-10
淺論企業(yè)貿(mào)易秘密的保護06-04
淺論專利侵權(quán)責任06-03
淺論村民自治的本體題目08-28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