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政治課參與發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教育論文
摘要:新課程對中學政治課的實施強調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目的正在于倡導真正立足于中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參與、自我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參與—發展”教學模式,認為只有學生的參與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幫助和要求下,學生參與的主要形式有學生參與備課、參與講課、參與評課、參與命題、參與活動課、專題研究和研究性學習、創建教學資源信息庫、擔任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小助手、參與學分評定等;教師要創造條件,鼓勵推動全體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種形式。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通過這些積極參與,學生的許多方面獲得了發展。
關鍵詞:實踐性;學生;參與;發展
一、“參與—發展”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漸增強,參與、實踐的意識和水平上升。通過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應該成為學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原有的政治課教學中存在重目標輕過程、重知識輕實踐、重功利輕人文的片面性。在新課程標準中,《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策略,目的正在于倡導真正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參與,才能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否敢于活動和思考,是否能夠從被動走向主動,是否敢于和善于參與教學活動,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教師是否給學生創設條件和情景讓他們說,讓他們參與。
為此,我們提出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參與—發展”教學模式。“參與”是學生自身進行的有教師指導或組織的目標學習活動,它貫穿各個教學環節;“發展”是全面的,包括學科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包括合作、交往、創新能力等。只有“參與”,才能“發展”,“參與”的目的是促進“發展”。
二、“參與—發展”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施
為落實新課程標準,實施“參與—發展”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一切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創設情景和機會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在學習中的經歷和感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自己搜集到的素材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釋。
第二,自己積極傾聽并引導學生傾聽交流,尊重學生的表達,而且盡可能幫助學生學會流暢地表達,使他們不斷樹立信心,增強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第三,在交流中尊重差異、鼓勵合作,引導學生尋找共同點,繼續深化討論。
第四,在學生的各種參與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
以此為指導,我們探索和嘗試了一些新的初見成效的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方式。
(一)學生參與備課
1.確定研究的課題
教學活動絕不僅僅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本本教材的教學任務,還有許多方面的學生個人問題、社會實際問題亟需我們在教學中研究。新課程要求把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倡導“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習即生活”等觀念,向我們提出了發現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教學的任務。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的新概念和新目標,針對自身生活或社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設計相關問題,緊扣而不能死扣教材,要多關注學生的社會現實生活問題。如在初二政治教學中,我們曾在學生建議下確定《廣州青少年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研究課題,很好地結合了實際問題。
2.小組合作共同活動或研究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把在調查研究后確定的問題作為研究目標,或按學習目標和內容的分類,把這些問題轉化為學生有能力解決的并有一定挑戰性的具體問題,可以獨立嘗試完成任務,但更希望和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自愿參與任何一方面的專題研究學習,力求每一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如在進行《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活動課準備過程中,要調查了解本區的環境問題,學生結成小組,又按小組自主選擇了各自的途徑,有的去飯店,有的去工廠,有的去河邊,有的通過報紙、互聯網間接了解情況。
3.挑選優秀作品
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給予初步的指導意見,如果課件、報告等數量過多,要由教師和課代表共同評價和確定優秀的適合課堂教學使用的作品,挑選出的作品要對作者有鼓勵性或肯定性的評價。當然,這樣的作品允許有漏洞和失誤,把問題帶進課堂教學中,在與師生、生生交流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如初一《情趣與興趣》一課中,學生按各類不同情趣自愿組合成小組,編輯各類情趣小報,學生組成評委評選優秀作品展出。
4.小組排練
被選出的作者為了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別的同學講解清楚,表演到位,要自己構思和設計教學、表演的步驟與技巧,理清線索,編排語言,揣摩動作,并與小組其他成員溝通交流,進行課前小組試講,征求改進意見。如在初二《思想品德》《男生女生》教學之前,教師就哪個問題有必要表演征求學生意見,學生大多數認為男女生交往的分寸值得表演和探討,然后學生自愿結成若干小組研究演練,最后自薦給教師檢閱,教師挑選了表演自然大方的一組準備在課堂教學上表演,不料有個女生自告奮勇說又要參與進來,理由是她擔心觀眾看不懂表演,她想在其中擔任旁白說明具體場景和情節,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小組和新參加的學生一起又排練了一下,教師也在旁邊觀看并提出建議。
5.學生自己設計和準備課堂活動
在一些以活動為主的政治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對活動課的準備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以給予學生注意事項后,讓學生自由和充分地交流活動的想法。由于是在解決學生自己面臨的問題,學生此時表現出的方法、勇氣和創意往往會出人意料,教師此時的創造性卻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在高一《經濟生活》的“街頭廣告面面觀”教學活動前,學生就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舞臺劇。
學生這樣備課,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也符合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
(二)學生參與講課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自己教。新課程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學生對學習更全面深入地參與,適當進行講課,就可獲得豐富深刻的體驗。
教師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活政治課堂。例如:
(1)創設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運用一定教學手段創造條件,調動學生內在需要和情感,使學生有學習和活動的熱情與沖動。
(2)師生互動。教師要獲得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掌握情況,必須激發和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觀察聽取學生的反應;學生要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也要通過教師的評價。
(3)尊重、關注、鼓勵每一個學生。
(4)故意示弱、示錯。
(5)允許學生在適當的時機打斷教師或其他學生的講話,進行插話、提問、辯論等,甚至有時候可以中止原教學計劃而展開此問題。
我們要鼓勵推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做小老師、小主持人、小演員的體驗活動,學生參與講課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學生呈現和說明已準備就緒的內容。如新聞速遞、時事開講、演示幻燈片、講解題目、音像資料、照片圖案,講故事等。
(2)學生擔當課堂活動的角色。如節目表演、互動游戲、小組競賽、互相給分等。
(3)學生互相問答、師生互相問答。
在實踐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參與講課的主要目的是說明和解決具體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問題,一般來說是課堂教學的部分目標和內容,是片段的講解說明。政治課中有大量的適宜學生講解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實踐精神。
2.學生參與教學應有開放性、創新性、不確定性。學生既然成了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中廣泛而深入地參與,那么教學過程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原教學計劃進行,具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既具有計劃性又有隨意性,既具有確定性又有靈活性,有意想不到的新問題,也有出人意料的新答案,當然也允許不合理的問題或答案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一名高一學生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表演節目《街頭廣告面面觀》時,有學生突然問道:“為什么滿街都有香煙賣,卻看不見有香煙的街頭廣告?”講課的學生頓時語塞,筆者也一時想不到答案,此時教師鼓勵其他學生來回答,有學生說:“我國有關廣告的法規嚴禁這樣的煙草廣告。”筆者又要求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事后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3.充分肯定學生講課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意圖和方式,當我們把有些任務交給學生時,他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積極性,他們有自己獨特理解和表達的方式,這樣呈現學習和活動往往使其他學生從另一方面來理解和接受目標。要盡可能從積極或肯定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明白參與活動本身是最重要的。在進行初三政治活動課《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課堂教學時,由小組推薦學生代表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師生互相問答。有個學生問道:“我們知道有工廠排放廢氣,卻制止不了它,有什么用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能提高學生學習境界的好契機,即讓學生對此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學生討論決定,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是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反映、給有關單位寫建議書、自愿在宣傳書上簽名、從自己做起,不亂扔電池、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教師又補充說明:我們作為國家的小主人,有依法行使公民批評建議的權利。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我們就能實現新課程所要求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勇于創新,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三)學生參與評課
教學過程應包括評課環節,教學主體也應是評課主體,教師應把評價權力下放交給學生。評價應該體現發展性評價原則,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1.學生自評
在課堂教學的前后,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按照學習目標和原則進行反思和調控,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和反饋,力求發現缺憾和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學生(小組)互評
這種評價的科學性、思想性也許不高,但學生之間相互平等,所以評價氣氛更民主、自由、寬松,應巧妙地提出贊賞或問題。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多地看別人的長處,尋找同學的閃光點,逐步養成尊重、理解、寬容、欣賞他人的態度。
3.學生評教師
教師評課往往是從是否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等方面來進行,而學生評課則是從自己是否愿意參與活動、自己有什么體驗和收獲等角度來進行。學生評課的結論是我們從教學對象方面得到的直接真實的反饋,應成為我們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在課堂教學的前后,都可以鼓勵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效果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學生參與活動課、專題研究和研究性學習
活動課是近年來新開設的課型,它是為指導學生主要獲得直接經驗和即時信息而設計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性活動項目及方式。此活動是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由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明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角,活動的內容、形式、環節、場合等都可由學生來確定。整個過程應做到既“活”又“動”,學生參與面廣,生生交流密切。
專題復習是在畢業班政治課總復習中的必要形式,它能使學生全面而系統地掌握一系列的專題知識。在確定專題復習內容后,我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某一方面內容為中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己找出相關知識點,然后形成點、線、面的知識結構。如在高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專題復習時,各組學生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不同角度尋找和分析問題,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要引導他們對知識進行綜合就可以形成知識體系了。
政治課教學一直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實踐性和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生的選題有《廣州開發區國有企業現狀和發展前景》《從城鄉之間居民家庭消費的差異看共同富裕》《中學生對日韓文化態度的調查與思考》。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參與活動的主體,獲得了親身參與的體驗,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學生參與考試命題和給出答案
學生參與命題也是適應新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新措施,教師通過學生的命題可以了解學生想考什么,怎樣考。我們應該給學生自我檢驗、自我評價、自我發展的權利,讓考試也成為學生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法寶。這不是為教師代勞,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分別思考和選擇問題的過程。命題的過程就是全面深入系統地理解教學大綱、把握教材內容的過程,是完整的復習過程,試題要求覆蓋面寬,重點突出,聯系實際,難易適當,實用性強。學生初步完成命題后,教師要進行挑選和修改,才能決定最終的試題。如在初二《思想品德》考試前,有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父母生我養我,老師教我育我,朋友知我幫我。在你14歲生日之際,請你給親愛的父(母)親、敬愛的老師和知心的朋友各寫一封表達自己感情的短信。”我們認為該題很準確地體現了《相親相愛一家人》和《師友結伴同行》兩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新課標,有利于了解學生對該單元學習目標的理解把握情況,對他人的思想感情、為人態度和生活體驗,選中它作為考題,并在考完后講評試卷時對該生進行公開表揚。
在遇到某些主觀性較強的題目情況下,學生甚至可以參與答案的設計,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能力。
(六)學生創建教學資源信息庫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搜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許多學生對媒體的熟悉程度及利用水平甚至高于教師。在教師的某個目標要求下,學生在自己備課過程中,他們總是能發現多種多樣的資源可供利用,有些自己能夠解決的就自己動手,自己解決不了的就與同學合作,或找教師尋求幫助,這樣就能發現和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有參觀訪問記錄、典型事例、音像作品、照片漫畫等。如在高一《經濟生活》的“投資與創業”單元中,為了比較商業保險、債券、股票不同的投資行為的異同,解釋利潤、利息、股息等回報形式,學生提供了每一種投資形式的舊憑證或復印件,并有文字說明注解,至今我們仍在使用這些直觀形象的資源。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活動、自我創造的能力。
(七)擔任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小助手
為了使學生更多更快更好地參與課堂發言和討論,我們嘗試在講臺旁邊配個熟悉電腦操作的學生作“助教”,按照教師的指令,在教師事前準備好的課件空白欄處,由他把師生的發言有選擇性地簡明扼要地及時輸入電腦并即時在投影屏顯示,或播放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軟件,既節約教師的時間,又使學生清晰直觀地看到教師和他人的發言,看到自己的問題或發言內容,產生滿足感和興趣,便于進一步總結和分析,得出結論。這樣能更好地保證更多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
(八)學生參與學分評定
在中學政治新課程目標中,對中學生參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學生是否完成規定學分來確定他是否完成學習任務。而學分認定則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表現(滿分40分)及模塊結業考試成績(滿分60分),即按4∶6的比例給定。在學分認定的操作辦法中,有的是政治教師給分,有的是政治教師和班主任共同給分,有的是學生根據他人的學習態度、創新和實踐能力、合作精神、思想品德等四個方面的表現互相給分,再由教師認可,最后由學分認定委員會審定。這樣一來,僅僅靠期末考試來決定成績就不靈了,學生必須重視平時,重視參與,重視人際合作交流,全面發展。
三、“參與—發展”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一)學生養成了積極參與教學的實踐意識和習慣
原來要靠教師反復提醒、強調和督促才能進行的活動任務,現在只要教師略加提示甚至教師不用提示,學生就會積極響應和參與。為摸清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態度和看法,我們設計發放了內含20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主動參與已變成大多數學生的自覺內在的需要。
(二)學生能力有所發展
學生的參與、組織活動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明顯得到提高。這表現在許多教學工作能更順利完成。
(三)學生考試成績提高
由于新課標的落實和學生的廣泛參與,在新評價標準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分評定逐年都有提高。今年在同類同級學校的測評中,平均分比其他學校高約4分,優秀率上升約2%,標準差降低約5%。
(四)家長滿意支持
為了取得家長對新課程實施的了解和支持,我們向家長發了一封信進行說明,根據家長的反饋,我們發現家長主要擔心新課程會影響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績,但對新課程的觀念和方法很贊同、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9):23—26.
[3]曹寶靜.中學政治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學政治課參與發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適應高中的政治教學的合作教學模式論文07-23
數學教學中點線網的思維模式構建論文08-13
構建新的習作教學模式08-13
試論教育技術學專業中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的論文09-24
口腔生物學教學參與式數學模式的應用論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