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大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論文
1 當前“紅色影苑”活動的模式
2013年春季學期采取的形式為:每4周為一期,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本學期共進行了4期,主題分別為“馬克思與奧斯卡”、“種族與文明”、“日常生活中的階級”、“動畫里的人類未來”,每一期的前3周在大教室放映與此主題相關的3部影片,第4周采取小群體茶話會的形式進行集中討論,茶話會由3名老師作為點評教師,每一位老師就此主題對其中的一部影片進行點評,每位老師的點評時間為15分鐘,剩下的時間由學生和老師進行集中交流和互動。
交流場地由第一階段的大教室改為小會議室后,更便于師生的交流與互動,改變了傳統以老師為主體的方式,教師與學生互相提問,交流想法,教師在其中只是起主持與引導的作用,與學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說教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改變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經常出現的大學生的偽在場現象。同時,改變了以前只有一個教師點評的形式,增加教師數量,以活潑輕松的方式討論甚至辯論一些問題,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紅色旋律”影苑充分利用搭建起的“紅色旋律”網絡平臺,采取網絡交流形式,大家暢所欲言,發布對影片的精彩點評與觀后感,并與“紅色旋律”報紙結合,一些優秀影評文章已經被選送發表在“紅色旋律”報上。
2 “紅色旋律”影苑活動的創新之處
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雖然已獲普及,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尤其是用來傳播積極向上的精神,與時代旋律吻合,仍然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與其它手段相比,電影似乎已經過時,但如恰當運用,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是能夠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的,尤其是紅色經典作品,既能夠弘揚民族文化和藝術,又能夠形象生動地影響學生思想。
燕山大學“紅色旋律”影苑活動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多種教育途徑的探索之一。相對于其他形式的電影放映活動,“紅色旋律”影苑活動具有以下創新之處。
1)“紅色旋律”影苑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與做法,不同于傳統的愛國電影的簡單放映,也不同于普通類型的電影賞析,而是選取紅色經典電影進行放映與點評。通過這些優秀的經典影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弘揚時代精神。
2)“紅色旋律”影苑活動將教學與學生主體性意識的成長緊密聯系起來,利用電影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老師和學生通過這個特殊的平臺實現更好的溝通與交流,在光與影的流動中促進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
3)“紅色旋律”影苑活動將理論與社會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能夠根據當前中國國情,關注社會熱點,選取適合的經典影片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的道德成長過程中真正發揮功能、取得效用,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和價值實現的主體。
3 “紅色旋律”影苑活動對大學生主體性 意識培養的意義
通過兩年半的探索與創新,燕山大學“紅色旋律”影苑將電影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式,通過采取獨具特色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的熱情讓老師們深受鼓舞與感動:因為活動是輪流在東校區或西校區舉行,所以每次舉行活動時經常會有同學跨越半個校區來參加討論;活動舉行的時間一般為周五的晚七點半開始,預定時間是兩小時,但經常討論到晚上11點多,一直到值班人員來清場還意猶未盡。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與交流,也充分體現了“紅色旋律”影苑活動對大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的意義。
3.1 “紅色旋律”影苑活動讓大學生不僅成為認 識的主體,而且真正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
人類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物質生產實踐,還包括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等實踐形式。“紅色旋律”影苑活動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實踐活動,通過觀影、評析電影以及對電影內容的深入思考與交流等,會使每一個參與者獲得內在的精神升華,促使其實現內在的自我尋找、自我成長與完善,而這種內在的成長會有利于他們良好的公共關系的形成,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的必要性,使其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駕馭生產力、科學技術和交往形式的巨大進步,才能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
“紅色旋律”影苑活動不僅要使學生成為認識活動的主體,而且能進一步促使其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紅色旋律”影苑活動不只是單一的觀影和討論活動,而且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如圍繞《雨水危機》、《家園》、《云圖》等影片的播放與討論,激勵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深刻思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啟示學生反觀現實,思考地球的未來,樹立起與自然、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和諧的關系,并在生活中去具體實踐。
3.2 “紅色旋律”影苑活動激勵學生成為價值實 現的主體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人性有5種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2]。馬斯洛認為,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最高層次即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指滿足個體把全部潛能都發展出來的需要。當前形勢下,中國的大學生在前4個層次上基本能夠得到滿足,但在最高層次的需要上,卻相對缺乏主動性認識,或對個人的主體性的建立缺乏明確的認識,導致在學習與生活中經常是被動地前進,甚至很多學生是沿著家長設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往往認識不到這是“我的”人生,不是別人的人生,對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沒有很好的規劃,對于自己的價值如何實現充滿著迷茫與困惑。“紅色旋律”影苑活動更多地是滿足學生的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
通過一些經典影片的播放與討論,思考影片中主人公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命運與抉擇,再反觀自身的學習與生活,促成學生對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去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努力實現人生價值,而不是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紅色旋律”影苑活動所促成的主體性意識的建立對于大學生形成完善的自我、認識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4 結束語
人的主體性意識的成長并不是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終身發展的過程。在“紅色旋律”影苑中采用的主體性道德教育方法激發了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需要,培養了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紅色旋律”影苑充分發揮了教師在其中的引導性作用,同時給大學生充分的自由度,讓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推動了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雖然“紅色旋律”影苑在大學階段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只是其人生道路中的一個階段,但此階段的成長與完善對于其一生的自我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與做法,這兩年半的時間還只是“紅色旋律”影苑活動的初步探索與實踐,“紅色旋律”影苑活動自身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缺陷,接下來的發展主要側重于如何在此活動中更加有效地促進師生的充分交流、共同成長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等方面。總體來說,燕山大學“紅色旋律”影苑在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意識,讓思想政治教育課發揮社會功能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進一步去深入探索與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大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知覺理論與企業思想政治教育08-04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原則05-29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6-29
論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個性培養08-05
淺議激勵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08-01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9-15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交流開始的論文07-04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的教育理論論文06-23